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 (解析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 (解析版) (1)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四中2019-2020学年 高二4月月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思想家主张“仁政”,“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主张性本善,可以判断这位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正确;材料表述的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主要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故B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故D项错误。‎ ‎2. 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 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 D. 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为恢复经济发展,西汉统治者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食品丰富,且烹制讲究,可知当时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说明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著,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南方经济还没有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水平差别较大,故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的墓葬,而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是汉武帝之后,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陆路交通主要以畜力为主,并不发达,故C项错误。‎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诸子百家提出的则是治国主张,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主张“百花齐放”,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治国主张,B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D项错误。‎ ‎4. 《荀子•大略》记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治国理念是 A. 尊贤选能 B. 礼法并举 C. 王道兴国 D. 顺应民意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材料中荀子的主张强调礼仪和法制并举,方可治理好国家,故B项正确;A属于墨家思想主张,材料没有体现;王道是荀子思想一个方面,材料还强调礼的作用,故C项错误;顺应民意不符合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 ‎5. 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言论体现出的思想包括 ‎①仁政 ‎②工商皆本 ‎③天人感应 ‎④无为而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论述了上天给予天子权力应该善待百姓,否则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属于奉劝天子不要实行暴政的仁政和天人感应思想,故①③符合;工商皆本是明末起初黄宗羲的经济思想,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思,排除②;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主张清静自守,排除④。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D,选C。‎ ‎6.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 《诗经》 B. 《春秋》 ‎ C. 《韩非子》 D. 《礼记》‎ ‎【答案】C ‎【解析】汉武帝设置太学,当时儒学成为正统,儒家经典是教科书,《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C符合题意;A、B、C都是儒家经典,是投考太学必备材料,排除。‎ ‎7.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 A. 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 B. 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 C. 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 D. 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的信息,排除A;由材料“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可见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故选B;材料只涉及选拔太学生,没有涉及太学生的教育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太学生的特权问题,排除D。‎ ‎8. “他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葛兆光先生说:“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文中所指的“他”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故C正确;孟子并非理学代表人物,故A错误;汉代董仲舒也与宋代理学无关,故B错误;黄宗羲批判和反对理学的伦常礼教,故D错误。故选C。‎ ‎9.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10.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D。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故D项是最佳选择项。‎ ‎11.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文学艺术的多元 B. 对外交流的频繁 C. 社会经济的繁荣 D. 三教合一的趋势 ‎【答案】D ‎【解析】飘飘欲“仙”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的是儒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称诗“佛”体现的是佛教思想,所以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三教合一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仅仅是诗歌,并未体现出文学艺术的多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对外交流的问题,也未体现出社会经济的繁荣,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 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 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 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所示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是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孔子开创了私学,是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汉代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故D项错误。‎ ‎13. 世界上第一个计时器是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钟表制造业在欧洲发展起来。计时器在中外历经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 技术水平的高低 B. 科学家有无创新能力 C. 是否出自社会需要 D. 是否有政府支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中外时钟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出出现两者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是否出自社会需要,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14. 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A. 强调天人合一观念 B. 重视经验积累总结 C. 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D. 讲求辩证思维能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反映了古代的朴素的辨证关系,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体现了理论探索的成果,没有是涉及实际生产活动的经验积累,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数学重应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 ‎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因此。因此①④正确,故选C。‎ ‎16. 《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A. 重视商业发展 B. 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 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体现出对于商业的鄙视,侧面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A与材料主张相反;B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17.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上述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应是 A. 柳公权 B. 怀素 C. 欧阳询 D. 颜真卿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吾师醉后倚绳床”,怀素喜欢醉酒之后再写字,而其他几个书法家均无此习性,再从书法的风格“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来看也是怀素的风格特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ACD三位书法家是楷书,排除。‎ ‎18.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C.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D. 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根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A正确;儒家思想不能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B排除;C说法明显错误,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9. 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 技艺先进 B. 实用性强 C. 体系完整 D. 注重实验 ‎【答案】B ‎【解析】从表中科技项目可知,都与现实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注重实用,故B项正确;从表中看不出技艺先进,A项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体系完整”,也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故排除C;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注重实验,故排除D。‎ ‎20. 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东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A. 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B. 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C.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涌现 D. 古代小说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本草纲目》等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涌现出来,而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民主启蒙思想、小说蓬勃发展均和传统科技无直接的关联,因此C符合题意。‎ ‎21. 《说文解字·序》载:“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 B. 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 C. 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 D. 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答案】C ‎【解析】根据“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可知,因为官狱职务繁忙,开始出现简约的隶书,C正确;根据“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表明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除了小篆外,还有隶书,排除A;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2.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这种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结合所学知识,在英国人的枪炮之下,魏源、林则徐等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B正确;工商皆本思想与民族生存没有联系,A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861年,不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排除C;新文化运动时期不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时期,排除D。‎ ‎23. 1842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答案】C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几无反响,在日本却十分畅销。中日的对比突出体现了当时中国缺乏社会变革意识,故C正确;是由于该书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才不过千册,故A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体现不出文化钳制政策,故B错误;魏源的思想主张符合中国实际,故D错误。‎ ‎24. 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 看到了鸦片的危害 C. 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D. 领导了禁烟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在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舰,提出了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 项是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原因,而不是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原因,排除。B项是林则徐禁烟的原因,而不是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原因,排除。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表现强烈的反侵略爱国精神,与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原因不符,排除D。‎ ‎25. 1903年,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族派” 的描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政党政治发展迅速 B. 民主革命即将完成 ‎ C. 国家政权更替频繁 D. 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答案】D ‎【解析】三十年来之制造派指洋务派,十年来之变法派指维新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指革命派,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潮演进加快,故 D正确;洋务派并未涉及政党政治,故A错误;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都没有主张民主革命,故B错误;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都没有促进国家政权更替,故C错误。故选D。‎ ‎26.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 民主共和 B. 改良维新 ‎ C. 暴力革命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题眼:“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27.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白话文模式 D.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维新变法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A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提倡新文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白话文模式,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排除BCD。‎ ‎28.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不同程度的讲过,他们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特别是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 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 C. 肯定中国传统文化 D. 无力实现民众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以及胡适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理性的,并非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29. 有学者认为“袁世凯明明是独夫民贼,却自我标榜为国民、‘公仆’,皇帝的产生,却采用‘国民投票’的形式。如果把它完全归结为袁世凯个人的阴谋、权术等等,那是片面的。”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 A. 民主学说真正把人民武装起来 B. 民主共和思想已有一定的影响 C. 近代反专制斗争走向彻底失败 D. 民主制度已经真正在中国扎根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真正把人民武装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近代反专制斗争继续深入,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影响有限,民主制度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故D项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也要用“国民投票”的形式,这反映出民主共和思想已有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 ‎30. 下表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的消息和评论。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报刊 报道标题 报道内容摘录 申报 武昌失守 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 民立报 长江上游 之血水 革命党者,万恶政府下之产儿,故有倒行逆施之政府,欲求天下不乱而不得。何也?制造革命党也。‎ 大公报 武昌革党 起事之警电 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 盛京 时报 武昌 叛乱志详 ‎19日傍晚,革命党约300人潜伏武昌,突袭督署,并随处纵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烬。‎ A. 各家报刊虽争相报道,但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 B. 《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 C. 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 D. 各家报刊报道不尽相同,反映民国初期文化环境宽松 ‎【答案】C ‎【解析】从表中可以知道不是所有报刊,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故A错误。《盛京时报》虽立场反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报道武昌起义的部分事实,故B错误。从表中可见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故C正确。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元旦,故D错误。‎ ‎31.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 进出口贸易增长 B.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 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 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D项错误。‎ ‎32.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A. 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 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 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 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答案】A ‎【解析】根据“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孙中山不主张使用马克思主义,但对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故选A;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借鉴的主张,无法说明国民党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试图消除与中共的分歧和逃避现实等内容,排除BCD。‎ ‎33. 孙中山指出:“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间接民主 B. 主张主权在民 C. 倡导直接民主 D. 借鉴西方政体 ‎【答案】B ‎【解析】“直接民权也”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意在强调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训政、是民主而非强调借鉴西方政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4.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孙中山的这一“办法”是指 A.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C.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答案】C ‎【解析】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故答案为C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属于三大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核定地价由国民共享的是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排除B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不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 ‎35. 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领访问团抵达南京,正式开始其在大陆的“和平之旅”。 期间北京大学学生打出“中山不死,国共求同”的标语欢迎连战访问大陆。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 A. 召开了国民党一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 曾经消除了国共两党存在的意见和分歧 C. 接受了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主张 D. 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D ‎【解析】国民党与共产党阶级利益不同,不可能消除矛盾与分歧,排除B;国民党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主张,排除AC;结合所学,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从而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故选D。‎ ‎36. 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分别指的是 A. 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政党能够实现合作。“内部条件”是指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国际局势”是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成立,推动两党第一次合作,故B答案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3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服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这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 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 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C ‎【解析】“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中国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也说明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可能替代其他信息传媒,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38.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 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 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 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将从科技、经济和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深刻全面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故答案为C项。A项,该项表述夸大了互联网的影响,材料仅能说明互联网思维将在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传统产业“没有互联网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D项,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显错误,排除。‎ ‎39.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的重大农业科技成就之一 B.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C. 为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D. 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我国的重大农业科技成就之一,为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由此可知,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0.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77年,我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科教兴国战略正式实施 B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 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D正确;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故A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中国1997年恢复对香港、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提供理论依据,故B排除;九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2小题,共2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凡制度、典礼所及者,除宗法、丧服数大端外,上自天子、诸候,下至大夫、士止,民无与焉,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互相争辩互相学习,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 ‎(2)特点:提倡德治和仁政。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应当根据材料信息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等方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提倡德治和仁政。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1)“新思想萌发”阶段,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2)为追求“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指出这次革命指导思想。‎ ‎(3)“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哪一运动的旗帜?这一运动兴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指出这一时期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发表的文章。‎ ‎【答案】(1)林则徐。带有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过程,最终选择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的创刊。 (4)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林则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因此带有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同时中国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还具有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过程,最终选择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这一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后来改为《新青年》。‎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李大钊,其代表文章主要有《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