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专题达标检测(十)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训练
专题达标检测(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选择题 1.中国于2018年8月13日至20日首次承办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100多年来,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一直在不断反思,研讨关于科学、文化、宗教、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 ) ①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 ②哲学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能够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B 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④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错误;③中“物质力量”表述错误。 2.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C.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选B 贝克莱的观点把世间一切万物的存在归结于自己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D两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项正确。 3.四月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日子。才女林徽因这样写道:“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余光中笔下的四月天却是:“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品味名家笔下的四月天可以( ) ①从作品中感知名家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精神力量,引领前进方向 ③认识到天气变化规律因人而异 ④感悟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不同的人对四月天会有不同的感悟,从不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名家不同的精神世界,这体现出人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从中可感悟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正确意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 4.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小时候十分顽皮,在多次管教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他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苏洵教子读书的故事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重视读书这种间接经验的作用 ③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要重视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苏洵教子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取得了成功,这说明做事情不能只凭以往的经验,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正确;材料不强调读书的作用,②不选;苏洵教子方法的改变体现了他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③正确;意识有正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④不选。 5.福建省多年来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省战略,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成为了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先行者和改革先行的“试验田”。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态省战略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 ②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④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②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错误;①③正确,符合题意。 6.颜色是物品的一种属性,却被赋予了各种文化含义,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红色很受国人欢迎,代表着吉祥和好运。也有很多人喜欢蓝色,认为这是一个平静又引人幻想的词语,让人联想到天空、大海、爱情、忧伤、无限。人们对颜色的“情感反应”( ) ①意味着颜色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客观性 ②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是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包含着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人们对颜色的“情感反应”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符合题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颜色,这说明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④符合题意;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颜色是物品的一种属性,对人并没有积极意义,是人在对客观属性反映的时候,赋予了它意义,③错误。 7.(2018·苏北四市模拟)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是因为( ) A.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真理有时会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解析:选B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句话表明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实践决定认识,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8.20多年来,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这说明( ) A.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B.认识推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解析:选D 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误之分,A项错误;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B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项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9.(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都具有其内在的生物钟。但是它到底如何工作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三位美国科学家使用果蝇作为示范生物,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说明( ) A.揭示生物钟奥秘是三位科学家科学实验的根本目的 B.对生物钟运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在不断地被推翻 C.调控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揭示源于社会实践活动 D.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存在取决于科学家的发现 解析:选C 三位美国科学家使用果蝇作为示范生物,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C项正确;科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A项错误;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B项错误;科学家的发现取决于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存在,D项错误。 10.在生活中,当我们伤风感冒时,医生经常建议多喝水。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选B 材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项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项与题意不符;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错误。 11.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病毒基因组的密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这一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病毒,带来了疫苗制备的新思路。这表明( ) ①抓住事物的本质,意识才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正确认识病毒的特点,是战胜病毒的关键 ③科学研究往往是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表明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④符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①错误;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错误。 12.四十多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早一晚的变化( ) ①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 ③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说明原来的耕种规律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一早一晚的变化”是因为近些年气候发生了变化,全球气温上升,源于实践的发展,①错误;耕种的时间要随着气候的变化提前,表明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一直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②正确;因为客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正确;变化的只是气候,耕种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谈谈对“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一观点的认识。 解析:根据设问指向谈谈对“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一观点的认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角度分析回答。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后运用上述观点,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和做法。 答案:①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将改革进行到底” 是对我国40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符合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的要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改革是根据我国实际作出的英明决策,在这一决策的指导下,中国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一观点,树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鼓舞斗志克服困难和挑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文化风尚,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展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优良家风。 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化”之功,而居功至伟的是中国式的家风建设。因为,完全没有接受过书斋教育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在当代中国,不同的家庭培育着不同的优良家风。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王芳的家庭始终以尊重、包容作为家风,坚守孝道,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环境;吴秀芳家庭的家风是,崇尚知识,不惜一切让孩子完成学业,并且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子,用大爱唱响民族团结之歌;阿尼帕家庭的家风是,崇尚分享、互相尊重,即便是一块一个人都吃不饱的饼也要大家分着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各具特色的优良家风,支撑起了全社会的好风气,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的原因。 解析:第(1)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优良家风是当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第(2)问,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优良家风是当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是被千家万户注入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家庭,存在着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物质生活状况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