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  )‎ 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 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 D.地方的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竟多达56次。这反映出(  )‎ 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 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 C.晋、楚已成为春秋霸主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3.学者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该观点认为分封制(  )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是对东方的殖民活动 C. 推动地方融合发展 D. 埋下春秋动荡的隐患 ‎4.“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5.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 B.《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 C.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 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6.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7.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为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B.适应了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C.促使了丞相制度的废除 D.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8.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9.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 A.“天人合一”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弃恶从善”思想 ‎10.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 A.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 B.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C.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D.商品经济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11.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 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 ‎12.《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 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13.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 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这说明(  )‎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 门荫 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15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1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平江府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 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 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 000‎ ‎62‎ ‎242∶1‎ 开禧间 ‎18 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17.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18.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19.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20.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世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21.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由此可见(  )‎ A. 中体西用不合时宜 B. 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 C. 官僚集团内斗严重 D. 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 ‎22.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 A.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 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 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2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朝代 ‎ 秦汉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次数 ‎ ‎375‎ ‎493‎ ‎874‎ ‎513‎ ‎5 105‎ ‎5 344‎ 频率 ‎ ‎0.85 次/年 ‎ ‎1.7 次/年 ‎ ‎2.7 次/年 ‎ ‎5.31 次/年 ‎ ‎18.5 次/年 ‎ ‎19.9 次/年 ‎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24.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 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 政策的松弛 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25.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2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指出:“在反日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学生们证明他们自己是一支新的政治力量。上海的商人们出于同情也关门停业,举行为期一周的爱国罢市。上海约四十个工厂的工人也由于爱国而举行罢工。这场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此次运动(  )‎ A. 导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广泛参与 C. 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指导 D. 推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27.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 A.主张均分产品 B.达到军事全盛 C.调整经济政策 D.开始封王建制 ‎28.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在晚清得以推行,它的推行(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家 ‎29.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30.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3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下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 A. 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 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 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32.从数据上看,欧洲在“二战”刚结束时,早已深陷财政泥潭无力自拔。1947年英国政府白皮书说:“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西欧政府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而东欧政权的支持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 A. 西方大国之间出现了金融和关税贸易大战 B. 各国开始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 英国即将面临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 ‎33.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废除公私债务中的“黄金支付条款”,一切债务均可用“法定货币”偿还,债权人必须接受禁止在任何契约中使用黄金支付。这一措施(  )‎ A. 解决了债务危机 B. 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 C. 恢复了银行信用 D.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 ‎34.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重要 ‎35.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后初期,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这一局面(  )‎ A. 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展 B. 使凯恩斯主义得到普遍认可 C. 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D. 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36.2004年执政的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盖尔诺特•埃尔勒认为:“目前世界格局介于冷战格局消失的后期和多极化形成的初期,在超级大国美国之外,正在出现一些‘次中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所谓“次中心”就是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B. 美国对“次中心”的出现持欢迎态度 C. 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不会再有“中心”存在 D. “次中心”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7.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迷信政治和军事的斗争。而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利用经济力量,来推行其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克林顿政府的做法(  )‎ A. 提升了经济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 B. 放弃了美国一贯的对外遏制战略 C. 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 形成了美国主导的单级世界格局 ‎38.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 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39.《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邦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 B. 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 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 D. 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40.《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 B.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 D.不同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40分。其中第41题20分,第42题20分。‎ ‎41.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洲,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 ‎ 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强大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相比有何不同?(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6分)并简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4分)并简析其影响(6分)。‎ ‎ ‎ ‎‎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10 DBCCB CBABC 11-20 CAACB BBBAB ‎ ‎21-30 DACDA BCCBB 31-40 ADCDA BADCC ‎41.(1)表现:①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世界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③东亚儒学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等影响广泛。⑤中国社会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发展。(每点2分,共10分)‎ ‎(2)不同:①美苏关系处于两极格局时代,双方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严重对立,展开激烈的争霸斗争;中美关系处于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潮流,两国既竞争又合作。②美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受到政治因素的主导;中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规模庞大、日益密切且不可逆转。(每点5分,10分)‎ ‎42. (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每点2分,三点即可,共6分)‎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每点2分,二点即可,共4分)‎ ‎(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4分)‎ 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每点2分,共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