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人民版
专题 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 3 讲 列强入侵 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 时空坐 标 专题主 旨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 第 3 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点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国门洞开 (1)背景 ①国际: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 (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4)影响 ①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②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③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 “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 化。但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认为政治上 是半殖民地而经济上是半封建。 [轻巧识记] 近代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 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②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打败西班牙 后,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②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 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③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 体系”。 ④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由此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 国的局面。 [轻巧识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 史料一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①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 ②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史料二 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③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 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史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④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 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映禁烟运动只是英 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①“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禁烟运动并不是鸦片战 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②“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说明英国发动战争另有目 的 史料二:反映当时中国小农经 济的现状 ③“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揭示了西方侵略的本 质目的,即商品输出 史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给中 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④“一块界碑”→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 折点 [学会用史] (1)史料一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________,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说明近代中国________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外国的商品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 用。 史料三从________的角度,肯定了鸦片战争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提示】 虎门销烟 自然经济 近代化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没有。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也从侧面 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史论归纳 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 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现代化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 史观 代化进程 整体史 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 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 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 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 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A [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 分析得知,英国主张在中国实现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 A 项正确。] 2.(2017·乐山调研)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 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 “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 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D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 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 策后,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 B 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 滥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D 项正确。] 3.(2017·郴州质检)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 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 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 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B [西方侵略动机是“以贪欲为动机”,故 A 项错误;“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说明对待西方的侵略 要理性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故 B 项正确;陈旭麓针对的不仅是鸦片战争,故 C 项错误;中西 方社会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与材料中陈旭麓的观点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 考点 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三元里抗英 (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 者。 (2)概况:1841 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 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②俄、英两国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2)经过 ①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 年,收复除伊犁外的 全部新疆地区。 ②1881 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③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①爆发:1894 年 9 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 ②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③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2)反割台斗争 ①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痛击日军。 ③结果:1895 年 10 月,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此后 50 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轻巧识记]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4.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①1899 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思维升华] 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1)自发性:从 1898 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 1900 年 6 月担负起抗击八国联军的 任务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①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 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史料二 李鸿章……认为②“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 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史料三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 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③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选自《马关条约》的条 款 ①“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实际是允许外国 人在中国开办工厂 史料二:反映中日甲午战争李鸿 章“避战自保”的错误战略 ②“列强必有区处”→说明李鸿章把战争希望寄 托于列强的调停 史料三:指出了中日甲午战争中 国惨败的多方面原因 ③“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说明装备落后、 吏治腐败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方式以________为主。 史料二和史料三认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________以及日本的蓄谋已久导致了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提示】 资本输出 战略失误 (2)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国人痛定思痛。根据上述 史料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提示】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重视海洋强国,科技 强国。 史论归纳 中日甲午战争是列强侵华转折点的表现 (1)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此后增加了日、德等 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此后以争夺为主,如三 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此后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 本输出。 (4)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 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此后列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 华”。 (5)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开始;战后 列强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最 终收复新疆。下列相关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左宗棠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 B.1876 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大部领土,阿古柏兵败自杀 C.1881 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除伊犁外的新疆 D.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 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D [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故 A 项错误;1876 年,收复了北 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阿古柏兵败自杀,故 B 项错误;1881 年,中俄签订了 《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故 C 项错误;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 年,清政 府设立新疆行省,故 D 项正确。] 5.1895 年 5 月 13 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 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 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 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A [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 故 A 项正确;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 上达成一致,故 B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 项与材料无关。] 6.下图为《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的一幅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道:“为 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据此判断, “这场运动”是指( ) 图中枷板上写着:杀人犯,刽子手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与庄亲王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 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C 项符 合题意。] 考点 3| 伟大的抗日战争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1)背景 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③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侵华史实 ①局部侵华:1931 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②全面侵华:1937 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日军占 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①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 ②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③对占领区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 行奴化教育。 [轻巧识记] 日军侵华 (1)一个意图:征服中国。 (2)侵华罪行: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实行殖民 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原因: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 ①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出中国”;1935 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 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东北抗日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军;1936 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 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③国民党爱国官兵 a.淞沪会战:1932 年,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b.长城抗战:1933 年,安德馨率全营在山海关力战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长城 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④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爱国 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并进行抗日宣传。 ⑤西安事变 a.爆发:1936 年 12 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b.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要求,事变得以和平解 决。 c.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正面战场 ①1937 年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1938 年,李宗仁在徐州会战中指挥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③1940 年 5 月,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部英勇抗战,壮烈殉国。 (3)敌后战场 ①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9 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全国抗 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②1937 年 9 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组织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只以个人身份加 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 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背景 ①1942 年 1 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②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苏、美对日联合作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2)胜利: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 9 月 2 日正式签署 投降书。 (3)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轻巧识记] 伟大的抗日战争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 史料一 1938 年 3 月底到 4 月初,他们(日军)①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 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自上月 20 日以来,我军②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 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9 月 6 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史料三 ③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抗战胜利 60 周年胡锦涛讲话 史料四 中国军民……④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 阵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说 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依靠中国军队的力 量英勇抗战 史料二:重庆《大公报》高度评价了八路军 在敌后战场上的英勇抗战 ②“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指 1940 年的百团大战 史料三:胡锦涛在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的讲 话中肯定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共同 抗日的态势 ③“中国国民党”→肯定了国民党对抗 战的贡献 史料四: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 体现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 做出的贡献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中“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是指________。 史料三表明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史料四反映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 ________。 【提示】 台儿庄战役 国共合作 国际地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公报》社评评论的“战事”对中国抗战的影 响。 【提示】 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3)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以抗战初期为例,评述国民党早期抗战。 【提示】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动了淞沪 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抗 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史论归纳 1.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作用 (1)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 来起了重大作用。 (2)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 (3)支援了敌后战场和抗日游击战争。 (4)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 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 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 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7.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 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 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 ) 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 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 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 B [题干中并未提到教育问题,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日本认为自己为建立“王道乐 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美化自己的侵略战争, 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种族主义,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中心论,故 D 项错误。] 8.1933 年 11 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在福州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大旗,发 动“福建事件”。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A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受其影响,国民党内部分爱国将 领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大旗,故 A 项正确。作为该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它应该出现在 1933 年之前,B、C 两项是 1937 年,D 项是 1936 年,均与题干时间要求不符。] 9.据抗战初期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 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次战役 ( )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 B.是抗战以来中方最大一次胜利 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 B [1937 年抗战开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故 A 项错误;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对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故 B 项正确;山西会战是国 共抗战初期合作的典范,故 C 项错误;百团大战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 主题一 近代中国生死存亡的悲歌——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 [主题立意] 从 1840 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知识交汇]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 1.阶段特征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资本主义发 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 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 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 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 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2.主要类型 割地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赔款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埠通商类 《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开埠通商深入内地 攫取特权类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 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主题二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伟大的抗日战争 [主题立意]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与日本帝国主 义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在这场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 坚强的民族意志,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振兴 的转折点。 [知识交汇]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所形成的两个战场的关系 项目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 别 抗战路线 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 片面抗战路线 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 的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力量 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 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 有民兵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域,划分战区 以阻击敌人 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 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作战方式 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 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 运动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 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 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不 应该被割裂与对立起来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1840 年 至 1900 年 间 列 强 侵 略 与 中 国 人 民 的 反 抗斗争 (2)侵华 日 军 的 罪 行 与 中 国 军 民 的 抗 日斗争 2016·全国乙 卷·30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 误表》 国共两党关系 2015·全国卷 Ⅰ·30 国民政府战略部署的调整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 战 2015·全国卷 Ⅱ·30 日本侵华对中国的掠夺 日本侵华转嫁战争负 担 2014·全国卷 Ⅱ·30 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争取各国对 华帮助 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 侵略战争 2014·全国卷 Ⅰ·41 中学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内 容的目录摘编 抗日战争的进程和影 响 2013·全国卷 Ⅱ·29 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 向近代外交转变 2013·全国卷 Ⅱ·3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未肯定 “减租”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2011·全国 卷·31 清政府一些地方官员有效遏制列 强的侵略权益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 获得的侵略权益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 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 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 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从题干中“亲日派”“争 取民主”“国共合 作”“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 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 协商,力图维护一党专制。 2.(2015·全国卷Ⅰ)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 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 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建设要塞的目的是什么? 防御工事的修建是为了防 御什么?结合中国时局变 化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可 推知国民政府的用意。 3.(2014·全国卷Ⅱ)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 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 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 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 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 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顾维钧的言论核心是希望 当今各国采取行动以制止 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其目 的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援 助。 4.(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 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 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 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两个政权:地方和中央。 两种态度:地方推行“减 租”,而国民党中央未认 可。“减租”减轻了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但国民党 中央未肯定,其态度也就 凸显出来。 5.(2013·全国卷Ⅱ)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 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 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 近代清政府基本是跪在地 上办外交的,设领事馆是 在西方列强外交的影响下 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被迫做出的变革,这一变 革顺应了时代要求。 【解析答案】 1.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 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 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 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 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 故选 D 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 A、B 两 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 C 项错误。] 2.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 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 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 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 图,故选 B 项。] 3.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 年 11 月”进行分析。1937 年 11 月正处 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 本题选择 A 项。B、D 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D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 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 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 料的主旨,故排除。] 5.C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 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 A 项;由 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 变化,排除 B 项;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 D 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 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演练仿真模拟 明确高考趋向 1.1938 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 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 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D [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五口通商给中国民族经济造成的危害只会加强,故 A 项错误;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材料没有显示其影响是否加大,故 B 项错误; 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条款,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附件的条款,都是第 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出“日益”的发展过程,故 C 项错误;同样的条款,“近年 来”和“当时”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 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 D 项正确。] 2.“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 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 A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 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 B 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 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 C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 不符,故 D 项错误。] 3.19 世纪 70 年代,同治皇帝就一事件御批道:“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 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此“御 批”有助于( ) A.应对边疆危机维护主权 B.平息开放与保守之争议 C.解决洋务企业资金困难 D.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A [根据“19 世纪 70 年代”和“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同治皇帝的御批,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对于收复新疆 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这有利于解决新疆问题,维护国家主权,故 A 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 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 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既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爱 国性,故 B 项正确。] 5.日本在全面侵华前就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 变”,由占领东北到进入华北,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下列抗击斗争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②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③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④蔡廷锴 坚守上海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D [宋哲元收复喜峰口是在 1933 年 3 月,安德馨血战山海关是在 1933 年 1 月,冯玉祥 和吉鸿昌收复多伦是在 1933 年 7 月,蔡廷锴坚守上海是在 1932 年,按照时间排序,D 项符 合题意。] 6.(2017·黄冈质检)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 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 卫”。这实际上是( )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C [材料中蒋介石强调“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没有体现与日本妥协,故 A 项错误;中国已经准备“被迫自卫”,故 B 项错误;“我们可以被迫自卫”,宣示了中方的 自卫性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的抗战军事策略,故 D 项错误。]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史学方法] [理论阐释]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 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 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运用点拨] 1.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示例] (2015·全国卷Ⅱ)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 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信息获取] 本题以历史史实灵活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沦陷区的经济 掠夺及其实质。 题干主题语 获取信息 结论 “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 豫等地 “联银券”流通于沦陷区 A、C 两项 错误 发行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 “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发行“联银券”“军用票”都 是为了“以战养战”,转嫁战争 负担 B 项正确 “联银券”“军用票”都是日 本在金融领域的掠夺举措 “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 资管制 D 项错误 【答案】 B 2.(对接高考)近几年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 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大量引入试题,立足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试题 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准确解答考题的关键。 [针对训练] 1.(2017·北京顺义区高三统考)关于鸦片战争,高中历史教材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 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 C [材料强调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并非强调全面的、 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根据材料“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 片战争就是清史的一部分,故 B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不同史观所得结论不同的必然性, 故 D 项错误。] 2.(2017·重庆一诊)1937 年 8 月,中日军队开始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区域展开硬拼,“双 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在正面二百余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 域内,浴血苦战……”此战,中国军队“倾力以赴”的结果是( ) A.保卫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 B.保卫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 C.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D.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断题干讲述的是中国军队“倾力以赴”进行淞沪会战。淞沪会 战失利,没有保住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故 A 项错误;淞沪会战失利,没有保卫中华民国 的战时首都南京,故 B 项错误;淞沪会战与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无关,故 C 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 D 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