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化学(下)教案(57页)
1 8.1 金属材料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质、功能用途。 2.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生铁、钢等重要合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金属的知识,通过实验比较更深刻地认识合金的性 能比纯金属更好。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共识:物质的性 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 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观察、表达。 激发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新课 【讲解】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1、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金属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 3、什么是合金? 4、合金与组分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完全相同?为什 么? 阅读教材,发现 并提出问题。 讨论,梳理问题 通过预习发现问 题,培养学生的自学、 识别能力 实验 【实验探究】 以常见金属铁、铜、铝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 它们的物理性质。 例如比较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密度 、熔点、硬度的 差异。1.用砂纸打磨铁丝、铜丝、铝箔后观察它们 的色泽,将铁丝、铜丝弯曲然后拉直;2.用坩埚钳 分组实验: 分工合作,共同设计 完成探究实验;培养 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分析推理 能力。从中得出金属 2 夹住金属丝的一段,另一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心 触摸(当心烫伤)不加热的一端感受金属的导热性。 3.用电池、小灯泡等连接电路,测试铜、铁、铝的 导电性。 的一些物理性质。 师生 总结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2.大多数金属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 3.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4.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为液体); 5.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 色); 6.大多数金属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二、金属的用途由什么决定? 三、什么是合金? 四、合金与组分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完全相同?为什 么? 熔点低,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更具抗腐蚀性能。 表达、倾听 思辩、评价 ( 指 定 学 困 生 回答,中等生补 充,优等生评价) 1、让学生学会运 用归纳、概括等方法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 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2、学习运用文字、 图表或化学语言表 述有关信息 讨论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进行以下讨论: 1.为什么菜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 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 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 积极地思考、讨 论、发言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 能深刻地体会教材 重点和难点:物质的 性质决定物质的用 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培养了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 设计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有良好的导电性、导 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与组分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熔点低,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更具抗腐蚀性能。 课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深刻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着 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和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再将掌握的知识灵活 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 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课的实验探究活动需要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预习和准备,因此教师要预先计划好教学进度并做 好课前的实验指导,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概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二)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镁、铁、铜、金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情况 观察 激发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金属与氧 气的反应 【讲解】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2 === 2MgO 4Al + 3O2 === 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2=== Fe3O4 2Cu + O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归纳:镁和铝比 较活泼,铁和铜 次之,金最不活 泼 金属+氧气→金 属氧化物 让学生学会运用 归纳、概括等方法对 获取的信息进行加 工 金属与酸 的反应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 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镁条、锌片、稀盐酸、稀硫 酸、试管 问(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 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 应?(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 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 学生实验 归纳: Mg〉Zn〉Fe〉 Cu 金属+酸→金属 化合物+氢气 此性质常用于判断 金属活动性强弱 4 顺序进行排列。 金属与金 属化合物 溶液的反 应 【实验】1、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3、铜丝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 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思考: 通过实验 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观察、分 析 金属活动性 顺序为铁>铜> 银. 金属+金属化合 物→新金属+新 金属化合物 此性质常也常用于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 弱 金属活动 性顺序 KCaNaMgAlZnFe Sn Pb (H) 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 稀硫酸中的氢 3、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 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运用】 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 的化学性质鉴别吗? 学习、运用 回答:用火烧变 黑的为铜,放入 稀盐酸中,有气 泡 产 生 的 是 黄 铜 放 入 硝 酸 银 溶 液,能置换出银 的为黄铜, 学以致用,体会化学 的实用性,并感受化 学源于生活,服务于 生活。 置换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Fe + 2HCl ==== FeCl2 + H2↑ Cu + 2AgNO3 ==== Cu(NO3) 2 + 2Ag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 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A +BC ==B +AC 反应类型的比 较 化合反应 A+B+== AB 分 解反应 AB =A+B+… 置换反应 A+BC=AC+B 学习新知,联系旧知,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 的能力 师生 总结 小结: ①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 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巩固 1、教材 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A)CuCl2(B)FeCl3(C)ZnCl2(D)AgCl 思考、作答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 能力及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的意识。 5 3、将某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 回答以下问题: ①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②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 弱,并完成下表: ③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 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 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 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板书 设计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3、金属+金属化合物溶液→新金属+新金属化合物溶液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 KCaNaMgAlZnFe Sn Pb (H) 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三、置换反应 1、概念 2、表达式 课后 反思 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 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6 8.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原出来方法;2、会 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3.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 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炼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 作用。2.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 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古代炼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2.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明白学习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工业炼铁的过程、实验原理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展示】世界著名景观--艾菲尔铁塔、我国自行研制 的歼十战斗机、宇宙飞船等图片 【提问】看完图片后,你对金属的用途有了怎样的认 识? 【过渡语】通过图片我们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 军事与科技也需要大量的金属,金属有广泛的用途, 对于人类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金 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对其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 效的保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金属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课件展示】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观察、思考 激发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金属资源 的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 的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 质形式存在外,其它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 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 物的岩石叫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提练金属的。 【提出问题】1、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2、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关系呢? 3、自然界中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它们 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观看课本图 8-15、图 8-16、 图 8-17 等有关 资源的图片。课 本 P15 资料中 的金属元素在 地壳中的含量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 纳、概括等方法对获 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7 含铁的矿石有赤铁矿(主要成分 Fe2O3)、磁铁矿(主 要成分 Fe3O4)、菱铁矿(主要成分 FeCO3) 铁的冶炼 【展示】我国古代炼铁图,并引导学生观看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冶炼成铁呢?下面,我们一起 来探究铁的冶炼。 探究一:实验室炼铁 问题:(1)描述有关实验现象; (2)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出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如何验证? (4)为什么加热氧化铁前先通一会儿 CO?停止加 热后还要继续通先通一会儿 CO? (5)该实验最主要进行什么处理?为什么? 【讲解】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炼铁的实验,工业上 炼铁的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规模、条件、装 置一此差异很大。 探究二:工业炼铁 【视频】工业炼铁的视频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17 页最后一段内容,并把炼铁的 原料、设备、原理、等一一进行小结。 思考、讨论、回 答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巩固方程式的书写 有关含杂 质问题的 计算 【过渡】在实际炼铁时,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 有杂质,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 【例题】用 1000 t 含氧化铁 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 可以炼出含铁 96%的生铁多少 t? 【点拨】先把混合物的质量转化为纯净物质量,再根 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判断、讨论、分 析,找出正确的 解题方法 掌握含杂问题的计 算 铁生锈的 原因和防 止铁生锈 的方法 指导阅读:书 P18(资料)——现在全世界每年被腐 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多吗? 教师指引:钢铁的最大弱点就是容易生绣,它给人们 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铁钉为什么 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1、 铁生锈的原因: 【实验】(提前一周做)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铁 钉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铁钉一半浸没在水中;铁钉 一半浸没的在食盐水中;铁钉沾了酸液 结论:1.铁 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作用的缓慢氧化;2.在有盐 或酸的条件下会加快生锈速率; 2、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①保持铁制品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表面制成保护 膜(如涂油、喷漆、烤蓝、电镀等);③制成不锈钢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 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①防止金属锈蚀;②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回答:非常多, 相当于年产量 的 20%~40% 阅读书 P21 (讨论材料), 回答图中的自 行车采取了哪 些防锈措施? 结合实际,谈谈 “如何让自行 车更经久耐 用”。 让学生明白学习化 学的实用性和重要 性,并感受化学源于 生活,服务于生活。 8 ③合理有效开采矿物;④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小结 【总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呢?还有 什么困惑 小 结 出 本 节 课 学 习 的 主 要 内 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板书 设计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的概况 1、存在形式:少数以单质形式存在,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矿石: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二、铁的冶炼 (一)实验室炼铁 1、原理:Fe2O3+3CO 高温 2Fe+3CO2 2、步骤:先通(CO)后点(酒精灯),先熄(酒精灯)后停(CO) 3、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尾气时产生蓝色火焰 (二)工业炼铁 1、原料:铁矿石、焦碳、石灰石、空气 2、原理:C+O2=CO2 CO2+2C=2CO 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4、产品:生铁(混合物)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纯物质的质量 = 不纯物质的质量 × 纯物质的质量分数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的原因: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涂油、喷漆、烤蓝、电镀、搪瓷(隔绝氧气或水) 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① 防止金属锈蚀; ②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 合理有效开采矿物;④ 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课后 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地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此外,我还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 了难做或不能做的实验,如铁的冶炼采用视频播放,既明白清晰,又节约时间,还可避免仪器、 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实验,环节紧凑,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又比如在“含杂质计算”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互助式的学习去体会和归纳出根据化 学方程式进行含杂质计算的解题要领。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体现 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 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这也是新课标所要体现的。 9 9.1 溶液的形成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引入新课】 [展示]无色(NaCl 溶液) 蓝色(CuSO 4 溶液)黄色 (氯化铁溶液) 紫色(高锰酸钾溶液) 提问:请同学们猜猜,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 么共性? 带着好奇展开讨 论,回答 从学生已有知识 出发,增强学生对 溶液的感性认识。 1、溶液的 形 分组实验蔗糖食盐的溶解 提问: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和 泥水有什么区别? [板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 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 和 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 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 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分组实验】 蔗糖 食盐 碘 水 水 酒精 实验让学生更直 观地感知,便于接 受。同时培养学生 的合作能力。 激发兴趣,增强学 生探究欲。 2、溶液的 组成 提问:我们知道氯化钠溶液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 那么氯化钠和水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溶液由哪 几部分组成? (板书)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学生讨论后回答 联系生活,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10 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提问: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演示实验 9-3]水和乙醇互相溶解 (总结) ①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酒精和汽 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不指明溶剂时,水为溶剂,如稀盐酸。 3、物质的 溶 解 能 力 跟 溶 质 和 溶 剂 的 性 质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 溶 剂 溶 质 现 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 油 碘 汽 油 高锰酸钾 结 论 实验结束后,分组汇报。 提问: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物质溶解于液体 中形成溶液,那么将一种液体加入到另一种液体中是 否也可以得到溶液呢? [总结] ①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溶质。 ②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 液体是溶剂。 ③液体溶于液体时(没有水),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 是溶剂。 ④水是常用的溶剂。只要有水的溶液,水为溶剂,如 70%的医用酒精 结论:物质的溶解 能 力 跟 溶 质 和 溶 剂的性质有关 激发学生进一步 探究溶液的欲望。 4、乳化现 象 提问:(1)水和植物油形成的是溶液吗? (2)如果你的衣服沾了油污,仅仅用水能洗去吗? 为什么? 讲解: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的整个过程及特点,得出乳 浊液和乳化现象的定义。 【板书】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叫乳浊液。 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 成大油滴的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 否举出几个例子? 【讨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 油污,二者的原理相同吗? 讲解: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 现象。 [活动探究四] 在 两 只 烧 杯 中 装 入适量的水,滴入 两 滴 植 物 油 并 震 荡,观察现象。静 置 后 分 别 滴 入 洗 洁精和汽油,观察 现象。 实验结束后,分组 讨论并汇报。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更能体会 化学生活化的道 理,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比,让学生 更好理解“溶解” 和“乳化”。 11 5、溶解时 的 吸 热 和 放热现象 提问: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小结] ①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 NaCl 。 ②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如 NH4NO3 ③有些物质溶于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 NaOH [活动探究五] 固体氯化钠、硝酸 铵、氢氧化钠溶于 水 后 液 体 温 度 的 变化 通过合作实验,培 养学生动手能力 和表达能力。 练习 (1)植物油溶于水吗? (2)振荡后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是溶液吗? (3)什么叫乳浊液? (4)乳浊液里小液滴的分散均一吗?稳定吗? (5)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解在水 里了吗? (6)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清洗盛过 植物油的试管,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归纳、总结 本课主要内容,提 出疑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总结 提问式 学生总结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整 理能力能力 板书 设计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油滴的现象。 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课后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步步设疑、层层推进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培养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分析、 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设计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 个特征⑴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⑵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 己的解释⑶学习者通过表达与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 缺点和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 12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 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 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 4 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 2 个(各装 20mL 水)、玻璃棒 1 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 4 包(预先称 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 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 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 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 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 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 定量的水中呢?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 能(不能)无 限制溶解在一定量 的水中。 阅读 p33,确定方案 (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 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 切,着力创设快乐 课堂。 方案源于教材,形 式却别于教材,更 显直观、生动。 NaCl 溶解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 能溶解在 20mL 水中; ②10gNaCl 不能溶解 在 20mL 水中,杯底 有少许固体 NaCl。 即 NaCl 不能无限制 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注重交流合作,掌 握直观区分“溶” 与“不溶”的依据 ──杯底是否有 未溶固体溶质。 13 强 调 “ 一 定量” 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 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 (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 “一定量”。 通过追究教师 “ 疏忽” 增补方 案,动手实验,使 学生关注、重视 “ 一定量” 这个 要素。充分发挥教 师“引”的作用。 KNO3 溶 解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 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一定量的水中?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将熟悉物质转向 陌生物质,培养学 生从不同角度探 究发现的能力,提 高学生思维的发 散性 强 调 “ 一 定温度”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 KNO3 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 KNO3 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 5gKNO3,能否再 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一定温度下,KNO3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 杯底未见 KNO3 固体, 即全溶。 跳出束缚,另起炉 灶,激起学生更高 的探究热情 形 成 “ 饱 和 溶 液 ” 概念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朗读并画下概念 在活动与探究 得出结论上作文 章,为轻松写出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转化的方法 做了很好过渡。 分析归纳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 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 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 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 在 20 mL 水中溶液达到饱 和,升高温度,杯底 KNO3 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 了 5g KNO3;冷却到室温,20mL 水溶解 KNO3 的质量 不超过 10g,此时多余的 KNO3 会怎样?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创设新的问题情 境,培养学生求异 思维,提升学生质 疑能力。 14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 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回答方法 形成物质状态间 相互转化的思想 方法 作 业布置 教材 P40,习题 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板书 设计 课题 2 溶解度(第一课时) 一、 饱和溶液 1、 概念 2、 两要素 3、 饱和不饱和的相互转化 课后 反思 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 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 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 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15 9.2 溶解度(第二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固体物质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2)认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气体 物质溶解度的因素。(3)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它的因素,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认 识化学概念的方法。(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多重性;结合物质溶解度 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2、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讨论式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不 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 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 剂中溶解 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比较不同物质 的固 体 的 溶 解 度 溶解情况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通过情境中的例 子,学生明确比较 不同溶质在同一 种溶剂中的溶解 能力必须在同等 的条件下进行,学 生通过讨论得出 需要哪些条件 固体溶解 度 讲解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 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做这 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强调:如果不指明溶 剂,通常所 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 解度。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 和 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 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 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认真听讲,明确 固体物质溶解度 的概念 使学生建立溶解 度概念 16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1、36gNaCl 溶解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 说,NaCl 的溶解度为 36g。 2、20℃时,36gNaCl 能溶解在 100g 水中,所以说,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g。 3、20℃时,36gNaCl 能溶解在 100g 水中,所以说,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g。 4、20 时,36gNaCl 溶解在 100g 水中,所以说,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 强调:说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注意“四定”:定温、 定态、定量、定位。 思考、回答 通过判断题使学 生加深对溶解度 的理解 提问: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g,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组讨论,各组交 流讨论结果 进一步加深对溶 解度的理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 等定性的概念表示。 提问: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 系呢? 聆听、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提问:从表 9—1 中,你能得出哪 些信息? 要求: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 表 9—1 提供的数据绘制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溶解 度曲线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提问: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分组讨论后交流 分 组 绘 制 溶 解 度 曲线 观 察 绘 制 的 溶 解 度 曲 线 及 课 本 上 图 9—12、9—13 分 组 讨 论 后 交 流 思考后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 总结能力 通过动手绘制溶 解度曲线,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及严谨的科学 态 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及分析总结 能力 气 体 溶 解 度 据课本 P38 讨论题提问: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 关?讲解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 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 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 气体 的溶解度有关呢?提问:夏天,阵雨来临之前, 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 假如你承包了 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如何 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呢? 认真听讲 思考后回答 各 组 交 流 讨 论 结 果 通过讨论了解影 响气体溶解度的 因素 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建立气体溶解度 的概念。体会生活 中处处有化学 培养学生学以致 用的能力 练习 课后练习题 思考、回答 通过练习题巩固 所学知识 小结 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 剂里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小。 聆听 构建知识体系 17 2.气体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 温度时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 积。 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 解度等信息。 板书 设计 9.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四定:定温、定量、定态、定位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课后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的第二课时,是溶解度概念的教学。化 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 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 必要 的。“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 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本节课通过在田径比赛中,选手们都要等发令枪响后才能出 发的实例使学生明确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在建 立了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判断题的讨论,对“如何理解‘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 克’”的讨论巩固了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经过反复的讨论、分析、练习,学生基本都掌握了 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因此课堂上感觉时间有些紧,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今后上课时 应 注意,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 18 9.3 溶质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二)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三瓶不同颜色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 [介绍] 以上三饮料瓶的液体是我们兴趣小组的学生自配的 红糖水。 [设问] 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你将作出哪些猜测? [观察、思考] [学生发言] 1、三瓶溶液颜色 深浅不同,颜色浅 的没那么甜。 2、颜色最深的一 瓶可能是饱和溶 液,其它两瓶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3、它们的浓度不 同,颜色较深的浓 度大,颜色较浅的 浓度小 将书本上的药品 CuSO4 溶液改成 红糖水,使学生更 易和生活联系,亲 近化学,同时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 新知 [设问]对如何验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这一猜想, 你有哪些好办法? [教师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化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性 评价] [过渡]对于某某学生的方案 4,我们一起来探究,是 否可行?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 10 mL(1 mL 水的质量大致为 [总结发言] 1、将三瓶糖水蒸 干,比较得到糖质 量的多少 2、没有必要将整 瓶糖水 全部蒸干,只须取 一部分等量的三 培养学生发散性 思维,提高自我解 决问题能力,养成 自主学习,小组合 作学习的习惯。 19 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 0.5 g,1g,1.5 g 固体红糖,振 荡静置。比较三种红糖水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 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 管 编 号 溶 剂 质 量 /g 溶 液 红 色 比 较 溶 质 质 量 /g 溶 液 质 量 /g 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 1 2 3 种糖水蒸干,比较 即可 3、颜色深。 4、可以在等质量 的水中,加入不同 质量的糖,制得的 糖水的颜色不同, 加入糖多的颜色 深。 探究、填表、交流 溶 质 的 质 量分数 [小结过渡]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 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 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 施用农药时,就应较准确地知道一定量的药液里所含 农药的量,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 过稀,又不能有效地杀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 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明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 初中主要学习溶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2、计算式 [讨论] 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 少,把结果填在课文 P42 上表格中。 [设问]1、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合理变形得到 哪些式子? [板书] 1、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过渡] 根据以上所学,完成表格填空 (投影展示) 溶质 质量/g 溶剂 质量/g 溶液 质量/g 溶质 质量 分数 10 200 96 100 150 16% 35.7 100 学生活动、计算、 填表 培养分析、计算能 力 20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 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 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选择下列相关数据, 你能编制哪些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习题? [投影展示]提供数据有 NaCl 质量 24 kg 水质量 126 kg 溶液质量 150 k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 [评价与分析]强调解题格式 [设问]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进行归纳? [小结板书]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 的质量 [引入] 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 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 大减小呢?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 1、将 24kg 的 NaCl 溶解于 126kg 水中,配制 得到的这种溶液 的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多少? 2、将 24kg 的 NaCl 溶解于水, 配制得 150kg 的 NaCl 溶液,需要 NaCl 和水的质量 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三名 学生板演例题解 析过程,其他同学 提出异议) [合作讨论] 1、已知溶质和溶 剂的质量,求溶质 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 和溶质的质量分 数,求溶质和溶剂 的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和小组合作学 习的能力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投影]用 A、B 两个烧杯各取 90 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 KNO3 溶液,再向 A 烧杯中加入 10 g,向 B 烧 杯中加入 10 g 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向原溶液中增加 10 g 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 10 g 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后是多少?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 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 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讨论、回答] 1、增加溶质的质 量,可使溶质的质 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 可使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学生活动]请三名 学生分别上黑板 板演,其余学生自 己练习并提出异 议 练习 在 4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中,加入 10 g 硝酸钾或 10g 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思考、回答 当堂反馈,了解学 生对本节内容掌 握情况目标达成 度。 21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质 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 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 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总 结的能力 作业 习题 1、4、7,并完成 P42 实验 9-6 课下完成 巩固新知 板书 设计 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课后 反思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 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22 10.1 常见的酸和碱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3、认识几种重要的酸,掌握使用酸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能根据酸的性质对某些物质进行鉴别。 2、通过对酸的性质的开放性探究,养成“先个别后一般”的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 3、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 流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哪 些物质给了你酸的印象?你用过肥皂、洗衣粉吗,它 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回忆、表达。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 所讲化学物质,从身 边的物质引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指示剂 教师提出新问题: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和触摸的方法 来确定一种物质是酸或碱的。他们是怎样识别酸和碱 呢? 今天我们就用两种常见的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和酚 酞溶液来识别酸和碱。 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 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 色?”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五名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 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 支试管。 另两名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 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 聆听、学习 明确:“酸味” 是 酸 的 特 征 , “ 涩 味 和 滑 腻 感”是碱的特征。 完成游戏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 示物质,通过人物的 活动表示物质间的 反应,形象且生动, 充分让学生自主活 动探究,突出了学生 的主体地位,教学形 式有其原创性。 23 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 P49 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 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 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 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 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 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 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 指 示 剂 在 这 一 种 液 体 中 颜 色 没有变化,说明 它们既不是酸, 也不是碱,而是 一 种 中 性 的 液 体。 大胆尝试突破,引入 中性溶液,突破了书 本的禁锢,又可以对 比学习知识,让知识 结构完整、清晰; 总结指示剂变色规律:石蕊 酸红碱蓝 酚酞 酸无碱红 记忆 规律简单易记 几种常见 的酸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页内容, 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 有哪些含酸的 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 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 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 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 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 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学生讲述自学 的教材内容,概 括学习方法,补 充新发现: (1)自我提问、 自主探究用表 格展示内容: 浓硫酸的 腐蚀性 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 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 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 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 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 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 “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 原理。 学生讲解:多 个学生争先恐 后上台讲解,突 出强调了“原来 浓硫酸的腐蚀 的原因就是它 的脱水性造成 的”。 充分认识浓硫酸的 危险性 进行化学药品安全 教育 24 演示实验 10—5。 思考:1.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稀硫酸,如何正 确地将浓硫酸稀释稀硫酸?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话,你 该怎样处理呢? 3.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呢?为什么? 明确浓硫酸稀 释的正确操作: 在稀释浓硫酸 时,一定要把浓 硫酸延器壁慢 慢注入水里,并 不断搅拌。且不 可将水倒进浓 硫酸里。 进行化学药品的安 全教育。 师生 总结 表达、倾听 思辩、评价 ( 指 定 学 困 生 回答,中等生补 充,优等生评价)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25 10.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提出问题:盐酸和硫酸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呢?请 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盐酸和硫酸的重要的 物理性质。 讨论、设计、交 流实验方案。 明确要用化学方法 研究物质,渗透科学 方法的教育。 新课 思考: 1.如何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为什么? 2.为什么打开盛有盐酸的试剂瓶后看到大量白雾? 讨论、交流、 查阅资料,正确 回答问题。 正确区分“烟”与 “雾”。 进行安全教育。 酸的化 学性质 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酸可以跟许多 物质发生反应。那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酸能和哪些 物质发生反应呢?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并 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设 计、交流实验方 案。 让学生自主 设计实验方案,提高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的能力,体会合作与 交流的乐趣。 实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实验,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学生动手实验。 小组派代表汇 报实验完成情 况及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 学生的探究能力。 26 思考: 1.镁、锌、铁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生 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2.用焊锡焊接铁制品前,要在焊接处滴几滴稀 盐酸或稀硫酸。这是为什么呢? 3.你能尝试写出氧化铜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吗? 4.若将生锈的铁钉长时间浸泡在酸中的话,会 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交流、回 答,尝试写出反 应的化学方程 式。 逐步深化学 生的思维。 引导归纳: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可以知道,酸有哪些相 似的化学性质? 通过交流总结 出碱的一些相 似的化学性质: ⑴能使酸碱指 示剂显示不同 的颜色。 ⑵能与多种活 泼金属反应,生 成氢气。 ⑶能与某些金 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水。 及时总结归纳有利 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结 酸的化学性质: ⑴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⑵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⑶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27 10.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几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身边常见物质,帮助学生 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在活动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化学实验的变化美,增进学生对物 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固体、20%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 液;镊子、烧杯、蒸发皿、点滴板、滴管;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 情境 教师往黑板上贴一张白纸(预先用酚酞溶液写 好 NaOH),然后用小喷壶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鲜 艳的大红字“NaOH”跃然纸上。 我们已经通过实验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现在 我们仍通过实验来认识常见的碱。 学生个个 眉飞色舞,无不 惊叹。 把游戏引入 课堂,寓教学于游戏 中。 新课 提出问题:NaOH 固体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NaOH 固体的 重要的物理性质。 讨论、设计、交 流实验方案。 让学生自主 设计实验方案,提高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的能力,体会合作与 交流的乐趣。 氢氧化 钠 实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实验,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教师指导学生做改进实验⑶:往试管中加入 5mL 水,套上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当水温 达到 60℃左右时,往水中加入几块 NaOH 固体,观 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 取一块 NaOH 置于表面皿中, 观察、记录现象。 观察到水立刻 沸腾了。 通过实验探 究,提高学生的探究 能力。 使学生很直 观地认识到 NaOH 固体溶解于水时会 28 释放出大量的热。 NaOH 的 腐蚀性 提出问题: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那么,NaOH 呢? 演示 [实验 10-7] 思考: 1.通过此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什么性质?为什 么氢氧化钠又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 2.根据这一现象,你能提醒大家在使用 NaOH 时要注意什么?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该怎么自我 救助? 观察分析 现象:鸡爪被严 重腐蚀。 NaOH 有 强烈的腐蚀性 在使用 NaOH 时必须 十分小心。 进行化学药 品的安全知识教育。 Ca(OH)2 提出问题: 你能利用桌面上的生石灰干燥剂和水将一枚生 鹌鹑蛋煮熟吗? 讨论、交 流提出假设,然 后设计实验方 案。 至少 4 包生 石灰干燥剂能将一 枚生鹌鹑蛋煮熟。 思考: 1.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可选用什么么物质来确定上层清液显碱性? 3.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鉴定上层清液中的 溶质是氢氧化钙。 思考、交流,尝 试写出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CaO+H2O=Ca (OH) 2 酚酞试液…… 马上想到用二 氧化碳气体…… 由浅入深,培养学生 的思维的深刻性和 科学探究的精神。 提出问题: 哪位同学能通过实验揭开 “白纸显红字——NaOH“的 秘密? 学生完成实验, 分析现象,得出 结论:白纸显红 字实际上是纸 上酚酞遇 NaOH 溶液变 红。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演示“不吹自大”的气球。 学生观察现象: 气球逐渐胀大。 通过有趣的实验创 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提出问题: 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请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交流。 点拨: 回顾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其化学方程式。 大胆猜测:可能 是 NaOH 溶液 与 CO2 发生了 化学反应。 Ca(OH) 2+CO2=CaCO3 ↓+H2O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 现象和分析现象的 能力 分析归纳: 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气球变大,实质是 NaOH 溶液与 CO2 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指导此类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思考、交流,尝 试写出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2NaOH+ CO2 ==Na2CO3+H2O 形象记忆,突破难点, 便于学生掌握。 29 投影: 工厂烧含硫的煤会产生大量 SO2 气体,污染环境,一 般可通过烧碱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SO2 能与 NaOH 反 应,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2NaOH+SO2=Na 2SO3+H2O 通过 STS 习 题培养学生解决生 活中具体问题的能 力,同时进行保护环 境的教育。 思考: 1.氢氧化钠应该如何保存,为什么? 2.能否用氢氧化钠来干燥 CO2 和 SO2 气体?为什 么? 3.还有什么物质可以用作干燥剂? 应密封保存。因 为 NaOH 易吸 收空气中水分 而潮解,还与空 气中 CO2 反应 而变质。 不能。互相之间 能发生反应。 浓硫酸。 可以投影干 燥管。 引导学生观 察实验中的现象,再 把实验中的现象转 化为解决问题的理 论,让学生感受化 学 、体验化学。 碱的化 学性质 引导归纳: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可以知道,碱有哪些相 似的化学性质? ⑴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⑵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通过交流总结 出碱的一些相 似的化学性质 及时总结归 纳有利于学生的知 识建构。 演示[实验 10-9] 思考: 1.金属为什么能导电? 2.大胆预测:酸和碱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呢? 存在自由移动 的电子。 溶液导电是由 于溶液中有自 由移动的离子。 结合其他学 科知识,分析现象,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酸有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碱也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呢? 产生了认知冲 突。 讨论、交流,大 胆猜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知识的获取过程 成为学生主动分析 解决问题的过程。 投影: FLASH 动画展示盐酸和硫酸溶液的导电过程。 思考: 1.盐酸和硫酸溶液中含有相同的什么离子? 2.大胆预测:为什么酸有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总结归纳: 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由于它们的存在使碱有 相似的化学性质。 积极思考,讨论 交流。 不同的酸溶液 中都含有相同 的氢离子,所以 酸有一些相似 的化学性质。 不同的碱溶液 中都含有相同 的氢氧根离子, 所以碱有一些 相似的化学性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探究的活动中来,以 启迪学生的思维,揭 示事物的本质 帮助学生将可观察 的宏观世界、粒子构 成的微观世界和用 来表示物质的化学 符号有机地联系起 来。 30 质。 投影: FLASH 动画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 导电过程。 思考: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相同的什么 离子? 2.大胆预测:为什么碱有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总结归纳: 碱溶液中都有 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碱有相 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建议: 制作“叶脉书签” 了解制作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 就在自己身边。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31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初步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2、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 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阅读、练习。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在腌制皮蛋的过程中生成了碱,所以皮蛋吃起来有涩 味,如果我们在吃皮蛋时蘸少量的食醋就能去除皮蛋 的涩味。是不是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和皮蛋中的碱发生 了化学反应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十单元课题 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 应。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如果发生化学 反应,又会有什么特点?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利用已有的知 识和新获取的 信息思考回答 问题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 情境,让学生感受生 活中处处有化学。同 时又为课题的引入 作铺垫。 学生上讲台演示: 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提出猜测后动 手实验,实验后 讨论交流,分析 原因 突破平时在教师指 导下实验现象总明 显的惯例,使学生形 成悬念为下面的科 学探究做好准备。 启发: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 如果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 液,在点滴板上进行上述实验,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呢?【活动与探究 1】 按课本要求进 行探究实验。 学生通过比较实验 获得新的知识,增强 了求知欲。 中和反应 边分析边书写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现在红色褪 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生成了其他物质。 NaOH+HCl = NaCl+H2O 像 NaCl 这样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我 1、书写化学方 程式; 2、理解盐、中 和反应; 1、提高运用基本化 学用语的能力; 2、明确基本概念; 3、通过多媒体形 象、直观地感受中和 32 们称之为盐。 再举例:其实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仿写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Ca(OH)2+2HCl = CaCl2+2H2O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 2NaOH+H2SO4 = Na2SO4+2H2O 观察三个生成物在构成上的共同点:都是盐。 观察三个反应共同点: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揭示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其实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能发生中和反应。像盐酸和 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我们要借助无色酚 酞观察反应是否发生,而有些酸和碱反应是有明显现 象的,就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了。 4、课件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3、了解盐的概 念。 反应中的微观变化。 在实验完成后能将酸溶液或碱溶液直接倒进下水道 吗?应该如何处理呢? 积极思考,利用 所学的新知回 答问题 现学现用,巩固知识。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 设把课堂教学引向 实际生产生活 中和反应 的应用 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片 工业:如硫酸厂的废水中含的酸溶液比实验室的废液 中多得多,需要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后排放 农业:如经常下酸雨形成的酸性土壤可以加入熟石灰 中和酸性 生活:如用食醋中和腌制皮蛋产生的碱,从而去除皮 蛋的涩味 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治疗胃酸过多,你会写这个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如被蚊虫叮咬后因其分泌的蚁酸而感到不适,可涂碱 性物质(如稀氨水)来缓解痛痒。 提问:能涂氢氧化钠溶液吗? 观看图片 并不断思索,寻 找生活中其他 的例子 学生练习: Al(OH)3+3HCl= =AlCl3+3H2O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 生深刻地体会到化 学课上所学知识能 密切与生活实际联 系起来, 激发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 用无色酚酞试液可以分辨出溶液酸碱性强弱吗? 【演示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释几倍的 NaOH 中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都变红) 我们发现酸碱指示剂只能判断酸碱性,不能判断酸碱 性的强弱──即酸碱度。 指导学生阅读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1、观察实验现 象 2、阅读后对酸 碱性和酸碱度 有初步认识 在已有的酸碱知识 基础上提出酸碱性 强弱问题,便以学生 接受 溶液酸碱 度的表示 方法─pH 【归纳】溶液的酸碱度用 pH 表示,范围为 0—14 ①酸性溶液 pH<7,pH 越小酸性越强 ②中性溶液 pH=7 ③碱性溶液 pH>7,pH 越大碱性越强 测定 pH 最简便的方法—用 pH 试纸 【演示实验】使用 pH 试纸测出稀硫酸、稀盐酸和氢 氧化钠溶液的 pH 根据 pH 和溶液 酸碱性的关系 图找规律,形成 初步结论 仔细观察,学习 测溶液 pH 的实 验方法 培养整理知识和归 纳知识的能力 33 【活动与探究 2】 学生分组实验:测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 水、汽水、自来水、唾液、草木灰水、洗洁精等物质 的 pH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探究实验, 出现问题组内 同学之间交流 讨论、协调解决 并完成探究报 告。 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预先让学生自带一 些溶液并测其 pH, 形成良好的实验观, 让学生实验视野不 仅仅停留在课本要 求上,主动挖掘周边 有价值的实验对象。 指导阅读教材 P62 页,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①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控制在一定 pH 范围内 ②农作物适宜在 pH 为 7 或接近 7 的土壤中生长 ③测定雨水的 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④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 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 康状况 阅读整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 每位同学发几张 pH 试纸(每张分成两半用,注意保 管),每小组一张比色卡,回家实验: 1、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2、测量你家使用的洗水液和护发素的 pH。 思考: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对你选择洗 发液有什么启示? 回家实验并整 理数据,分析讨 论寻找新发现 将课堂上的气氛带 回家。让学生自己动 手实验,动脑思考, 将化学带入生活,指 导学生要利用化学 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练习 完成书后习题 1、2、4 认真解答习题 趁热打铁,巩固这节 课的内容。 小结 1、中和反应就是酸碱之间的反应,可用于工业、农 业和日常生活中等各个领域。 2、溶液的酸碱度可用 pH 表示,用 pH 试纸可以测定 溶液的酸碱度 pH < 7 溶液为酸性 pH > 7 溶液为碱性 pH = 7 溶液为中性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板书 设计 10.2 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 盐+水) 反应实质:H+ + OH- ==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3、用于医药 A l ( O H ) 3 +3HCl=ALCL3+3H2O 课后 反思 34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两课时完成) 学校: 授课教师:吴东梅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过滤、蒸发等操作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操作来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 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 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各盐性质用途、粗盐提纯操作 教学难点: CO32- HCO32-的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阅读、练习。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投影:上节课布置的“实验与观察” ⒈ 家中观察食盐的颜色、状态。 ⒉ 品尝食盐的味道。 ⒊ 取一药匙食盐分别投放在冷水和热水中,观察 食盐溶解的快慢。 ⒋ 食盐的用途很多,请同学们通查阅报纸、书刊、 上网了解食盐的用途,并以“食盐的妙用”为题 编制资料卡片。 ⒌ 通过此次对食盐用途的了解,你能说说你对知 识的积累有那些新的启发。 将 自 己 所 做 的 “实验与观察” 与同学交流。 展 示 自 己 的 资 料 卡 片 谈 谈 自 己 所 了 解 到 的 食盐的用途。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望。 培养学生通过自己 熟悉的方式获取有 用信息的能力,自主 学习。 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 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⒈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 生理盐水、用盐 水消毒、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 10% - 16% 的 NaCl 溶液来选 种。 ⒊食品业:用食 盐 腌 渍 蔬 菜 等 让学生学会归纳、整 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 悉的物质,让学生在 自己熟悉的生活情 景中学习化学,理解 化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关系。解决生活 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35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 5%的食盐水浸泡 10 分钟, 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 食品,使这些食 品风味独特,还 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 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消融 积雪 化学的积极性,触发 学生的求知欲,使学 生感到学有所用。 ⒉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 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 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 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 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 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而钠离子摄入过 少会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 聆听讲解。 让学生了解氯化钠 重要的生理作用。 ⒊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看书思考回答: 自 然 界 中 的 海 水、盐湖、盐井、 盐 矿 中 蕴 藏 有 大量的氯化钠。 养成看书、思考的学 习习惯,增强学生理 解、归纳能力。 ⒋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① 海水晒盐: 投影图片:盐田 ②播放录像:工业制食 盐的过程。 观看录像、图片, 获取新的知识。 观看录像、了解 工 业 制 食 盐 的 大概过程。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 学生切身体会化学 和生产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了解食盐的几种制 取方法。 ⒌盐与食盐 你听说过盐中毒的事情吗? 播放录像: ①用工业盐烹调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资料。 ②不法商贩用工业盐腌渍食品的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 亚硝酸钠(NaNO2)硫酸铜(CuSO4) 讨论后回答: 盐 与 食 盐 的 区 别:食盐不等于 盐,食盐是一种 物质,而盐是一 类物质,食盐是 盐的一种 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具体实物让学 生去感知、体验、对 比,加深对正确知识 的印象,纠正错误认 识,完成新知识的理 解和运用。 6.粗盐提纯: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 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 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 用有那些?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教师适当的引导:(作参考) 1.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 ①操作过程中液面 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②滤纸被玻璃棒捅破 2.产率偏 低的原因: ③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④蒸发时液体可 [活动与探究]: 粗盐提纯 溶 解 → 过 滤 → 蒸 发 → 计 算 产 率 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让学生放开手脚,大 胆动手实验,并发现 问题组内或小组间 讨论解决,增强同学 间的科学合作意识, 发挥每个同学的聪 明才智。 36 能被溅出。 ⑤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等。 碳酸钙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 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 酸钙(CaCO3)。 ⑷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小结: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 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 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 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 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 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 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 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 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 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 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 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 了石柱。 展示生活中收 集到的含有碳 酸钙的实物,介 绍实物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 石、汉白玉) 思考、联想、大 胆猜测 提出结论: ① 石灰石和牙膏 没有任何联系。 ②石灰石和牙膏 中的主要成分相 同。 学生交流课前通 过查阅报纸、书 刊或者是通过互 联网所收集到的 碳酸钙的用途。 观看图片 聆听讲解 欣赏广西桂林地 区的溶洞奇观 引导学生猜想、挑起 学生的思维矛盾,激 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能力。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 识,展现化学魅力、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美丽 河山的情感。 碳 酸 钠 和 碳酸氢钠 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FLASH 演示:《苏式三姐妹》内容: 三姐妹:我们住在奇妙的化学王国里,我们是小有名 气的“苏氏三姐妹”──苏打、小苏打和大苏打。别 看我们的名字这样相似,可脾气(性质)却不一样,对 人类的贡献(用途)也各不相同。 妹妹:我是苏打,苏打是 Soda 的音译,化学式为 Na2CO3。我的名字颇多,学名就是碳酸钠,俗名除叫 苏打外,又称纯碱或者苏打粉。在三姐妹中,我的用 途最广。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产品,是玻璃、肥 皂、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冶金工 业以及净水中也都用到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有很 多用途,比如可以直接作为洗涤剂使用,在蒸馒头时 加入一些我,可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 了 解 碳 酸 钠 和 碳 酸 氢 钠 在 生 产、生活中的用 途。 观看投影 聆 听 侯 德 榜 先 生的事迹,激发 活跃课堂气氛,变学 生的机械记忆为轻 松愉快的学习形式。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 受化学和生活密切 相联。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侯德榜先生的 感人事迹,激励学生 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为民造福。 37 同时让你吃到的馒头柔软疏松。 二姐:我是二姐小苏打,我的化学式是 NaHCO3 ,我 的名字也颇多,学名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或酸式 碳酸钠。俗名除小苏打外,还有发酵苏打和重碱等。 我的用途也很多,在灭火器中,我是产生二氧化碳的 原料之一;在食品工业中,发酵粉里的一种主要原料 就是我;在制造清凉饮料时,我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 在医疗上,我更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⒉侯德榜: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事迹(投影) 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 贡献。 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利用先进 的手段获得有用的 资讯的能力。 CO32- 和 HCO32- 的 检验 【实验探究 1】检测牙膏中是 否含有碳酸钙 提出问题: 从石灰石可以与盐酸反应,你 联想到了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盐酸腐蚀含碳酸钙的建材 【实验探究 2】 在同学们的桌上各有一包药品(Na2CO3、NaHCO3、 K2CO3、MgCO3),都标有药品的名称,按照上面实验 的方法实验,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因此可以得到什么 结论? 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下表 提出问题: 为什么以上的实验现象相同呢? 引导学生从以上物质的化学式着手找出实验现象相 同的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检验方法。 小结: ⒈化学式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纯净物叫做碳酸盐。 ⒉碳酸根离子或者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设计家庭小实验: 厨房中有两个调味瓶都放着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 别是碘盐(NaCl)、纯碱(Na2CO3)。请你利用家中 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分开来。简要叙述你准备采取的 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预测现象。 Na2CO3 NaHCO3 现象 方程式 K2CO3 MgCO3 现象 方程式 交流汇报实验 结果: CaCO3+2HCl=Ca Cl2+H2O+CO2 CO2+Ca(OH)2= CaCO3↓+H2O 思考现象相同 的原因。 CO32- HCO32- 的检验方法: 将稀盐酸加入 到物质中,如果 生成气体,该气 体能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证 明该物质中含 CO32- 或 HCO32- 分组设计实验 方案并交流。 向学生渗透实验是 学习化学的重要方 法的思想。培养动手 能力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用规范的 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的能力。 拓展学生思维,把所 学知 识和生活实际相联 系,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获取结论、 解释交流”这一个 探究过程。培养学生 科学探究的意识和 形成科学探究的方 法。 引导学生从三种物 质组成上的共同点 讨论出碳酸根离子 的检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8 盐 的 化 学 性质 以上共同探讨了盐与酸的反应,那么盐能否与碱反应 呢? 【演示】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书写化学方程 式 善于物质分类,学习 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东西? 你还有什么问题呢? 教师帮助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氯化钠的用途 2.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3.氯化钠的分布 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4.食盐的制取 海水晒盐 工业制取食盐 5.盐与食盐 食盐不等于盐,食盐是一种物质,而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 6.粗盐提纯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 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二、碳酸钙 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四、CO32- HCO32-的检验方法 课后反思 粗盐提纯融合了过滤、蒸发等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近年理科实验基本操作也曾考过,是培 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将粗盐提纯作为一堂实验课。 几种盐的用途不是知识的难点,重点在于学会 CO32- HCO32-的检验方法,并会利用此性质检验 生活中含有 CO32- HCO32-的物质。 39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 3 课时:复分解反应) 学校: 授课教师:吴东梅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问题、讨论式教学、讲练结合的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概念 2005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 10 月 5 日授予了三 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所 取得的成绩。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法国法国石油学院 的伊夫·肖万(Yves Chauvi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的罗伯特·格拉布(Robert H. Grubbs )和加利福 尼亚州加州理工学院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 R.Schrock)。 提出问题:什么是复分解反应? 观看、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 复 分 解 反 应概念 共同回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师生共同分析以上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2.各成分互相交换 思考并书写方 程式 HCl + NaOH = NaCl + H2O 40 3.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4.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 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 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AB+CD==AD+CB 特点:(1)化合物(2)相交换(3)价不变。 设计探究, 归纳条件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提出问题:是否化合物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药品:稀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匙、镊子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过程和现象: (“+”表示反应,“-”表示不反应) H2SO4 Ba(NO3)2 NaOH K2CO3 H2SO4 + + + Ba(NO3)2 + - + NaOH + - - K2CO3 + + - [讲解]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 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 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复分解反 应。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盐酸 (3)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4)碳酸钾溶液和盐酸 (5)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生活动:根据提 供的实验器材 和药品,请学生 进行实验设计, 判断复分解反 应的发生。 书写方程式,判 断能否发生复 分解反应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 能力和分析能力 演示过程, 认识本质 提出问题: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本质是什么? 展示离子间反应的微观过程图片 反应方程式为:HCl + NaOH = NaCl + H2O 在水中 HCl 和 NaOH 分别解离: 观看、思考、记 笔记 培养学生从微观角 度分析问题。巩固物 质的粒子观。 41 HCl= H+ + Cl- NaOH= Na+ + OH- 将以上反应改写成离子的方式: H+ + Cl- + Na+ + OH- = Na+ + Cl- + H20 划去方程式左右两边相同的离子: H+ + OH- = H20 归纳:复分解反应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 应。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硝溶,盐酸盐中银不溶,硫酸盐中钡不溶,碳 酸盐中余不溶,碱中钙微钡也溶。 总结归纳, 有效应用 提出问题:你能归纳出初中化学中常见复分解反应的 类型吗? 4、初中化学中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提示: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可以 从化合物的类别入手归纳。 ①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②酸 + 碱 盐 + 水 ③酸 + 盐 新酸 + 新盐 ④碱 + 盐 新碱 + 新盐 ⑤盐 + 盐 新盐 + 新盐 学生活动:根据 上图,每举一例 写出相应的化 学方程式 练习复分解反应方 程式的书写以及判 断方法 练习 完成书后习题 认真解答习题 趁热打铁,巩固这节 课的内容。 小结 学生总结所学,阐述收获与困惑 教师解困 锻炼学生反思及表 达能力 板书 设计 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1)化合物(2)相交换(3)价不变 3.条件: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 4.本质:向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42 5.类型: 课后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条件、本质和类型为线索,以学生的活 动探究过程为主体,以 4 个问题为引子和目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思考过 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体会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内容比较抽 象,通过设置台阶,通过读图来增强感性认识入手,逐步深入到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 本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始终要坚持在课堂上练习、强化、反馈,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量较大,还应多给予学生练习和应用的时间。另外不足的是跟实 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希图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在对复分解反应在实际中的 运用类别还需要做出更好的归纳,如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发生、鉴别物质、物质的相互转 化、除杂问题、推断物质的组成等,这些训练将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应用能力。 43 11.2 化学肥料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 (3)知道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 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 “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难点: 铵态氮肥的检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阅读、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 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钠、尿素、磷矿粉、磷酸钙、硫酸 钾、碳酸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铵 学生收集:化肥样品、化肥包装袋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导入新课 响起音乐——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展 示“一片冬麦”、“十里果香”的图片。 师:一片冬麦,十里果香和歌曲表达了人们丰收 的喜悦。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响农作物的增产 丰收有那些因素呢? 生:天气、土壤……..等。 师:很好,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 有 16 中,其中碳、氧、氢 3 种元素需要量最大,起 来源是空气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其次,作物需 要较大的是氮、磷、钾等,则需从土壤中吸收,而土 壤里氮、磷、钾三种元素往往难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因此,人们把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含有氮、磷、钾等营 养元素的肥料施入土壤。这种肥料就是化学肥料,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欣赏 倾听 通过优美的歌曲,让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气氛中自然进入本 课题的学习。 44 化肥 【讲解】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等,其中氮、磷、钾需要量大。因此氮 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1、 氮肥 ① 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② 植物缺氮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叶色淡绿 ③常见的氮肥(出示样品); 尿素:CO(NH2)2 氨水: NH3·H2O 铵盐:NH4HCO3、NH4Cl 、(NH4)2SO4 硝酸盐:NH4NO3、NaNO3 ④少数植物如大豆、花生有固氮的能力。 2、 磷肥 ①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磷是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 组成元素,参与各种重要的代谢活动,与植物的细胞 分裂、生成及有机物的转化等有密切的关系。磷可促 进作物生长,使之穗粒饱满,还可增强抗寒、抗旱能 力 ③ 植物缺磷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 生长迟缓、产量降低。 ③常见的磷肥(出示样品) 磷矿粉:Ca3(PO4)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重过磷酸钙 Ca(H2PO4)2 过磷酸钙:Ca(H2PO4)2+CaSO4 3、 钾肥 ① 钾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钾在植物代谢活跃的器官和组织中分布量较高。钾具 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 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1.读教材 2. 出示 3 幅分 别缺乏氮、磷、 钾元素的植株, 让 学 生 根 据 症 状 说 明 缺 乏 哪 一种营养元素? 3. 仔细观察教 师 出 示 的 化 肥 样品 4.学生总结 小组讨论 创设真实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掌握知识 并积极解决问题得 意识及能力。及时纠 错,加深印象。培养 学生收集信息,病学 会运用归纳、概括等 方法获取的信息进 行加工的能力。 45 ② 植物缺钾元素表现 出来的症状: 叶尖及叶缘发黄,甚至 叶肉坏死。 ③ 常见的钾肥(出示 样品)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4、 复合肥 ① 什么是复合肥?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② 常见的复合肥?(出示样品)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硝 酸钾(KNO3) 使 用 化 肥 与 环 境 的 关系 化肥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方面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不合理盲目地使用反而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 是两方面:一是化肥中常含有一些金属元素,有毒有 机物和放射性物质;二是在施用过程中某些成分的积 累、流失、变化。在施用化肥的同时,为了减少病虫 害,还会大量施用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污 染,最终危害人体健康。那么,化肥和农药在自然界 是怎样转移的呢? (1)污染水体(使水中 N、P 含量升高,富营养化) (2)污染大气(有 NH3 等不良气体放出) (3)破坏土壤(使土壤酸化、板结) 化学产品(如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使用不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 环境产生危害。科学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会带来一 些新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仍然要依赖科学 的发展进步。人类就是在征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不断 发展和超越自己。 倾听,阅读教材 【辩论赛】 “ 农 药 的 使 用 是 利 大 还 是 弊 大?” 要求:能组织课 本 或 课 外 资 料 为论据,结合生 产 生 活 具 体 事 例,形成正反两 方 进 行 辩 论 或 演讲。 让学生了解农药化 肥的两面性,增强环 保意识。 1.逐步树立爱护环 境、合理使用化学物 质的观念。 2.发展辩证分析、判 断问题的科学精神。 常 见 化 肥 的 简 易 鉴 别 1、氮磷钾肥的初步鉴别 2、氮肥的鉴别 【展示几种铵态氮肥】这里有几种化肥,我想用实验 方法来检验它们是什么化肥,如何来检验呢?我们来 做如下实验: 取少量氯化铵于试管中,加入 3 毫升氢氧化钠溶液, 无气味放出 放出有刺激性气 味的氨气 不燃烧,跳动或 有爆裂声 不燃烧,熔化起 泡或冒烟 多不溶于水或 部分溶于水 全部溶于水 灰白色粉 末 白色晶体 加熟石灰 灼烧 加水 看外观 磷肥钾肥氮肥 46 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试纸 颜色的变化。 2NH4CI+Ca(OH)2=CaCI2+2H2O+2NH3 总结:NH4+的鉴别方法 注意!施用铵盐时不要和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小结 1.知道了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掌握了化学肥料的简易鉴别方法 练习 完成书后习题 认真解答习题 趁热打铁,巩固这节 课的内容。 作业 科技小论文: 《我给爸妈的一点建议》 (关于农业生产方面) 联系社会,贴近生活,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 活。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 开始,我让学生听着轻音乐,欣赏美丽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丰收喜悦的境界中。接着我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1、什么是农家肥?2、什么是化肥? 3、各自的 优缺点是什么? 接着是第二步骤:认识化学肥料,认识使用化学肥料的利弊。引导学生交流互动,适当 进行学科渗透。创设真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并积极解决问题得意识及能力。及时纠 错,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病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学生辩论:农药的使用是利大还是弊大?通过辩论前的准备,让 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使用化肥的利与弊;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希望他们精彩的辩 论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其实,农药的使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化学 产品(如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使用不当客队人类健 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科学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新问 题,仍然要依赖科学的发展进步。人类就是在征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不断发展和超越自己。。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科技小论文:《我给爸妈的一点建议》(关于农业生产方 面)。让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为社会的 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铵盐 浓碱溶液 47 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开始 欣赏丰收 导入新课 教师愉快导入 化肥的定义 学生交流 氮肥 学生交流互动 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总结 学生找出回答,老师引导分析 复合肥 媒体演示 作业巩固 磷肥 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交流互动 配乐《在希望的田野上》 媒体展示图片 多种形式,学生齐参与 学生辩论教师总结 生物渗透 学生自由发挥 媒体演示 结束 48 12.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食品中的六大营养素。2、知道六大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所学知识中意识到各种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初步学习合理的安排饮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 科理念;2、热爱生命,告别不良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营养物质对人生命活动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提问】1、今天的早餐你吃了什么? 2、、什么样的早餐才是高质量的?不同的食材能为 我们提供哪些不同的营养? 讨论、表达。 激发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六大营养素之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 2、蛋白质的食物来源:_____________; 3、蛋白质的构成:_________________; 4、蛋白质在人体的代谢:___________; 5、常见的蛋白质有:_______、______; 6、缺乏的症状: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讨论、 回答 小组合作, 共探新知 六大营养素之二:糖类 1、糖类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 2、糖类的食物来源:_____________; 3、糖类的元素组成:_____________; 4、糖类在人体的代谢:___________; 5、常见的糖类有:____、___、____; 6、缺乏的症状:________________。 导电性。 分组实验: 49 六大营养素之三:油脂 1、油脂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 2、油脂的食物来源:_____________; 3、缺乏的症状:_________________。 六大营养素之四:维生素 1、维生素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 2、维生素的食物来源:_____________; 3、维生素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 4、缺乏的症状: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交流, 共同提高 一、蛋白质 1、功能: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 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是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2、来源:肉、蛋、奶,某些植物的种子。 3、构成: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化合物。 4、人体内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知识积累】 1.蛋白质的摄取量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量。 不足: 人体会出现发育迟缓、体重减轻等症状; 过量: 则加重消化道、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 2.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蛋白质和血红素构成的。 3.血红蛋白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载体。在肺部,血红 蛋白中血红素的 Fe2+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 随血液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放出氧气,供体内 氧化用。同时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 到肺部呼出。 4. 酶:酶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 ①所需条件温和(温和性) ②催化效率高 (高效性) ③高度的专一性(专一性) 5.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分子在受到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 超声波、高电压)和化学因素(如酸、碱、有机溶剂、 重金属盐)的影响,其结构会被破坏,失去生物活性。 讨论:1、已走 入 我 们 寻 常 百 姓 家 中 的 羊 毛 衣物,为什么不 能 用 普 通 肥 皂 (呈碱性)来洗 涤? 因 为 羊 毛 衣 物 中含有蛋白质, 蛋 白 质 在 碱 的 条 件 下 其 结 构 会受到破坏,而 普 通 肥 皂 呈 碱 性,所以不能用 普 通 肥 皂 来 洗 涤 2、为什么可以 用 甲 醛 水 溶 液 来 浸 制 动 物 标 本 ? 能 用 甲 醛 来 浸 泡 海 产 品 吗?为什么? 二、糖类 1、组成: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糖类主要包括哪些物质(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①葡萄糖: C6H12O6 动动、、植物蛋植物蛋 白质白质 人体人体 氨基酸氨基酸 尿素、二氧化碳、水尿素、二氧化碳、水 人体蛋白质人体蛋白质 水解水解摄入摄入 氧化氧化 选选 择择 合合 成成 50 ②蔗 糖: C12H22O11 ③淀 粉:(C6H10O5)n 3、主要来源 植物种子或块茎、块根(米、面、马铃薯等) 4、功能:供给能量(60%~70%) 5、不足时的症状:低血糖,乏力,疲倦、休克等 6、人体消化糖类的过程 三、油脂 1、种类:植物油脂: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 动物油脂: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脂肪 2、组成: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 3、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20%~25%) 4、食物来源:植物种子、动物油脂,肥肉 5、油脂与健康的关系:太多:导致消化不良、肥胖; 太少:会妨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四、维生素(多数在体内不能合成) 1、作用: 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2、食物来源: 水果、蔬菜、种子、动物肝脏、鱼类等 3、与健康的关系: 缺维生素 A—夜盲症 缺维生素 C—坏血病 缺乏维生素 D—佝偻病 骨质疏松症 学以致用, 能力拓展 依据我国营养专家提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请你评价今日早餐并设计明日“营养早餐”。 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关心社会,提高责任 感 淀粉淀粉 人体人体 麦芽糖麦芽糖 二氧化碳、水和热量二氧化碳、水和热量 脂肪脂肪 酶酶摄入摄入 酶酶 葡萄糖葡萄糖 糖原糖原 酶酶 酶酶 酶酶 51 练习 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 ①米饭②萝卜③苹果④白菜⑤鸡蛋 ⑥花生⑦玉米⑧猪肉⑨黄瓜⑩鲜奶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 ⑤⑧⑩ ; 主要含糖类的有 ①⑦ ; 主要含油脂的有 ⑥ ; 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②③④⑨ 。 【小活动】算算 你的健康指数: 人体质量(千克) 与人体身高(米) 平方的商。 健康:20~25 之 间; 不健康的瘦:低 于 18; 不健康的胖:指 数高于 30 了解自己的健康状 态,有助于调节营养 小结 1、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2、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肌体生长和 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的原料。 3、糖类和油脂在人体类内经氧化放出能量,为肌体 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 4、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 身体健康的作用。 板书 设计 12.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蛋白质 二、糖类 三、油脂 四、维生素 课后 反思 12.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塔基:粮谷类食物(占40%) 蔬菜、水果类 (约占30%) 畜禽肉、鱼虾、蛋奶等动物性食 品 (约占20% ) 顶部:油盐糖 52 学校: 授课教师:吴东梅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多媒体辅助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广告】播放“哈药六牌钙加锌”广告、“钙尔奇” 广告、“乳酸亚铁片”广告等片段。 大家是否知道, 这里的钙、 碘是元素还是单质呢? 人体为什么要补充钙、 锌、 锌、 碘?它们对人体 健康又有什么影响? 问:我们需要服用这些产品吗? 讨论、表达。 在生动活泼的气氛 下提出“化学元素与 人体健康”的问题, 使学生积极思考,明 确本节课所要探究 的知识点,促使学生 由过去的机械接受 向主动探索发展。 一 、 人 体 中 的 化 学 元素 阅读课本第 92-93 页内容,思考: 1、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都有哪些? 2、人体中的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3、这些元素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1. 组成人体的元素有____种,其中含量较多的有___ 种,它们是_____________,约占人体质量的_____。 2. 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______ 的,称为常量元素,如:__________________。含量 在_____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如:___________。 【阅读、回答】 人 体 中 含 量 较 多的的元素有 11 种,约占人体 总重量的 99.95 %。超过 0.01% 的元素,称为常 量元素,0.01% 以 下 的 称 为 微 量元素。 培养阅读及归纳能 力 53 人 体 中 元 素 的 存 在 形式 存在形式:在人体中,除氧、碳、氢、氮几 种元素 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外, 其余的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常量元素 1、钙(Ca) 存在: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作用: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摄入量过低的影响: 幼儿及青少年:佝偻病、发育 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 2、钠 存在:Na+形式 细胞外液 作用:Na+和 K+各自保持一定的浓度,对于维持人体 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 pH 有重要的作用,是人 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含量过低或高过的影响:长期出汗过多、腹泻等 情况会发生钠缺乏症,造成生长缓慢、食欲减退、肌 肉痉挛等。长期摄入过多的钠将导致高血压。 3、钾 存在:K+形式 细胞内液 作用:见钠 体内含量过低或高过的影响:碱中毒、腹泻、糖尿病 等情况会发生钾缺乏,造成心跳不规和加速、心电图 异常、肌肉衰弱和烦躁,最后导致心搏停止。 阅读、倾听、交 流 培养阅读与表达交 流能力 微量元素 1、必需微量元素 元素 对人体的作用 摄入量过量,过低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 铁 是 血 红 蛋 白 的 成分,能帮助氧 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锌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 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硒 有防癌、抗癌作 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 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 高,会使人中毒 碘 是 甲 状 腺 素 的 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 大 氟 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 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54 非必需元素:铝、钡、钛等 有害元素:汞、铅、镉等 介绍水俣病(有机汞)和痛痛病(隔中毒) 学以致用, 能力拓展 【讨论】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 为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 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设计 12.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 0.01%):O,C,H,N,Ca,P,K,S,Na,Cl,Mg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 0.01%) :Fe,Co(钴),Cu,Zn,Cr(铬),Mn,Mo(钼),F,I,Se(硒) 二、钙在人体的存在及作用 1.存在: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2.作用: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3.钙缺乏对人体的影响:易患骨质疏松,易骨折,重者会患佝偻病。 三、钠和钾在人体的存在及作用 1.存在:50%是以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液中, 其中钠离子存在于细胞外液,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液 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体液恒定的 pH。 四、人体内的非必需微量元素和有害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Al,Ba,Ti(钛) 有害元素 :汞(Hg),铅(Pb),镉(Cd),铊(Tl) 课后 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进行,穿插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很直观,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 学习兴趣很浓。 55 12.3 有机合成材料 学校: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知道塑料、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一些性能和常见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断提出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解决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巨 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本课题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认识部分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其性能,从而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多媒体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完成课本 103 页的表格 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 么共同点? 学习什么是有机物 2、看图 完成表格,分组 讨论,归纳有机 化 合 物 与 无 机 化 合 物 的 区 别 阅 读 教 材 P97 分 析 有 机 物 的 数 目 异 常 庞 大 的原因。 阅读 教材 P98 通过此图了解有机 物就在我们身边,人 类离不开有机物 了解有机物概念,能 区分有机化合物和 无机化合物 培养学 生分析能力 知道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 成橡胶属于有机合 成材料,引出下文 56 一 、 有 机 化合物 1.阅读教材 P103 页活动与探究,完成表格并根据表 格讨论第 2 题 阅读教材 P104-P105 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2.化合物分为哪几类?它们有什么区别? 3.C、CO、 CO2、CaCO3 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4.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5.什么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什么? 【阅读、回答】 自己看书预习, 画 出 书 中 关 键 词句,找出疑难 点。 塑 料 【课件出示】 塑料制品图片和塑料制品的 应用范围图片 聚乙烯分子模型和高分子结 构示意图 探究不同种塑料在受热时的 特点的实验方案 【讨论】 (1)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 袋应如何封口?它们具有热 塑性还是热固性? (2)电木插座破裂后能否热 修补?它是热塑性还是热固 性塑料? 观察图片 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分组讨论,表达交流 知道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 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结构 通过实验认识热塑性塑料和 热固性塑料,得出链状和网状 结构对应热塑性和热固性塑 料的特点。 纤 维 提问:买衣服时怎么知道面料 的种类?如何鉴别真假? 1 组织学生认识自己收集的 服装标签,找出成分中各种纤 维的种类。 2 组织学生利用灼烧的方法 鉴别羊毛、棉和锦纶。 【讨论】为什么通常把合成 纤维和棉纤维或羊毛纤维混 合纺织来制成各种面料。 讨论并提出合理方案 查看课前收集的服装标签,课 上交流。 分组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通过参与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 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 有 机 合 成 材 料 橡 胶 组织学生展示并介绍橡胶的 种类、性能和用途。 分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实物和 图片资料,介绍橡胶的种类、 性能和用途 认识橡胶的种类、性能和用途 三、“白 色污染” 的问题 阅读 P101—P103 页的文字和有关塑料等的插图 1.找出“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 2.“白色污染”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看P102页的讨论,组织辩论赛,将学生分成正方、 反方两大组,正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利”,反方的论 交流“白色污染” 的危害,讨论如 何减缓“白色污 染”。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 分析数据的能力,同 时唤醒大家对环境 问题的重视。 57 点是“塑料的弊”,挑选主持人及双方的组长进行指 导组织 四 、 新 型 有 机 合 成 材料 播放录像介绍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观看录像 认识到有机合成材 料在人类社会进步 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练习 见 ppt 巩固新知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培养归纳、反思能力 板书 设计 12.3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 1.定义 2.分类 二有机合成材料 1.塑料 (1)热塑性 (2)热固性 2.纤维 (1)分类 (2)性质 3.橡胶 三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课后 反思 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所以我 们要合理使用、科学使用合成材料。本节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学们兴趣浓厚,结合试 验、自学、练习,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本节内容,完成了学习目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