-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高2020级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为“不仁”,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一思想主张可以说明老子 A. 希望统治者要顾及民众的力量 B. 主张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C. 努力追求君民平等的理想社会 D. 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可知老子意识到了百姓的力量,谴责“以百姓为刍狗”为“不仁”,要求统治者爱民,故A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末年奴隶主贵族的代表者,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而非追求“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老子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选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融合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3.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A. 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 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 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 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可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优于以往单纯的中央集权,没有强调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元代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没有强调地方分权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元代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不是材料内容强调的主旨,故D选项错误。 4.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宋明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 上列图片可以说明当时 A.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B.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 中外交流不断发展 D. 伊斯兰教开始传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泉州市市舶司遗址”“1489年的开封犹太会堂”可知,图片材料主要体现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明朝设立的犹太会堂表明明朝时期中外之间的交流,因此材料可以说明当时中外交流不断发展,故C选项正确;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符合宋泉州市舶司的建立,不符合明朝的犹太会堂,并且明朝时期逐渐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没有非常发达,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不符合明朝时期,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5.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民国初年认为其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时认为它是资本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这一认识过程的变化,可以推断主要是因为 A. 民族意识的空前增强 B. 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C. 鸦片战争的影响深远 D. 民族矛盾成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由“普通事件”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表明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不断深入,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不断提升,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意识的增强对鸦片战争影响有深刻的认识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的主要原因,与鸦片战争是否有深远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材料问的是国人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原因,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不是其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 6.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宜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 B. 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 C. 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 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以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C项正确;维新派没有照搬西方学说,A项不符合史实;变法并没有遭到所有官员的反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顽固派官员反对康有为的变法,不能用以说明维新改革与中国实际相悖,D项错误。 7.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 A. 宣传苏俄革命 B. 消除文盲现象 C. 提高工人政治意识 D.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不同于一般的扫盲识字教育,在识字的时候受到马克恩主义影响,强调劳工与反帝爱国等观念,意在提高工人的政治意识,故选C项。此举目的并非宣传苏俄革命,故A项错误。此举不可能消除文盲现象,故B项错误。此举是宣传反帝爱国与劳工神圣,并非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8.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知,“一五”计划期间 年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食品类 衣着类 用品类 燃料类 1953 328.8 1779 69.5 70.4 11 1954 356.1 197.3 71.6 74.2 13 1955 364.0 202.6 71.9 75.4 14.1 1956 424 219.3 94.1 918 18.8 1957 41.6 241 826 99.6 18.4 A. 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 B. 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C. 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 D. 民用消费品生产得到优先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中“食品类”“衣着类”“用品类”“燃料类”都属于民生工程,从1953-1956年,这些消费品零售额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一五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改善民生工程,B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能说明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A错误;表格主要显示的是政府关注民生的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C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D错误。 9.蒙森《罗马史》中说道:“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 B. 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 C. 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认为罗马法“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关系,A项正确;罗马法的契约精神不会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B项错误;罗马法制定注重契约精神的运用,与近代西方国家的社会契约论没有因果关系,C项错误;用契约协调和制定法律,不仅仅用以缓和贵族和平民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10.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行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这表明英国 A. 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 B. 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 C. 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D. 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公爵主要是由古罗马时期有战功的高级指挥官世袭而产生,1856年资本家成为公爵,使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故选择A选项;根据材料“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可知,传统观念并没有被工业革命所颠覆,故排除B选项;世袭贵族在英国上议会中拥有少量的政治权利,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故排除C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扩大,但并未到掌权地步,故排除D选项。 11.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C. 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 D. 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直接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建设,故选C项。苏联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之后,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是苏联对农业的政策,B选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后被农业集体化运动所取代,D选项排除。 12.马来西亚前副总理巴达维说:“在全球化的中心,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无一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国家权力的被迫缩小令人十分担忧,这对于发展中世界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 对国家主权安全带来空前挑战 B. 导致了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C. 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导致国家权力受到挑战侵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见其认为经济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安全带来挑战,选项A正确;材料主旨是国家主权,不是利益分配,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D错在“共存共荣”,脱离了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1)内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原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土的逐渐党醒: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 (2)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世界之间彼此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以百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障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 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冲击旧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解析】 【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中“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可以得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从材料“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辩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偶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偶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从材料“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可知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从晚清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冲击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原因:依据材料中“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入手,从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经济发展、民族观念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角度回答。 (2)背景:依据材料“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道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问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等多角度回答。贡献:依据材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而到16世纪中叶的明朝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社会已经处于社会转型的而到16世纪中叶的明朝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社会已经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但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主要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及传统思想的僵化和文化专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百度和《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定的社会转型阐述:从经济上——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型,资本主文萌芽产生井缓慢发展,白银交易盛行,商业资本活跃。从政治上看——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说明封建社会和制度的渐趋衰落;对外关系上,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从文化上看——出现反封建色彩(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工商皆本”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开启;反映市民阶层壮大的文学形式——小说达到巅峰状态。 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 示例2:明清时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阐述: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产生新的社会力量;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在文化上——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中国传统科技虽然仍然较为先进,但未产生近代科技。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国日益衰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 (其他符合题意者,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解答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定的社会转型的角度,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对外等角度分析;也可以选择明清时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未能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15.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一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白银供给来源增加;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白银功能和流通范围扩大,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2)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可知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依据材料“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可知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依据材料“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以及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等回答。 (2)影响:依据材料“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可知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依据材料“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可知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可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依据材料“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可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