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言的意思是:的确是英雄之论,只是手段太过残忍。“焚书”是经过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后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焚书坑儒”是儒生们的必然要经历的千古劫难,也怨不得李斯丞相和秦始皇。说明了李贽认为在国家统一后,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故D正确; ABC在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所采取的思想文化专制措施,虽然箝制了思想的发展,但也适应秦朝统一后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统一的必然要求。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 李贽提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认为所谓天下的公利,无非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上述主张( ) 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B. 目的是发展私有制经济 C. 是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D.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颠覆 【答案】C 【解析】“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各得其私,各得其利”说明人人有私心,是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基于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你认为( ) A. 苏格拉底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 苏格拉底完全否认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 这种认识为“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D. 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B错误,C正确; “人是万物的尺度”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故A错误; 苏格拉底的上述认识并不可能起到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的作用,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1.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A. 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答案】D 【解析】A.启蒙运动并不认为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B.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材料并不认为理性的判决是不可置疑的。 D.材料的意思是强调,人们要用理性思维去判断一切事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望山下势放。”这说明(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 明朝时期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D 【解析】“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望山下势放”表明明朝时期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望山下势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四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3. 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家热衷于心性之学,朱熹虽然也发表过关于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的见解,又为《大学》的《格物致知》章作补传,但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理学家的目标主要不在于求知识之真;而在于求道德之善。材料以否定疑问句的形式,强调“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因此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1.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 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 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 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故A正确; BC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 B. 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 C. 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 D. 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但还不是全面崩溃,A项错误; 季孙本身就是宗法制的破坏者,拒绝出兵不是维护宗法制,B项错误; 礼乐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孔子要求出兵伐齐,是因为弑君事件破坏宗法礼乐制度,而不是暴政,C项错误; 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的分封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 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 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 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儒学经典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B项是在魏晋时期,应排除; 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 董仲舒说:“(人)性比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为此,董仲舒提出( ) A. “天人感应” B. “君权神授” C. “三纲五常”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体现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三纲五常”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 3. 罗素在《人类的认识》里写了首搞笑的诗:自然和自然律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降生”,结果一切都豁然开朗。好景不长。魔鬼喊了一声,“嘿!让爱因斯坦降生”,于是又恢复了原来的情况。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成就分别是( ) A. 近代力学理论体系与二项式定理 B. 万有引力定律与电磁场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天文反射望远镜与光电效应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C属于二者的成就。故C正确。 B中的电磁场论与二人无关。故排除B。 A中的二项式定理和D中的天文反射望远镜也与二人无关,故排除AD。 故选:C 。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以来物理学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是再现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难度不大。但通过材料发设计比较新颖,有一定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 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 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 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答案】B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路德教与罗马决裂,说明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材料没有涉及到德国的统一的民族情绪,反映的是宗教民族主义浪潮。 C.从材料中的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可以看出路德的改革适应了王权的需求。 D.材料可以看出德意志的群众,王公们都支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说明马丁路德改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选:B。 本题主要考察宗教改革,要求学生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路德改革的背景,以及具体的内容和影响准确把握,其次要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解读出一条信息来排除选项,解题时要注意是逆向思维题。 2. “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斯宾塞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在自然科学法则的支配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该理论为西方资产阶级对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 B. 该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C. 该理论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D. 该理论挑战了封建神学,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斯宾塞等人用优胜劣汰的生物学领域的观点,来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的合理性,这一理论为西方资产阶级对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相反;CD项不符合时间界限。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生物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分析材料。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哲学家尼采创造了“超人”这个概念。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社会达尔文主义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3.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 A. 铁路出现于蒸汽时代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于电气时代 C. 相对论出现于信息时代 D. 进化论出现于科学时代的开始阶段 【答案】A 【解析】A.铁路出现与蒸汽时代是正确的,时间是1825年。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著作,他应该是出现在17世纪,应该是工业革命之前。 C.相对论产生于电气时代,是20世纪初。 D.进化论应该是出现在19世纪中期,当时是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过渡阶段。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和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展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还要搞清楚近代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 ) A. 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B. 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 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D. 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诗歌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以一定社会政治为背景,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官修史书相对民间野史,更有史学价值,故二者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历史的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史料的史学价值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史学价值和作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 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 B. “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 C. 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 D. 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 【答案】C 【解析】A.促使清政府立宪的是民族危机的加重,故排除; B.本项错在“彻底“二字上,故排除; C。”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说明推动其思想发生变化的是维新变法,而维新变法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故正确; D.材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维新思想,侧重于考查的是其背景。 本题考查对维新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如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 A. 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 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答案】C 【解析】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1915年,当时清朝残余势力没有卷土重来。 B.1915年是共和时期,君主立宪制度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C.材料中的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的封建思想残余,迫害着中国青年人,所以作者的意思是希望通过思想解放,破除封建思想,从当时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当时正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当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要复辟帝制。 D.材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实。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清议报》和《新新民从报》两种利物上发来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 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 引入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 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答案】C 【解析】“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表明梁启超希望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中找到救国良策,故C正确; A错在“根本”,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文章文笔犀利,饱含激情,通俗新颖,富有哲理性。宣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维新思想,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 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 A. 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 B. 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 C.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D. 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答案】C 【解析】张之洞在1898年5月出版《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具有反对政治制度改革的用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2. “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 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 A. 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 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 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 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 学)’.…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可知,严复认为西方的天演进化论与荀子所提的观点相似,说明其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故A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进化论与儒学的功能一致,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救亡图存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需要掌握严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 学)’.…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严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说:今之称西人者,日彼善会计而已,又日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材料反映出严复( ) A. 主张以进化论作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B. 提出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立宪制 C. 认为科学和民主政治制度是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 D. 指出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时存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错误 【答案】C 【解析】”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反映出严复认为科学和民主政治制度是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P78~80)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 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说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考查元曲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2.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没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一变化说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成为共识 B. 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C.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 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民族危机加深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教育与共和,故B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钱玄同对儒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从钱玄同推广孔子时代的服饰到后来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故D正确。 故选:D 。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 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1919年6月20日”、“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可知,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使得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故B项正确。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1919年”不符,故A项错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期间,故C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于1921年,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1、国际背景: 国际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反帝情绪高涨;(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2、国内背景:(1)社会基础: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阶级基础:民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3、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材料二: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小题1】(1)春秋战国士阶层的崛起,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主要体现为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是阶层的崛起,影响到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从当时孔子的思想可以看出来,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从立法思想上来讲,章是只奉行的是无为而治,而张涛奉行的是有为的思想,他是汉朝出现了新儒学,融合了法家思想的结果。 (3)董仲舒提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包括,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所以要提出这些思想,主要是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4)从材料四和材料五可以看出,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朱熹的思想观点,是因为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而李贽的思想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基础之上。 (5)从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但以来,儒家思想长期能够被奉为正统思想,主要是由于它能够不断的适应时代需求,自我完善与发展。 故答案为: (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举例:(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例子即可,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答出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影响并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要求学生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洞中书思想的内容和产生的背景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察朱熹和李贽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二者的思想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正统化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儒学在古代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每个阶段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彼特拉克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曾清醒地认识到他所处时代与前代的不同,他说:“当我赡前顾后的时候,我是正站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事实上,中世纪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可能性空间。一般的历史学家把文艺复兴这个时期描写成“从黑暗时代的灰烬里诞生的现代世界,或把它描写成一个发现世界、发现人类和在生活、思想、宗教、艺术等方面不受约束,自由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从关注“灵魂被基督拯救”转向了“基督拯救和人自身拯救的统一”。但丁代表作《神曲)建构的就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思想融合混杂的世界。文艺复兴使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传统与变革的合力才是历史前行的永恒动力源。 --摘编自高永《“文艺复兴”复兴了什么?》材料二:“在德意志,一直到15世纪末,当人文主义与宗教势力相结合的时候,人文主义才在本地的土壤中生根,而没有宗教势力,就不可能对中世纪晚期的世俗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路德便是在这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中出现的。他强调“因为只有信才是得救,而有效的上帝之道的用法,如同《罗马书》十章所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上帝的道不是借什么行为所能领受、所能爱慕的,乃是单借着信。”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路德:“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如薄伽丘亦说:“你应该知道,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薄伽丘面对世俗社会提出的人生平等观,被路德在宗教领域内提出--人人都是祭司。 --摘编自邓丽《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及其人文主义精神》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的相似社会背景及两者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思想主张上的共同点,并分析二者的相互联系。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中世纪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黑暗时代的灰烬里诞生的现代世界,或把它描写成一个发现世界、发现人类和在生活、思想、宗教、艺术等方面不受约束,自由发展的时代”“在德意志,一直到15世纪末,当人文主义与宗教势力相结合的时候,人文主义才在本地的土壤中生根,而没有宗教势力,就不可能对中世纪晚期的世俗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都处于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之下;都受到中世纪文化的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2)第一小问,“从黑暗时代的灰烬里诞生的现代世界,或把它描写成一个发现世界、发现人类和在生活、思想、宗教、艺术等方面不受约束,自由发展的时代”“因为只有信才是得救,而有效的上帝之道的用法,如同《罗马书》十章所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上帝的道不是借什么行为所能领受、所能爱慕的,乃是单借着信。”反封建、反天主教会束缚;提倡自由平等;颂扬人的价值;是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促进了宗教改革的进行,而宗教改革则推动了文艺复兴更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社会背景: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都处于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之下;都受到中世纪文化的影响。 不同之处: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2)共同点:反封建、反天主教会束缚;提倡自由平等;颂扬人的价值;是思想解放运动。 联系:文艺复兴促进了宗教改革的进行,而宗教改革则推动了文艺复兴更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的相似社会背景,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都处于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之下;都受到中世纪文化的影响。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思想主张上的共同点,反封建、反天主教会束缚;提倡自由平等;颂扬人的价值;是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 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该成果出现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转为落后的原因。 【答案】【小题1】(1)表现的回答,需要依据材料中的第一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考生可从天文仪器的改进、天象观测的记录、历法的完善和专门机构的设置等角度来思考。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3)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使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对外闭关锁国等。 故答案为: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3)科举制使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对外闭关锁国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该成果出现的背景、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转为落后的原因,需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的原因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陈独秀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 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 【小题1】(1)“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思想。 (2)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第一小问,“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是材料三中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故答案为: (1)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魏源与张之洞的思想、陈独秀的思想、李大钊的思想及影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需结合魏源与张之洞的思想、陈独秀的思想、李大钊的思想及影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新思想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