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金版学案 生物·必修2(人教版)练习:第7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生物·必修2(人教版)练习:第7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 故 ②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 都变得很长 ③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④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 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2.达尔文生物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 A.用进废退学说 B.自然选择学说 C.过度繁殖学说 D.生存斗争学说 答案:B 3.下列选项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答案:A 4.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进化中,长脖子的出现是由于环境使其产生定向变异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 C.猎豹与斑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 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答案:C 5.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 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 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 答案:D 6.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 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据此回答(1)~(3)题: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___;患者 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作____________;极 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作____________。青 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 的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细菌抗药性状逐 代_______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__是 不定向的,但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______变异选择出 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 自然选择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级 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是( ) A.物种内生物多样性 B.物种内生物适应性 C.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 答案:D 2.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 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C.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答案:C 3.公鹿往往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 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需要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4.抗流感的新疫苗刚开始效果比较显著,但过几年就需要更换新 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对这种抗药性的产生合 理的解释是( ) 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 C.疫苗对病毒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 解析:流感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在未使用该药之前,流感病 毒存在差异(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抗药性强些,有的弱些。开 始使用时疗效很高,说明绝大多数病毒抗药性差,被药物杀死而遭到 淘汰。但同时药物本身也选择了极少数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并通过 迅速繁殖传染给正常人群,当再次用药时,使抗药性强的病毒再次得 以选择并积累,导致药效降低,并可能演变为新的流感病毒类型。 答案:C 5.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 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适应环境, 则 A、C 错误。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 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则 B 错误。 答案:D 6.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 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实验证明害虫种群中原 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______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________________。 (2)杀 虫剂 的使 用对 害虫 起了 ________作 用, 而这 种作 用是 ________________。 (3)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解析:(1)由题意可知:害虫种群中原来就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 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即抗药性存在差异(不同)。(2) 这种差异在杀虫剂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抗药性强的即有利于 害虫在农药的环境下生存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下来产生后代;抗药 性弱的即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3)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 抗药性强的个体适应环境保留下来,表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自然 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答案:(1)差异 不定向的 (2)选择 定向的 (3)生存斗争 B 级 能力训练 7.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 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种 现象说明( ) 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解析:由“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可以看出该植物存在过 度繁殖现象;“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 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说明要与不同种类的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生存 斗争。 答案:B 8.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 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 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B.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解析:在生存斗争中,以猎鹿为生的狼,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 相互选择中,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形成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的 变种;同样以猎羊为生的狼也形成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的变种。狼 的性状分歧是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9.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 1975—1978 年种群平 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 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 种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种地雀喙长和喙短是一对相对性状 B.1976 年中期至 1977 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 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 2~3 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 果 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 1979 年后地雀的平均喙不一定迅速 变短 解析:喙长和喙短是同一物种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一 对相对性状,故 A 正确。1976 年中期~1977 年,由于种子平均硬度增 加,选择了喙长性状,故 B 错误。环境选择有利性状,故 C 正确。虽 然 1978 年种子平均硬度下降,但是 1978 年后种子的硬度未知,由于 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 1979 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不一定 会迅速变短,D 正确。 答案:B 10.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 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 杀 虫 剂 的 使 用 对 甲 虫 起 了 ________ 作 用 , 这 种 作 用 是 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 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增加, 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 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3) 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 ②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等 11.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染色体的变化很多,现在把有变化 的第Ⅱ染色体的纯合子列在下表中,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果蝇的第Ⅱ染色体的各种类型在不同温度中的生活力 第Ⅱ染色体的各种类型 25.5 ℃ 21 ℃ 16.5 ℃ 标准型 100 100 100 A 99 98 100 B 95 89 87 C 92 109 109 (1)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第Ⅱ染色体的不同类型的生 活力________。 (2)在 25.5 ℃时,________的生活力最好。在 21 ℃时,________ 的生活力最好。在 16.5 ℃时,________的生活力最好。 (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题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中,第Ⅱ染色体的不同类 型其生活力不同。在 25.5 ℃时,标准型的生活力比变异类型 A、B 和 C 都强,但在 21 ℃和 16.5 ℃时,变异类型 C 的生活力就比标准型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下列两点:①有极少数的突变是有利 的,可以作为进化的原始材料;②突变的有利与否,是其所处环境决 定的。 答案:(1)不同 (2)标准型 C C (3)①少数有利的突变,是生 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②突变的有利与否,随所处的环境而异 C 级 拓展提升 12.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 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 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结果如 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 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____,细菌的抗 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 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 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判断上述实验结果。 (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 亡而数量下降,所以 B 点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 在环境变化而不是诱导者。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毕竟只占极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