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铁路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北京铁路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铁路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16.1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试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题。‎ ‎【材料一】‎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取字原属贵族特权,后来成为知识阶层的事。宋代还不准下层人取字。到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士大夫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仍然普及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给起,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师长或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到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的。当然,也有成人之后才请人起字的。‎ ‎  上古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起来,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后没能承袭。虽然上层妇女有的也有名有字,但不一定“许嫁笄而字”。女性一般自幼年至成年,只有一个小名(闺名)。不过,这一礼制虽未推行开,却在汉语中留下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称“待字闺中”“未字人”“未字”。‎ 后世取字,有许多是引经据典。如唐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宋代楼伯圭字禹锡,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 名字的组合方式,自古及今,当不下几十种。习见而常用者,约为以下八种:‎ ‎  第一、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修,长也。”《说文》:“永,水长也。”‎ ‎  第二、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孔子弟子曾点字皙,《说文·黑部》:“点(繁体作“點”),小黑也。”,“皙”,意为 ① ,点、皙相对。‎ ‎  第三、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三国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只形制与用途不一。‎ ‎  第四、景仰前贤。因为倾慕前代圣贤,向他们看齐,于是就袭用其名字。汉司马相如字长(zhǎng)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相如为赵国上卿,故以“长卿”为字。这既表示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北齐颜之推字介,是拆春秋晋国介之推的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介之推不去述功,文公也未加封赏,介之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文公以焚山方式欲使出山,介之推不出,遂烧死于绵山。‎ 第五、 ②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时,儒家典籍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课本了。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汉末三国已渐成风气。自南北朝而唐宋,而元明清,士大夫名字取于儒家经典者触目皆是。如唐白居易字乐天,《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哀公问》:“不能安土(意为“居易”),不能乐天。”‎ 第六、使典用事。这种名字组合方式,先秦没有,两汉也少见,唐宋才多起来。它取材于史传载记,诸子百家之书。有的与袭用经文相似,但大多含有故事情节。如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  第七、崇奉宗教。唐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因崇佛,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皈依。‎ ‎  第八、采撷名篇。采撷名篇佳作中的警策以为名字,南北朝时已很常见,至明清而大行。如明代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 ③ , ④  ”;清朝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孟,表示长幼次序中排行老大。‎ 名字组合方式,不止上述八种,但常见而比较复杂的,大致如此。‎ ‎(取材于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1. 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据【材料一】中“连类相及”方式,从他的字断定,“观”应该读 甲 ;“男子二十冠而字”中的“冠”应读 乙 。(2分)‎ A. 甲guān    乙 guān     B. 甲 guàn  乙 guàn  ‎ C. 甲guàn 乙 guān        D. 甲 guān  乙 guàn  ‎ ‎2. 【材料一】中提到介之推,下面与之有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是(2分)‎ A.元宵节    B.寒食节      C.端午节       D.祭灶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味着起字一定要到男子20岁。‎ B.“待字闺中”,是说女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取字,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婚配。‎ C.司马相如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仰慕蔺相如,才改名相如,字长卿。‎ D.由于儒家典籍家喻户晓,老幼皆习,所以古代文人名字都取义于儒家经典。‎ ‎4. 依照原文,把【材料一】中划线部分补充完整。(5分)‎ ‎【答案】‎ ‎1.D ‎2.B ‎3.C ‎4.洁白  概括经义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本题考查人名的读音,这就需要对人名的来历有相关的了解才可以。“秦观”这一名字,是因为其父十分钦佩王观及其从弟王觌,认为他们的才华,流辈无人可比。因此,为儿子取名秦观。王观与从弟王觌(dí)名皆与“看”、“见”有关,王观的“观”应读作“guān”。因此秦观的“观”也应读作“guān”。“冠”作名词“帽子”时应读平声;作动词“戴帽子”时读去声。“男子二十冠而字”的“冠”是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即给成年人戴帽子的仪式,因此应读去声。‎ ‎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据史传记载,晋文公以焚山方式欲使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不出,遂烧死于绵山的事发生在清明节前两天,文公为此下令全国禁火,只吃寒食,以寄哀思。如此和介之推有关的节日就是寒食节了。‎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意味着起字一定要到男子20岁”表述绝对。原文表述是到了后世,“不一定到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的。” B项“是说女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取字”错误。“待字闺中”这一成语,是和女子没找婆家,没有婚配有关的。D项“古代文人名字都取义于儒家经典”表述范围扩大。“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已经是东汉时期。不是整个古代。‎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①处由“点、皙相对”的提示,和原文有关“点”的解读,“点,小黑也”,可以推断“皙”意与“黑”相对,为“白”。现代汉语有“白皙”一词。②处是要求对本段文字介绍的取字方式进行概括。由后文“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可知本段主要介绍的是从经典中取字,即“取于经典”。③④两 空要写“胡东皋字汝登”和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关联的两句,自然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材料二】‎ 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那么名和字的用途有何不同?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这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若不论场合、身份、对象,任意而用,将十分难堪。‎ ‎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长辈所起,行于家庭之内。字是行冠礼时由嘉宾所起,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但其中情况也比较复杂,还须进一步讨论。‎ ‎  第一、自称称名。总的说是自称称名,但还要看是对谁,不是对谁都称名。‎ ‎  (1)对君父自称。封建时代君父一体,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或对天子的使者,都要称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称名,在提到其他人的时候,也得称名,即便涉及自己的长辈先人,都要直呼其名,说“臣父臣某某”,“臣大父先臣某某”。‎ ‎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对家族亲戚中的长辈,都要自称己名,以示尊敬。如大诗人李白,出川之后,在荆州时想得到刺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  (3)对朋友自称。古代文人与朋友交往,不论对方年纪长幼,自称时都要称名,不像后来俗文学中所写,年长者自称“愚兄”,年幼者便叫“贤弟”。不论年龄,甚至同族兄弟,年长者也自称名。‎ ‎  (4)尊长自称。尊长对卑幼者自称名,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谈话,都自称名,如《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都是自称名。‎ ‎  但是,家庭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甚至印章使用,也是如此。1949年前,长辈给晚辈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祖字”“伯父手书”,或写“伯父某某”“叔某”亦可。‎ ‎  第二、称人用字。古人在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以敬其名。不过当时等级森严,礼节繁杂,就是称字也要看对象,也有许多讲究。‎ ‎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中同一辈分的,原则上都称字。孔门弟子彼此间都称字。对朋友不能呼其名,这是传统的礼仪准则,除非对方没有字。许多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常常忽略这一点,实在欠妥。兄弟之间也以字相称。兄对弟,对称或叙述过程中都可以;弟对兄,一般只用于叙述时称呼。‎ ‎  (2)尊长称卑幼者。身分地位高的对身分地位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也须称对方的字。亲友中长辈对晚辈称字,比较常见,但父祖对儿孙称字罕见。‎ ‎  (3)关于称尊长的字。先秦有称尊长字的,如孔门弟子常称老师“仲尼”。但这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往往遭人非议。父祖之名固不能说,称字也行不通。有了别号之后,多称父祖的别号。‎ 君主的字是不能叫的。今天许多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让剧中人物直呼其君主之名,实在缺乏历史文化常识。‎ 此外还有一种“谥号”,是人死后由朝廷或门生后辈按照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源自朝廷的称“官谥”,源自门生后辈的称“私谥”。如韩愈官谥“文”,范仲淹官谥“文正”;又如陶潜,字元亮,私谥“靖节”,“靖”表示保护、保卫,而“节”则表示节操,称靖节先生,也是一种敬称。‎ 链接一: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链接二:《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写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给蔡京之子江州知府蔡九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翰林蔡京”四字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把宋江押送汴梁。这样,就可以在宋江路过梁山时,搭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信中印章有个老大的破绽,不但救不成宋江,反会拖累戴宗受苦……果然,戴宗一到江州,就被机警狡诈的黄文炳一眼看穿图章的破绽。‎ ‎5.【材料一】【材料二】中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如《忆江南》《春夜喜雨》《琵琶行》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B.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声赋》是其代表作。‎ C.《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6.结合【材料一】判断,“链接一”中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方式是(3分)‎ A.反义相应   B.使典用事    C. 采撷名篇    D.景仰前贤 ‎7.假如你穿越为陶渊明家僮,见到主人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知识,下列称呼最合“礼”的一项是(2分) ‎ A.陶潜先生    B.渊明先生    C.靖节先生     D.元亮先生 ‎8.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朱熹字元晦,“晦”意为昏暗,与表示光明的“熹”对立,名、字“反义相应”。‎ B.周瑜字公瑾,“瑜”“瑾”均为美玉,成语“怀瑜握瑾”可证,名字属于“连类相及”。‎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他的弟子,只应称其字,而不宜直呼其名。‎ D.某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中,事于东吴的诸葛瑾命孔明“见过吴主孙权再来叙话”,失礼。‎ ‎9.结合【材料二】,说明“链接二”中金大坚所刻图章的“破绽”所在。(3分)‎ ‎【答案】‎ ‎5.A ‎6.B ‎7.D ‎8.C ‎9.金大坚图章刻的是“翰林蔡京”四字,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水浒》原文:“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 ‎【解析】5.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春夜喜雨》不是白居易的作品,是杜甫的作品。‎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由此可以和材料一中“后世取字,有许多是引经据典”的观点一致,如此可以判断宝玉为黛玉取字属于引经据典。‎ ‎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文意进行实际应用能力。依据文本中表述“字是给外人叫的”“古人在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以敬其名”等内容,作为陶渊明的家僮,见到主人时,应该称呼其字。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如此应该称呼为“元亮先生”合适。‎ ‎8.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孔子对他的弟子,只应称其字,而不宜直呼其名”错误。依据文本解读,“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身分地位高的对身分地位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也须称对方的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和他的学生闲谈理想的一篇文章,文中孔子对他的学生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称呼,分别是点、求和赤。这些都是他们的名字。直呼其名体现了孔子作为长者的平易近人之处。‎ ‎9.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金大坚所刻图章的“破绽”出在了什么地方,以致于让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这是一封家书,是摹仿蔡京笔迹,给蔡京之子江州知府蔡九写的一封信。最后盖上“翰林蔡京”四字印章。依据文本介绍,“家庭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甚至印章使用,也是如此。”因此蔡京给儿子写信,只用“父示”即可,怎么可能落款为“翰林蔡京”呢。‎ 二、本大题共6道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选项依次是(6分)‎ ‎①初辟丞相府史 ‎ A.征召 B.开辟 C.躲避 D.透彻 ‎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A.照顾 B.回头 C.拜访 D.只是 ‎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A.真诚 B.如果 C.确实 D.真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 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D. 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分)‎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4.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概括。(3分)‎ ‎15.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答案】‎ ‎10.①A   ② D ③ C ‎11.B ‎12.D ‎13.C ‎14.(1)在处理亭长受礼一事中,他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 ‎(2)治理密县时平静对待讥笑,认真处理事务。‎ ‎(3)在他治理下密县教化盛行,民风淳朴。‎ ‎15.(1)大凡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 ‎(2)在这道门之内(在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的句意进行推断。本题中涉及的几个句子,①“初辟丞相府史”大意理解是“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 。可见“辟”的意思是“征召”;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大意理解是“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可见“顾”的含义是“只是”;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大意理解是“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可见“诚”的含义是“确实”。‎ ‎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句“而”是连词,表修饰;后句“而”是连词,表递进。B项两句“所以”都是“……的原因”。C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连词,因为。D项前句“见”表被动;后句“见”为代词,“我”。‎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筛选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内容,注意使用排除法。②句表现的是卓茂为官情况,不合题意。④句表现的是卓茂自身的修养,不合题意。⑤句是从侧面烘托其“宽仁恭爱”的效果的角度侧面烘托品质,不合题意。如此排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是对原文“谢”字的错误理解。“谢”在这里显然是“道歉”之意。B项是对“遗”字的错误理解。由卓茂和乡民的对话可知,“遗”的含义是“赠送”。D项“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解错误。司马光认为卓茂被重用是因为光武帝要为世人树立醇化世风的榜样。‎ ‎1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的原因,要从卓茂在密县的诸多行为中进行。卓茂在密县具体涉及的事件有二。其一,乡民赠送了官吏米肉又前来告发官吏。卓茂告诉他“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以此来教化百姓;其二,卓茂刚到密县时,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甚至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面对这样的局面,卓茂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这两件事都印证了他在密县时“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的评价。结果经他的治理,密县“教乃大行,道不拾遗”。如此百姓才会在他离任时哭泣相送。‎ ‎1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要确定考点,要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凡”大概;“所以”……的原因;“贵于……”理解为比……尊贵;“因”因为;“敬事”互相敬重。(2)“小者、大者”作名词,小的事情、大的事情;“论”判罪;“且”暂且、姑且;“念”考虑。‎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效力,孔光称赞他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他曾从相府外出,有个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马。卓茂问说:“您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大约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把马认错了,却默不作声地解开缰绳将马给了对方,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你发现这匹马不是你的,希望你来丞相府把马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匹马,于是他来到丞相府把马归还给卓茂,向卓茂叩头道歉。‎ 后来卓茂因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任密县县令。卓茂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官吏和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有个人曾来告发他属下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卓茂屏退身边的人后询问那人:“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办而送给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那人回答说:“是我自己前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自愿送给他,他接受了,为什么又来告发他呢?”那人说:“‎ 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财物。而今我因为害怕他,所以给他送些米肉,亭长最终既然接受了,所以我来告发他。”卓茂说:“你是见识浅陋的人啊。大凡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之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用来相互亲近的礼节啊,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大凡人生息之地,总是和许多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有人情礼仪上的互相交往。你却不想在人情礼节上加强修行,难道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平素是个好官吏,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令制定的是大的准则,礼仪则要顺乎人情。如果我用礼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有怨恨;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就会不知所措了吧?(如果随意)往一门法律之内拉扯,从小的方面看是要判罪的,从大的方面看是要杀头的。你且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都接受了卓茂的教导,官吏也很感激他的恩德。‎ 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广泛生效,县中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那时光武帝刚登帝位,于是下诏表彰说:“先前的密州县令卓茂,严格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纯洁的节操始终不变,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而今任命卓茂担任太傅,封他为曪德侯。”‎ 评论说:卓茂绝对是个小官,没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请任命,用优胜的言辞尊重的礼仪,这与周王燕王表闾立馆有什么不同吗?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 臣司马光说:孔子称“举荐贤能的人来教化百姓,没有才能的就会勤勉”,所以舜帝举荐皋陶,汤举荐伊尹,而使不仁者远离,这是实行德政的缘故。光武帝登上王位之初,精通随机应变谋略和能够欺诈巧辩的士人,正被世俗所尊重,然而光武帝偏偏能选取忠厚的臣子,表扬遵守贤良的官吏,皇帝在位才久远。‎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16—19题。‎ 内宴奉诏作 ‎ 曹翰①‎ ‎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宋初跟随太祖征泽潞,平江南,立战功。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斗阵形之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下列各句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诗首联颔联主要追忆往昔的生活,既有为国效力的豪情,也有建立功业的壮志。‎ B.辛词开篇由近及远,既写了眼前的挑灯看剑,又写了远方正在进行的战争场景。‎ C.曹诗写得充满阳刚之气,句式整饬,抚今思昔,心中涌动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D. “沙场秋点兵”的“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17.曹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请简要分析。(3分)‎ ‎ ‎ ‎18.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就这两点进行分析。(6分)‎ ‎ ‎ ‎【答案】16.B ‎17.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18.情感不同: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由近及远”“又写了远方正在进行的战争场景”理解错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由眼前看剑,联想到金戈铁马的往事。属于由实到虚,“战争场景”属于梦中之事。‎ ‎1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中分别使用的是“弱”“昏”“健”“明”两组反义词。“臂弱”“眼昏”表现了诗人年事已高的现状。而用“尚嫌”“犹识”则一扫颓废之情,表达的是人虽老而壮心不已的豪情;“臂健”“眼明”写出了诗人虽年老而身体依然硬朗的现状。“尚嫌”“犹识”则表明了诗人还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18.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对比鉴赏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要关注诗词中使用的意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本题涉及的两首诗词,曹翰是诗是内宴奉诏时所作,写自己三十年前苦读兵书,曾经为国家建立战功的往事。并联系现实,抒发自己虽已是老迈之人,但壮心不已,随时准备为国而征战沙场的豪情。而辛弃疾的词,写的虽壮怀激烈,但却是“梦回”往事。一腔报国的热情,只能在梦中重现,而现实只能是“可怜白发生”。词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想要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时光流逝的无奈,都体现在这句深沉的感慨中。‎ ‎19、默写(6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既其出,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春如旧,人空瘦, 。(陆游《钗头凤》)‎ ‎【答案】(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一尊还酹江月 ‎(4)泪痕红浥鲛绡透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对古代名篇进行理解记忆,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散文,如韩愈的《师说》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记忆难度较大,并且要特别注意回答问题时正确的书写。比如“谀、咎、酹、红浥鲛绡”等繁难字和“尊”通假字的情况。‎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0—23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 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着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着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2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2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2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答案】20.BC ‎21.这一段回忆我童年时迷路后十分惊慌,及至看到村头人家屋檐时才放心、踏实。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表达母语带给人的庇护感和安全感。结构上引出下文母语带给人归宿感的议论,呼应文章题目“在母语的屋檐下”。‎ ‎22.画线句使用比喻,用悠然游弋在水中的鱼比喻自然置身在母语中的人,表达出母语带带给人的安适感。用处于车辙中的将死的鱼来比喻离开母语的人,表达出离开母语后人的痛苦。又把置身于母语中的人和离开了母语环境的人进行对比,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紧密关系。语言形象生动,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抽象的道理。‎ ‎23.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说法错误。作者这样做比喻,是为了表达母语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的韵味。“宜于意会,难以言传”的是对诗作语言的理解。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理解不准。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不是单纯强调文化基因,而是文化通向的一种共同记忆如同珍宝。‎ ‎2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者写童年迷路的经过,表现出迷路之时突然看见村头人家屋檐时内心的惊喜,是一种找到回家的路的内心的踏实感。这段描写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作者要表达的主要内容,那就是久居国外的人,就像是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归途。而能听到母语,就会产生看见村头屋檐的惊喜和踏实。由此自然表达母语对游子的庇护作用。结构上的考虑应该是引出下文“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的议论。此处写“屋檐”,也可以考虑和题目中“屋檐”是否有照应的作用。‎ ‎2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句子要关注句子中使用的修辞,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显然这段文字整体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把和时时相与的人比作“悠然游弋的鱼儿”,把母语比作“水”。自然那涸辙之鲋就是远离母语的人了。被母语包围的人是舒适的,远离母语润泽的人是焦渴的。比较之下,表达了作者置身异国对重温母语的渴盼。‎ ‎2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概括母语的多重意义,需要对全文进行细致的阅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对母语的诠释。文章开头,写与少年时代的伙伴交谈,因为使用母语而过瘾,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之后推知母语在英文里的说法,是“妈妈的舌头”。通过母语,我们“理解生活,认识生命”。之后通过诗歌的抒情,表现了母语包含了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阿里巴巴的宝藏。接着表达了对母语的感悟,“守卫着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着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灵魂。”‎ 通过自己儿时迷路的故事,引出母语可以给人带来返归家园之感的看法。最后,作者由自己的母语联想到“每一种语言”,都会造出灿烂的文化,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五、本大题共2道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学校即将举办戏剧节,演出话剧《四世同堂》。请你为该剧目撰写一段角色介绍文字。要求写清角色名称,突出角色的形象特点。150字左右。‎ ‎②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 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面对此类现象,大家看法不一,你对此有何看法?表述在150字左右。‎ ‎③请以“秋之美”为话题,写一段描写的文字,描绘你身边的秋天美景。150字左右。‎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第一则材料要求写一段角色介绍,属于说明文体。学生要在这段文字中有条理的说明《四世同堂》里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特点。第二则材料,要求对微信或QQ上出现的拉选票的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首先要对这种现象表明观点,认为这样做不对或对。之后就这样的现象出现是否会违背竞赛的公平性,是否会带来交际上的误会。属于议论文体,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第三则材料,属于描写,要求描写秋天的美景。描写过程中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和描写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多种色彩的描写等均可。‎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张居正家书中说:“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家风的重视。作家王蒙近日也撰文指出:“有时候与一个人接触,很快就感觉到他或她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举止进退、做人修养乃至人格人性这些东西,多半与家庭的影响、家学的渊源、家风的承继、家教的成果有密切的关系。家教家风关乎世道人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 ‎②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了很多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寄托了自己丰富的人生感悟;法国作家布封笔下的天鹅面目优雅,形状美丽,它所到之处都会增色生辉;现代派文学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让主人公变成“大甲虫”,由此上演了荒诞人生的悲喜剧。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常把目光投向各种动物,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 请你以某一动物为主体,或记录现实生活或进行想象虚构,并以此传达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第一则材料涉及的是家风家训的问题。张居正的家书强调的是对家风的重视。王蒙的信强调的是家风家教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影响。如此,学生可以对家风是什么,该树立什么样的家风,家风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议论。也可以对自己的家风进行记叙,表达良好家风对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的意义。第二则材料要求写记叙文,通过生活实录或想象与某一动物亲密接触的故事,表达对动物的热爱。学生记叙中要注意故事情节要跌宕,情感真实丰富,语言富有文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