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朝阳建平叶柏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朝阳建平叶柏寿二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 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 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 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 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 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 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 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 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 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 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 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 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 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 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 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 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 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 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 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 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 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 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 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 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 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 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 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 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 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 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国家认同过于强势,则容易爆发某些始 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 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 同体存在的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 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 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 家认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 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 家凝聚力。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4 分) 5.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 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 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 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 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 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 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 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 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 还 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 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 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 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 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 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5 月 2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 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 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 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 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 仰止。原来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 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 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 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 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 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 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 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 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 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 牺牲的高洁品质。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 私。 D.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 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 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 震撼。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 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 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4 分)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 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 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 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 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 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 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 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 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 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 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 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活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三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 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 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 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 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约为 45 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 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 怎不更加衰老呢? D.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16.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念奴娇(大江东去)》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 绪万千,于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3)《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而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天,朋友到我家中做客,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 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后来才想起特别怕虫的朋友,未曾听到 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 ① 。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 朋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她说着,把 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 手内,显得狰狞万分。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 ② 。于是我假装很 开心地咧着嘴,把这只虫子捏在手心……后来那只虫子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 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朋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地问我: “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鼻子转头?” B.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 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的青 虫”,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 下面是某大学生写给王教授的自荐信,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4 分) 尊敬的王教授: 我叫刘云亭,愚兄刘风亭是您从前的学生,他对您的人品学识赏识有加,使我对您仰慕已久,希望您收我 为徒。您的几部著作我已全部购买惠存,今寄上论文一篇,恭请拜读,不胜感激! 刘云亭敬上 ××××年×月×日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7 月 27 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 术研究院协同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 获取了地月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拍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 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天问一号”探测器反应 灵敏,飞行姿态正确,与地面配合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 东西两厢,注疏如框阑,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 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 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 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精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 产生疑惑。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 题的辩论赛。 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 项,“‘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错,结合原文“在确立对‘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 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观念”可知,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元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 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B 项,“需保持平衡”错。根据原文“如果 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 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可知,容易爆发 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 衡。C 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原文说“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 的基础和前提”,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A 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 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说“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 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 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 见只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3.A【解析】本题考查为文章选取论据的能力。A 项,“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 展形一成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错,原文中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二 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4.①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 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③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④不愿意践行 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5.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 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 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运用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结合文 本分析如下:根据“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 可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 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青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根据“随 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 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可知,我们应当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 族自豪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6.D【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D 项,“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 敬且畏的纠结心理”说法有误。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 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 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 7.C【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 项,“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说法有 误。原文中说曾志“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井冈山并非曾志的故里,应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 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 加真实,富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深化了革命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内容、段落的用意或作用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看,分析曾志与井 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 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正如文中所说“实际 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 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曾志是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 作者写她就使竹子的抽象的精神有了具体的展现和依托,文章更加真实感人。然后,从情感主旨上看,曾 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了文章歌颂革命精 神的主题,使文章更具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 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 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 年的愿 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分析“敬畏”的原因。结合原文语句“但井冈山的 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 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分析可知,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象征着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而井冈 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所以作者说“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再结合文章结尾引 用的哲学家萨特的话可见,在作者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精神信仰的高地。其次, 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结合原文内容“曾志是从枪林 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 1928 年年 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 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 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分析,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 的又一个原因。最后,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 30 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 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所以,作者 的井冈之行,生出了无比的敬畏,接受了精神的洗礼,是一次朝圣,可谓意义重大。30 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收获无价的精神财富,所以心安。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意思是“灾者都把老 百姓聚集在城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项;D 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 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将“或待哺数日不得粥”与“而仆”断开,之间为修饰关系,排 除 D 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粟……即高粱”错,粟是“小米”。粟, 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1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为之喜 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 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13.(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以及安定边境十三策,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不肖、阻止侥幸 投机得官、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 害的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言文中重要信息,分析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本段中“弼劝所部民 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 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 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 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 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从小好学,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 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 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两位首领前来归降, 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 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 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 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 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以及安定边境十三策,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不肖、阻止侥幸投机得官、革 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 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 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 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 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 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冢墓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 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存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 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 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布制命那天,士大 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 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 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 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15.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A 项,“声色形神兼绘”错。这四句写夜出觅食的饥鼠 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响,并没有描绘色彩。 C 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由“眼前万里江山”可知,作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忧虑 国事,而非“动物猖獗,秋风凉薄”。D 项,“纯用白描”错。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运用的 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并非白描。 16.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 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 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绕床饥鼠,蝙蝠翻灯 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描绘的是萧瑟的自然画面,表现出萧瑟破败的意境。“平生塞 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突出诗人为国事操劳但没有落得个好的下场;“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两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崇高理想和报国情怀。 17.(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2)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 山夜雨涨秋池 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 项,表示插说。B 项,表示意思的转折。C 项,表 示解释说明。D 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19.①何必如此慌张②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20.相比改后的句子,原句把“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后置,强调了青虫的外部特征。更 能表现青虫在我眼中的庞大、丑陋和我看到青虫之后的厌恶、恐惧。 21.(1)“愚兄”改为“家兄”;(2)“赏识有加”改为“非常钦佩”;(3)“惠存”改为“收藏”; (4)“拜读”改为“指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等能力。“愚兄”为谦辞,用于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 称。材料中用来称自己的哥哥,不正确,应改为“家兄”。“赏识有加”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 价值而给予高度重视或赞扬。多用于前辈对晚辈、领导对下属、大师对学生。材料中用于自己对老师,不 得体,可改为“非常钦佩”。“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 上款。材料中指自己收藏了教授的作品,不得体,可改为“收藏”。“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 材料中用来指教授读自己的文章,不得体,应改为“指教”。 22. ①7 月 27 日②“天问一号”探测器③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④获取地月合影, ⑤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23.【解析】本题围绕“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哪一个更重要”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写作的关键是对写 作任务的准确把握: ①情景任务:“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指明辩论赛的观众是高三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高三学 生面临升学压力,更需要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方式,这要求辩论词的写作对象要更有针对性;“学校辩论 社拟举行一场……辩论赛”规定了该作文是在特定场景下的写作。 ②内容任务: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增加知识面;读书贵专,可发展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 考,进而转化为成果。在阐述博览群书的作用时,不能否定读书精专的作用;在阐述读书精专的作用时,也 不能否定博览群书的作用。在写作中,关键要突出一个“更”字,在论辩时既要观点明确,又要客观准确。 “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要求在写作中应适当结合自己阅读某本书,某篇作品的实际感受来写,以此 支撑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要求在写作时联系到袁枚《随园诗话》郑板桥《板桥家书》的内容,适当 引述材料强化自己的观点。 ③文体任务:必须写成辩论词形式。可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来 写。 立意: (1)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2)读书贵专,要取其精神。 参考例文: 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精神。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倡读书 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我方认为袁枚的观点更科学,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我方之所以说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论证的。 第一,杜甫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 个 21 世纪少年,我们可以去图书馆读书,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买到自己想读的书籍,我们也可以从网上阅览 书籍。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去获取知识,所以我们便应该博览群书,让知识充满我们的大脑,让知识充实我 们的生活。 第二,我是一个有着广泛的阅读爱好的人,我对不同的书籍,都怀揣着憧憬,拥有者浓厚的兴趣,我 喜欢地理、侦探、科普类书籍,我也喜欢散文、小说、文学类书籍……广泛的阅读让我实在受益匪浅,不 同的书籍让我进入了不同的世界,学到不同的知识,有着不同的体会。 我喜欢阅读地理书,两百多个国家组成的大陆,和广袤的蔚蓝色的海洋构成的地球在我心中转动,我 从地理书中学到了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历史、经济。这使我对每个国家都也有所了解,联系了各方面 的知识,我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开始有了自己的体会与见解。 我喜欢阅读小说,《老人与海》使我学到了我们应当与困境抗争,不要屈服,《鲁宾孙漂流记》让我 明白了我们应当怀着积极的心态去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懂得了我们将要把 有限的生命用于伟大的事业之中,而不要自甘堕落。 第三,在博览群书之后,我觉得我不仅仅学会了看书,学到了书中的知识,我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书 中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形象,使我变得沉稳、坚强、睿智、有思想。朋友们,当你博览群 书之后你便会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充实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最好的阅读书籍的方法莫 过于博览群书了,所以让我们以书为伴,创造精彩人生吧!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我坚持我方观点。 谢谢大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