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

课时作业8 “顺乎世界之潮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B )‎ A.汽车制造技术 B.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电话制造技术 D.内燃机制造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处于“蒸汽”时代,所以“长技”是指蒸汽机车制造技术;A、C、D三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B项。‎ ‎2.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这反映出魏源( B )‎ 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 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解析:材料大意是,民众选举一人作为国家元首,不世袭,四年一届。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A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C错误。D夸大了魏源认识的作用,排除。魏源睁眼看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B正确。‎ ‎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如果你是洋务派,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你将得出的结论是( C )‎ A.闭关自守 B.完全西化 C.中体西用 D.推介中国文武制度 解析:近代史上,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员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故选C。‎ ‎4.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C )‎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解析:从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中可以看出,材料主张在封建主义势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是较好的改革方案,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中体西用”的影响不符,近代中国正确的救国方案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他的救国实践都失败了;B项与“中体西用”的内容不相符合。‎ 5‎ ‎5.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C )‎ A.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解析:从材料“大伤国体”“汉奸”可判定时人对于郭嵩焘出使西洋做法的排斥,体现出当时国人仍然没有摆脱出天朝上国思想的限制,故C项正确,A项中的“敬畏”不符合题意;B项中的“平等”说法错误;D项中的“盲目排外”不符合天朝上国思想。‎ ‎6.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以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D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排除。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D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选D项。‎ ‎8.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是指( B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立党”要“保国”“变法”等信息,可判断出是B项维新派。‎ ‎9.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以及学会的创办人( D )‎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5‎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后之所以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D项符合题意。B项没有正确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故A、C项错误。‎ ‎10.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材料信息反映出( D )‎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 B.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 D.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解析:严复说“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指导意义,说明生物进化论在社会发展上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得出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而严复是维新变法的理论家,因此是跨科学领域的一种应用;B项说法正确,但是不能体现出这一思想的实际应用情况;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1.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D )‎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解析: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道路,材料中各种救国道路思想的出现,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B中“根除”说法绝对;C中“弥补”不符合史实。‎ ‎12.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康梁维新派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5‎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1)材料一、二、三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有什么区别?(12分)‎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后者的号召力超越前者的原因有哪些?(14分)‎ 答案:(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 原因:政治上,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思想上,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出自洋务派张之洞,材料二出自康有为等人,材料三出自孙中山等人,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2)本问实际上是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不同,维新派主张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再根据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5‎ 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14分)‎ 答案:(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 ‎(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解析:(1)背景:西学中源,根据“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概括,进一步结合明清时代特征回答;中体西用,由“‘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千年变局”“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概括得出。‎ ‎(2)影响:“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都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可联系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影响回答,再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存在的不足。‎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