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专题练习
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品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考向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2016·全国卷Ⅲ·23,4分)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②④符合题意。“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和“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①③错误,排除。] 考向二 意识的能动性 2.(2017·全国卷Ⅱ·22,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 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 ①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②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③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之所以要树立并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是因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发展理念变革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②③入选。材料并未体现发展实践的曲折性,①排除。新的发展理念是建立在以往发展理念基础之上的,发展理念变革并非要“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④错误。] 3.(2016·全国卷Ⅱ·23,4分)《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本题考查老马识途体现的哲学道理。正是由于管仲正确认识了马有“识途”的功能,并利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才解决了迷路问题,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②③当选;物质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物质,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故④错误。] 4.(2015·全国卷Ⅰ·21,4分)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本题的题眼是“安全意识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的原因”。题眼突出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①中“决定”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差异,但实践结果的性质不一定不同。] 5.[2014·全国卷Ⅰ·39(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可以作出不同的判断、评价,然后就一种观点从哲学角度, 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分析理由。首先要答出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理由。 【答案】 ①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②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说明:考生从上述任一角度作答均可得分。若能够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同样可得相应等级水平的分数。) ■悟方法——养成规范解题习惯……………………………………………………. [示例] [2015·全国卷Ⅱ·39(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练预测——瞄准高考命题靶心……………………………………………………. [命题分析] 2018年高考可能会结合我国十八大以来五年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运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知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判断的科学性;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考查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考向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常考题型:选择题] 1.当前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速度放缓,库存也在一路走高。为此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体现了( ) 【导学号:12914042】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针对我国房地产库存严重问题,政府采取相关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故①符合题意;政府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故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排除③;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单独存在,故④错误。] [提分技巧] 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几个细节 (1)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可以离开意识;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但不是密不可分。 (2)运动是物质和意识的共同属性,而客观实在性只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任何意识,不管正误,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正确和错误意识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作出了什么性质的反映。 (4)人类认识世界指向意识反映物质,人类改造世界指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考向二 意识的能动性[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2.“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从实践上很早就接触到了这一美学范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这“情”是艺术家审美观的全部修养。因此有学者说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人的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艺术表现。这说明 ( ) 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艺术创作是对素材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③艺术创作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素材的观念活动 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③说法错误,艺术创作属于实践活动,不是观念活动,故排除。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3.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靠要”的心态严重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扶贫先扶志”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扶贫必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 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要在扶德、扶智、扶志、扶能上用真功。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 【解析】 一是注意知识范围,唯物论的知识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内容;二是注意仔细分析设问观点的哲学寓意,如“智”指向意识能动作用等;三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指向,如扶志和扶智结合体现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等。 【答案】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扶贫开发。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要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远大志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拒绝“等靠要”。③意识具有目的性。只有扶志和扶智,才能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扶贫的目的,防止返贫。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扶志和扶智”有利于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不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又不消极等待,更好地实现扶贫目标。 [提分技巧] 学会“大小通吃” 哲学中类似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的独立性的重要理论观点,高考命题是“大”“小”皆可,既可能考“大”——非选择题,又可能考“小”——选择题。所以要学会全面、深入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做到“大小通吃”,选择题考查注重“细审”,非选择题注重“活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