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范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2. 从汉武帝征和四年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司隶校尉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汉武帝时同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B.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 C.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 D.司隶校尉监察使郡国力量逐步削弱 3.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 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D. 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4.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5.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A.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C.使总统无权否决该法案 D.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 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法兰西官办理。遇有法兰西人与外国人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居住及租地权 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B.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C.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8. 有人说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 手工业品进一步商品化 C. 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D. 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10.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当地一句谚语:“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 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 B.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C.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D.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11. 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12.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13.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下列经济现象属于“商业革命”表现的有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4.19世纪中叶,隐私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重要家居观念。随着住房空间的增大,家庭中的个人独立领域与不同功能的空间开始出现,并强调“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这说明当时英国 A. 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 B. 民生住房得到有效保障 C. 资产阶级强调等级观念 D. 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15.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B.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C.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B.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17.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农业则可以,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B.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C.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D.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18.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B.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C.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19.《孟子·尽心》中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 民贵君轻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性本善 20.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D.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21.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又几经演变。从故事主人公身份上看,在唐宋传奇、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拟话本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主要反映了 A.白蛇传故事的广泛传播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官本位思想的深入发展 D.文化专制的强化 22.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张 23.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24.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反对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并删去“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1960年后,中共中央恢复了这个提法,重新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双百方针”的提出 B. 党的指导思想已成熟 C. 共产国际的要求 D. 中苏关系的变动 2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汤因比观察历史主要侧重于 A.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C.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4题,共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鸦片战争前,钦差大臣林则徐曾延请美国传教士伯驾翻译了瓦泰尔著《国际法》中的三个章节,但还没有汉语的国际法全译本。不懂国际法致使早期中国的谈判者犯了许多大错误:他们在关税自主、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等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轻易作出让步,而在诸如外交代表驻节和陛见不行磕头礼之类平常的、无关宏旨的事情上拼死相争。美国传教士兼教育家丁韪良目睹中国急需外交指南,决心翻译一部国际法著作。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他开始翻译惠顿的《万国法原理》,希望以此表明,西洋人有一些约束他们国际关系的原则,并不一味依靠野蛮的武力,也希望他的译本能促使不信基督的中国政府承认基督教的精神。急于了解西洋外交的恭亲王,很急切地想知道国际法。通过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帮助,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总理衙门。 ——改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引进国际法的原因。(8分) (2) 简要评价清廷外交的变化。(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世纪,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伊丽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法律要做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简要的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摘编自高德步《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 “垂法而治”。秦朝将定《秦律》,刑罚名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范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历史答案 1-5 DACDB 6-10 DADBC 11-15 CBDAC 16-20 BDBDA 21-25 BCDDC 26.(1)原因:西方入侵冲击“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清政府摆脱外交被动局面、适应近代交往的需要;西方传教士的帮助;开明官僚的积极努力。(8分) (2)评价:清廷外交由传统朝贡外交走向近代外交,促使传统华夷秩序解体,推动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清廷外交变化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6分) 27.(1)工业革命前,国家干预(重商主义);(2分) 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2分) (2) 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英国是世界工厂)到欧美多中心;(2分)世界贸易迅速发展。(2分) 因素: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革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制度等。(任答2点,4分) 28.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它合理的论题 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2分)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4分) ② 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4分) 总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2分) 【解析】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人数减少的原因探究等,结合史实论证即可,注意史论结合。 29.特点:礼刑结合(以礼教为法律的原则);追求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法自君出(或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法律为专制政治服务、法律实质属于人治);刑法发达,民法薄弱(或:行政与司法合一;以刑律为主;民众权利意识淡薄);对危害统治的罪行处罚严重;长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任答4点,8分) 成因: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宗法制的影响;自然经济的发展;重视伦理道德(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2点,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