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20届高三高考数学(文科)(三模)模拟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宝鸡市2020届高三高考数学(文科)(三模)模拟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陕西省宝鸡市高考数学模拟试卷(文科)(三)(三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 {0,2,4}A  集合 2{ | 1}B x N log x  „ ,则 A B  ( ) A.  2,4 B.  0,1,4 C.  1,2,4 D.  0,1,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求出集合 B ,再利用并集的定义即可. 【详解】由题知      2| log 1 | 0 2 1,2B x N x x N x        ,又  0,2,4A  , 所以  0,1,2,4A B  . 故选:D. 2.已知复数 z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为 1,m ,若iz 为纯虚数,则实数 m 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1 或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易得 1z mi  ,计算出iz ,结合纯虚数的概念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因为复数 z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为  1, m , 1z mi  , 因为  1iz i mi m i     为实数,得 0m  .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几何意义,已知复数的类型求参数的值,属于基础题. 3.命题“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的否定是( ) A. 所有偶函数的图象不关于 y 轴对称 B. 存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C. 存在一个偶函数的图象不关于 y 轴对称 - 2 - D. 不存在偶函数的图象不关于 y 轴对称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对原命题补充全称量词,其否定再改写为特称命题即可. 【详解】“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等价于“所有的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根据全称命题进行否定规则,全称量词改写为存在量词,条件不变,否定结论. 所以原命题否定是“存在一个偶函数的图象不关于 y 轴对称”.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命题进行否定. 对全(特)称命题进行否定的方法: (1)改写量词:全称量词改写为存在量词,存在量词改写为全称量词; (2)否定结论:对于一般命题的否定只需直接否定结论即可. 4.已知向量 a  与向量b  平行,且 3a  , 4b  ,则 a b   ( ) A. 12 B. 12 C. 5 D. 12 或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得出向量 a  与向量b  的夹角为 0 或180 ,根据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分析题意知,向量 a  与向量b  的夹角 0   或180 , 当 0   时, 03 4 cos0 12a b     当 180   时, 03 4 cos180 12a b      ,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向量平行的概念,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5.将正奇数排成一个三角形阵,按照如图排列的规律,则第 15 行第 3 个数为( ) - 3 - A. 213 B. 215 C. 217 D. 219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求出前 14 行共有多少个数,然后易得第 15 行第 3 个数. 【 详 解 】 根 据 题 意 分 析 可 得 , 在 三 角 形 数 阵 中 , 前 14 行 共 排 了 14 (1 14)1 2 3 ... 14 1052        个数,则第 15 行第 3 个数是数阵的第 108 个数,即所 求数字是首项为 1,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的第 108 项 108 1 (108 1) 2 215a     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推理,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题时根据图形寻找到数字的规律 是解题关键. 6.若 { 1,2,3,4,5)ix i  对应数据如茎叶图所示:现将这五个数据依次输入程序框进行计算,则输 出的 S 值及其统计意义分别是( ) A. 2S  ,即 5 个数据的方差为 2 B. S = 2,即 5 个数据的标准差为 2 C. 10S  ,即 5 个数据的方差为 2 D. S = 10,即 5 个数据的标准差为 4 【答案】C 【解析】 - 4 - 【分析】 模拟程序运行,得出运行结论. 【详解】由程序框图知: 算法的功能是求      2 2 2 1 220 20 20iS x x x      的值, ∵跳出循环的值为 5, ∴输出          2 2 2 2 2 1018 20 19 20 22 20 21 20 20 20S         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程序框图,考查循环结构,考查方差的概念.模拟程序运行是求解此类问 题的基本方法. 7.在区间 0,5 上随机地取一个数 x,则事件“ 11 2 4x  ”发生的概率为( ) A. 2 5 B. 1 5 C. 1 2 D. 1 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出指数不等式 11 2 4x  ,结合几何概型的概念即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1 0 1 21 2 4 2 2 2x x      ,得1 3x  , 所以事件“ 11 2 4x  ”发生的概率为 3 1 2 5 0 5P  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指数不等式的解法,几何概型中长度型概率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8.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PD⊥平面 ABCD,E 为线段 CD 上的一点,则“AE⊥BD” 是“AE⊥平面 PBD”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 - 5 - 【解析】 【分析】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结合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得到“ AE BD ”是“ AE ⊥平面 PBD ” 的充分条件,再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得“ AE BD ”是“ AE ⊥平面 PBD ”的必要条件,即可 得到结论. 【详解】因为 PD  平面 ABCD ,又 AE  平面 ABCD ,所以 PD AE , 又 AE BD 且 PD BD D  ,所以 AE ⊥平面 PBD . 所以“ AE BD ”是“ AE ⊥ 平面 PBD ”的充分条件; 又由 AE ⊥平面 PBD 且 BD  平面 PBD ,可得 AE BD , 所以“ AE BD ”是“ AE ⊥ 平面 PBD ”的必要条件, 综上可得“ AE BD ”是“ AE ⊥ 平面 PBD ”的充要条件.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以线面位置关系为背景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其中解答中 熟记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上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 9.函数   2 1 1sinf x x x x    在区间 2 ,2  上的大致图象为( ) A. B. - 6 -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令 2 1( ) sing x x x x   ,易知 ( )g x 是奇函数,则  f x 的图象关于点 10,      对称,排除部 分选项,然后再利用特殊值法确定. 【详解】因为     2 21 1( ) sin sin = ( )            g x x x x x g xx x , - 7 - 所以 ( )g x 是奇函数, 所以   1( )  f x g x 的图象关于点 10,      对称,排除 B、C 两个选项, 又 ( ) 0f   ,当 (0, )x  时, 2 1 1sin 0,x x x   , 所以 ( ) 0f x  ,排除 D.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考查了理解辨析,转化求解问题的能力,属于 中档题. 10.已知 1F , 2F 是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P 是双曲线右支上任意一 点,M 是线段 1PF 的中点,则以 1PF 为直径的圆与圆 2 2 2x y a  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以上都有 可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作出草图,由双曲线定义可得 1 2 2PF PF a  ,根据中位线定理可以得出 2 1 2MO PF , 可得出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由此易判断得出两圆相切,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详解】∵ P 在双曲线右支上,∴ 1 2 2PF PF a  ∵ M 是线段 1PF 的中点,∴ 1 1 1 2 MF PM PF  ∵O 是线段 1 2F F 的中点,∴ 2 1 2MO PF ∴ 1 2 1 1 1 1 2 2PF PF a MF OM a OM MF a       即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 8 - ∴以线段 1PF 为直径的圆与圆 2 2 2x y a  的位置关系是相内切.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的简单性质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 双曲线的性质及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属于中档题. 1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他倡导的“0.618 优选法”在生产和 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黄金分割比 5 1 0.6182t   还可以表示成 2sin18, 则 2 2 2cos 27 1 4t t    ( ) A. 4 B. 5 1 C. 2 D. 1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二倍角公式以及诱导公式可将分子化为 sin36 ,将 2sin18t   代入结合三角恒等式可将 分母化为 4sin18 cos18  ,最后根据二倍角的正弦即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2sin18t  ∴ 2 2 2 2cos 27 1 cos54 sin36 sin36 1 24sin18 cos18 2sin364 2sin18 4 4sin 18t t                . 故选: D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过二倍角的正、余弦公式,诱导公式以及三角恒等式化简求值, 属于中档题. 12.已知抛物线 2:C y x ,P 是直线 2 0x y   上的动点,过点 P 向曲线 C 引切线,切点分 别为 A,B,则 PAB△ 的重心( ) A. 恒在 x 轴上方 B. 恒在 x 轴上 C. 恒在 x 轴下方 D. 位置不确 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 9 - 设  0 02 ,P y y  ,设    2 2 1 1 2 2, , ,A x x B x x ,求得函数的导数,可得切线的斜率,进而得到 切线的方程,由点 P 在切线上可得 1 2,x x 是方程 2 0 02( 2) 0x y x y    的两根,结合韦达定 理可得 0 1 2 03 y y y   ,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 P 在直线 +2 0x y  上,∴设  0 02 ,P y y  , ∵ ,A B 在 2y x= 上,∴设    2 2 1 1 2 2, , ,A x x B x x , ∵ 2y x  ,∴ 11 12x xk y x  , ∴ A 点的切线方程 1l 为 2 1 1 12 ( )y x x x x   , ∵点 P 在 1l 上,∴ 2 0 1 1 0 12 ( 2 )y x x y x     ,即  2 1 0 1 02 +2 0x y x y   , 同理, B 点的切线方程有 2 2 0 2 02( 2) 0x y x y    , ∴ 1 2,x x 是方程 2 0 02( 2) 0x y x y    的两根, ∴ 1 2 0 1 2 0 2( 2x x y x x y       ) , 2 2 2 1 2 20 1 2 2 1 2 1 2 0.75 03 3 3 ( 0.5 )x x xy y y x x x x       ∴ PAB 的重心恒在 x 轴上方.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抛物线的方程的运用,注意联立直线方程运用韦达定理,同时考查切线方 程的求法,注意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考查化简整理的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20 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对 应题号后的横线上. 13.为支援武汉的防疫,某医院职工踊跃报名,其中报名的医生 18 人,护士 12 人,医技 6 人, 根据需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 n 的样本参加救援队,若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均不用 剔除人员.当抽取 n+1 人时,若采用系统抽样,则需剔除 1 个报名人员,则抽取的救援人员为 ________. 【答案】6 【解析】 【分析】 根据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均不用剔除人员,结合抽取人数为正整数,则可得到 n=6,12, - 10 - 18 或 36,再由采用系统抽样需剔除 1 个报名人员,即可得到 n=6。 【详解】报名人员共 36 人,当样本容量为 n 时, 因为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均不用剔除人员 所以 n 为18 12 6 36   的正约数,又因为18:12:6 3: 2:1 系统抽样间隔 36 n ,分层抽样比例 36 n , 抽取医技 636 6 n n  人,护士 1236 3 n n  人, 医生 1836 2 n n  人 又 n 为 6 的倍数,36 的约数,即 n=6,12,18,36 当抽取 n+1 人时,总人数中剔除 1 人为 35 人, 系统抽样间隔 35 1 Nn  ,所以 n=6. 故答案为:6 【点睛】本题考查简单随机抽样的应用,涉及到分层抽样、系统抽样,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 能力,是一道容易题. 14.已知不等式组 0 4 0 3 2 14 0 x x y x y        „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被直线 y=kx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 k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2 【解析】 【分析】 由不等式组 0 4 0 3 2 14 0 x x y x y        „ ,画出可行域,根据可行域是一个三角形,直线 y kx 过了一个 顶点,且平分区域,则必过对应边的中点求解. 【详解】由不等式组 0 4 0 3 2 14 0 x x y x y        „ ,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阴影部分: - 11 - 解得 A(4,1),B(0,7),AB 中点 C(2,4), 因为直线 y kx 过了可行点(0,0),且平分区域 OAB, 则必过 C 点,所以 k=2. 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线性规划问题,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属于基础题. 15.已知数列{ },{ }n na b 满足 1 1 1 1 1 1 21.1, 0.2, , , N2 3 3 n n n n n n b aa b a b a b n         ,令 n n nc a b  ,则数列 nc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 【答案】 1 10.9 3n nc  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设条件,整理化简得  1 1 1 3n n n na b a b    ,得到 1 1 3 n n c c   ,进而利用等比数列的定 义,得出 nc 是首项为 0.9 ,公比为 1 3 的等比数列,即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到答案. 【详解】由题意,数列{ },{ }n na b 满足 1 1 1 1 2, , N2 3 3 n n n n n n aa b b a b n       , 可得 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2 2 2 2 3 3 2 3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b aa b b b a a b a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1 1 1 3 n n n n a b a b    ,即 1 1 3 n n c c   , - 12 - 又由 1 1.1a  , 1 0.2b  ,可得 1 1 1 0.9c a b   , 故 nc 是首项为 0.9 ,公比为 1 3 的等比数列, 所以数列 nc 的通项公式为 1 10.9 3n nc   . 故答案为: 1 10.9 3n nc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的定义,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解,其中解答中根据 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得到数列 nc 为等比数列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 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 16.已知直角梯形 ABCD 中 / / , , 5 , 2   AB CD AB BC AB cm BC CD cm ,将此直角梯形 绕 AB 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表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1). 12 cm3 (2). 12+2 13)( cm2 【解析】 【分析】 直角梯形绕 AB 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与圆锥的组合体,再根据圆柱与圆锥的 表面积体积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直角梯形绕 AB 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与圆锥的组合体, 圆柱的高为 2cm ,圆锥的高为5 2 3  cm 组合体体积 2 212 2 2 3 123          V 组合体表面积 2 2 212 (2 2) 2 (2 2) 2 +3 12 +2 132S          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合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考查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掌握.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 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60 分 17.已知函数   2cos sin( ) 3sin 3,f x x x x Rx    . (1)求 f(x)的最小正周期; (2)求 f(x)在[ , ]8 4   上的值域. - 13 - 【答案】(1) ;(2) 3 1 3[ 1 , ]2 2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化简函数 3( ) sin(2 )3 2f x x    ,利用最小正周期的公式, 即求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2)由 8 4x    ,求得 7 212 3 6x      ,得到 11 sin(2 )3 2x     ,进而可求 得函数的值域。 【详解】(1)由题意,函数 2( ) cos sin( ) 3sin 3f x x x x    2 1 3sin cos 3cos sin2 (cos2 1)2 2x x x x x     1 3 3 3sin 2 cos2 sin(2 )2 2 2 3 2x x x       , 所以函数 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2 2 2T w      。 (2)因为 8 4x    ,则 7 212 3 6x      ,可得 11 sin(2 )3 2x     , 所以 3 3 1 31 sin(2 )2 3 2 2x        , 故  f x 在[ , ]8 4   上的值域为 3 1 3[ 1 , ]2 2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及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其中解答中利 用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化简得出函数的解析式,熟练应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解答的 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 18.2014 年非洲爆发了埃博拉病毒疫情,在疫情结束后,当地防疫部门做了一项回访调查,得 到如下结果, 患病 不患病 有良好卫生习惯 20 180 - 14 - 无良好卫生习惯 80 220 (1)结合上面列联表,是否有99.9%的把握认为是否患病与卫生习惯有关? (2)现从有良好卫生习惯且不患病的 180 人中抽取 1A , 2A , 3A , 4A , 5A 共 5 人,再从这 5 人中选两人给市民做健康专题报告,求 2A , 3A 至少有一人被选中的概率.  2 0P k  0.050 0.010 0.001 0k 3.841 6.635 10.828        2 2 n ad bck a b c d a c b d      【答案】(1)有 99.9%的把握认为是否患病与卫生习惯有关(2) 7 10 【解析】 【分析】 (1)首先将列联表补充完整,计算出 2k 的值,对照临界值得出结论; (2)用列举法求出基本事件数,计算所求的概率值. 【详解】(1) 患病 不患病 合计 有良好卫生习惯 20 180 200 无良好卫生习惯 80 220 300 合计 100 400 500 2 2 500 (20 220 80 180) 125 20.833 10.828200 300 100 400 6k          有 99.9%的把握认为是否患病与卫生习惯有关 (2)从 1 2 3 4 5, , , ,A A A A A 中任取 2 人, - 15 - 有 1 2 1 3 1 4 1 5 2 3, , , , ,A A A A A A A A A A 2 4 2 5 3 4 3 5 4 5, , , ,A A A A A A A A A A 共 10 种取法, 其中仅有 2A 有三种: 2 1, 2 4, 2 5A A A A A A , 其中仅有 3A 有三种: 3 1, 3 4, 3 5A A A A A A , 有 2A 且有 3A 有一种: 2 3A A , 故 2 3,A A 至少一人取到的概率   7 10P A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的应用问题,也考查了列举法求古典概型的概 率问题,属于基础题. 19.如图,DA  平面 ABC, / /DA PC ,E 为 PB 的中点, 2PC  ,AC BC , ACB 和 DAC△ 是等腰三角形, 2AB  . (1)求证: / /DE 平面 ABC; (2)求三棱锥 E BCD 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6 【解析】 【分析】 (1)取 BC 的中点 F ,连接 EF、AF,证明出四边形 ADEF 是平行四边形,即得 / /DE AF , 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即可得结果; (2)先证出 AC⊥面 PBC,可得 D 到面 PBC 高等于 AC ,根据 E BCD D BCEV V  即可得出结 果. 【详解】(1)证明:取 BC 的中点 F ,连接 EF、AF - 16 - 因为 E、F 是中点,所以 / /EF PC 且 1 2EF PC =1 又因为△ACB 和△DAC 是等腰三角形,AB= 2 , 所以 1AD AC BC   , 又因为 / /DA PC ,所以四边形 ADEF 是平行四边形,即 DE//AF 又因为 AF  面 ABC,所以 / /DE 平面 ABC (2)因为 AC⊥BC,AC⊥PC, BC PC C  ,所以 AC⊥面 PBC 又因为 / /DA PC ,所以 D 到面 PBC 高等于 AC 又因为 BCES = 1 1 1 2 2 2PC BC   , 所以 1 1 3 6E BCD D BCE BCEV V S AC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证明线面平行,三棱锥体积的求法,属于中档 题. 20.已知定点  2,0S  ,  2,0T ,动点 P 为平面上一个动点,且直线 SP,TP 的斜率之积为 3 4  . (1)求动点 P 的轨迹 E 的方程; (2)设点 B 为轨迹 E 与 y 轴正半轴的交点,是否存在斜率为 3 3 直线 l,使得 l 交轨迹 E 于 M, N 两点,且  3,0Q 恰是 BMN△ 的重心?若存在,求 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 2)4 3 x y x    (2)不存在,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设 ( , )P x y ,由 3 4SP TPk k   结合两点间斜率计算公式,整理化简即可; - 17 - (2)根据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 3 3y x m  ,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联立直线和椭圆 的方程构成方程组,将韦达定理和 1 2 3B Qx x x x   相结合,求出 m 的值,但不满足   , 进而可得出结果. 【详解】(1)设 ( , )P x y ,由已知有 3 2 2 4 y y x x     , 整理得动点P的轨迹E的方程为 2 2 1( 2)4 3 x y x    (2)由(1)知, E 的方程为 2 2 1( 2)4 3 x y x    ,所以  0, 3 ,B 设存在直线l 适合题意,并设l 的方程为 3 3y x m  ,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 由 2 2 3 3 14 3 y x m x y       ,得  2 213 8 3 12 3 0x mx m    , 由    2 28 3 4 13 12 3 0m m       ,得 39 39 3 3m   , 1 2 8 3 13 mx x   . 因为点Q 为 BMN 的重心,所以 1 2 3B Qx x x x   , 8 3 0 3 313 m   ,解得 39 8m   当 39 8m   时,不满足 39 39 3 3m   , 所以不存在直线l ,使得Q 是 BMN 的重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直接法求曲线的轨迹,直线与椭圆的综合应用,韦达定理和重 心坐标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21.已知函数  2l 2) 1( nf x x ax a x    , a R , ( )f x 为  f x 的导函数. (1)讨论  f x 的单调性; (2)若     1g x f x a   ,当 1 2a  时,求证:  g x 有两个零点. - 18 - 【答案】(1)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结合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对 a 进行分类讨论,分为 0a  , 1 2a  , 1 2a  , 10 2a  几种情形,即可求出函数的单调性; (2)结合(1)中的结果可得  g x 的单调性,易得 1 为函数一个零点,结合函数的单调性及 函数的零点判定定理可求. 【详解】(1)       1 2 11( ) 2 2 1 0x axf x ax a xx x         ①当 0a  时,令 ( ) 0f x  ,得 0 1x  ,令 ( ) 0f x  ,得 1x  , 所以  f x 在 0,1 上单调递增,在 (1, ) 上单调递减; ②当 0a  时,令 ( ) 0f x  ,得 1 1x  , 2 1 2x a  , i)当 1 2a  时, 2( 1)( ) 0xf x x   ,所以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ii)当 1 2a  时,令 ( ) 0f x  ,得 10 2x a   或 1x  ;令 ( ) 0f x  ,得 1 12 xa   , 所以  f x 在 10, 2a      和 (1, ) 单调递增,在 1 ,12a      单调递减; iii)当 10 2a  时,令 ( ) 0f x  ,得 0 1x  或 1 2x a  ;令 ( ) 0f x  ,得 11 2x a   , 所以  f x 在 0,1 和 1 ,2a     单调递增,在 11, 2a      单调递减; 综上:①当 0a  时,  f x 在 0,1 上单调递增;在 (1, ) 单调递减; ②i)当 1 2a  时,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ii)当 1 2a  时,  f x 在 10, 2a      和 (1, ) 单调递增,在 1 ,12a      单调递减; iii)当 10 2a  时,  f x 在 0,1 和 1 ,2a     单调递增,在 11, 2a      单调递减; - 19 - (2)当 1 2a  时,  f x 在 10, 2a      与 (1, ) 单调递增,在 1 ,12a      单调递减, 所以 ( )g x 在 10, 2a      与 (1, ) 单调递增,在 1 ,12a      单调递减, 因为 (1) 0g  ,所以1是函数 ( )g x 的一个零点,且 1 02g a      , 当 10, 2x a     时,取 1 00 ax e   且 0 1 2x a  , 则 2 0 0(2 1) 1ax a x a    2 0 0 02 1 1ax x ax a a       ,  0 1 1 0g x a a      所以  0 1 02g g xa      ,所以 ( )g x 在 10, 2a      恰有一个零点, 所以 ( )g x 在区间 (0, ) 有两个零点.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关系的应用,考查了函数零点判定定理的应用, 还考查了逻辑推理与运算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 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E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4 cos 4 sin 12       ,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1 cos 2 sin x t y t         (t 为 参数).点 P 为曲线 E 上的动点,点 Q 为线段 OP 的中点. (1)求点 Q 的轨迹(曲线 C)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直线 l 交曲线 C 于 A,B 两点,点 ( 1, 2)M  恰好为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求直线 l 的 普通方程. 【答案】(1) 2 2 2 2 3x y x y    ;(2) 3 0x y   或 1 0x y   . 【解析】 【分析】 (1)设点 Q,P 的极坐标分别为 ( , )  , 0 0( , )  ,由题意可得 2 2 cos 2 sin 3       , 由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公式即可得解; - 20 - (2)直线参数方程代入曲线 C 的方程得 2 2( cos ) (1 sin ) 5t t    ,化简后利用韦达定理 结合题意即可得解. 【详解】(1)设点 Q,P 的极坐标分别为 ( , )  , 0 0( , )  , 则 2 0 0 0 0 04 cos 4 sin 12       且 0 2  , 0  , 所以 2(2 ) 4 (2 )cos 4 (2 )sin 12         , 所以点 Q 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 2 2 cos 2 sin 3       , 故 Q 轨迹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2 2 3x y x y    ; (2)由(1)得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1) ( 1) 5x y    , 将直线参数方程代入曲线 C 的方程得 2 2( cos ) (1 sin ) 5t t    , 即 2 2 sin 4 0t t    ,   , 由点 ( 1, 2)M  恰好为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不妨设方程两根为 , 2t t , 所以 2 2sin 2 4 t t t t         ,即 2 2sin 2 t t     ,所以 2 21 1sin cos2 2     , 又sin 与 cos 在一、三象限同号,二、四象限异号, 所以直线的斜率 tan 1k    ,又直线过 ( 1, 2)M  , 故直线的普通方程为 3 0x y   或 1 0x y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考查了参数方程 t 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属于中档题. 23.已知 a,b 均为正实数,且 a+b=3. (1) 求 1 1 1a b  的最小值; (2)若| 1 12 | | 3| 1x x a b      对任意的 a,b∈R*恒成立,求实数 x 的取值范围. 【答案】(1)1;(2)[ 1, )   .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得  1 1 1 1 1 1 4 1)1 (a b a b a b          ,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得解; - 21 - (2)由题意可得 2 3 1x x    ,分类讨论解不等式即可得解. 【详解】(1)由 ,a b R 且 3a b  可得 ( 1) 4a b   , 所以  1 1 1 1 1 1 1 4 1( 1) 41 12a b a a b a b ab b                  1 2 2 14 1 1 b a a b         ,当且仅当 1a  , 2b  时取等号, 故 1 1 1a b  的最小值为 1; (2)由(1)知 1 1 1a b  的最小值为 1, 由题意可得 2 3 1x x    , 即   3 2 3 1 x x x         或 3 2 2 3 1 x x x         或 2 2 3 1 x x x       , 解得 1 2x   或 2x  , 故实数 x 的取值范围为 1,+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及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属于 中档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