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时作业3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时作业3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1 第 11 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窃计欲亡走燕。 解析 A 项“不”通“否”;B 项“缪”通“穆”;C 项“孰”通“熟”。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缶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明年..复攻赵 D.以勇气..闻于诸侯 解析 A 项古义为“走向前,进献”,今义为“向前行动或发展”;B 项古义为“指给…… 看”,今义为“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或指示下级或晚 辈的话或文字”;C 项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有相同意义的一组是( ) A. 乃使.其从者衣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B. 丁壮者引.弦而战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C. 而君幸.于赵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D.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B 项均为动词,拉弓。A 项,动词,让;名词,使臣。C 项,动词,宠幸;副词,幸 好,侥幸。D 项,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背着。 答案 B 2 4.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设九宾于.廷 D. 因.击沛公于坐 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 C 项均为介词,在。A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 项,介词,拿,用;介 词,因为。D 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王必欲急.臣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归.璧于赵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⑤逆强秦之欢. ⑥秦贪,负其强.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⑤⑥/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B 6.下列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徒见欺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不拘于时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如姬父为人所杀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解析 ①句是“见……于……”表被动,②句为“见”的被动形式,③句为宾语前置,④句 用“于”表被动,⑤句为介词结构后置,⑥句为“为……所……”的被动形式,⑦句为定语 后置。 答案 D 7.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 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 3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 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解析 “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 答案 D 8.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 间共 3 000 多年的历史。 B.《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 C.“布衣之交”是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刎颈之交”是说朋友患难与共,刎颈不悔, 指生死之交。 D.“九宾礼”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文中指九宾排列在殿中,依次传呼,接蔺相如上殿 觐见本国国君。 解析 “本纪”应该是“记历代帝王政绩”。 答案 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 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 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 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 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 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 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 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 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4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 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 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 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猝死 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B.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C.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D.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解析 原文应是: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答案 A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年,指赵孝成王七年,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B.固壁,指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这是对付优势入侵敌人的一种策略。 C.胶柱而鼓瑟,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 知变通。 D.假相国,代理相国。这里是对廉颇的比较高的封赏。 解析 “干支纪年法”错误,这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指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 答案 A 11.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军多次被秦军打败,廉颇坚守营垒不出战,这是使敌军疲惫、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B.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的劝阻,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用赵括为将。 C.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 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D.赵悼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攻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 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解析 廉颇不高兴,认为他们趋炎附势,让他们回去。 答案 C 12.【考点链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1)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的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 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 (2)赵国的使臣见到廉颇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上马, 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 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 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 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 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 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 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 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后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 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 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 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 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成人。”便发兵攻 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 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 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 样落后呢?天下的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了, 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 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 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 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 6 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的使臣见到廉颇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上马,来 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 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 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三、语言表达 13.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 和廉颇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 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 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示例二)你身为门客,却能高瞻远瞩,看穿战争的烟云;你身为使者,却能不辱使命,捍卫 国家的尊严。在苟活与冒险之间,你选择了冒险,用智慧和勇气树起一座丰碑。在私利和国 安面前,你选择了国安,用豁达和宽容构建臣子间的和谐。在战国纷争的舞台上,你便是那 浪尖上跳舞的勇者——蔺相如。 (示例三)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却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背上荆条,跪在相府 门前请罪,这需要何等的胸襟与气魄啊!因此,民间留下一句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 背上能插荆。他就是爱国、英勇、知错就改的真英雄——廉颇。 (示例四)廉颇:他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独自撑起赵国半壁江山,金戈铁马,醉卧 沙场,身上那副坚硬的戎装正是他刚毅的灵魂。轻狂之际,口出妄言,然知相如宽之以容, 负荆请罪,一洗前怨。他,终可名留青史! 14.你身边应该也有不少能感动你的人物,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为你最喜爱的老师 设计一则颁奖词,要求结合老师的学科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肃的外表下是一颗负责的心,严厉的批评下是一颗真诚的心。在您的教学下, 力学、电学小菜一碟。在您的教导下,人生真谛铭记于心。认真负责是您的工作态度,公平 公正是您对学生的态度,幽默与严谨是您的教学风格。 (2)他畅游于数字的世界,翱翔在符号的天空,把数学课变成了智慧的游戏;他目光犀利, 语出惊人,每句话都掷地有声,穿透心灵;他特立独行,引领风潮,是新课改路上的闯将标 兵。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