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7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专题十八 区域经济发展
专题十八 区域经济发展 2010 ~ 2019 年高考全国卷考情 一览表 考点 70 考点 71 考点 70 区域农业发展 1 .(2017· 海南 ,3~5,9 分 , 难度 ★ ) 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 , 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 , 稻米色泽暗红 , 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 品质优良。 1980 年以后 ,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 , 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据此完成第 (1)~(3) 题。 甲 自给自足 类 村落 乙 观光 农业类 村落 丙 商品 农业类 村落 考点 70 考点 71 (1)1980 年以后 , 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 D ) A. 技术要求高 B. 劳动力投入大 C. 种子成本高 D. 单位面积产量低 (2) 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 B ) A. 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B.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 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 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3) 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 , 可以推断目前 ( A ) A. 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B. 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C. 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D. 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 ,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 , 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 说明种植红米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 , 说明当地种植红米稻有悠久历史及种植的经验 , 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A 、 C 项错 ; 无论是种植红米稻还是杂交水稻 , 其劳动力投入量都大 ,B 项错。第 (2) 题 ,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甲村落是自给自足类村落 , 种植作物是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 乙村落为观光农业类村落 , 红米稻的种植规模较大 , 主要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 红米稻 ); 丙村落发展的是商品农业 , 大量种植产量高的杂交稻和玉米 , 建设特色商品粮基地。第 (3) 题 , 考查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甲类村落属自给自足类村落 , 说明地区较封闭 , 位置较偏僻。乙类村落发展观光农业 , 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该地位于横断山地南部 , 以山地为主。该区域种植红米稻 , 属水田农业。 考点 70 考点 71 2 .(2016· 全国 Ⅱ ,1~2,8 分 , 难度 ★ )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 “ 中国地理标志 ” 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 , 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B ) 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 , 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C ) A. 品牌更多 , 环境更优 B. 市场更广 , 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 , 效益更高 D. 投入更少 , 生产成本更低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找准设问角度 : 发展庄园经济的 “ 前提条件 ”, 理解 “ 庄园经济 ” 的核心含义以及准确理解题干所述案例所体现的含义。由材料中 “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 可知 ,“ 农业资源 ” 是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题干案例中某县以获得 “ 中国地理标志 ” 认证的优质茶叶为中心 , 建设了现代茶庄园 , 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 , 在此基础之上 , 才能扩大规模 ,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 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 , 增加产品附加值 ,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发达便捷的交通网是庄园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 不属于前提条件 ,A 、 C 两项错误 ; 庄园经济的经营组织模式中不能体现对高精尖技术的要求 ,D 项错误。故选 B 项 。 考点 70 考点 71 第 (2) 题 , 考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优势比较 , 解题关键是设问角度中 “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 ” 这个限定成分 , 以及现代茶庄园的 “ 突出优势 ” 。据题干中案例涉及的某县现代茶庄园案例可知 : 传统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 , 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 , 延长茶的加工、储存、销售等各环节 , 增加了产品种类 , 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 , 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材料中某县现代茶庄园是以获得 “ 中国地理标志 ” 的优质铁观音这一知名品牌为前提的 , 没有出现更多品牌 ,A 项错误 ; 现代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 , 高投入、高产出 , 因此产品成本高 , 价格高 , 经济效益更高 ,B 、 D 两项错误 ; 庄园经济经营多元化 , 涉及生产、加工、旅游、文化等 , 产品多样化 , 故 C 项正确。 考点 70 考点 71 提取 有效信息是关键。由材料中 “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 …… 的经营组织模式 ” 说明农业资源最为关键。某县在获得 “ 中国地理标志 ” 认证的优质茶叶基础上建设了现代茶庄园 , 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 考点 70 考点 71 3 .(2015· 全国 Ⅱ ,1~3,12 分 , 难度 ★★ )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 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第 (1)~(3) 题。 (1)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D ) A. 大气湿度增高 B. 大气降水增多 C. 近地面风速增大 D. 气温变率增大 (2) 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D ) A. 提高土壤质量 B. 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 D. 提高经济 收入 考点 70 考点 71 (3) 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 , 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 )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本组题以桑基、蔗基、果基鱼塘用地的变化为背景考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第 (1) 题 , 主要考查下垫面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基塘可以增加大气湿度 , 使大气降水增多 , 气温变率较小。而建设用地由于比热容较小 , 气温变率较大。所以该地基塘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 使得该地气温变率增大。故选 D 项。第 (2) 题 , 主要考查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珠江三角洲地区对蔬菜、花卉的需求增加 , 市场价格上涨 , 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 , 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了桑基、蔗基鱼塘。故选 D 项。第 (3) 题 , 主要考查产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塘农业是传统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 是在当地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 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由材料可知 , 改革开放以来 , 该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 基塘生产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 因此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下来的很少。故选 A 项。 考点 70 考点 71 4 .(2015· 浙江 ,7~8,8 分 , 难度 ★★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 , 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 。 区域认知 考点 70 考点 71 (1) 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 可推断出 ( B ) A. 甲地海拔较高 B. 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 丁地地势低平 D. 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 目前 , 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B ) ①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 增加耕地面积 ③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 改变耕作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根据图示土地利用变化 , 甲地由林地变为湿地 ( 水分充足 ), 表明其海拔偏低 ,A 项错误 ; 丁地一直为林地 , 表明其海拔较高 , 耕地开发条件较甲地差 ,C 、 D 两项错误 ; 乙地、丙地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为湿地 , 说明两地地势均较低平 , 要想开发为耕地必须排除水分 , 丙地地处河流上游 , 故开发条件好于乙地。第 (2) 题 , 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 有利于大规模经营 , ① 正确 ; 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已从湿地转为耕地 , 增加耕地面积必然导致三江平原湿地、林地的进一步减少 , 不利于环境保护 , ② 错误 ;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 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 , ③ 正确 ; 农业的耕作制度主要受地形、热量、光照等多种因素影响 , 是难以改变的 , ④ 错误。故 B 项正确。 考点 70 考点 71 5 .(2014· 重庆 ,3~4,8 分 , 难度 ★ ) 素有 “ 欧洲粮仓 ” 之称的乌克兰在 1992~2007 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 2.78%, 但人均耕地增加 8.32% 。据此完成第 (1)~(2) 题。 (1)1992~2007 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 ) A. 人口数量减少 B. 城市化率提高 C. 土壤质量下降 D. 粮食单产提高 (2)1992~2007 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 A ) A. 人均粮食产量 增加 B . 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 粮食进口总量 增加 D . 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解析 第 (1) 题 , 人均耕地面积 = 耕地总面积 ∕ 总人口 , 由材料知耕地总面积减少 , 那么一定是其人口数量减少。第 (2) 题 , 因为粮食产量 = 耕地面积 × 单产 , 所以该时段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 , 最可能引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考点 70 考点 71 6 .(2013· 上海 ,25~26,4 分 , 难度 ★ ) 低山丘陵区综合开发是我国南方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此完成第 (1)~(2) 题 。 调动 运用知识 (1) 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农民常在山坡开垦小块的水稻梯田 , 这是为了 ( B ) ① 扩大耕种面积 ② 增加农作物熟制 ③ 防止水土流失 ④ 提高土壤肥力 A. ①② B. ①③ C . ②④ D. ③④ (2) 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常见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所形成的立体农业景观。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是 ( D ) ① 减轻低温寒潮影响 ②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③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④ 缓解农业劳力不足 A. ①② B. ③④ C . ①④ D. ②③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垦梯田是对地形条件的改造 , 可以扩大耕地面积 , 保持水土。故选 B 项。第 (2) 题 , 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小的平地发展种植业 , 丘陵地区种植茶树和竹林 , 可以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和保持水土 , 所以发展立体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选 D 项。 考点 70 考点 71 7 .(2012· 全国 ,1~3,12 分 , 难度 ★★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 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2004 年以来 , 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第 (1)~(3) 题。 (1) 近年来 ,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 改革开放以来 , 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 ) A. 太湖平原 B. 洞庭湖平原 C. 江汉平原 D. 成都平原 (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 , 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D ) A. 耕地面积广 B .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 一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而依据题干可知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 耕地不断被侵占 , 只能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增加粮食总产量。第 (2) 题 , 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 , 改革开放以来 , 乡镇企业发展很快 , 耕地被大量侵占 ; 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 , 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第 (3) 题 , 黑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省相比 , 人口较少 , 粮食商品率较高。 考点 70 考点 71 8 .(2012· 安徽 ,23~24,8 分 , 难度 ★ ) 图 1 表示 2000~2010 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 图 2 表示 2000 年、 2010 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第 (1)~(2) 题。 考点 70 考点 71 (1)2000~2010 年 , 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D ) ① 耕地面积增加 ② 政策支持 ③ 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 科技支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与 2000 年相比 ,2010 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 , 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B ) A. 水源 B. 市场 C. 土壤 D. 机械化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图 1 中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可知 , 耕地面积由 2000 年的大于 420 万公顷降低到 2010 年的不足 420 万公顷 ;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青壮年进城打工 ,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第 (2) 题 ,“ 最主要 ” 是题眼 ,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 , 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 蔬菜瓜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 因此导致其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的区位因素中市场是首要因素。水源和土壤等自然区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 , 在全国范围内 , 短时间内对某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影响不大 ; 蔬菜瓜类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 农业机械在该类农业活动中不是主导区位。 考点 70 考点 71 9 .(2012· 福建 ,5~6,12 分 , 难度 ★ )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第 (1)~(2) 题。 (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C )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地形因素 D. 海陆分布 (2) 在中国东北地区 , 与玉米 气候 生产 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 一 致 的指标是 ( A ) A. ≥ 10 ℃ 积温 B. 日照时数 C. 太阳辐射量 D. 年降水量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结合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分布 , 可知甲处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于两侧 , 说明影响其弯曲的因素不可能是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 ;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 , 大气环流相同 ; 结合东北的地形特征可知甲地为平原 , 其两侧为山地 , 地形因素造成了等值线的弯曲。第 (2) 题 , 甲地海拔较两侧低 , 气温较两侧高 , 因而 ≥ 10 ℃ 积温大于两侧 , 其等值线也向北弯曲 ; 东北地区西部的高原地区降水少 , 日照时数长 , 太阳辐射量大 ; 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的总体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考点 70 考点 71 10 .(2017· 全国 Ⅰ ,36,22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各题。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 , 剑麻纤维韧性强 , 耐海水腐蚀 , 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 , 被称为 “ 剑麻王国 ” 。自 1999 年 , 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 ( 位置见下图 ) 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 , 并建设配套加工厂 , 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 1 000 多公顷 , 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 1 000 人 , 预计 2020 年种植面积达 3 000 公顷 , 年产剑麻纤维 1 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考点 70 考点 71 (1) 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 , 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 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 , 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 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 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考点 70 考点 71 答案 (1) 剑麻纤维生产 :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 , 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 , 产量低 ; 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 , 气候季节差异大 , 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 : 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 , 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 离沿海 ( 首都、港口 ) 较近 , 临铁路 ( 便于剑麻纤维运输 ), 临河流。 (3)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 , 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 , 影响纤维质量。 (4) 增加就业 , 增加税收 , 促进基础 ( 民生 ) 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图示信息 , 确定坦桑尼亚的纬度范围 ( 赤道附近 ), 可以得出剑麻生长对气温 ( 热量 ) 条件的要求。而比较我国 , 陆地的热带面积较小 , 且要兼顾多种作物的种植 , 所以 , 种植面积较小 ; 由于我国的热带地区纬度较高 , 热量条件相对不足 , 且季节差异较大 ( 尤其冬季受寒潮影响明显 ) 。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 , 尤其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和汽车生产国 , 结合剑麻纤维的用途 , 可得出我国剑麻纤维需求量较大的结论。第 (2) 题 , 读图可得出与设问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的信息。其一是离港口较近 , 便于运输 ; 其二是临近铁路和河流。从剑麻纤维的运输看 , 铁路是主要方式。第 (3) 题 , 剑麻是植物 , 收割的剑麻叶片经加工抽剥出剑麻纤维。由于在热带 , 剑麻叶片收割后如不及时加工 , 会迅速腐烂 , 影响其纤维的质量。所以 , 答案的重点是 “ 腐烂、变质 ” 。如果只按原料指向型农产品加工业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 将答题重点放在 “ 失重 ”, 则不能得分 。 考点 70 考点 71 第 (4) 题 , 对于此设问 , 相对比较模式化 , 考生比较容易答题。答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是增加就业 ( 材料有具体信息 ) 。其二是增加税收 , 虽然材料没有提供信息支撑 , 但这是常识。其三 , 促进基础 ( 民生 ) 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材料提供了 “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 的信息 , 此外 , 建设农场还必须修建相应的道路、建筑等设施 , 所以 , 考生能答出促进基础 ( 民生 ) 设施建设。 考点 70 考点 71 11 .(2016· 全国 Ⅰ ,36,24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 茉莉喜高温 , 抗寒性差 ,25 ℃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 ,32~37 ℃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 , 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 , 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 , 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 , 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 20 时左右至次日 10 时左右 , 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 , 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 , 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 1983 年 , 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 , 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 20 世纪 90 年代 , 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 2000 年 , 横县获 “ 中国茉莉之乡 ” 的称号。目前 , 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80% 以上 , 占世界总产量 60% 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考点 70 考点 71 考点 70 考点 71 (1) 与江苏、浙江相比 , 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 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 , 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 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 100 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 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 ,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 , 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 ① :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 ② :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考点 70 考点 71 答案 (1) 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 高温期较长 ; 高温期湿度较高 ( 降水较多 ),( 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 , 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 37 ℃ 的高温 ); 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 , 气温较高。 (2)( 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 ) 平坦便于种植 ; 排水良好 , 土壤不会过湿 ; 离河较近 , 便于灌溉 , 且不易受洪水侵袭 ; 土层深厚且疏松 , 利于茉莉根系发育 ; 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 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 ) 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 , 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 ; 县城交通便利 , 便于收集茉莉花 ( 蕾 ); 县城基础设施较好 , 便于生产组织。 ( 离南宁市较近 , 便于产品销售。 ) (4) 问题 ① : 因地制宜 , 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 ; 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 ( 实行专业化生产 ); 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 , 延长产业链 , 增加附加值。 问题 ② : 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 , 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 ; 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 ; 开发新产品 ; 拓展旅游、文化市场 , 实现经营多元化。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生需对应材料中所给出的茉莉生长及开花的气候条件 , 从高温及其延续时间长短、湿度 ( 降水量 ) 、低温等方面说明横县的比较优势。需要说明的是 , 茉莉花期基本上在夏半年 ( 从气温条件可推知 ), 而夏半年仅从昼长看 , 横县处于劣势 , 所以 , 不要求考生比较光照条件。第 (2) 题 , 由于茉莉生长对水分条件的特殊要求 , 所以不适宜在丘陵坡地种植 ; 而河谷平原低地一方面因为低湿 , 另一方面需种植水稻 , 也不适宜种植茉莉。横县 2 万公顷 “ 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 ” 则是种植茉莉的理想土地。此外 , 肥力条件是鲜花质量的保障 , 而冲积平原一般较肥沃。第 (3) 题 , 由材料可知 , 茉莉花茶是用茉莉鲜花窑制而成的 , 时间要求严格 , 因此 , 茉莉花茶的生产应尽可能接近茉莉种植地 , 故众多茉莉花茶企业在横县建厂。然而 , 横县范围较广 , 为什么这些茶厂都聚集在县城呢 ? 考生还需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分析 。 考点 70 考点 71 第 (4) 题 , 以开放题的形式设问 , 以引导考生开放思维。问题 ① 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对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归纳 : 其一 , 因地制宜 , 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优势 ; 其二 , 适度扩大生产规模 ; 其三 ,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问题 ② 基于茉莉种植 ,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之路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其一 , 保持现有产业的竞争优势。其二 , 开发茉莉花新的产业化利用途径。横县茉莉鲜花含花油等多种化学成分 , 可以通过科学研究 , 开发利用茉莉花化学成分的产品 , 提高茉莉花利用的附加值。其三 , 经济发展多元化。仅从景观角度 , 如此规模的茉莉种植 , 横县也可成为人们追寻的旅游目的地 ; 而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开发 , 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 也可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考点 70 考点 71 12 .(2015· 全国 Ⅰ ,36,22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 , 以藻类为食 , 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 , 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 , 美国大盐湖 ( 下图 ) 属内陆盐湖 , 卤虫资源丰富。 20 世纪 50~70 年代 ,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 , 产品需低温运输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80 年代以来 , 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 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 推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水产养殖 业 快速 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 产业 发展 的影响。 (4)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考点 70 考点 71 答案 (1) 属于内陆盐湖 , 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 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 运输成本高 ( 需低温运输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 ) 市场需求小。 (3) 原因 :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 ; 市场需求增大 ; 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影响 :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 ( 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 。 (4) 赞同。理由 : 卤虫资源丰富 , 市场需求大 , 经济价值高 , 技术成熟 , 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 : 让卤虫自然生长 , 维护生物链的稳定 , 保护湿地 ,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生物分布的成因。根据材料可知 “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 , 以藻类为食 ”, 而大盐湖属于内陆湖泊 , 盐度高 , 且图示河流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 , 有利于藻类生长 , 为卤虫提供了饵料。第 (2) 题 , 考查农业区位分析。根据材料 “ 产品需低温运输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 说明早年运输成本高、市场需求小。第 (3) 题 , 考查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市场最终影响农业的规模 ,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受市场因素的推动 , 同时农业技术的改进也会促进农业的发展。第 (4) 题 , 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表明立场 , 如赞成可从促进就业、市场需求、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方面分析 , 如反对则从自然环境角度 , 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等方面回答。 考点 70 考点 71 准确 解读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卤虫生存环境、以藻类为食 , 说明了其生长需要的条件 ; 而大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 体现了该地满足卤虫生长条件。如规模小的原因 ,“ 低温运输 ”“ 喂养观赏鱼 ” 体现了运输成本高、市场需求小。再如 ,“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 体现了原有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考点 70 考点 71 13 .(2015· 海南 ,22,10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各题。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 ,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 , 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 2000~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 ( 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 ) 的变化。 考点 70 考点 71 概述广东省 2000~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 并简述原因。 答案 基本特征 : 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 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 :(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 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 , 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 , 粮食产量下降 ; 人口持续增加 , 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 , 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解析 关于 2000~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 即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 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原因有以下几点 : 首先 , 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耕地用于建设 , 加之都市农业的发展 , 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 , 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 其次 , 工业化和城镇化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 使人口持续增加 , 消费量自然也会持续增加 , 加之工业和畜牧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 , 使粮食生产和需求的矛盾日渐尖锐。故造成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考点 70 考点 71 14 .(2014· 全国 Ⅱ ,37,24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 , 于 1957 年开始垦荒 , 目前面积 1.24 万平方千米 , 人口 20 多万。这里空气清新 , 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 土壤肥沃。近年来 , 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 , 有 “ 中国绿色米都 ” 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 , 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考点 70 考点 71 (1) 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 建三江被称为 “ 中国绿色米都 ”,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 开垦历史短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 ; 地广人稀 , 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 ,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 ( 废气、废水、废渣等 ) 较少 , 环境污染轻微。 (2) 纬度高 (48°N 附近 ), 冬季寒冷而漫长 , 害虫 ( 虫卵 ) 不易越冬 ;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 日低温较低 , 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 土壤肥沃 ( 肥力高 ); 精准施肥 , 控制施肥量。 (4) 环境质量优良 ( 污染少 );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 , 生产绿色稻米 ; 生产技术先进 , 具有示范作用 ; 生产规模大 ; 单位面积产量高 , 总产量大 ; 商品率高等。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三江平原的环境。环境的优劣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 , 一方面 , 三江平原开垦历史短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 ; 另一方面 , 三江平原地广人稀 , 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 ,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较少 , 环境污染较轻。第 (2) 题 , 考查三江平原的气候条件。从图中纬度位置看 , 建三江纬度较高 , 冬季寒冷而漫长 , 害虫 ( 虫卵 ) 不易越冬 ;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 夜晚气温低 , 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 因而害虫较少。第 (3) 题 , 考查三江平原的土壤条件。一方面三江平原土壤肥沃 , 另一方面建三江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 因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化肥较少 。 考点 70 考点 71 第 (4) 题 , 考查优质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建三江被称为 “ 中国绿色米都 ” 的原因应从 “ 绿色 ” 和 “ 米都 ” 两个方面分析。 “ 绿色 ” 侧重稻米质量 , 应从环境质量和病虫害、化肥施用量等方面分析。建三江环境质量优良 , 污染少 ; 虫害较少 , 农药施用量少 ; 土壤肥沃 , 精准施肥 , 化肥施用量少。因此建三江可以生产绿色稻米。 “ 米都 ” 主要从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粮食产量、商品率、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一是材料中提到建三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 ; 二是建三江地广人稀 , 生产规模大 ; 三是建三江土壤肥沃 , 精准施肥 , 单位面积产量高 , 而且土地资源丰富 , 总产量大 ; 四是建三江人口稀少 , 粮食的商品率高。 考点 70 考点 71 15 .(2014· 重庆 ,14,26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下列各题。 咖啡是世界主要饮品之一。世界某咖啡连锁企业的原料实行全球化采购 , 我国云南的小粒种咖啡也是其原料之一。小粒种咖啡树适宜生长在海拔 800~1 800 m 、年均温 19~20 ℃ 、土壤排水良好等环境中。图 1 是某城区用地示意图 , 图 2 是云南某区域示意图。 考点 70 考点 71 图 1 图 2 考点 70 考点 71 (1) 该企业原料全球化采购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 分析其原因。 (2) 该企业拟将图 1 中 A 、 B 两处作为咖啡店的备选地 , 请分别说出 A 、 B 处的两点区位优势。 ( 要求 : 两处回答的区位优势不重复 , 每处回答超过两点的按前两点计分 ) (3) 分析图 2 所示区域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对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 答案 (1) 降低产品成本 ; 保证产品品质 ; 增加产品品种。 (2)A 处 : 交通便利 ; 人流量大 ; 消费能力强。 B 处 : 租金便宜 ; 环境优美 ; 交通便利。 (3) 地形起伏大 , 土壤排水良好 ; 地势总体较高 ( 海拔较高 ), 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温度 ( 海拔 ) 要求 ; 地势北高南低 ( 北部山地高 ), 阻挡寒冷气流南下 , 使咖啡树少受低温冻害。 考点 70 考点 71 16 .(2013· 全国 Ⅰ ,37,24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各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 湖面海拔 1 134 米 , 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 属肉食性鱼 , 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 世纪 50 年代 , 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 , 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 , 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考点 70 考点 71 (1) 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 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 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案 (1)( 维多利亚湖 ) 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 ( 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 ); 湖泊海拔高 , 尼罗河上游多瀑布 , 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 , 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 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 , 食量大 , 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 , 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 ,) 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 , 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 产量大 , 价格高 ,( 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 出口创汇 ; 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 , 扩大就业 ,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图中的水系及其流向 , 可以大致估计维多利亚湖的基本地形特征为 “ 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 ”, 同时 , 也可以从图中归纳出该湖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这样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 , 进一步结合文字资料中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 1 134 米 , 以及图中尼罗河通向维多利亚湖中的多个瀑布可以分析得出 , 维多利亚湖与尼罗河的地形落差较大。 “ 湖泊海拔高 , 尼罗河上游多瀑布 , 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 这样的自然原因。第 (2) 题 , 阅读地图可以大致估计维多利亚湖的面积广阔 , 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 , 也可以结合维多利亚湖地形、纬度位置等分析出其湖水温度适宜、水草资源丰富 , 是非常利于鱼类生长的。大量鱼类的生长给 “ 食肉 ” 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 考点 70 考点 71 第 (3) 题 , 结合所给文字资料和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 , 食量大 , 属肉食性鱼。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会 “ 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 。结合尼罗河鲈鱼体型大可以推知 , 其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鱼类的捕捞技术是不同的。因此 , 尼罗河鲈鱼的快速繁殖 , 不仅会使传统鱼类产量受影响 ,“ 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 ”,“ 同时 ” 也会 “ 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 。第 (4) 题 , 从维多利亚湖的面积、位置等可以分析得出 , 尼罗河鲈鱼引进维多利亚湖初期 , 该湖饵料丰富 , 人口相对较少 , 尼罗河鲈鱼 “ 产量大 ” 。维多利亚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 , 成为昂贵的美食。所以 , 鲈鱼价格高 , 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 为维多利亚湖区出口创汇 , 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 , 尼罗河鲈鱼会带动湖区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 , 扩大就业。经济活动频繁 , 人口密度增加 , 进一步促进相关的建筑、交通、饮食、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 考点 70 考点 71 17 .(2013· 安徽 ,36,35 分 , 难度 ★★ ) 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 , 产量低。 20 世纪 90 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 ,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 , 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考点 70 考点 71 (1) 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 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3) 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 , 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 提示 : 可用示意图表达 ) 考点 70 考点 71 答案 (1) 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 , 土地退化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水资源短缺 , 生态环境恶化。 (2) 条件 : 塬面宽阔 , 土层深厚 , 质地疏松 ; 海拔较高 ,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 日照时间长 , 昼夜温差大 , 降水适中。 效益 : 有利于恢复植被 , 保持水土 , 改善生态环境 ; 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 , 增加农业附加值 ; 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 , 提高农民收入 , 实现脱贫致富。 考点 70 考点 71 (3) 方案一 ( 文字表述方式 ): 果树下种草 , 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 , 解决果渣污染问题 ; 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 , 沼气作为生活能源 , 解决燃料短缺问题 ; 沼渣、沼液肥果园 , 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 ( 示意图表达 ): (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 , 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 , 体现循环经济思想 , 具有可行性均可。 )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陕北高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 该地区处在我国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区 , 生态环境脆弱 , 大面积种粮会引起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 , 引发水土流失 , 造成土地退化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植被的破坏使其蓄水能力下降 , 造成水资源短缺 , 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水旱灾害频发。第 (2) 题 ,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陕北高原南部属于黄土高原地区 , 黄土高原塬面宽阔 , 地形平坦 , 黄土土层深厚 , 土壤肥沃松软 ; 该地区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 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 , 因此日照时间长 , 昼夜温差大 , 降水适中 , 适于优质苹果的生长。种植苹果的效益可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提高产量与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分析回答 。 考点 70 考点 71 第 (3) 题 ,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 要以解决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 , 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 , 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果渣污染环境问题可以在果树下种草发展畜牧业 , 以果渣和草作饲料 ; 解决薪材缺乏问题可以发展沼气 , 且以果渣和粪便为原料 ; 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可以与发展沼气相结合 , 以沼渣和沼液作为果园肥料。 考点 70 考点 71 考点 7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 .(2019· 全国 Ⅰ ,3,4 分 , 难度 ★★★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 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 , 形成 “ 村村冒烟 ” 现象。 2016 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 : 由县、镇统筹 , 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 , 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 ( 抱团 ) 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 ( 飞地 ) 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 , 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 抱团飞地 ” 发展模式 , 主要体现了 ( A ) A. 城乡统筹创新 B. 生活方式创新 C. 农业发展创新 D. 科学技术创新 解析 “ 抱团飞地 ” 是在包括乡村和城镇的区域内规划的发展模式 , 既涉及条件优越的城镇集聚地 , 又涉及企业迁出的农村 , 因此 A 选项正确 , 其他三个选项内容不属于该模式的主要体现。 考点 70 考点 71 2 .(2019· 北京 ,5,4 分 , 难度 ★★ )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 C ) ① 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 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 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 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 ①② B. ①③ C . ②④ D. ③ ④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区域一体化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 , 提高竞争力 , 城市服务功能会进一步加强 ; 区域内的地域联系 ( 包括工业 ) 和分工协作会加强 , 分工协作的加强会弱化同质竞争 , 产业结构会出现差异化发展。因此 C 选项正确。 考点 70 考点 71 3 .(2019· 天津 ,6~7,8 分 , 难度 ★★ ) 太湖流域 Z 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 ,Z 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 , 形成了特色小镇。读图文材料 , 回答 (1)~(2) 题。 考点 70 考点 71 (1) 据图中信息判断 , 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 C ) A. 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 , 形成规模优势 B. 新增蚕丝被制造业 , 培育新的产业链 C. 基于植桑养蚕 , 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 D. 传播桑蚕文化 , 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2) 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A. 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 B. 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 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 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从 Z 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 , 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 , 以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 , 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 , 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 , 属于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延伸。 A 、 B 、 D 三项概括较为片面 , 只能概括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流程 , 不能全面概括该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式。故选 C 项。第 (2) 题 , 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 “ 特色小镇 ”, 说明定位的是城镇建设。基于植桑养蚕 , 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特色产业 , 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展 , 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B 、 C 、 D 三项概括较为片面 , 只是单方面说明了 “ 特色小镇 ” 的作用 , 没有体现 “ 特色小镇 ” 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 A 项。 考点 70 考点 71 4 .(2018· 全国 Ⅲ ,3~5,12 分 , 难度 ★★ )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 , 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 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第 (1)~(3) 题。 考点 70 考点 71 (1) 与县城相比 , 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D ) A. 基础设施较完善 B. 更接近消费市场 C. 资金供应较充裕 D. 更易招募劳动力 (2) 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 , 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 “ 村 — 中心集镇双栖 ” 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C ) A. 从事商业活动 B. 留守子女上学 C. 兼顾务工务农 D. 扩大种田规模 (3)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 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B ) ① 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 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 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①② B. ② ③ C. ③④ D. ①④ 考点 70 考点 7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以资源为原料加工工业的区位条件。当地为大别山区 , 优势资源主要是农产品 , 易腐烂变质不适宜远距离运输 , 该类加工工业多为原料导向型 , 主要考虑资源的品质、产量及劳动力。与县城相比 , 集镇基础设施、资金及消费市场较弱 , 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则更有优势。第 (2) 题 , 考查城市的服务功能。据材料信息 , 该县的农民有多种类型。针对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 , 可采取 “ 村 — 中心集镇双栖 ” 居住模式。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住在集镇 , 种田农民住在村 , 留守子女可安排集中住校。第 (3) 题 , 考查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措施。该县为大别山区 , 地形崎岖 , 不适宜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业 ; 应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鼓励外出务工农民把学到的技术及经验应用到家乡 , 回乡创业 , 发展农村经济。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 且大部分农民需依靠土地 , 不适宜中心集镇的房地产开发。故 ②③ 正确 , 选 B 项。 考点 70 考点 71 5 .(2018· 浙江 ,9~10,4 分 , 难度 ★ )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 , 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第 (1)~(2) 题。 考点 70 考点 71 (1) 综合衡量 , 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 , 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 C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 第 (1) 题 , 由材料可知 , 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和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 , 且指数越高 , 相应的实力越强。读图可知 , 四城市中 , ④ 城市四个指标的指数都是最高的 , 故 ④ 城市发展水平最高 , 故选 D 项。第 (2) 题 , 读图可知 , ④ 城市和 ③ 城市在四个指标中创新带动能力指数最高 , 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 故选 C 项。 考点 70 考点 71 6 . 〔 2019· 全国 Ⅰ ,36(4),4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 , 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 ( 位置见下图 ) 。 1974 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 47.5 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 10 位。 1988 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 , 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 , 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 , 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 , 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 ,2016 年仅以 16.1 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 32 位。 2017 年 10 月 20 日 , 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 , 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考点 70 考点 71 考点 70 考点 71 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外资撤离 , 投资减少 , 经济下滑 ; 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 ,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 。 解析 本题主要从对当地经济的整体影响和产业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外资撤离 , 经济总量会下滑 , 而且会影响到就业和财政收入 ; 汽车及相关产业的萎缩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