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测试 文科综合(历史) 1.周武王伐纣之前,列举了商纣王的若干大罪,其中有:只听信妇人的话;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以此鼓动各路诸侯要按上天的意志去讨伐商纣王。最终周军大获全胜。这表明 A. 商末分封制度盛行 B. 西周主要依据神权维护统治 C. 商朝等级观念不强 D. 商代已经有明确的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周武王将“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作为商纣王的大罪。结合所学可知,对祖先的崇拜和任用同宗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这说明商朝时期已经存在明确的血缘宗法观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分封制实行于周朝,商朝并未实行;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武王借用上天的意志来说明讨伐商纣王的合理性,并非依据神权维护统治;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商朝的等级观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 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 3.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淡化 B. 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 C. 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自唐太宗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可以得知,由于唐科举制是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而不在像九品中正制那样以门第为标准,这进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势力,故选B。选官标准有了变化,但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故排除D。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点睛】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朝代 选官的依据 察举制 汉代 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门第(不注重才能) 科举制 隋朝至清朝 考试成绩 4.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 宜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两人观点的本质是要表达自己倡导经世致用的观点,而非要抨击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BC两项与主旨不符。 5.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 B. 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D.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1871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在我国大量采购原材料,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促使农民争相种茶,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种茶技术的变化,而是种茶面积的改变,排除B;长江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而且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D不属于主要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71年”“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联系所学近代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知识分析解答。 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C. 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倾向 D.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B项正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无法体现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D项错误。 7.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毛泽东意在 A.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B.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C. 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D.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1926年。依据材料中“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工人阶级以自己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毛泽东通过纪念巴黎公社强调发动工人阶级的力量进行斗争的重要性,提倡被压迫阶级起来发动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其主要目的是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际援助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抗日根据地选举,选出的议员“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这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和根据地民主选举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 9.在古典时代,一个住在法国和西班牙海岸的希腊人会对远在西西里和土耳其的希腊城市居民更有亲近感,而不是希腊城邦附近的高卢土著、蛮族邻居。这可能主要得益于 A. 直接民主的制度 B. 城邦公民的平等理念 C. 高度的文化认同 D. 小国寡民的历史情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典时代,不管居住在什么地方,希腊人都有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传统和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并非主要原因,错误;B选项错误,平等理念并非希腊人所独有;D选项并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 10.下表是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以后罗马皇帝创制法律的几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的罗马 裁决 审特殊案子所做的决定 复文 对呈报案件的批复 训令 对就职官吏的训诫 通令 对全体人民的命令 A. 皇帝统揽一切权力的趋势 B. 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C. 立法权完全落入皇帝之手 D.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哈德良皇帝后,罗马皇帝的裁决、复文、训令、通令都成为罗马法形成的来源,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罗马皇帝权势的扩大,故A正确;材料反映罗马皇帝创制法律的几种方式,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罗马皇帝的裁决、复文、训令、通令只是罗马法产生的来源之一,罗马法的产生还有其他方式,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结论,排除D。 11.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利益。公社恢复了一些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的生产,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 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B. 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 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 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巴黎公社真正代表和维护劳动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所以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未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C选项错误,巴黎公社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D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联合农民阶级建立工农联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成为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D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A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内容丰富广泛;注重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原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理学兴起;名师巨儒影响;印刷技术的发展。 (2)不同:办学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圣贤之人。建造地址:繁华都市;偏僻山林。学生欧洲各地;国内学子。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解析】 (1)特点:根据“四书”、“五经”“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历史典籍”“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得出内容丰富广泛;根据“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得出注重道德修养;根据“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得出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根据“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得出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原因:可分别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思想上理学兴起,科技上印刷技术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不同:根据材料,可从办学目的、建造地址和学生来源等角度分析比较。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可从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等角度总结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 1900年 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1902年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责,改进印刷 1903年 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1905年 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 1906年 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 1907年 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1912年 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 1914年 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 1915年 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 1919年 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 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商务印书馆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阐述: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式新堂,商务印书馆编印“最新教科书”,推动我国近代自编教科书的进程,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商务印书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编印《共和国教科书》。191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在教科书白话文改革中起到了率先作用。 此外,商务印书馆还编撰、出版《新字典》《辞源》等辞典,成为学生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工具书,也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商务印书馆不断适应新的历史潮流,编辑出版教科书和工具书,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了重要贡献。 示例二:观点: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阐述: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西学,各种新思想逐渐传播开来。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相继印刷、出版了《外交报》、《天演论》、《法意》、《共和国教科书》、《世界共和国政要》等大量报刊、译著和教科书,逐渐成为近代传播西学、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平台,制造舆论,不断开启民智,唤醒了民众觉悟,推动了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商务印书馆通过印刷、出版报刊、译著和教科书,传播近代进步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示例三:观点:善于抓住机遇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阐述: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商务印书馆创办。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新式教科书的需求大增,商务印书馆抓住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编印《最新教科书》。随着学制的变革,商务印书馆所出版之教科书亦相应进行修订,以满足各学堂之需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和国教科书》,以适应共和国的需求。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商务印书馆发行《科学》杂志,出版《新体国语教科书》。同时,商务印书馆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适时调整业务、扩大经营规模。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大变动时代,商务印书馆努力适应新潮流,善于抓住机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示例四:商务印书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示例五:商务印书馆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示例六:重视技术创新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抓住题目的要求,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提炼出主题。根据材料“根据清政府的《饮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等信息,可以看出其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从这一角度展开论述。同时也可以提取表格里的其它相关信息,进行提炼,论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席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 【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解析】 (1)从“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可以得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从“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出先试点后推广的特点;从“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从整体来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改革首先是对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有积极作用。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