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7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含解析)
专题 27 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 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 主旨表达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热点题型一 鉴赏人物形象 例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 杨 人 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 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 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 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 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 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 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 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 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 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 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 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 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 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 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 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 60 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 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 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 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 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 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 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 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 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 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 共 60 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 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 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 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 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案】 老代憨厚,没有生意人的精明,“我”问他饭钱,他不说具体数字,只说昨 天有人给了 60 元;老代淳朴,“我”和他谈好饭钱 60 元,给他一张票子,他不要,“我” 强行给了他。 【提分秘籍】 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 象。 (2)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4)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2.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两方 面思考。 如果是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 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热点题型二 鉴赏物象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过 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 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 ——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 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 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 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 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 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 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 过。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 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 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 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 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 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 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 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 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 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 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 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 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 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 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 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有删改)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答案】 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 凶刁、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 罚不加理会。(意思答对即可) 【提分秘籍】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 品质);二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 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 的相似点。如学案三【例 4】写“马摆了摆头,很斯文”的外在特征,隐含的本质是马“温和” 的特征。 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 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 热点题型三 修辞手法 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 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 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 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 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 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 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 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 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 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 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 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 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 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 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 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 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 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 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 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 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 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 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 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 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 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 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 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 我也会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 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 他的幸福。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 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 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意思答对即可) 【提分秘籍】 1.结合语句内容和形式,辨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常用的修辞手法 不同: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对偶、排比、对比、反复;表达类——反 问和设问。 2.要清楚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作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 (拟人) 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3.分析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或主旨),在形式上起什么作用(考虑是否对文章的结构有作用)。 热点题型四 表达方式 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想 飞 徐志摩 …………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 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 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 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 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 一件可怕的事。 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 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 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 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 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 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 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 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 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 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 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 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 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 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 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答案】 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 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提分秘籍】 解答此类题,需要“两步走”: 第一步,构建表达方式的知识网络。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 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 角度 第一人 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 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 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 称 活。 记叙 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 方法 顺序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 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 “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 度 分类 作用 描写 角度 感觉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 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 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 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 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 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 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内外结合 描写 方法 工笔 与白 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 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 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 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 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 服务。 动静 描写 又可分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 染力。 虚实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 描写 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 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 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 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 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 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 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式 内涵 举例 借景 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 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 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 情语”。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 自己的感情。 咏物 言志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 方法。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 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 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 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 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 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 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 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 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 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 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 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融情 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 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 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 真诚可亲。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 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 意切,感人至深。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其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表现 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一、【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 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 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 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 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 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 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 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 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 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 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 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 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 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 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 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 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 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 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 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 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 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 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 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 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 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 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 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 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 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 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 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 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 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 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 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 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 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 Q 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 的统治阶级对阿 Q 的压迫和欺凌,是阿 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 19.C 20.D 2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 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22.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 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23.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 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 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 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24.A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0. 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D 项,“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 与文中“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不符, 字词“仍然”是关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1. 该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解答本题对文本第二段的每一句进行筛选 重点字词即可,如“巨大生命力”“纯真清洌”,而象征义从首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 河”该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2. 该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深奥”含义的理解及对“抵达不了”原因的分析, 从文本第二、四、五、六、七等段落筛选重点字词理解,其中原因可根据文中“但我想,我 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来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3. 该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及文本结构分析。题干中“他们”具体指玛丽亚·索、乌 热尔图、走出山林的人们。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可从文本第六、七、九、十等 段落进行概括即可。根据前一问可分析构思特点是选用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人物。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4. 该题考查名著阅读。A 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 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考点定位】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三、【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 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 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 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 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 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 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 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 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 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 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 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 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 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 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 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 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 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 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 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 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 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 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 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 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 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 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 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 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 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 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 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 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 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 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 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 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 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 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 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 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 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 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 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 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 分) 19.(9 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6 分) 【答案】 16.(4 分)BE 17.(3 分)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 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 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 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 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9.(9 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 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 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 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 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是合 乎题旨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18. 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 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竹鞭 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 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9. 竹子的精神气质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竹子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竹 子所作的评价里,如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要一 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竹子的精神品质,除了考 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 探究 F。 五、【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 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 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 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 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 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 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 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 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4.B 5.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 指“无形的窗子”, 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6.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 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 C。 5. 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 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 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 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 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既可以 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也可以指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6.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 情,给 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 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 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 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一、【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 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 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 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 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 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 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 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 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 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 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 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 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 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 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 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 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 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 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 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 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 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 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 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 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 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 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 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 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 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 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 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 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 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 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 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 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 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 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 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 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 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 支老腔”?(5 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6 分) 【答案】 19.C 20.C(选 A 得 1 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 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 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 精神享受。 23.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 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 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24.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 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 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 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 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19.试题分析:本题选 C 项。A 选项中的“太斩劲儿了”出现在文中的第③段, 首先联系上文“美得很”和观众的反映,“太斩劲儿”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前文的表演是月 琴合奏和中年汉子的唱腔,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0.试题分析:本题选 C 项。A 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 十年却并没有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 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B 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 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鸦雀无声”。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在文章第⑤段 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 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 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 后,让“我”“释然”了。故 C 选项正确。D 选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 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故 D 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 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 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 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2.试题分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 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 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 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2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题。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 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 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所以老腔是飘荡在 白鹿原上的。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 演,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 喻、排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 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 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 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 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 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 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 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 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 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 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 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 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 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 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 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 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 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 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 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 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 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 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 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 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 分) 【答案】 17.第一层(第 1 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 23 段):揭示人一旦 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 45 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 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 6 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 中找到最佳位置。 18.“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 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9.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 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8.试题分析:审清题干“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 什么”。考查句子含义,作答时,把词语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第三段“用‘如 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即“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第四段“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 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 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即“紧 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第五段“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 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 的象征”可以概括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西天取经”的寓意,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这一考点。做这 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一般包括三方面: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句外意义(言 外之意),然后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答题时先找出语句 所在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 僧西天取经的”,“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 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 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 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然后结合“人的一生就是在 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再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得出“西天取经”的寓 意: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 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三、【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8 分)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 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 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 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 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 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 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 1200 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 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 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 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 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 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 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 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 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 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 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 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 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 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 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 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 50 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 243 个, 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 62 个。罗布泊消失于 1972 年;台特玛湖消失于 1974 年;玛纳斯 湖消失于 1974 年;艾丁湖消失于 1987 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 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 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 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 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 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 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 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 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 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 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 分) 【答案】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 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 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 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 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 “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 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 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 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 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 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 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 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 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 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 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 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 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 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1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 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 作用。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 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 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 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 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 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 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 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 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 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 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 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 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 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 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 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 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 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 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 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 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 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 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 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 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 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 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 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 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 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 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 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 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 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 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 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 分)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 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中引用英语 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 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 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 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16.(4 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 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 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 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 分)B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碰头食 刘心武 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 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 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 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 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 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 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 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 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 40 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 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 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 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 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 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 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 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 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 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 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 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 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 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 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 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 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 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 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 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 “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 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 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 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 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 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 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 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我”、老杜和汪哥对羊倌所说的“碰头食”的不同联想和解读,形象地说 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B.文章里的四个人物,作用有所不同,羊倌引出“碰头食”的话题,“我”和老杜起陪 衬和铺垫的作用,汪哥儿则是作者所要突出的人物。 C.文章从“我”、老杜和汪哥儿相遇的现场写起,接着通过插叙交代人物身份,然后用 “我们又遇到一起”结束插叙,重回相遇的现场。 D.我们三人自我介绍都留有余地,而羊倌自动透明他家和村里的种种情况,文章通过对 比,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 E.汪哥儿关于“碰头食”的一番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因为他的话借辩证法的原理 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我”和老杜闻所未闻。 【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D、E 不给分。 2.第一段中描写汪哥儿坐在汽车里的形象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刻画其雍容自在的形象,与画水彩写生的“我”和采集植物叶片的老杜构成 对比;②坐在汽车里享受,优雅潇洒,展现成功人士的形象;③懂得享受,为下文写他精明 的谈吐做铺垫。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汪哥儿这个人物是作为“我”和老杜的对立面存在的, 是商场上的成功人士。把握人物的这一身份,便可明确答题思路,具体可从刻画其慵懒的形 象,与“我”和老杜构成对比,为下文人物的谈吐做铺垫等方面进行分析。 3.“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 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 是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碰头食”指要 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 4.文章最后写自己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这一举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情感?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写下“碰头食”三个字,寄托着复杂的感情。羊吃“碰头食”使牧民致富, 作者肯定牧民的经验,并为他们脱贫致富而感到欣喜;“我”、老杜和汪哥儿对“碰头食” 作出虽不相同但积极有益的理解,作者认可这样的理解,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汪哥儿用 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指出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 定的范围为度,“我”欣赏他的观点,并深受启发。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全文内容,明确作者对几种“碰头食”观念的态度,分 析其原因。具体作答,要抓住以下几点:作者肯定羊倌所说的“碰头食”,为他凭经验致富 而高兴;认可自己和老杜对“碰头食”的感慨,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欣赏汪哥儿用不错 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的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