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春望》 人教版(2016部编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五首 春望》 人教版(2016部编版) (2)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 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 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 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 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 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dǐ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èng 能够承受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hún • 春望(杜甫)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朗读节奏划分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o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 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 家亡的无限悲痛。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 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l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 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 情)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 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l •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 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 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 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 表达了在战乱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 念、担忧之情。 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 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 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 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 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 添一层悲愁。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小结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望中 所见 { 见中 所感 情 景 交 融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 思念 亲人 夸张 写愁 艺 术 特 色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 融 家 愁 国 恨 于 一 炉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 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 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 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 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 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 ,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 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 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 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 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 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 “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 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 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 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 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 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 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 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 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 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 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总括全文事件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石壕史》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 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 差使抓走。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 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 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 “捉”,含义就更丰富了。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 情形是那样凄苦。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 妇哭啼的情景? 呼 怒 啼 苦 总领下文对话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 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 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 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 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 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 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 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 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 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 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 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 好的衣服。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 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 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 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 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 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 赶得上做早炊。”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 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 的听吗? 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 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 讨论,表演。 讨论探究: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 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 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 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 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 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 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 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 愤,尽在不言中。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 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 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吗?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 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 切同情。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诗句撷英: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 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 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 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 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而深感悲痛。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史》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史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 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 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 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 妇已被差吏抓走。 二、把《石壕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 短剧。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 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 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 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 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答: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知识链接 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练 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 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 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 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3.叙事诗 •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 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