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北市淮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淮北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 22 - B.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B.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C.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D.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B.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 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 97 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 1988 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 22 -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 21 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 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 年 3 月21 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 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 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 13 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 22 -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 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 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 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5. 在作者笔下,艾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 6. 叙述可分为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7.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4. B 5. 从第1自然段作者的概括介绍中,不难提炼出要点①“浪漫的诗人、世俗的反叛者、讴歌光明”;②从第4自然段可概括出要点“热忱待人”;③接着从“我们聊起了电影”中,不难概括出“喜爱、支持电影事业”这一要点;④第5、6自然段谈的是艾青的伤病,从中可以整合出“乐观、豁达”等表示性格的词句。 6. 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7. 内涵:①“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②“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作用:①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②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②自然段的误读。原文是“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可见《大堰河》使作者知道了艾青,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意思。 故选B。 【5题详解】 - 22 -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题目是,在作者笔下,艾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 结合第1自然段“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可概括出“浪漫的诗人、世俗的反叛者、讴歌光明”; 结合第4自然段“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可概括出“热忱待人”; 结合第4自然段“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可概括出“喜爱、支持电影事业”; 结合第5、6自然段“1990 年 3 月21 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 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可概括出“乐观、豁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分析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不同写作顺序有哪些,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特点及作用,能够结合具体文章,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来分析写作顺序,并能分析采用这种顺序的好处。题目是,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全文共8段。 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写作者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 第2段“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直到 1988 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这是过度段,写少年时对艾青仰慕,终于见到了心仪的诗人。第3段“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 21 - 22 - 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顺理成章写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第4段“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写与艾青交谈的过程。 第5段“1990 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1990 年 3 月21 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写作者请艾青题字以及艾青右臂骨折,装上了金属假肢。 第6、7段“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写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8段,呼应开头,表达对艾青的敬重、怀念。 纵观全文,由开头参加葬礼,引出关于艾青的回忆,这是倒叙的写法。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物象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物象的内涵通常与其特点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及主题有关联;物象的作用可从结构、人物、主题的等方面分析。题目是,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首先探究“红玫瑰”的内涵。结合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不难看出,“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然后分析“红玫瑰”的作用。“红玫瑰”出现在开头,由它揭示了艾青的形象和性格——“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以下行文写作者与艾青的交往等事件,处处体现了艾青的这种性格和形象。因此,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而“红玫瑰”象征的正是艾青的性格、精神与气质,是作者歌颂的艾青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作者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 22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君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8.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前往 B.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C. 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D.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9. 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 22 - B.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D. 《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10.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答应了他 D. 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8. A 9. C 10. D 11. ①荆轲很喜欢喝酒,每天与屠狗的人以及高渐离在燕国的市场上饮酒。 ②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文公恩惠,他答应给你焦、瑕两座城池,(但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意思是“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去:离开。 - 22 - 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将大纲规定的识记内容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本课下注释中涉及的内容,要识记准确,注意细节。 C项,“纪传体著作”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错,原文中并没有关于他想报仇的内容,“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表现的是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嗜,很喜欢;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饮于燕市,状语后置句。(2)尝,曾经;赐,恩惠;朝、夕,早上、晚上;焉,兼词,于此。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 22 -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 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 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 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 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 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 :‘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 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初春这个时令。 - 22 - B.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E.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3. 结合诗歌后两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AC 13. 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所以,选项中“黄梅时节是指初春这个时令"这一说法错误。 C项,“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所以,选项中“闲适恬淡”四字错误。 故选A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 22 - “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__________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5)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6)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7)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8)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答案】 (1). 为变徵之声 (2). 风萧萧兮易水寒 (3). 怅寥廓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挥斥方遒 (6). 浪遏飞舟 (7).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8). 大行不顾细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徵”“寥廓”“峥嵘”“遒”“遏”“漫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2 -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 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国际社会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____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推动 暴发 态势 滔滔不绝 B. 推动 爆发 趋势 源源不断 C. 拉动 爆发 态势 源源不断 D. 拉动 暴发 趋势 滔滔不绝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 B.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 C. 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D. 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 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 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D.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答案】15. C 16. B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拉动: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因所搭配的是“经济增长”,应选“拉动”。 第二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属于事变,突然发生。应选“爆发”。 第三空:态势:状态和形势。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有状态和形式两层意思。应选“态势”。 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此处限制的是“动力和活力”,又接连不断的意思。应选“源源不断”。 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C。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逻辑关系,应先有“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然后才谈得上创造了“东方传奇”,排除CD两项;从上下文语意的连贯性看,不宜将“举世瞩目”独立开来,排除A项。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错误有二:一是句式杂糅,“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两种用法杂糅在一起,且这个介宾短语宜放在句首;二是不合逻辑,“中国……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判断不成立。 A项,句式杂糅。“作为”改为“对于”,“把”字移动到“自己”前面。 B项,结构混乱,应在“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前加“作为”,让该句变成状语。 C - 22 - 项,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把”字移动到“中国”后面;“对于……”成分残缺,一般为“对于……而言”,可以把“对于”改为“作为”。 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 22 - 18.诗人艾青以诗歌的形式深情地歌咏了保姆大堰河给予“我”的无私的母爱,季羡林用散文的形式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当今很多人喜欢在母亲节或其他节庆时用短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根据下列短信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将其补充完整。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 , 。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 。 【答案】示例:海,没有母亲的爱浩瀚。(或“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 母亲您是大海,我们是大海里的浪花。(或“母亲您是天空,我们是天空里的云朵”;“母亲您是大树,我们是树下的小草”。)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这两句话都是用大自然的事物跟母亲的爱进行对比,母亲的爱后面的形容词就是前面大自然的特点。第一格仿写的句子,要对比,而且句式要相同。第二处的要填写的两句话,要根据“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第一句话用用暗喻,句式为“母亲您是……,我们是……”,而且前面一个省略号后面一个省略号有包容的关系。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下面的一幅对联,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整理为一幅较为工整的对联。 康桥河边 旷世伟人 多情游子 橘子洲头 作别西天云彩 书写壮志豪情 上联: 下联: 【答案】(上联)康桥河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下联)橘子洲头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联知识。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通览对联内容,先将内容分成两类,一类与《再别康桥》有关,一类与《沁园春.长沙》有关;然后在表达通顺的前提下,将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最后按照上联仄声结束,下联平声结束的规律,定出上、下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 、作文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 22 -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答案】令人难忘的细节 淡忘了,记忆里的深刻;模糊了,画面里的清晰;消散了,泥土里的芬芳。夏雨的汹涌冲刷这红泥土的山头,响彻的惊雷震动着,闪烁着。噢!那是一个晴天!时间呀,时间,竟如此不留情,往日的深情在时间里如此惨淡,年轮的旋转帅去了哪些至为重要的记忆。 那个夏天,那是个晴空,那是个新生的早晨,鸟语花香,袅袅炊烟,乡间的清晨如此的祥和,天空的行云来去匆匆,乡村的天气千变万化。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一切没有变化,记忆里的细节如此的深刻。 爷爷起床了,伴随着咳嗽声与浓浓的旱烟味,起床了。爷爷依旧烧起了炉火,依旧坐在火炉旁静静的烧着茶水,烤着馒头。火焰的声音,水沸的声音,干柴噼啪之声叫醒了那时还在酣睡的我。在一切完毕后,我跨上了书包,步行在崎岖的上学之路上,夏天的早晨确实很温暖,阳光若隐若现,此刻乡村的天气开始变化了。 脚下的步子越走越快,渐渐的出国留学网学校已近在眼前。一切确实来得很突然,校园里的几棵柏树的叶子已开始奏乐,屋檐下的乐师也毫不逊色。雨,突如其来,雨,倾盆而下,雨,滂沱也不见停止,校园外干涸的小溪此时也在沸腾。眼见正午已到,雨愈下愈大,没有停止的意思。早晨出门并未准备好相关器具,正午的回家只能是落汤鸡了,泥泞的路面很不好走,再加上大多修在山沟边沿,危险性就更高了。 那个深深的记忆在那时便永久的深埋在我的心里,那个难忘的细节在那时被定格。 雨还在下着,正午的放学铃声响了,比起晴天的铃声,此时更让人厌恶。烟雨蒙蒙,那个熟悉的声音透过雨幕钻进了我的耳里。那个每日清晨叫我起床的咳嗽的声音。在烟雨里,那个熟悉的黑色背影,那把比我年龄还大的黑色帆布伞,沮丧的心暂时得以平复,爷爷来来了,来接我了。透过层层雨帘,终于我走到了爷爷面前,在此刻我有点心酸,在爷爷的脸上,水珠在滴答着,辛劳的皱纹变得更加厉害了,两鬓的灰发此时增了不少白。我钻进了伞里,像往常一样寒暄。三里弥漫着旱烟的芬芳。不知为何,在回忆里,那片烟味是香的,是甜的。那天中午,我们爷孙二人相互挽着,步履到了梦寐的家中。那天下午,爷爷一直躺在炕上,一直抽着旱烟,一直在被子下暖着,咳嗽的声音大了许多,频率也快了不少。 或许是那时的我不懂事,不解人情吧!现在每当下雨的那几天里,在那个时刻的记忆总会浮现,那种感觉比不淋雨的喜悦更加深情,比爷爷的咳嗽更叫人纠结。 - 22 - 雨的淅沥,勾起那个那忘的记忆,在天气多变的村子里,有个抽着旱烟,爱喝茶的老爷爷。雨的汹涌,勾起那个难忘的细节。在那个深深的细节里,有个难忘的画面——爷爷在雨幕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上应该抓住“细节”,突出“难忘”。 文章只要能突出某个细节之如何感人,挖掘出它存在的意义,而不必去详细地叙述某件事的前因、经过、结果。选材时,可从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友谊等方面选取一些感人难忘的细节,细节指故事当中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为何令人难忘?有什么意义、影响?要写成一篇记叙文,分析引题内容可知,写一件具体的事,要突出其中的细节,不能过度散文化,力求做到情节紧凑,细节突出。 如何写好细节――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方法一: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方法二:运用修辞,画其神韵;方法三:变换角度,增加层次。适当运用一些名言诗句等。 参考立意: 1、写与亲人、朋友等生活和交往的一些细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感悟; 2、写陌生人的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歌颂社会的和谐; 3、写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细节,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4、写大自然的一些美好的细节,表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参考素材: 1、外公剥的很缓慢,却很仔细,一个个,一枚枚,果肉与壳分得很清楚鲜明,分门别类地装在两个大碗里。却不吃那剥好的果肉。直到剥出满满一碗,外公很自然地去厨房端给外婆,有些讨好地笑笑,外婆也不逆他的意,伸手抓一把后示意剩下的个他吃。我躲在门后悄悄地看,吃吃地笑,却也疑惑原因。 连着几天都如此,我去问外婆,外公剥干果的细节是为了什么。其实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了。早年外婆干农活时伤了手,恰巧那一阵子又很想吃核桃,外公就这样剥到一整碗后再端给她。虽然后来外婆的手伤好了,但她享受那个月的关心,又装了一阵子。外婆告诉我,其实外公知道她是在装病,只是不点破,依然不厌其烦地做着,这一剥,就是一辈子。 2、他喜欢抓头发,喜欢在思索攻克一道难题时抓头发;喜欢在遮掩自己的不好意思的时候抓头发--但这似乎没有作用,因为这小细节已暴露出他的真正了。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想,当他步入暮年之际,还会有这短短的粗发让他抓吗?我觉得不会。 - 22 - 她喜欢思索难题,我并不是一个有耐性的人,并不喜欢去花费时间去攻克那些曲曲环环的麻烦的东西,他每次做完后,他就教我,简单快捷而有效。抓头发,抓头发罢,我想他那时也是绞尽脑汁的尽量简化吧,他知道我的个性似的,所以,从学习上,便是那抓头发使我回忆,感动。 3、在我的印象中,她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对谁都彬彬有礼。有一次,她获得了一个区三好学生的称号,这是莫大的荣誉,学校在升旗仪式上颁给她,她在接奖状的时候,用的是双手。我以前从未注意到这细节,不过那时恰好刚度过一篇短文,是关于“双手接物”的,于是留心。后来我发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老师发试卷还是同学递作业,她总是双手接过。我也专门问过她这件事,她笑了笑,说:“哦?是吗,”又说,“我认为这是尊重,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她在高中去了美国读书,交换生。这也许与“双手接物”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她用“双手接物”带给大家的尊重,已经化为一阵风吹在空气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所有的人对她的认识,对她的看法,当然这其中也一定包含着签证官和美国那所学校的面试老师。 这就是细节,及它的力量。 在我观察到这个细节之后,开始对它念念不忘。我尊重许多人,只是缺少表达。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对别人递来的任何东西纵使双手接过,十分自然,毫无刻意。这时我才指导只有真正融入自己的行为,才是细节。 【点睛】怎样写好细节 “感情要强有力,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这“石子”就是那些留在记忆“筛子”中最闪光的“珍珠”,即经久难忘的,一想起来便心潮起伏的生活细节——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等,这些生活细节,在考场上容易诱发考生的写作激情,只要选用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写作效果一定不错。 (1)工笔细绘真情。用一种旁观者的眼神,把所见的最能表现事物特性的方面描写出来。如有位作者写一个场景:在落满霜的地上,清早,一个老大爷拉着平板车,嘴里叼着一支烟,烟灰已经很长了,弯着,并没有掉落;平板车上坐着一个老大娘,用一个塑料勺吃着塑料杯里的赤豆元宵。老大娘轻声喊了一声,老大爷回头,拿下香烟,吃了一口,抖落烟灰,又继续低头拉车。车后面,留下两行车轮印和脚印,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这则描写很细腻,同时又含不尽之情于言外,写的是一种寂寞的、平淡的甚至有些悲凉的生活状态。 (2)“好电影”要循环放映。如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细节的刻画,前后有三次,而三次各有不同,反映出祥林嫂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的变化,展现了祥林嫂由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 22 - (3) 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激越的情感,不一定非得浓墨重彩,也不一定惊呼感叹,有时采取细腻轻巧的笔触,把整个心思倾注在并不显眼的文字上,在缠绵与隽永的情味里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雪花的描写,“雪下得正紧”,用一个“紧”字,就把环境的恶劣、人物内心的紧张感觉描写出来。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