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访谈阅读的3大特色题型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访谈阅读的3大特色题型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访谈阅读的 3 大特色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穿越无言 成为自己 ——专访于丹 一 盈 春节于丹再次亮相《百家讲坛》,于是关于她的争议再度响起。下面是《读者》(原创版) 对于丹进行的访问。 《读者》(原创版):春节,我们又在《百家讲坛》中看到了你。在不绝于耳的争议声中, 为何还要触碰这个敏感地带? 于丹:其实我所有的言行都只想做一件事:完成生命态度的传递。就是说在一个喧嚣的、 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我坚信每个 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有与 生俱来的生命热情,但我觉得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 在状态。 《读者》(原创版):何为“状态”? 于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三种不同境界。“好 之”已经很高了,但我认为它尽管崇高,却未免沉重。我更喜欢第三种,“乐之”,即 “enjoy”,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我们不可能 成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 《读者》(原创版):你曾经说,昆曲是种生活方式,李白也是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们看 到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人生状态。 于丹:这种矛盾就是我本质的存在。老话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 命的宽度。宽度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我从小是独生女,很孤僻,很小便体会到生命的瘠薄、 脆弱、有限。如何才能令它阔大、舒朗、坚强?就是要靠文化的力量,靠心智去建立生命的 格局。所以我喜欢的东西,后来会形成矛盾,我在矛盾中去构筑生命的两岸,因为两岸意味 着宽度。你只有让河床越来越宽,你生命中的水流量才会越来越大。 我喜欢很多种壮气豪迈。比如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比如苏东 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连杜甫如此沉静,亦会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豪迈啊!古人是以天地为坐标,心是飞翔的,我喜欢那种生命飞扬的感觉。 《读者》(原创版):那飞扬过后的细腻婉转呢? 于丹:的确,我身上其实有不可救药的感伤,这与我不可救药的快乐是一样的东西。是 不是又很矛盾?很多人奇怪,我的语言开放明亮,但文字却细致感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在林中散步,遇到并爱上一位美好的女子,决定娶她为后。 女子也爱国王,但提出一个要求:“请在王宫旁给我搭一个简朴的小屋子,我每天会在里面 待一个小时,不许偷看。”国王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合了,生活和美、安详、幸福。皇后每 天都会到小屋子里待一个小时,无人能知其中乾坤。二十多年过去了,皇后越来越年轻,越 来越漂亮。国王渐渐起了疑心,她难道是女巫吗?一天,国王终于忍不住好奇,偷偷跟踪皇 后。然而,他惊奇地发现,妻子未施任何法术,她只是坐在圆木凳子上,摘下皇冠,褪下首 饰,脱去皇袍,沉静地坐着,脸上是一种宁静的光彩。 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都该有这么一间“小屋”呢?它可能只占你一天时间的 1/24, 但当你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时,你会很接近内心的真实,会爱自己。 《读者》(原创版):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 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 于丹:对。以前我会有五花八门的玩法,但现在生活的仪式朴素了很多。有时候晚上, 我坐在餐桌旁,面对摊开的一本书,看着客厅里我 2 岁的女儿与我 80 多岁的妈妈互相扔球, 我老公坐在沙发里抱着笔记本电脑,电视放着有一搭无一搭的节目……我的视线会不知不觉 穿越层层景观——老人、孩子、先生、电视……这个时刻,我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你 所拥有的最好的生活:你的孩子正在成长,你的老人身体无恙,你的爱人在你触手可及的地 方…… 其实这就是烦琐的日子啊。不见得说仪式感就是要坐飞机到马尔代夫,和小资朋友躲到 天边。中国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红尘有爱啊! 《读者》(原创版):有没有感觉到,你非常喜欢用一个词:穿越? 于丹:我很感激你能抓住真正解读我的某些密码。我觉得人一生会有一个一个驿站,但 哪里都不是你最终的停留。对我来讲,就是一生的穿越。我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去穿越,一 步一步,不停留。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 (选自《读者》原创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丹在这篇访谈中围绕着“成为自己”这一话题,阐述了生命的状态、生活的仪式、 一生的穿越等方面的问题。 B.“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 容消费的”一句以陈述的语气提出话题,平和而又肯定,引人思索又令人信服。 C.对于“人生状态”的探讨,由“何为状态”到“状态的矛盾对立”到“状态的细腻 婉转”都扣住“状态”这一核心。访问者抓住关键,层层追问,引人深思。 D.于丹认为生活的仪式应该是朴素平常“油盐酱醋”的烦琐日子,而不是“坐飞机到 马尔代夫”的小资生活。 解析:选 D D 项,原文中于丹只是说“现在的生活仪式朴素了很多”,并不等于完全 排除“小资生活”,她只不过是更欣赏“红尘有爱”。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 乐地做到自我?”这句话道出了于丹对于社会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争议的迷惘之情。 B.“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是说我们 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 C.“昆曲”、“李白”在此处是借代,指细腻婉转和壮气豪迈两种生活状态,而这两 种生活状态都是于丹所喜欢的。 D.于丹讲王后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也该有一间小屋来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 荣、奢望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 E.这篇访谈话题集中,问题设问清晰,回答深入浅出,形象深刻,阐明了于丹对于人 生积极而又相对通脱的看法。 解析:选 CE A 项,“迷惘之情”错,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人要有自己的生存状态。B 项, “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错,这句话是说每个人 最终没有成为自己。多数人缺少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D 项,讲王后的故事告诉的就是“我 们也应该抽时间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而非“该有一间小屋……去梳理 心情”。 ★3.于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穿越”的过程,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 这样的一场穿越?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答案:①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完成生命的穿越,应该“成为自己”。②按照文中于丹的说 法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开发自身,既承担重任又能举重若轻,积极转换生命形态,挑战未 知领域。③这样就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④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受环境、他人或自身的束缚,而迷失自己,这样就难以在生命中自由穿越。只有坚 守本心,掌控自我,成为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黎 文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 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中国的抗日战争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抗日战场 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 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 1949 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 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 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 70 多年前,如果中国 在 1938 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军民的 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当然, 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 则中国也不可能在 1945 年获得最后的胜利。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二 战的战局? 米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同盟 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 1 400 万中国人在战争中丧 生、8 000 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将二 战起始点标识为 1939 年。但是,如果我们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中来考虑,我 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同我的看法,把 “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 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 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 战经历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 国? 米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 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片战 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 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 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友”,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 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如何理解? 米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 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 大的加强。这是为什么? 米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论何 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 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米特认为在 1949 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 史不热情。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从来没有与中国学 者合作的机会。 B.“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阻止了日本人的全面侵略;如果“卢沟桥 事变”中,中国没有抵抗而被全面侵略,随后整个亚洲就会被占领。 C.在米特看来,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没有外界援助,没有任何战争同盟, 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是二战中中国的最重要贡献。 D.抗日战争过程中,民族感情得到激发,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 有长足进步,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解析:选 A “从来没有与中国学者合作的机会”不对,太绝对,而是“与中国学者合 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记者在采访时首先提到米特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问题,原因是在 二战研究中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而米特是坚持中国是二战盟友观点的人。 B.从米特对中国在抗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取得抗战 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等观点分析,米特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 C.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 还没有被西方充分认识,所以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二战起始点的标识是 1939 年。 D.米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抗战做出的牺牲有多大时用了“负责任地估计”这样的语 句,“负责任”体现了米特的科学精神,“估计”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最后确定具体的数字。 E.记者在对米特提问时很注重引而不发的技巧,即只问相关的问题,而不更多地解说 相关的背景,让米特根据自己的知识去判断询问的目的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解析:选 CD A 项,“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错误,文中说的是“在西方的 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B 项,“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 的抗战”错误,应该是“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E 项,说法错误, 记者的提问十分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第一个问题,先表述米特的观点,然后询问西方 对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的看法,目的很明确,没有让对方猜测问题。 ★6.米特在这次访谈中就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以及抗战对中国的作用方面阐释了哪些 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中国抗战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坚持不懈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牵制了 大量日军。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坚决抗日,把大量日本军队牵制在 中国战场,粉碎了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②中国抗战锻造出了一个现代的中国,这是因 为长期的抗战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比如科技的发展等,这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有 着重大的意义。③抗日战争重构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 重要起点,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④抗日战争过程促 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人对“国家”的概念加强,民族 感情被激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