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6文言基础篇第1讲实词教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6文言基础篇第1讲实词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1讲 实词 文言基础篇 高考无论怎么考查,其实质都是对文言词、句的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七分靠积累,三分靠技巧。本部分通过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进行归纳梳理,旨在让考生系统掌握用法规律,把握方法技巧,把知识学通学透,方法用熟用活。‎ 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5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 释 义 示 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 18‎ 高考总复习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假借。‎ ‎《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女忘会稽之耻邪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 返 返回 (2)坐 座 座位 (3)女 汝 你 (4)振 赈 救济 ‎【参考译文】 ‎ 吴王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以后,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救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18‎ 高考总复习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见“通假字”部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周文(帝)与语,奇之。周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大统)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频征,(刘彦)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周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①故吏宾客并委去委:________‎ ‎②每事信委之委:________‎ ‎③曷不委心任去留委:________‎ ‎(2)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________‎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________‎ ‎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微:________‎ 18‎ 高考总复习 ‎(3)①以谢边远耳谢:________‎ ‎②乃令张良留谢谢:________‎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谢:________‎ ‎[答案] (1)①抛弃 ②委托 ③随从,顺从 (2)①暗中 ②(如果)没有 ③卑微 (3)①道歉,谢罪 ②辞谢 ③称谢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周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周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多次征召,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帮助促成刘彦到宾馆议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 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滥用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来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人敢闹事。‎ ‎(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六种。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类别 释 义 示 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河”,古义专指“黄河”;现泛指河流。‎ 词义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 18‎ 高考总复习 缩小 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统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增强。‎ ‎“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 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佀钟代。‎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改庶吉士,授检讨检讨:________‎ ‎(2)经刚介方正方正:________‎ ‎(3)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交通:________‎ ‎(4)以为奔竞无耻之戒以为:________‎ ‎(5)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干涉:________‎ ‎[答案] (1)官职名,明属翰林院 (2)正直,端正不偏 (3)暗中勾结 (4)把……作为 (5)关联,牵涉 ‎【参考译文】‎ 18‎ 高考总复习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担任过侍读、中允等官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 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务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 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求退休。上报后被许可,皇上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佀钟代替他。‎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类 型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所涉及的方式与工具,译为“像……一样”“在……”“用……”‎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③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如果名词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该名词也用作动词。‎ 类 型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名+名(代)‎ a.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18‎ 高考总复习 b.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命名 ‎②能愿动词+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③副词+名 左右欲刃相如 刃:杀 ‎④名词+补语(介宾补语)‎ 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驻军 ‎(3)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规律总结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成为边境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③越国以鄙远 鄙:把……作为疆界 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方法:a.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b.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 友:以……为友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作名词。‎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规律总结 ‎①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人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 入:收入的东西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2)动词的使动和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8‎ 高考总复习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规律总结 ‎①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担负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④等死,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哀: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类 型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a.群贤毕至 贤:贤能的人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③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活用为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 难: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2)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类 型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能愿动词+形容词 火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②形容词+名(代)‎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③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显出白色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 18‎ 高考总复习 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规律总结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②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 ‎③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以……为羞(觉得羞耻)‎ ‎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五)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出现,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 推断技巧 示 例 ‎①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 相近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的“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意义相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②在语境中辨别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的语境可知其偏指“入”。‎ ‎③从语法及角度分析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的“作息”,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判定“作息”偏指“作”。‎ 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因此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 18‎ 高考总复习 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C [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调他担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掌管杂事。后又调出京城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来闻知他的名声,等到见面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阴险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怨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凶狠暴戾,喜欢刻意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二、“5大推断技法”边练边悟 ‎[文言精读]‎ ‎(2019·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推断文中实词的含义。‎ 吴起者,卫人也,事①鲁君。齐人攻鲁,将②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③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④之谢⑤吴起吴起于是闻⑥魏文侯贤,欲事⑦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⑧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⑨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⑩‎ 18‎ 高考总复习 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⑪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⑫,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⑬秦、韩。魏文侯既⑭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 浮西河而下,中流,顾⑮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⑯,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⑰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⑱相,相⑲田文。吴起不悦⑳,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 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自主推断]‎ ‎①事: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 ‎③图:__________ ④疑:__________‎ ‎⑤谢:__________ ⑥闻:__________‎ ‎⑦事:__________ ⑧拔:__________‎ ‎⑨下:__________ ⑩吮:__________‎ ‎⑪遂:__________ ⑫廉平:________‎ ‎⑬拒:__________ ⑭既:__________‎ ‎⑮顾:__________ ⑯固:__________‎ ‎⑰经:__________ ⑱置:__________‎ ‎⑲相:__________ ⑳悦:__________‎ 附:__________ 信:__________‎ 是:__________ 属:__________‎ 默然:________ 弗如:________‎ 18‎ 高考总复习 既:__________ 尚:__________‎ 害:__________ 惧:__________‎ 遂:__________ 去:__________‎ 素:__________ 相:__________‎ 却:__________ 患:__________‎ 害:__________ 走:__________‎ 坐:__________‎ ‎[答案] ①动词,侍奉 ②名词作动词,率领 ③动词,谋算 ④动词,怀疑 ⑤动词,疏远 ⑥动词,听说 ⑦动词,侍奉 ⑧动词,攻取 ⑨形容词,下等 ⑩动词,吮吸 ⑪连词,于是 ⑫形容词,廉洁公平 ⑬动词,抵御 ⑭副词,以后 ⑮动词,回头 ⑯形容词,险要坚固 ⑰动词,流经 ⑱动词,设置 ⑲名词作动词,任命……为相 ⑳形容词,高兴 动词,亲附 动词,信任 代词,这 动词,交 形容词,沉默的样子 动词,比不上副词,以后 动词,娶 动词,嫉恨 动词,害怕 连词,于是 动词,离开 副词,一向 名词作动词,任相国动词,击退 动词,担心,忧虑 动词,谋害 动词,逃跑 动词,犯……罪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 起为将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平,能取得所有士卒的忠心,于是就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 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 ,‎ 18‎ 高考总复习 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 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嫉恨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相国(令尹)。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 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因楚国的强大而忧虑。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技法归纳]‎ 文言实词推断“5技法”‎ ‎(一)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上文(文本见“[文言精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中的“尚”,借助语境可推断为“娶”的意思。‎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1)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________‎ ‎(2)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利:________‎ ‎(3)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亡:________‎ ‎(4)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间:________‎ ‎(5)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 比:________‎ ‎[解析] (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 18‎ 高考总复习 ‎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 盗取财物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强盗才得以不死。‎ ‎[答案] (1)担心 (2)好处,利益 (3)丢失 (4)差别,不同 (5)依照,按照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了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 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交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强盗得以不死。‎ ‎(二)联想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实词的含义。如上文(文本见“[文言精读]”)“击秦,拔五城”中的“拔”,可联想到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推断其意义为“攻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还可以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上文(文本见“[文言精读]”)中“楚悼王素闻起贤”的“素”,联系成语“素不相识”可推断为“一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 18‎ 高考总复习 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1)善射,娴将略 娴:________‎ ‎(2)象昇击却之 却:________‎ ‎(3)逐贼危崖 危:________‎ ‎(4)象昇提刀战益疾 益:________‎ ‎(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犯:________‎ ‎[解析] (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来判断,此处的“娴”应为“熟习”。(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3)“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为“高峻”之意。(4)“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5)“犯”可联想到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为“侵犯”。‎ ‎[答案] (1)熟习 (2)击退 (3)高峻 (4)更加 (5)侵犯 ‎【参考译文】‎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 ‎(三)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2018年全国卷Ⅱ“州举茂才,除温令”一句中的“举茂才”“除温令”为相同句式,句中的“举(举荐)”和“除”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皆为动词,由词义相近的角度可推断“除”的词义为“任命”。‎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 18‎ 高考总复习 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节选自《说苑·奉使》)‎ ‎(1)讨暴秦,诛强楚 暴:________‎ ‎(2)为天下兴利除害 利:________‎ ‎(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舆:________‎ ‎[解析] (1)(2)(3)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 ‎[答案] (1)暴虐的 (2)有利的事情 (3)众多 ‎【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 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处,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 ‎(四)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上文(文本见“[文言精读]”)“至则相楚”中的“相”在句中作谓语,由此推断“相”应为动词,意思是“辅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 18‎ 高考总复习 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________‎ ‎(2)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知:________‎ ‎(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________‎ ‎(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禄:________‎ ‎[解析] (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训诫”。(2)本句主语为前面的“事”,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作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作宾语,故解释为“知道”。(3)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作谓语,不能当作名词来看待,应解释为“观察、察看”。(4)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作宾语,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 ‎[答案] (1)名词,教导、训诫 (2)动词,知道 (3)动词,观察 (4)享受俸禄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 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五)通假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8年全国卷Ⅱ“后坐考妖言不实论”一句中的“考”,通“拷”,意思是“拷问”。‎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 18‎ 高考总复习 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1)死灰独不复然乎 然:________‎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________‎ ‎(3)则人马罢 罢:________‎ ‎(4)虏以全制其敝 敝:________‎ ‎[解析] (1)据上文“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用“死灰会复燃”的道理来回应狱吏的羞辱,“然”不能解释为“这样”,但本身没有“燃烧”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燃”,解释为“燃烧”。(2)据上文“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语句,可知大行王恢议论匈奴和亲的做法,最终会背弃、违背盟约,此处若将“倍”理解为“更加”,放在句中解释,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今匈奴负戎马之足……难得而制也”,可推知此处的“倍”应作通假解释,‎ 通“背”,意为“背弃、违背”。(3)根据前句“汉数千里争利”,那么人马就会疲惫,而“罢”本身没有“疲惫”之意,只能从通假来解释,通“疲”。(4)从上文两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来分析,此句应为敌人会全力以赴地来对付我们的弱点,而“敝”没有此意,若把它看作通假,通“弊”,解释为“弊端、缺点”,则文意就能讲得通。‎ ‎[答案] (1)通“燃”,燃烧 (2)通“背”,背弃、违背 ‎(3)通“疲”,疲劳 (4)通“弊”,害处、缺点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