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遂宁二中高2022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2. 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 《春秋·公羊传》中主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其论述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4. 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先代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 C.王族 D.功臣 ‎6. 西周晚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上述“形势”的出现,缘于周初 A.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B.分封制度的固有缺陷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7. 《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孤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i,给与)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A.周天子地位衰微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 C.宗法制崩溃 D.分封制遭到破坏 ‎8. 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 A. 刺史 B. 郡守 C. 同平章事 D. 三司使 ‎9.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10.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直接有效措施是 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统一文字 C. 统一货币 D. 统一度量衡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11.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2. 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 ‎ 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 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 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3.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4. 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15.“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 A. 皇位世袭 B. 皇权至上 C. 皇帝独尊 D. 君权神授 ‎1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度 ‎17. 《通典·职官》中记载:“(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 ‎ A. 考察荐举优秀人才 B. 维护地方治安 C.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 监督皇帝言行 ‎18. 北宋初期,行使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19.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 皇帝的秘书机构 B. 中央的派出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 ‎20.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 ‎21.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2. 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A. 削弱了皇权 B. 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 杜绝了腐败 D.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3. 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 ‎2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 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5.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 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6. 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27. 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军机处一日日程噎噎接折(阅 ‎ 读奏折)要要见面(请皇帝旨)要要述旨(拟皇帝旨意)要要过朱(皇帝过目确定)要要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策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8.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29.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30. 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A. 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 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 C. 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 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31.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皇权受到制约 B. 君主专制强化 C. 世袭制度消亡 D. 地方权力削弱 ‎32. 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 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 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33.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 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34.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特权。这导致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君主专制日益削弱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郡县制度彻底瓦解 ‎35.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曾说:“臣备员(指叶向高谦称自己在内阁凑数)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君主大权独揽 B. 内阁受到六部非议 C. 宰相权力极大 D.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36.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7. 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实行了禅让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8.‎ ‎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39. 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该机构是 A.中朝 B.枢密院 C.军机处 D.宣政院 ‎40. (南北朝)裴侠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有学者指出,“这种攀附祖先、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是由于实行了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1.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提高了平民阶层晋身官场的机会 B.提高了封建官僚阶层的文化素养 C.有利于改变封建统治的阶级属性 D.实现了封建官员产生的公平性 ‎42. 唐朝时,政事堂一开始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非三省长官不得进入。后来,皇帝常常把一些官阶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头衔,让他们有资格进入政事堂参与朝政。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 B.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 D.扩大唐政权的社会基础 ‎43. 根据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汉武帝时,凡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A.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B.显示皇帝威严 C.表达对诸侯的不满 D.巩固中央集权 ‎44.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45.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46. 《左传·昭公七年》云:“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与此相应,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的原则下,当时的政权机构也就形成了王室、公室、卿大夫的家室的三级制形式。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B.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C.宗法制是分封制内在依据 D.宗法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47. 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降低了官员素质 B.实现了社会公平 C.增加了官吏数量 D.有利于中央集权 ‎48.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49. 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50.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 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 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C. 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材料解析题(25分)‎ ‎5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料一 ‎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三 (乾隆皇帝)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 ‎ ‎——清学者李兆洛在《皇朝藩部要略》‎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二官制的影响?(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原因。(3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王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2分)‎ ‎52.(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 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4分)‎ 遂宁二中高2022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5 BDCBC 6-10 BDABA 11-15 AADCC 16-20 CCABB 21-25 BBCBB 26-30 ADBDB ‎31-35 BDACA 36-40 DAACC 41-45 ACDCA 46-50 ADBBB ‎51.(1)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扩大议政人员,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制约;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历代基本沿袭,影响深远。(4分,任意回答2点即可) ‎ ‎ (2)举措: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1分) ‎ 原因: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2分,任意回答2点即可) ‎ ‎(3)原则:恩威并重;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分,任意回答2点即可) ‎ 机构:理藩院(1分) ‎ ‎(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2分)‎ ‎52.(13分)‎ ‎1、(1)制度:察举制。(1分)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 弊端: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2分,答出两点即可)‎ 3、 积极意义:‎ ‎(1)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稳定。‎ ‎(3)扩大了官吏来源,将大批庶族知识分子引入到统治集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4)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 ‎(5)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6)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正。‎ ‎(7)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雏形。‎ ‎(4分,答出4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