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做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 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松散 B.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不高 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解析:选 C 赫鲁晓夫上台前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时期,农业生产管理体制 较松散,故 A 项排除;当时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不高,故 B 项排 除;斯大林体制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不是过高,故 C 项符合题意;斯大 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故 D 项排除。 2.“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 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 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解析:选 C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最终被迫撤走 部署在古巴的导弹。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不是一 直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 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故 B 项错误;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的应 是指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故 D 项 错误;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故 C 项正确。 3.1953~1963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 2 倍。这 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 ) A.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解析:选 C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实行下放企业管理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 质利益,促使企业和工人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与材料相符,故 C 项正确;赫鲁 晓夫改革没有涉及个人副业问题,而材料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 质利益,排除 A 项;B 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 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 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 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性是( )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解析:选 C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李鸿章参与的洋务运动都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并不是没有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故排除 A 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了一定的改革,所以他并不是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故排除 B 项;根据“不 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可知赫鲁晓夫和李鸿章共 同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故选 C 项;赫鲁晓夫和李鸿章的失败的 局限性在于他们没有彻底改革旧制度,而不是必然要失败的命运,故排除 D 项。 5.20 世纪 70 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 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 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 解析:选 C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苏联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项错误;苏联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苏联 的改革措施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 C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苏联的改革措施并未引入市场货币关系,故 D 项错误。 6.1956~1964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 10.3%,超过所有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 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些现象( ) A.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 C.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 D.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解析:选 A 1956~1964 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 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 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答案为 A 项;赫鲁晓夫和 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故 排除 B 项;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故排除 C 项;这些现象是美 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故排除 D 项。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 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 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选 B 勃列日涅夫时期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业和工业之 间的比例失调,故 B 项正确。 8.1991 年 7 月 1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 到 1992 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由此可知,该法律 ( ) 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 解析:选 C 该法律使苏联将有一半的国有工业企业转化成私人企业,这必 然会削弱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经济基础,从而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 C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就开始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 A 项错误; 列宁时期就尝试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苏联接受了市场 经济模式,但不能说明是“全盘接受”,因为还有一半的工业企业属于国家所有, 故 D 项错误。 9.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 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 换句话说,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 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解析:选 B 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是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故 B 项正确。 10.从苏联先后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要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 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解析:选 B 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二战后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也是因为该模式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因此从苏联先后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 B 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 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 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 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 1989 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 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 年通 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 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 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 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 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 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 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 析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 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 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 展经济。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 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 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卷Ⅱ) 表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 500 万 1 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 万 1 300 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选 A 由材料得出 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与 瓜类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 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 政策,排除 B 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 点放在工业上,排除 C 项;1970 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 D 项。 2.(2018·全国卷Ⅲ)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 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 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 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 1951 年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 年仍然实行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3.(2018·海南卷)1956 年 12 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地认识和 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 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 解析:选 C 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 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 A 项错误;1959 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 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 B 项错误;1956 年苏共“二十大” 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进行了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中共关 注“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 C 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 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4.(2017·全国卷Ⅲ)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 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 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 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 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 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B 项 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的 作用,故 C 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 路,故 D 项错误。 5.(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 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选 D 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 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 述作者的事迹,故 A 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 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因 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 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 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 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