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关注社会 第1课 时评两篇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1 时评两篇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这种文章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论取舍 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取”固费力,“舍”亦太难。 人不能只取不舍。 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舍。 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忍痛放弃,那是一种豁达,但也是一种割舍。必须割舍而不肯割舍,则是疑虑与执迷,对自己有害无益。能在必须割舍时,毅然地割舍,乃是坚强与洒脱。 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苦恼的来源是患得患失。所谓患得患失,也就是对取舍的犹疑不决。 这“舍”有时是有形的,如买东西,置产业,你需付钱。有时是无形的,如要专心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舍去许多个人的享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最大的取舍是对成功与荣誉的取舍。人们追求成功犹如爬山。一个又一个山头的征服过程虽艰苦,但成功在望的鼓励使你提起勇气继续攀登,这是“取”的过程。但当你到达峰顶,备享殊荣之时,也就是你准备功成身退之日。这一番“舍”更需智慧与勇气。 另一种“舍”是对求之不得的事物的舍。尽力而为是“取”的最高原则。发觉此事与己无缘,能潇潇洒洒地挥手而去,另辟发展之道,这也是一种“舍”。 微感言: 13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6.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一、审美视窗 呐喊,就要不同凡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 大至国家大事,小至凡人琐事,时评,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对象,有感而发,作出评论。它既有对先进的新生事物的赞颂、褒扬,也有对落后丑恶现象的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有专家曾说过: 一流媒体站在生活前沿,引导生活。 二流媒体站在生活之中,推动生活。 三流媒体站在生活之后,指责生活。 思想是引导生活的源泉,要办有思想的媒体,要写有思想的时评。 【注】 本文两篇时评的作者分别是:①徐勤,著名媒体从业者,善写时评类文章,在媒体界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从尊重保姆做起》。②江南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多次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向任长霞学什么》。 二、写作背景 (1)2003年3月1日,新华社消息,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作者关注了这一关涉民主与平等意识的社会现象,及时给予了评论。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商家在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把民俗节日作为载体,追求高额利润。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性节令食品,被商家附加了太多的新内容。给月饼“穿金戴银”,附加种种“文化”包装,甚至生产出一些价值连城的“腐败月饼”,都是一些不正常、不文明的现象。《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写的一篇时评。 13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酽酽( ) ②动辄( ) ③潜规则( ) ④奢华( ) ⑤不懈( ) ⑥档次( ) ⑦渊源( ) ⑧问津( ) (2)多音字 ①处 ②省 ③烙 ④便 ⑤量 ⑥绿 ⑦予 ⑧咋 答案 (1)①yàn ②zhé ③qián ④shē ⑤xiè ⑥dànɡ ⑦yuán ⑧jīn (2)①chǔ/chù ②shěnɡ/xǐnɡ ③lào/luò ④biàn/pián⑤liánɡ/liànɡ ⑥lǜ/lù ⑦yǔ/yú ⑧zé/zhā/zǎ 2.辨形组词 (1) (2) (3) (4) 答案 (1)干扰/拉拢/玲珑 (2)烙印/络绎/洛阳 (3)咋舌/昨天/柞树 (4)逾越/愉快/生死不渝 3.近义词辨析 (1)必须·必需 “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作状语后可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必需”多作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作谓语较少,作定语居多;偶尔用作副词,同“必须”。 例句:①商务厅日前制定预案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保障防汛抗洪期间生活用品的市场供应,切实加强生活________品市场监测和预测预警。 13 ②宋教授认为,现在谈广电和电信谁胜谁输没有意义,因为三网融合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________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2)权利·权力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侧重于“利”,与“义务”相对。“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侧重于“力”,一种强制力量或者支配力量。 例句:①土地招投标的过程中,各家企业得分的公开,有助于维护各家企业的权益,这也是有关企业对评标结果提出异议的前提和行使________的保证。 ②一些记者挑战________或者金钱,勇敢地为公众提供真相,的确令人佩服;但很多时候我都会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一个记者的分内之事。 答案 (1)①必需 ②必须 (2)①权利 ②权力 4.词语解释 (1)摆谱: (2)渊源: (3)潜规则: (4)习以为常: (5)鸣锣开道: (6)匪夷所思: (7)一视同仁: 答案 (1)摆门面或摆架子。(2)比喻事物的本源或学术上的师承关系。(3)指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事规则、惯 例。(4)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5)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6)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7)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一、文本助读 《车队与红灯》一文围绕“车队不再是一路绿灯”的话题,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赞扬了在“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的社会新风尚,同时指出它具有反特权、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 13 【结构图示】 车队与红灯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月饼消费”为切入口,列举月饼消费过程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思考;论证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观点,并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按照惯例,“两会”代表乘坐车辆有什么规定?这种规定有什么危害? 答: 答案 规定:警车开道,车队一路绿灯,社会车辆必须让道。 危害:市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2.近年来月饼消费出现了哪些怪现象? 答: 答案 (1)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包装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匪夷所思。 (2)“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月饼“大旅行”。 三、师生探究 1.作者对“‘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这一现象加以评论,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 答案 《车队与红灯》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两会”的召开,但它的观点不是落在“两会”的主流事件上,而是从会前的一则消息即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而是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挖掘出“小事”中蕴涵的重大意义: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从表面看,詹姆士一世的事例与标题“车队与红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作者列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答: 13 答案 本文的中心是北京对“两会”车辆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詹姆士一世虽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不能干扰司法。作者列举这一事例是为了证明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必须人人遵守。 3.“月饼消费”的不文明有哪些危害?作者列举这些危害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种月饼不文明消费的危害: 作者借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改变不正之风,让人们牢记“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 4.《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中如果去掉前两段,开篇就列举现象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 ―→ 去掉前两段不好。因为这两段的内容是为了引出话题,先说人们重视吃月饼,然后话题一转谈月饼“变味儿”,接着列举月饼消费的不文明现象,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若开篇就列举现象则显得太突兀,行文令人感觉不自然。 一、阅读延伸 当奢侈品消费成为时尚 当英国牛津街、美国第五大道逐渐成为一些中国人挂在嘴边随意评点的名词,当原本望之俨然的欧洲北美高档百货商店或名品专卖店纷纷配上刷银联卡的机器和讲中文的售货员接待中国游客时——我们究竟是该自豪,还是该忧虑? 世界奢侈品协会2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龙年春节,中国人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同比增长近三成。在欧洲和港澳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总量中,中国人的消费额几乎占了2/3, 13 在北美市场也占了1/3。照此速度发展,前两年有关人士预测的“中国将在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时间表,只怕还要提前。 中国30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从国家到国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高。为购物成群结队专程飞去伦敦、巴黎、纽约,奢侈品店铺和柜台前挤挤挨挨抢货、像买萝卜白菜般爽气的中国消费者,向世界实实在在地演示了一把“中国式富裕”。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再傲慢挑剔的商人恐怕都会换上殷勤热忱的表情,投入更多关注与研究。 仓廪实知礼仪。当年过节都未必吃上肉的中国人,如今开始懂得欣赏和追求高品质、有设计、有文化含量的高档生活用品,越来越懂得珍惜和享受美好的生活。与拉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一样,他们的消费行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更是一件值得自豪和庆贺的好事。 据说日本人对奢侈品从狂热追求到回归理性经历了20年时间。中国人要代谢掉原始积累过程中对于财富消费难以避免的“暴发户心态”,或许也要经过这样一个周期。眼下少数人奢侈品消费呈现的非理性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标志迷恋”倾向,无须过分担心。 但让人忧虑和纠结的,则是透过疯狂的奢侈品消费显示出的畸形社会心理。我们追逐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太过庞大和年轻。据说,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年轻了10岁以上。原本该是少数富人、“富二代”关注的高档消费品,如今却是都市年轻一代人人皆知乃至崇拜的“大众情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宣言,一脸自得炫着名牌包、跑车的“郭美美”们频频被热炒,月薪数千也“败”数万元的名包,都是过分沉迷于物欲现象的注脚。 如何避免快速集中的奢侈品过度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是个大问题。往近一点说,我们需要更多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而不是为了扩大消费而纵容奢欲、任其侵蚀天真心灵——毕竟13亿人口大部分未富裕,主流理想只是奔小康;往大一点说,未富先奢,过分迷恋奢侈品,正是当下人们信仰目标缺失、精神空虚的表征。如果不能及早根治,那么我们一有钱就乱花、盲目拜倒在海外奢侈品脚下的周期,还会更长。(2012年2月人民网) 【赏析】 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奢侈消费的现状,以冷静的笔触、客观理性的分析,阐明了“如何避免快速集中的奢侈品过度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的重大问题。言之凿凿,意之拳拳,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二、写法迁移 小中见大 深入浅出 这两篇文章的取材,都是选取身边现象,从平凡小事着笔,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体现了大中取小的特点。 13 以小见大可分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两法,但都是以小见大。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的是小事,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种技法叫作以小见大法。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俯拾即是,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 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我来练笔】 请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写一篇评论,3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 莫让“中秋”被“经济”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佳节边吃月饼边赏月,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保留节目;月饼也成为一种寄托相思情怀和团圆祝福的象征物。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秋佳节也被时髦地“经济”了。 试看,商业的触角如今已经侵入到中秋文化的每个细枝末节。在商家卖力的叫卖声中,月饼成为一个噱头,包装由普通的纸盒、铁盒升级为红木盒、藤盒、水晶盒;馅料争相采用鲍鱼、鱼翅、燕窝等高档原料;此外,月饼盛行“搭售风”,洋酒、名烟、手表都能成为月饼的“伴侣”,价格动辄几百上千。还有的商家以“金”“银”“玉”包装的“名不副实”的月饼也出现了。可以肯定的是,那豪华的包装、昂贵的附带品就是为了拿来送礼表示“人情”的。 月饼本是传统文化、亲情融融的载体,是欢度中秋佳节系列内容的一个部分。当月饼的“外包装”已大大超出月饼自身的价值,当月饼的馈赠已明显刻上功利的目的,中秋佳节原本朴实、真挚的欢庆方式已经发生异化。 一种习俗不可能永远不变,但是这种改变可以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让它商业化、庸俗化、金钱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还“中秋”以“情”、以“义”,莫让“中秋”被“经济”,让这个千年岁月传承给我们的古老节日的文化内涵,延续到永远。 1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两项是( ) A.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B.这次实验经过多次试验还是没有成功,真是屡试不爽,因而大家心情十分沉重。 C.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 D.从小时候起,家长和老师就耳提面命,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待人接物,林林总总,无所不至。 E.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答案 BE 解析 A项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B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句意相反。C项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D项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晚辈、学生。E项“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仍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答案 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可在“响起”后加“的”。C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应删去其一。D项“问题……得到转机”搭配不当,可把“转机”改为“解决”。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3 电子服务设施的普及,方便了大多数人,提高了服务的现代化。__①__一些老年人,__②__是不识字、不懂电脑、视力不便的人,__③__难以充分享受这种便利,__④__可能成了“不便”。__⑤__这个群体的数量不大,但他们__⑥__是最需关注的困难群体。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和 又 更 不管 往往 B 然而 或者 还 更 不管 常常 C 但 或者 还 甚至 尽管 往往 D 然而 和 又 甚至 尽管 常常 答案 C 解析 ⑤前后连接的语句之间是让步关系,应该用“尽管”,由此排除A、B两项。②前后连接的语句应是选择关系,由此排除D项。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 郎遥远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人得到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3 。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记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会加剧堵车的情况。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 13 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4.根据文意,下列例子不能体现中国人规则意识淡薄的一项是( ) A.中国式接孩子 B.中国式家庭教育 C.保钓反日游行中趁机打砸抢 D.酒后驾车 答案 B 解析 B项以“我是为你好”借口,教育观点问题,与规则无关。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在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城市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是各行其道,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去挑衅红灯。 B.规则的存在不一定得到认可,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不是发自内心自觉遵守规则。 C.在中国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这种特权享受,不仅特权者以之为荣,无权者也以此为荣。 D.当今中国处于急剧转型期,一切都追求“快、准、狠”,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落后。 E.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存在差异,西方人的规则意识是法律至上,中国人的规则意识是权力和人情可以大于法。 答案 CE 解析 A项原文只提到亚洲国家中的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没有“等”字。B项规则的存在不一定得到认可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态度去对待规则。D项原文是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歇菜。 6.这篇文章以小见大,“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个别现象,从中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并喜欢“凑够一撮人”去破坏规则。 答: 13 答案 ①中国人的规则意识集体漠视。因为法家思想在中国从未受到推崇,同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规则。②中国人有一种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许多中国人破坏规则,认为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不以为耻,反而有一种违规快感。③“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还有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④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心态的焦虑。⑤没有法律至上的意识。 解析 文中有很多句子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人的原因,只要找出来加以归纳即可。 三、语言运用 7.提取下列句子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整合成一个单句。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 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③过度包装这种包装现象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④过度包装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 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答: 答案 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 8.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这种美德是每一个人的义务。针对当前有些青少年崇尚奢华、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某中学学生会决定组织一次“以勤俭节约为荣”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给本次活动拟一则标语。 答: (2)作为校刊的记者,你将要采访获奖的同学,说出你将提出的问题。(至少两个) 答: 答案 (1)(示例)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2)(示例)问题①:作为一个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中学生,你怎样看待勤俭节约?问题②:如果因为保持节俭的生活而遭到别人的嘲讽,你会感到难堪吗?为什么?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