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激素、H2O C.Ca2+、载体蛋白质、CO2 D.Na+、葡萄糖、氨基酸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落叶和土壤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细菌和真菌 6.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正确的是( ) A.浆细胞﹣﹣抗体 B.吞噬细胞﹣﹣淋巴因子 C.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 D.垂体﹣﹣甲状腺激素 7.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8.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9.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10.有关动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个被发现的动植物激素分别是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B.动植物激素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动植物激素都作为原料参加代谢活动 D.动植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传递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12.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13.为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位同学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请你帮他选择以下最合适的作物( ) A.玉米 B.油菜 C.花生 D.西瓜 14.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15.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胚芽鞘将( ) A.向左弯曲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前方弯曲生长 D.直立生长不弯曲 16.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17.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18.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19.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 A.60只 B.100只 C.80只 D.40只 20.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2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22.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螳螂与黄雀 23.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2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2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26.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A. B. C. D. 27.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A.调节准确、快速 B.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28.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激素、神经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 D.肝糖原、丙酮酸 29.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作用效率表现为曲线OB段,下列对茎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所对应的作用效率的描述中,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D范围内 B.在CA范围内 C.在BD范围内 D.在BA范围 30.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 ,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 ,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 分泌不足,导致过程 (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32.如图表示某淋巴细胞,其膜外颗粒为:抗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为 细胞,它是由 分化而来的.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它能消灭侵入人体的 ,这一过程属于 免疫. (3)抗体从合成开始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填标号). (4)当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这时,消灭病原体就要依靠 . 33.如图表示的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促进该植物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 ,当生长素浓度超过 时,就会抑制根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一般情况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 ,即 促进生长, 则抑制其生长.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 (4)从图中可以看出,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宜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体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34.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知识. (1)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②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③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 (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激素、H2O C.Ca2+、载体蛋白质、CO2 D.Na+、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酶存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蛋白存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葡萄糖、氨基酸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ABC. 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4.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错误; B、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CD. 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落叶和土壤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细菌和真菌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森林生物群落包括这个森林中的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如阳光、空气、水源和土壤等. A、落叶和土壤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A正确; B、植物属于生物群落的生物部分,B错误; C、动物属于生物群落的生物部分,C错误; D、细菌和真菌属于生物群落的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A. 6.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正确的是( ) A.浆细胞﹣﹣抗体 B.吞噬细胞﹣﹣淋巴因子 C.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 D.垂体﹣﹣甲状腺激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补体,其中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合成与分泌的. 2、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正确; B、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或T细胞合成与分泌的,B错误;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与分泌的,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合成与分泌的,D错误. 故选:A. 7.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缺失也就意味着体内缺乏成熟的T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所以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也就失去了细胞免疫. 【解答】解:该患儿由于没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丧失细胞免疫,A错误; B、体液免疫中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也需要B淋巴细胞的参与,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以还有成熟的B淋巴细胞,还有部分体液免疫,B正确; C、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以不影响B淋巴细胞的数量,C错误;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B. 8.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目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 【解答】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故A正确; B、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故B错误;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也会被抗体破坏,故C错误;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故D错误. 故选:A. 9.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解答】解:A、B细胞作用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D. 10.有关动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个被发现的动植物激素分别是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B.动植物激素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动植物激素都作为原料参加代谢活动 D.动植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动植物激素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机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对生理生化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解答】解:A、第一个被发现的动植物激素分别是促胰液素和生长素,A错误; B、动植物激素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B错误; C、动植物激素都不参加代谢活动,只起调节作用,C错误; D、动植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传递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状态,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逐渐增大,膜外电位逐渐减小,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由于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都能形成电位差,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依靠突触结构完成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A正确; B、神经细胞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传递,B正确; C、反射弧包含至少2个以上的神经元,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因此细胞膜膜内外K+、Na+分布的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12.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考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又分数量多而短的树突和少而长的轴突;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间进行传递的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后,立即被分解. 【解答】解:A、膝跳反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组成,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前角,轴突一直延伸到大腿肌肉,轴突较长,A正确; B、膝跳反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组成,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构成,树突的数量较多,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一经作用后就被相关的酶分解,C错误; D、肽类激素最初是在核糖体上经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因此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中核糖体较多,D正确. 故选:C. 13.为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位同学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请你帮他选择以下最合适的作物( ) A.玉米 B.油菜 C.花生 D.西瓜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促进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玉米、油菜和花生都是以种子来衡量作物产量的,而西瓜是以果实来衡量作物产量,所以用西瓜验证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即能获得无子果实,又不影响作物的产量. 【解答】解:A、玉米是以种子来衡量作物产量的,没有种子就没有产量,A错误; B、油菜也是以种子来衡量作物产量的,没有种子就没有产量,B错误; C、花生也是以种子来衡量作物产量的,没有种子就没有产量,C错误; D、西瓜是以果实来衡量作物产量的,没有种子,就不能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但用生长素涂在雌蕊柱头上,也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因而不影响作物的产量,D正确. 故选:D 14.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了小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D. 15.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胚芽鞘将( ) A.向左弯曲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前方弯曲生长 D.直立生长不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受单侧光的作用下,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发生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下部,本题中用不透光的锡纸小帽套在燕麦胚芽鞘尖端,则胚芽鞘将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两侧生长素浓度不变,所以直立生长不弯曲. 【解答】解:根据题意,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燕麦的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将燕麦的胚芽鞘顶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将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即使从右侧照光,生长素没有横向运输,两侧浓度相同,故胚芽鞘直立生长. 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不弯曲. 故选:D. 16.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因此在用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需要利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促进生根.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首先要进行预实验,这样可以为实验进一步的摸索条件. 【解答】解:A、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插条生根,故A错误; B、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过低时,促进作用不明显,不足以促进插条生根,故B错误; 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应该需用适宜浓度来处理生根,故C错误; D、在处理插条之前,应该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以免由于涉及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故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得多,背地侧分布的少,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对于茎,近地侧生长素多,促进作用强,长得快,背地侧生长素少,促进作用弱,长得慢,所以背地生长. 【解答】解:A、由图可知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A正确; B、根的向重力性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根向地生长能获取水分和营养,茎背地生长能获取阳光,因此两者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C正确; D、该实验不能得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这个结论,D错误. 故选:D. 18.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错误; D、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A. 19.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 A.60只 B.100只 C.80只 D.4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妇,第二次捕获40只鼠妇,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6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0=40:16,N=100只,因此该鼠妇种群数量大约100只. 故选:B. 20.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捕食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捕食时被食者的种群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竞争是生物学关系之一,强调子啊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体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要的对象而言.互利共生指不同物种的个体生活在一起,相互都收益的相互关系,也可指相互离开也可正常生存的生物组合中物种间的关系,即合作关系.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 【解答】解:A、两种草履虫是两种物种,是种间关系,A错误;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是单一树林,乔木之间争夺光照等争相生长,B正确; C、噬菌体与细菌是种间的寄生关系,C错误; D、鲈鱼和鲤鱼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B. 2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判断是否是种群需紧扣“同一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进行判断. 2、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种群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解答】解: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A正确; B、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B正确; C、种群特征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C错误; D、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种群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22.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螳螂与黄雀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两物种都受益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水葫芦与浮萍属于竞争关系;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螳螂与黄雀属于捕食关系. 【解答】解: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养料,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N素,A正确; B、水葫芦与浮萍属于竞争关系,种群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B错误; C、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对噬菌体有利,对大肠杆菌有害,C错误; D、螳螂与黄雀属于捕食关系,种群数量上呈现互为消长的非同步性变化,D错误. 故选:A. 23.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知识.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ABCD、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调节人体饮水,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的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2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解答】解: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26.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A. B. C.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弃耕农田上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森林阶段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 【解答】解:弃耕农田上发生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因此物种数目会由少变多,形成顶级群落时物种数目趋于稳定. 故选:B. 27.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A.调节准确、快速 B.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比较项目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神经调节准确、快速,A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错误; C、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C错误; D、体液调节范围广泛,D正确. 故选:D. 28.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激素、神经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 D.肝糖原、丙酮酸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提干要求由细胞合成、释放的物质,所提供选项中必需氨基酸、丙酮酸不符合题意;淀粉酶是专一分解淀粉的,解旋酶用于解开DNA的双螺旋,两者都不会影响其他细胞的生理功能. 【解答】解:A、信使RNA是由细胞产生,作用于本细胞的翻译过程;必需氨基酸不是由细胞细胞合成、释放的物质,故A错误; B、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腺细胞合成,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神经递质由突触的前一个神经元合成分泌并释放,作用于突触的后一个神经元,故B正确; C、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后分泌到消化道中起作用,而不是对其他细胞起作用;和解旋酶在细胞中合成并在合成它的细胞中起作用,故C错误; D、肝糖原可在体内合成,可以为该细胞提供能量;丙酮酸不是由细胞合成、释放的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29.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作用效率表现为曲线OB段,下列对茎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所对应的作用效率的描述中,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D范围内 B.在CA范围内 C.在BD范围内 D.在BA范围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及两重性,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由图可知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OB段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 故选:C. 30.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① (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 增强 ,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 收缩 ,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④⑤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 反馈调节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 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导致过程 ①② (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生长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此图是神经调节控制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下丘脑释放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这样它们相应的激素分泌量降低.图中①②时促进作用,④⑤时抑制作用.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图中腺体是甲状腺,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冷觉感受器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又以神经冲动形式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即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即过程④⑤加强,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 (4)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不断增加,即过程①②加强. (5)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其中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①增强 收缩 (3)④⑤反馈调节 (4)甲状腺激素 ①② (5)生长 32.如图表示某淋巴细胞,其膜外颗粒为:抗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为 浆 细胞,它是由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化而来的.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它能消灭侵入人体的 抗原 ,这一过程属于 体液 免疫. (3)抗体从合成开始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③→④→②→⑦→① (填标号). (4)当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这时,消灭病原体就要依靠 效应T细胞(或细胞免疫)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能产生抗体,属于浆细胞,其中结构①是细胞膜,结构②是高尔基体,结构③是核糖体,结构④是内质网,结构⑤是中心体,结构⑥是线粒体,结构⑦是囊泡.据此解答. 【解答】解:(1)该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效应B).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以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2)抗体的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其作用是与抗原(或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这一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3)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从合成开始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结构依次是③核糖体→④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⑦囊泡→①细胞膜. (4)当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这时,消灭病原体就要依靠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 (1)浆 B细胞(或记忆细胞) (2)蛋白质 抗原 体液 (3)③→④→②→⑦→① (4)效应T细胞(或细胞免疫) 33.如图表示的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不促进也不抑制 . (2)从图中可以看出,促进该植物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 10﹣10mol•L﹣1 ,当生长素浓度超过 10﹣8mol•L﹣1 时,就会抑制根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一般情况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 两重性 ,即 较低浓度 促进生长, 过高浓度 则抑制其生长.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作用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作用 . (4)从图中可以看出,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宜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抑制作用 .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体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根、芽、茎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其中根对于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对生长素最不敏感的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1)由图可知横坐标以上是促进作用,横坐标以下是抑制作用,B点在横坐标上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由图可知:促进该植物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10﹣10 mol•L﹣1,芽生长最快的点对应的浓度是最适浓度即10﹣8 mol•L﹣1,由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超过10﹣6 mol•L﹣1时就出现了抑制作用,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3)由图可知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对芽生长的效应是促进. (4)由图可知: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宜浓度抑制了根生长.生长素浓度介于10﹣10 mol•L﹣1到10﹣8 mol•L﹣1之间时,对根生长的效应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在减弱.同时由图可知对同一浓度生长素敏感程度是根大于芽大于茎. 故答案为: (1)不促进也不抑制. (2)10﹣10 mol•L﹣1、10﹣8 mol•L﹣1、两重性 较低浓度、过高浓度 (3)促进作用 促进作用 (4)抑制作用 根、芽、茎 34.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知识. (1)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随机取样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②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大 . ③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2 . (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 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 【解答】解:(1)①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②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而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③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约14株/m2. (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故答案为: (1)①随机取样 ②大 ③约14株/m2 (2)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016年12月9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