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二)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二)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史料表明(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2.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4.下列关于郡县制评价,正确的是(   ) ①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6.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7.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8.从汉至元国家中枢机构的职权不断变化,下列说法符合元代中书省的是( )‎ A.军国政令,草拟待诏 B.统领六部,密折奏事 C.总领百官,掌管政务 D.出纳常命,封驳诏类 ‎9.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皇帝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10.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11.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12.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的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 )‎ A.理论与实践严重地脱节 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D.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13.公元18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根据(     )‎ A.埃及习惯法      B.罗马万民法      C.雅典自然法      D.罗马公民法 ‎14.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 A. 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 B. 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 D. 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16.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 D.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17.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18.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倒阁权的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20.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 A.英国、法国——原生型 B.日本、英国——感应型 C.美国、德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次生型 ‎21.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 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掠夺工业原料    B.割占中国领土     C.进行资本输出    D.抢占商品市场 ‎2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2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24.在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含有可贵的 “抗灾救灾”思想.下列摘自这一文件的内容中能够体现这—思想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D.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25.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26.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 )‎ 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 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 ‎28.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 )‎ 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 ‎29.梁启超曾对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国体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之处最多。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在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 A.分封诸侯、城邦国家B.贵族政治、列国分立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0.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二、选择题(共4大题,31题8分,32题10分,33题8分,34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8分)‎ ‎ 材料一: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处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除十将军外,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投票并作出决议。‎ 材料二:希腊是哲学的故乡,三位希腊先哲都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先在雅典学习,后又在那里讲学,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请回答:‎ 1. 材料一对参加公民大会者有何限制?说明了什么?(4分)‎ 2. 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3. 材料二中的现象与材料一有什么联系?(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否则就会产生传统与现代“脱节”而导致社会分裂或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阻碍现代化的正常历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4.阅读下列材料:(14分)‎ ‎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5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5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体现的是诸侯履行随从周王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诸侯赶来救援,而非联合反叛或攻伐,故C、D两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要求不相符。‎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4.答案:B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分封制、郡县制这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我国古代的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军事上都有较大的独立性,并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其基本无法控制,而郡县制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项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这有利于中央集权,所以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故可排除①;秦二世短暂而亡的重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并非是废分封,立郡县,所以可以排除②;分封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而郡县制是我封建社会时期一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所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故③应选择;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④应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B。‎ ‎5.答案:D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7.答案:C解析:“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等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和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故选C。‎ ‎8.答案:C解析:AD分别与清朝军机处、唐朝门下省的职权相关,故AD两项都错误。B密折奏事属于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措施,故B 错误。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相权,总领百官,执掌政务,故C正确。故选C。‎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根据题干中对万历皇帝的叙述可知,明代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官集团的约束,故A项正确;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依赖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专制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明代朝政混乱的根源应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 ‎10.答案:A解析: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的史实。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派系纷争,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必须能言善辩”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B与材料“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的信息相符,故B正确;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进入黄金时代,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公民表达不同的观点,不是思想纷争,D错误。 ‎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重视。材料是“罗马法中规定”,没有涉及实践.A项错误;材料“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范围主体之外”表明罗马法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恰恰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C项错误;材料中“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不等于保护私有财产,D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由材料可知该时期应处在罗马帝国时期。 故选B。‎ ‎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宪法始终表明”可知.当时英国国王的权力由宪法确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国王仍保留了某些权力.故D项正确.可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可排除C项。‎ ‎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可知,议会改革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民主权利,而不是人民,故A项错误;“伦敦工人协会”不是政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83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此时尚未诞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区平均分配议席”可知,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故D项正确。‎ ‎16.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来看,杰斐逊认为美国总统权力太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故答案为C项。美国总统共和制是实,排除A项;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有所增强,排除B项;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联邦制的形成,解题关鍵为“1787年3月”,此时,美国尚不是联邦制,美国宪法是当年9月份制定的,排除A项; “三权分立”不是针对“现行体制”,即邦联制而建立的,排除B项;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无关,美国独立时已与英国耽离关系,排除C项;根据材料与所学可知,“彻底变革”指的是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实行联邦制,故D项正确。‎ ‎1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经历了多次反复曲折,历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故选B。‎ ‎1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法国的共和政体,旨在考査考生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由材料可知,法国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实际上议会的倒阁极为频繁, 这说明法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完善,B项正确;君主派和共和派 分别代表不同的阶层,其利益不可能趋同,故A项错误;法国并未实行 责任内阁制,故C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维护了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非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20.答案:A解析: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打击、推翻封建势力,建立属于资产阶级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故A项正确;英国是原生型而不是感应型,故B项错误;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从英国照样带过来的,属于次生型,德国属于开明专制型现代化类型,故C项错误;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感应型,故D项错误。‎ ‎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中“中国著名之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可知主要是打开中国市场,便于其销售商品,故D项正确。 ‎ ‎22.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疯狂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说法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实质。‎ ‎23.答案:B解析:根据时间“1862年”及“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的正常运作。‎ ‎24.答案:D解析:根据D项中信息“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不难判断该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抗灾救灾”思想无关。‎ ‎25.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材料中讲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而缺乏广泛群众基础和并未明确反帝的辛亥革命并不能体现这两个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而非反对列强侵略,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得出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受到各立场和角度的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国家实行了责任内阁制;C选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衡。总统与总理的牵制体现的是行政权内部的权力制约,与三权分立政体无关;D选项内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无关,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 ‎2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政治的态度,旨在考查考生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其考査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未从根本上推翻专制制度,体现了当时 他对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担忧,即对中国能否实现民主政治 表示担忧,故D项正确。‎ ‎29.答案:B ‎30.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是参与政务, 秉旨办事,因此B项正确;而A、D两项只是其部分职能,不全面;材料中没有提到军机处的机构设置,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 ‎31.答案:‎ ‎1.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说明雅典民主有很大局限性,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4分)‎ ‎2.民主程度高,人民拥有主权。(2分)‎ ‎3.民主制度促进了雅典文化的繁荣和大量文化名人的涌现。(2分)‎ ‎32.答案: ‎ ‎1.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4分) 2.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4分)‎ ‎33.答案: 观点: 现代化是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过程。 ‎ 论证:随着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既秉承了传统的王在法下,王权传统,又于近代建立了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实现了虚君制,促进政治现代化历程。中国近代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采用“中体西用”思想,既秉承了传统的政教文化,又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变革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 可见,现代化的历程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不断改革创新,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 ‎34.答案:1.制度:察举制。 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5分)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5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