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是( ) A. 空气传播 B. 血液传播 C. 共用餐具 D. 蚊蝇叮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艾滋病主要有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故B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艾滋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 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回忆体液免疫过程,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3.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①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②错误;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③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4. 某小组研究干旱对玉米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见图,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A.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 B.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生长素影响远远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 C.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减少量越来越多 D.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上图分析,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素浓度曲线与对照组生长素浓度曲线差距不大,而脱落酸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曲线差距非常明显,A正确、B错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内的生长素浓度减少速率加快,但减少量并没有越来越多(可从图中6-7、7-8这2天曲线下降幅度比较),C错误。从图中曲线可见,随着干旱的进行,脱落酸的含量没有明显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 在扦插植物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 迅速生长 B. 进行光合作用 C. 产生生长素 D. 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 【答案】C 【解析】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故选C。 6. 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LCM病毒相当于抗原。通过图解可知:给小鼠注射LCM病毒,可使小鼠体内出现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将相应淋巴细胞和被LCM病毒感染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的目的是测定上清液中51Cr的释放量,而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51Cr只能来自于破裂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所以该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效应T淋巴细胞能使相应的靶细胞裂解,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名师点睛】“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7.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解: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与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A正确; B、少数细菌为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利用氨氧化的能量合成有机物,B错误;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错误;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故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8. 黑山寨地区利用栗树脱落枝叶制造的培养基种植栗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栗树脱落枝叶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 B. 栗蘑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 C. 该做法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 该做法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栗树脱落枝叶中的能量也属于栗树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因此栗树脱落枝叶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A错误;栗蘑属于分解者,B错误;利用栗树脱落枝叶制造的培养基种植栗蘑,栗蘑又可被人所食等利用,因此该做法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该做法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注意能量利用率可以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 9.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 B. 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 C. 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C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故量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B正确;肝糖原可水解产生葡萄糖回到血液中去,而肌糖原不能水解补充血糖浓度,C错误;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正确。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10. 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的作用,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最容易生根的,故选C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1.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答案】C 【解析】由于存在群落演替,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A正确;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保持海洋鱼类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明显,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北极苔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正确。 12. 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 A. 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 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 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 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起初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此时该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性;以后出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减少,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持续增加,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解: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A正确;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衰退型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与图不符,B错误; C、不是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C错误; D、不是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A. 考点:种群的特征. 13. 下面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摄食后1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B. 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C. 2~2.5小时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大量的氧化分解 D. 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分泌物乙是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B错误;2~2.5小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得血糖升高,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浓度的调节 【名师点睛】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功能。 14. 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分析:草地、草地中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狗尾革,可依次称为( ) A.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答案】A 【解析】草地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草地中各种生物属于生物群落;草地中的狗尾草为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15. 下列哪一项生产措施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 ) A. 果树修剪使树冠丰满 B. 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 C. 二倍体无籽番茄的培育 D. 用成熟的香蕉催熟生柿子 【答案】B 【解析】果树的修剪,意在解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A错误;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利于成活,B正确;无籽番茄的培育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C错误;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利用了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原理,D错误。 16.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 B. 验证酶的专一性可选用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和碘液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D.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NaOH进入不同体积琼脂块的速率相同而效率不同 【答案】D 【解析】双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故A错误。验证酶的专一性应选用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或不同的底物同种酶。但碘液对蔗糖即蔗糖水解后的产物都无法鉴定,所以不能用碘液,应用斐林试剂,故B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是前后的自身对照,故C错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关系时,NaOH进入不同体积琼脂块的速率是相同的,但总体的效率不同,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实验归纳:教材实验操作技能迁移 (1)物质鉴定类。利用化学试剂与相关物质产生特定颜色反应,进行物质检测时,如实验材料本身具有其他颜色,在检测前首先要进行脱色处理。 (2)显微观察类实验要先制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主要有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的鉴定)和压片法(把材料压成一片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三种。 (3)以成熟的植物细胞为材料,利用质壁分离也可以鉴定细胞死活。 (4)用物理或化学试剂诱变时,处理的材料应该是具有分裂能力的组织或细胞;观察染色体变异时,一定要选择正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5)进行调查研究时,所选择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且要满足样本数量足够多的条件,以减小误差。 17. 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Q点表示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始终等于1。2.环境变化是物种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8. 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 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一般是其蛋白质,属于大分子,A项错误;该疫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项正确;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C项错误;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项错误。 19.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桨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 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麻疹病毒减毒形成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错误;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正确;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而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错误;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20. 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10 5 5 10 5 5 10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 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C. 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D.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最先达到K值,并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C 【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的初期,若环境适宜,资源丰富、空间充裕,都会经历J型增长,A项正确;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试管Ⅱ与试管Ⅲ内起始酵母菌数相同,但培养液体积(营养物质)不同,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B项正确;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4个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营养物质)存在差异,因此4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C项错误;Ⅳ号试管内的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培养液体积最小,因此环境阻力最大,种群数量最先达到K值,并最先开始下降,D项正确。 21. 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方式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缺氧时释放的能量减少,因而会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由于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说明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使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正确。 22.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具有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作用,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将内流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 C.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发生的变化是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D. 人在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目的是抑制细胞免疫,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答案】B 【解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神经元受刺激时,通道打开,内流进入,以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为肾小管和集合管,B错误;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发生分裂增殖,因此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C正确;人在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细胞免疫,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 23. 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下: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是( ) A. 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B. 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 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D. 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病人丙乙甲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A正确;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B正确;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4. 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对于Ⅱ型糖尿病病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胰岛素不足 B. 不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太多 C. 患者细胞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异常或太少 D. 患者摄入了过多糖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素必须与靶细胞细胞膜受体结合,传递给靶细胞信息,调节靶细胞的细胞代谢,降低血糖浓度,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可能患者细胞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异常或太少,导致靶细胞不能结合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A错。题意没有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太多和摄入了过多糖类,BD错。 考点:本题考查需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5. 下图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 A. Y中O2进入骨骼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 D. X、Y、Z理化性质的稳定直接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X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为组织液,组织液与Y双向渗透,故Y为血浆,而Z为淋巴。Y血浆O2进入骨骼肌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壁,即通过2层细胞膜,再通过1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故A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生成乳酸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pH降低,故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临血浆,外临组织液,故C正确。X、Y、Z理化性质的稳定直接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 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KJ和_________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__。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绿藻和水草 (3). 500 (4). 500 (5). 阳光 (6). 绿藻(或食物) (7). O2 (8). 分解者(微生物) 解:(1)解分析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 食物链有2条,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2)鲫鱼以绿藻为食物时,来自绿藻的能量为:200×÷10%=500kJ;鲫鱼以轮虫为食物时,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0×÷20%=500kJ. (3)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 (4)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动物因缺乏氧气供应而死亡;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大量的尸体使分解者 的数量剧增,分解者产生氨气和硫化物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导致水体发臭. 故答案应为: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3)阳光 绿藻(或食物) (4)O2分解者(微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2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 (1)刚刚进食后,引起人体胰岛素分泌加快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_,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人体内进行一系列调节,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内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分解,同时__________分泌减少,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需要。 (3)孕妇缺碘时,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胎儿的发育也受到影响。尤其是_________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4)人体接种甲型H1Nl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2).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 突触小泡 (4). 肝糖原 (5). 胰岛素 (6). 神经系统 (7). 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将侵入的病毒清除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先梳理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再结合题意综合分析作答。特别要归纳总结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1)刚刚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促使胰岛B 细胞产生胰岛素,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也能促使机体产生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神经末梢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需要。 (3)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4)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将侵入的病毒清除,所以人体接种甲型H1Nl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 28. 下图1表示含有大量绿藻、水草、芦苇、香莲等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2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根据图1回答问题: ①该池塘中的芦苇、香莲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水草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②芦苇与香莲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_。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2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用字母表示)。c2表示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直 (2). 竞争 (3). 次生演替 (4). 先增后减 (5). c1/(a1+b1+c1+d1)[或a2+b2+c2+d2/(a1+b1+c1+d1)] (6). 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或者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可知,人位于多条食物链中,共占有3个营养级,人工池塘中其群落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如果池塘鱼类大量死亡,池塘中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当分解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分解者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1)① 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②香莲和芦蒿都属于挺水植物,生活于同一生态位,它们属于竞争关系。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该演替是在原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 ④如果池塘鱼类大量死亡,池塘中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当分解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分解者的数量减少。 (2)能量传递效率等于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所含能量的比值,藻类的总能量为a1+b1+c1+d1,由于c1=a2+b2+c2+d2,所以鲢鱼同化的能量为c1,所以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c1+d1)。c2应表示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29. 下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中的部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鹰所在的食物链有_______条。 (2)图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_______的通道。 (3)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_______调节。 (4)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蛇 (2). 6 (3). 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 (4). 负反馈 (5).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6). 呼吸散失 【解析】分析: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中的部分变化,某一营养级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散失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图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蛇,鹰所在的食物链有6条(蔷薇-蚜虫-蜘蛛-青蛙-蛇-鹰;蔷薇-蚜虫-蜘蛛-蜥蜴-蛇-鹰;蔷薇-蚜虫-蜘蛛-黄雀-蛇-鹰;柳树-蝉-螳螂-黄雀-鹰;柳树-蝉-螳螂-黄雀-蛇-鹰;蔷薇-蚜虫-蜘蛛-黄雀-蛇-鹰;)。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负反馈调节。 (4)图乙中蚜虫和蝉是第二营养级,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a和b分别是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和呼吸散失能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