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手册: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建筑施工手册: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30.1基本规定 851‎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所谓既有建筑,《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定义为:已建成两年以上 且已投人使用的建筑物。‎ 在我国,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正在与日俱增,范围广、数量多,主要原因有:‎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造的大量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已超过或临近设计使用年限。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材料逐渐老化,房屋的可靠度和可靠性逐渐降低,需要进行加固改 造;一些古建筑,因为建造年代久远或其他原因,也需要进行加固和修缮,继续延长使用 寿命。‎ (2)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国家提高了中小学校舍等一些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设 防标准,需要进一步鉴定和加固。‎ (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或提高使用质量,部分建筑存在 改造、加固的客观需求。.‎ (4)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非常少,建设用地与农业等其他 用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地价越来越贵,新建房屋成本越来越 高,而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是节约建设用地,节省投资的有效途径。‎ (5)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遭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风沙灾害、冰 雪灾害、滑坡、泥石流、沉陷灾害等)和人为灾害(如人为爆炸、火灾等)造成损坏的建 筑物,需要根据检测鉴定意见进行加固,以恢复房屋的使用功能。‎ 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是通过对既有建筑工程的检测鉴定并结合业主要求,分别对地基与 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机电设备等进行加固或改造。‎ ‎30. 1 基本规^定 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除了遵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等相关规定外,还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0.1.1掌握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主要特点 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与新建工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既有建筑构配件可能给加固改造 施工造成不便,应掌握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主要特点。‎ ‎1.未知因素多 原结构的隐蔽工程及施工偏差、长期使用或承受突变荷载导致构件内部变化等情况, 难以全面掌握。对一些建造年代较早、几经改造而资料又不完整的工程,加固改造施工图 与现场实况的出入会更大,未知因素更多,增大了加固改造的施工难度和风险。‎ 2. 原结构影响加固改造施工 力卩固改造施工是在B经定格的有限空间内实施,限制了某些施工机械的使用,原结构 构件、设备、管道也会妨碍某些施工操作,呈现出结构加固施工困难、机械化作业程度 低、人工降效等特点。需要针对加周改造工程的特点,认真考虑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 方案。‎ 3. 加固改造带来系列次生问题 加固改造施工过程中,免不了对原结构进行剔凿、开孔、局部拆除,可能影响既有建 筑某些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也可能造成既有建筑防水系统的破坏;管道进出穿过 建筑物外 ‎30.1基本规定 851‎ 墙、外框柱加固对外墙的拆改可能埋下外墙渗水的隐患;楼板洞口粘钢加固、楼 地面布线等影响,会导致相应部位地面加厚,可能涉及建筑50cm线(或lm线)的调整, 进而影响到安装标高与50cm线密切相关的构配件(如电~开关)等安装位置调整;随着 改造工程系统升级,吊顶内可能需要增设大量的管线、桥架、设备等,以致吊顶标高下降 压缩原有净空,甚至影响门窗开启等使用功能。需要充分考虑加固改造带来系列次生问 题,在加固改造施工中一并完善。‎ ‎30.1.2合理选用加周改造的方法 既有建筑的改造加固,既可以直接对工程部件进行加固,提高其强度、刚度、稳定 性,也可以通过增加支点、托梁拔柱、改变结构类型等形式改变传力途径,使结构的受力 体系发生改变达到加固改造既有建筑的目的。既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需要合理选用加固 方法。‎ 地基、基础、结构构件(杆件)主要加固方法见表30-1。‎ 地基、基础、结构构件(杆件)主要加固方法 表30·1‎ 部件 主要加固方法 地基 灰土桩法、深层搅拌法、硅化法、碱液法、注浆法 ‎,基础 基础补强注浆法、加太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坑 式静压粧法、预压桩托换法、灌注粧托换法、打人粧托换法、沉井托换法 墙 混凝土墙 增大截面加固法、局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 法、钢箄网一砂浆面层加固法 '‎ 砌体墙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法、砂浆面层加固法、钢筋网「砂浆ρ层加固 法、ϋ设扶壁样洫> 净大舞面加固法 构件 (杆件)‎ 柱 混凝土柱 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外包钢加闻 法、局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绕丝加固法:‎ 钢柱.‎ ‎.增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圍法、增补型钢加固法 ‎.砌体柱 外包钢筋混凝土力卩固法、外包铜加固法、.外加拜应力攀杆法、增大截面加固法 梁 混凝土梁 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增强复会材料加固法、外包钢加固 法、局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钢绞线网片-寨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力'卩固法、增设支点加固 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_‎ 钢梁 增大截面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续表 部件 主要力fi固方法 ‎'...■ ■‎ 楼®·‎ ‎:混凝土 ‎:楼板____‎ 增大‘面加固法、粘贴铜1板加固法、粘E韩维增强复合封料加固法、’钢绞线网片-聚 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周法V」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构件 (杆件)‎ 钢楼板_‎ 二增大截面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体外预處力加固法,‎ μη.-‎ 混凝土屋架 增大截面加固法、体夕卜预应力加固法、改变传力途径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增 设支点加固法 ‎.钢屋架 增大截面油固法、妹外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囱法、改变支座连接加固法、增 设杆件加固法.丄.‎ 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固改造,也有多种形式。如框架铸构体系,可增加剪力墙,形成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也可在部分柱间如交叉钢支釋,形成带钢支撑系统的框架结构体 系;混凝;h弱剪力墙体系,可加厚剪力墙或拆除薄弱壙段改为增强的新墙段,形成强剪力 墙结构体系;砌体 ‎30.1基本规定 851‎ 结构体系,可将部分墙段改为混凝土夹板墙或混凝土墙,形成砌体和混 凝土的复合结构体系,等等。‎ 30.1. ‎3建筑物加固改璋施工注意事项 (1) 施工中鸯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或质量有严重缺陷时,.应暂停施 工,会同设计、建设、鉴理单位相关人员协商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必要时进行地基和结构的补:充勘察和检测。‎ (2) 施工中应尽量采取避让或减少损伤原结构的措施。保护好保留的设备、管线。避 免对未加固构件或设施造成不利影响,‎ (3) ‎_..碑工时应按设计规定的*序进行加固和治理。.‎ ‎⑷:对原结构需要采麻(^护_施的部位(件),应事矣制运保护方案,-做好保护工作, 并由专人负责。‎ ‎(5)应采取措施,处理好新增构#或加固部件与原有构件的连接,确保新增构件、扩 大截面与原结抅可靠连接,形成共同Ϊ作的竭坪,同时避免对未加固构配件造成不利 影响。‎ ‎:(6)加强现场和图纸的钕向了解: :;; .‎ 需要充分考虑既有建筑对加固改造施工的影响7是加固政造工程与新建工程的明显不 同。鹵成;:施土俞荽深入规场,充分了解库工筹摊况,'认貪寒悉图纸,掌握加固改造的施 工内容,加强图纸和现场的双向了解,座巍和解决问歳,保障加固改造施工顺利 进行;: ,‎ ‎(7)关注规范的速座性:‎ ‎《建筑结构加固工盍k工质畺_收规被》(GB.5055M Η宁2010年颌布,2011年2月 起执作。该规苹k秦某些土序验收如力|i:关铜飭滬凝i截齒品姜力钢筋的和安装等仍是 按M:《混凝土工程遄工赓量鉍收埤迠》(涵>淬右:1孰行。‎ 改造工程的验收,若完全执行新建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确实存 在一定的旌工难度。赞殊情况T需粟事先与本稈参建范丼同协苘,并确定解决办法。…‎ ‎30/2 __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S53‎ (8) 综合考虑加固改造施工对土建、设备、电气等相关专业的影响,消除质量隐患。‎ (9) 优化加固改造方案: ;...‎ 加固施工必然引发拆改施工,某些拆改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弓.1起关联抅件连环 拆改。加固构件引起拆除但加固施工完成后仍需恢复原貌时宜反复斟酌,■全面分析构件 受力状态,综合利用加固技术,优化加固改造方案,降低改造成本。:_ '‎ (10) 施工期间应加强沉降观测,尤其是地基与基础施1时应加大观测频率,发现异 常情况,及时报告有关人员,采取相关措施。 ..‎ (11) 加固改造工程的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认真策划,'精心组织,精 心施工。 ■‎ ‎30.2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 ,:. ·. ....‎ ‎30.2.1鉴定分类 (1) 按照鉴定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和 建筑抗震鉴定。目前这三类鉴定相应的国家规范分别.是:,《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2) 按照鉴定的性质,一般建筑物鉴定可分为日常鉴定和应急鉴定。日常鉴定是日常 管理、定期维修和房屋改造、扩建、加固之用,鉴定比较全面,工作较细,资料齐全,花 费时间较长。应急鉴定是当日常鉴定或突发事故发现重大问题时,要求简便、直观、快 速,主要以目测调查和简单工具检测以及必要的结构验算,结合相关情况和以往积累的经 验进行分析与判断,最后得出建筑物可靠性鉴定意见。‎ ‎30. 2. 2可靠性鉴定适用条件、鉴定程序及其工作内蓉:‎ 由于工业建筑的鉴定和民用建筑的鉴定程序基本一致,且民用建筑量大面广,故本手 册主要针对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做介绍。 ’■‎ ‎30.2.2.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适用条件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 建筑物的安全鉴定(其中包括危房鉴定及其他应急鉴定); .:‎ 2) 建筑物使用功能鉴定及日常维护检査;Λ :‎ 3) 建筑物改变用途、改变使用条件或改造俞的夸门鉴定。‎ ‎;(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ΐ可分为安全性鉴定和正常使用性鉴定。…‎ ‎1)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可靠性鉴定::::'’‎ ‎①建筑物大修前的安全检查;」 ::‎ ‎②重要建筑物的定期检查V『. V . ' :: :‎ ‎③建筑物改变用途或使用条件的鉴定; .: .‎ ‎④建筑物超过设计基准期继续使用的鉴定; X:‎ ‎⑤为制定建筑群维修改造规划而进行的普查。:‎ ‎30.2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855‎ 2) 在下列情况下,可仅进行安全性鉴定:‎ ‎①危房鉴定及各种应急鉴定;‎ ‎②房屋改造前的安全检査;‎ ‎…③临时性房屋需延长使用期的检查;‎ ‎④使用性鉴定中发现的安全问题。‎ 3) 在下列情况下,可仅进行正常使用性鉴定:‎ ‎①建筑物日常维护的检査;‎ ‎②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鉴定;.‎ ‎③建筑物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专门鉴定。‎ 30.1. ‎2.2可靠性鉴定内容 1. 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 既有建筑可靠性鉴定的目的、范围和内容,应在接受鉴定委托时根据委托方提供的鉴 定原因和要求,经协商后确定。‎ 2. 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宜包括收集图纸资料、了解建筑物历史、考察现场以及制定详细调査计划及 检测、试验工作大纲并提出需由委托方完成的准备工作,拟订鉴定方案。‎ 3. 鉴定方案 应根据鉴定对象的特点和初步调查结果、鉴定目的和要求制定鉴定方案。‎ 4. 详细检查 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下列工作内容:‎ (1) 结构基本情况勘查;‎ (2) 结构使用条件调査核实;‎ (3) 地基基础(包括桩基础)检査;‎ (4) 材料性能检测分析;‎ (5) 承重结构检査;‎ (6) 围护系统使用功能检査;‎ (7) 易受结构位移影响的管道系统检查。‎ 5. 可靠性分析和验算 应根据详细调査与检测结果,对建、构筑物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可靠度水平进行 分析与验算。‎ 30.2.3 鉴定评级 ‎• 既有建筑的可靠性鉴定评级,划分为构件、子单元、鉴定单元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 的鉴定评级均分为安全性等级和正常使用性等级评定。当不要求评定可靠性等级时,可直 接给出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性评定结果。本手册以构件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子单元正常使用 性鉴定评级和鉴定单元安全性及使用性评级为例对鉴定内容加以说明。‎ 30.2.3.1 构件的安全性评级 1. 一般规定 ‎(1)当验算被鉴定结构或构件的承载能力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30.2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855‎ 1) 结构构件验算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 2) 结构构件验算使用的计算模型,应符合其实际受力与构造状况。‎ 3) 结构上的作用应经调查或检测核实,并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附录B的规定取值。‎ 4) 结构构件作用效应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作用的组合、作用的分项系数及组合值系数,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 / :‎ ‎②当结构受到温度、变形等作用,且对其承载有显著影响时,应计入由之产生的附 加内力。‎ 5) 构件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应根据结构的实际状态按下列原则确定:;‎ ‎①若原设计文件有效,且不怀疑结构有严重的性能退化或设计、施工偏差,可采用 原设计的标准值。‎ ‎②若调查表明实际情况不符合上款的要求,应进行现场检测,.按照《民用建筑可靠 性鉴定标准》(GB 50292)附录C的规定确定其标准值。‎ 6) 结构或构件的几何参数应采用实测值,并应计入镑蚀、腐蚀、腐朽、虫蛀、风化、 局部缺陷或缺损以及施工偏差等的影响。‎ 7) 当需检查设计责任时,应按原设计计算书、施工图及竣工图,重新进行一次复核。‎ (2) 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采用的检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检测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 2) 检测应按相关标准划分的构件单位进行,并应有取样、布点方面的详细说明。‎ 3) 当怀疑检测数据有异常值时,其判断和处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不 得随意舍弃数据。‎ (3) 当需通过荷载试验评估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时,应按现行专门标准进行。‎ (4) 当建筑物中的构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参与鉴定:‎ 1) 该构件未受结构性改变、修复、修理或用途、使用条件改变的影响。‎ 2) 该构件未遭明显的损坏。‎ 3) 该构件工作正常,且不怀疑其可靠性不足。‎ (5) 当检查一种构件的材料与时间有关的环境效应或其他系统性因素引起的性能退化 时,允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种构件中确定5〜10个构件作为检测对象,并按现行 的检测方法标准测定其材料强度或其他力学性能。‎ 1. 棍凝土构件 ' 七 (1)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能力、构造以及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 (或变形)和裂缝等四个检查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等级,'并取其中最低一级作 为该构件安全性等级。‎ (2)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按承载能力评定时,应按规定分别评定每一验算项目 的等级,然后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等级。:‎ ‎.(3)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按构造评定时,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表4. 2. 3的规定,分别评定各个检査项目的等级,然后取其中较低一级作为 该构件构造的安全性等级。 W (1) 当民用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 ‎30.2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855‎ 按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评定时, 应遵守下列规定: ' '‎ 1) 对桁架(屋架、'托架)的挠度,。当其实测值大于其计算跨度的1/400时,应按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第4. 2. 2条验算其承载能力。.验算时,应考虑 由位移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并按下列原则评级:‎ ‎①若验算结果本低于b级,仍可定为b级,但宜附加观察使用一段时间的限制;‎ ‎②若验算结果低于b级,可根据其实际严重程度定为c级或d级。‎ 2) 对其他受弯构件的挠度或施工偏差造成的侧向弯曲,.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 标准》(GB 50292)表4. 2. 4中的规定评级。‎ 3) 对柱顶的水平位移(或倾斜),当其实测值大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表6. 3. 5所列的限值时,应按下列规定评级:‎ ‎①若该位移与整个结构有关,应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第 6. 3. 5条的评定结果,: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该柱的水平位移等级;‎ ‎②若该位移只是孤立事件,则应在其承载能力验算中考虑此附加位移的影响V并根 据验算结果按本条第1款的原则评级;‎ ‎③若该位移尚在发展,应直接定为d级。‎ (1)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表4. 2. 5中所 列受力裂缝时,应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裂缝,并根据其实际严重程度评定为cu级或 du级。‎ (2)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下列情况的非受力裂缝时,.也应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 缝,并应根据其实际严重程度定为匕级或du级:‎ 1) 因主筋锈蚀产生的沿主筋方向的裂缝,其裂缝宽度已大于1mm;‎ 2) 因温度收缩等作用产生的裂缝,其宽度已比规定的弯曲裂缝宽度值超出50%,且 分析表明已显著影响结构的受力。‎ (3)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不论其裂缝宽度大小,应直接定为 du级:‎ 1) 受压区混凝土有压坏迹象;‎ 2) ‎:因主筋锈蚀导致构件掉角以及棍凝土保护层严重脱落。‎ 1. 砌体结构构件 _‎ (1) 砌体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能力、构造以及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和 裂缝等四个检査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等级,并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 性等级。 :‎ (2) 当砌体结构的安全性按承载能力评定时,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表4. 4. 2的规定,分别评定每一验算项目的等级,然后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 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等级广· .‎ (3) 当砌体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按构造评定时厂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表4. 4. 3丨的规定,,分别评定两个检査项目:的等级,然后取其中低一级作为该构件 构造的安全性等级。V' :: ' ^‎ (4) 当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按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评定时,应遵守列 ‎30. 2'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57‎ 规定:‎ 1) 对墙、柱的水平位移(或倾斜),当其实测值大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表6. 3. 5所列的限值时,应按下列规定评级:‎ ‎①若该位移与整个结构有关,应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第 1. ‎3. 5条的评定结果,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该墙、柱的水平位移等级,·‎ ‎②若该位移系孤立事件,则应在其承载能力验算中考虑此附加位移的影响:若验算 结果不低于b级,仍可定为b级;若验算结果低于b级,可根据其实际严重程度定为c级 或d级;‎ ‎③若该位移尚在发展,应直接定为d级;‎ 2) 对偏差或其他使用原因造成的柱(不包括带壁柱)的弯曲,当其矢高实测值大于 柱的自由长度的1/500时,应在其承载能力验算中计入附加弯矩的影响,并根据验算结果 按本条第1款第2项的原则评级。‎ 3) 拱或壳体结构构件出现下列位移或变形时,可根据其实际严重程度定为c级或 d级··‎ ‎①拱脚或壳的边梁出现水平位移;‎ ‎②拱轴线或筒拱、扁壳的曲面发生变形。‎ (1) 当砌体结构的承重构件出现下列受力裂缝时,应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并 应根据其严重程度评为c级或d级:‎ 1) 桁架、主梁支座下的墙、柱的端部或中部、出现沿块材断裂(贯通)的竖向裂缝;‎ 2) 空旷房屋承重外墙的变截面处,出现水平裂缝或斜向裂缝;‎ 3) 砌体过梁的跨中或支座出现裂缝;或虽未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缝,但发现其跨度范 围内有集中荷载;‎ 4) 筒拱、双曲筒拱、扁壳等的拱面、壳面,出现沿拱顶母线或对角线的裂缝;‎ 5) 拱、壳支座附近或支承的墙体上出现沿块材断裂的斜裂缝(块材指砖或砌块);‎ 6) 其他明显的受压、受弯或受剪裂缝。‎ (2) 当砌体结构、构件出现下列非受力裂缝时,也应视为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并 应根据其实际严重程度评为c级或d级:‎ 1) 纵横墙连接处出现通长的竖向裂缝;‎ 2) 墙身裂缝严重,且最大裂缝宽度已大于5mm;‎ 3) 柱已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裂缝,或有断裂、错位迹象;‎ 4) 其他显著影响结构整体性的裂缝。‎ ‎30.2.3.2子单元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 1. 一般规定 民用建筑安全性的第二层次鉴定评级,应按地基基础(含桩基和桩,以下同)、上部 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的承重部分划分为三个子单元,并应分别按规定的鉴定方法和评级标 准进行评定。‎ 2. 地基基础 ‎(1)地基基础(子单元)的安全性鉴定,包括地基、桩基和斜坡三个检查项目,以及 基础和桩两种主要构件。‎ ‎30. 2 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S859‎ ‎(2)当鉴定地基、桩基的安全性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宜根据地基、桩基沉降观测资料或其不均匀沉降在上部结构中的反 应的检查结果进行鉴定评级。‎ 2) 当现场条件适宜于按地基、桩基承载力进行鉴定评级时,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档 案和有关检测资料的完整程度,适当补充近位勘探点,进一步查明土层分布情况,并采用 原位测试和取原状土做室内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进行地基检验,根据以上资料并结合当 地工程经验对地基、桩基的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若现场条件许可,尚可通过在基础(或承台)下进行载荷试验以确定地基(或桩基) 的承载力。‎ 3) 当发现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对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能力进行 验算。‎ 4) 对建造在斜坡上或毗邻深基坑的建筑物,应验算地基稳定性。‎ ‎3.上部承重结构 (1)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正常使用性鉴定,应根据其所含各种构件的使用性等 级和结构的侧向位移等级进行评定。‎ (2) 当评定一种构件的使用性等级时,应根据其每一受检构件的评定结果,按下列规 定进行评级:‎ 1) 对主要构件,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表7. 3_ 2-1的规定 评级;‎ 2) 对一般构件,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表7. 3. 2-2的规定 评级。‎ (3) 当上部承重结构的正常使用性需考虑侧向(水平)位移的影响时,可采用检测或 计算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 (4) 上部承重结构的使用性等级,按下列原则确定:‎ 1) 一般情况下,应按各种主要构件及结构侧移所评等级,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上部 承重结构的使用性等级;‎ 2) 若上部承重结构按上款评为As级或Bs级,而一般构件所评等级为Cs级时,尚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 ‎①当仅发现一种一般构件为Cs级,且其影响仅限于自身时,可不作调整,若其影响 波及非结构构件、高级装修或围护系统的使用功能时,则可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将上部 承重结构所评等级调整为Bs级或Cs级;‎ ‎②当发现多于一种一般构件为Cs级时,可将上部承重结构所评等级调整为Cs级。‎ (5)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而直接将该上部承重结构定为Cs级:‎ 1) 在楼层中,其楼面振动(或颤动)已使室内精密ΐίί器不能正常工作,或已明显引 起人体不适感;‎ 2) 在高层建筑的顶部几层,其风振效应已使用户感到不安;‎ 3) 振动引起的非结构构件开裂或其他损坏,巳可通过目测判定。‎ ‎30.2.3.3鉴定单元安全性及使用性评级 ‎30. 2 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S859‎ ‎1.鉴定单元安全性评级 (1) 民用建筑鉴定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应根据其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 系统承重部分等的安全性等级,以及与整幢建筑有关的其他安全问题进行评定。‎ (2) 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按下列原则确定:‎ 1)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评定结果按其中较低等级确定;‎ 2) 当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按上款评为Asu级或Bsu级,围护系统承重部分的等级 为Cu级或Du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鉴定单元所评等级降低一级或二级,但最后所定 的等级不得低于Csu级。‎ (3) 对下列任一情况,可直接评为Dsu级建筑:‎ 1) 建筑物处于有危房的建筑群中,且直接受到其威胁;‎ 2) 建筑物朝一方向倾斜,且速度开始变快。‎ (4) 当新测定的建筑物动力特性,与原先记录或理论分析的计算值相比,有下列变化 时,可判其承重结构可能有异常,经进一步检査、鉴定后,再评定该建筑物的安全性 等级:‎ 1) 建筑物基本周期显著变长(或基本频率显著下降);‎ 2) 建筑物振型有明显改变(或振幅分布无规律)。‎ ‎2.鉴定单元使用性评级 (1) 民用建筑鉴定单元的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应根据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 护系统的使用性等级,以及与整幢建筑有关的其他使用功能问题进行评定。‎ (2) 鉴定单元的使用性等级,按三个子单元中最低的等级确定。‎ (3) 当鉴定单元的使用性等级按本节第2条评为Ass级或Bss级,但若遇到下列情况 之一时,宜将所评等级降为Css级:‎ 1) 房屋内外装修已大部分老化或残损;‎ 2) 房屋管道、设备已需全部更新。‎ ‎30. 2.3.4民用建筑可靠性评级 (1) 民用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应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第 3- 2. 5条划分的层次,以其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性的鉴定结果为依据逐层进行。‎ (2) 当不要求给出可靠性等级时,民用建筑各层次的可靠性,可采取直接列出其安全 性等级和使用性等级的形式予以表示。‎ (3) 当需要给出民用建筑各层次的可靠性等级时,可根据其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性的评 定结果,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当该层次安全性等级低于bu级、Bu级或Bsu级时,应按安全性等级确定;‎ 2) 除上款情形外,可按安全性等级和正常使用性等级中较低的一个等级确定;‎ 3) 当考虑鉴定对象的重要性或特殊性时,允许对本条第2款的评定结果作不大于一 级的调整。‎ ‎30.2.3.5民用建筑适修性评估 (1) 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中,若委托方要求对Csu级和Dsu级鉴定单元,或Cu级 和Du级子单元(或其中某种构件)的处理提出建议时,宜对其适修性进行评估。‎ (2) 适修性评估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30. 2 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S859‎ ‎(GB 50292)第3. 3. 4条进行,并可 按下列处理原则提出具体建议:‎ 1) 对评为Ar、Br或A'r、B'r的鉴定单元和子单元(或其中某种构件),应予以修复使 2) 对评为Cr的鉴定单元和C'r子单元(或其中某种构件),应分别做出修复与拆换 两方案,经技术、经验评估后再作选择;‎ 3) 对评为Csu-Dr、Dsu-Dr和Cu-ETr、Du-ETr的鉴定单元和子单元(或其中某种构 件)_,宜考虑拆换或重建。‎ ‎(3)对有纪念意义或有文物、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不进行适修性评估,而应予 以修复和保存。‎ ‎30. 2. 4建筑抗震鉴定 ‎30.2.4.1基本规定 (1)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 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 2) 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 震缺陷;‎ 3) 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 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4) 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 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2)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 1) 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 鉴定方法;‎ 2) 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 3) 对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在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时应 分别对待。‎ (3) 抗震鉴定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 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1) A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 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023)各章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 2) 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检査其抗震措施和现有抗震承载力再做出判断。当抗震 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载力较高时,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 评定;当抗震措施鉴定满足要求时,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5%, 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0%,也可不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4) 现有建筑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 对称时,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 分布突变时,应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2) 检査结构体系,应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 ‎ ‎30.2既有建筑的鉴定与评估 S6J 能力的部件或构件;当房屋有错层或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相连时,应提高其相应部位的抗震 鉴定要求;‎ 1) 检查结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当低于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应提出采取相应 的抗震减灾对策;‎ 2) 多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规定的最大值限值要求;‎ 3) 当结构构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时,宜提高该构件的配筋等构造抗震 鉴定要求;‎ 4) 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整体性的要求;装配式厂房应有较完整的支撑 系统;‎ 5) 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不倒塌伤人的要求;位于出入口及人流 通道等处,应有可靠的连接;‎ 6) 当建筑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尚应符合地基基础的有关鉴定要求。‎ (1) ‎6度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各章有具体规定时,可不进行抗震验 算;当6度第一级鉴定不满足时,可通过抗震验算进行综合抗震能力评定;其他情况时, 至少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各章规定的具体方法进行 结构的抗震验算。‎ 当《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未给出具体方法时,可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 50011)规定的方法,按式(30-1)进行结构构件抗震验算:‎ S5. 5,杂质的含量<60g/L,悬浮颗粒<1%‎ ‎3‎ 铝酸钠 含铝量为180g/L,苛化系数为2. 4〜2. 5‎ ‎2.机具设备 使用的主要机具设备见表30-4。‎ 主要机具设备 表 30-4‎ 序 号 机具设备名称 使用功能 ‎1‎ 振动打拔管机 打拔管 ‎2‎ 齿轮泵 压力注人浆液 ‎3‎ 浆液搅拌机 搅拌浆液 ‎4‎ 蓄浆桶 蓄存浆液 ‎5‎ 磅秤 称量浆液材料 ‎6‎ 压力管 压力输送浆液 ‎7‎ 注浆花管 插人地层注人浆液 ‎30. 3.3. 2 施工方法 0. 工艺流程; '‎ 施工准备—选择浆液及配合比—灌浆试验确定技术参数—放线布孔—成孔—灌注浆液 一封孔。‎ 1. 施工要点 ‎(1)施工前,依据设计和规范要求,编制好施工方案,尤其应先在现场进行灌浆试 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选择好浆液及配合比。‎ (2) 按照设计位置,进行灌浆管的设置。采用打入法或钻孔法(振动打拔管机、振动 钻或三角架穿心锤)将灌聚管沉入土中;灌注溶液钢管可采用内径为20〜50mm,壁厚大 于5mm无缝钢管,灌浆管网系统的规格应能适应灌注溶液所采用的压力;灌浆管间距为 1. ‎73-R,各行间距为1.5J? (J?为一根灌浆管的加固半径),灌浆管四周孔隙用土填塞夯 实。电极可用打入法或先钻孔2〜3m再打入,电极沿每行注液管设置,间距与灌浆管相 同。通过不加固土层的注浆管和电极表面,须涂沥青绝缘,以防电流的损耗和作防腐。‎ (3) 泵或空气压缩设备应能以0. 2〜0. 6MPa的压力,向每个灌浆管供应1〜5L/min 的溶液压人土中。‎ ‎30. 3 地基加固 871‎ (2) 灌注溶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 (始)和0.8〜l.OMPa (终)范围内,采 用电动硅化法时,不超过0. 3MPa (表压)。‎ (3) 灌注溶液次序,根据地下水的流速而定,当地下水流速在lm/d时,向每个加固 层自上而下的灌注水玻璃,然后再自下而上的灌注氯化钙溶液,每层厚0.6〜1.0m;当地 下水流速为1〜3m/d时,轮流将水玻璃和氯化钙溶液均匀地注入每个加固层中;当地下 水流速大于3m/d时,应同时将水玻璃和氯化钙溶液注入,以降低地下水流速,然后再轮 流将两种溶液注入每个加固层。‎ (4) 加固程序,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增大时,则应自下而上进 行;如相邻土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砂类土每一加固层的 厚度为灌浆管有孔部分的长度加0. 5R,湿陷性黄土及黏土类土按试验确定。‎ (5) 加固土层以上应保留l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溶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 打灰土层。‎ (6) 硅化完毕,用桩架或三脚架借倒链或绞磨将注浆管和电极拔出,遗留孔洞用 1 : 5水泥砂浆或黏土填实封孔,进行养护。‎ (7) 地基加固结束后,尚应对已加固地基的建(构)筑物或基础进行沉降观测,直至 沉降稳定,观测时间不应少于半年。‎ ‎30.3.3.3质量控制要点 (1) 注浆点位置、浆液配比、注浆施工参数、注浆顺序、注浆过程的压力控制、检测 要求等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硅酸钠溶液灌注完毕,检查应在注浆15d (砂土、黄土)或60d (黏性土)进行。‎ (3) 单液硅化法处理后的地基验收,应检查注浆体强度、承载力及其均匀性,应采用 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检验,检査孔数为总量的2%〜5%,不合格率大于或等于20% 时应进行二次注浆。必要时,应在加固土的全部深度内,每隔lm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 测定其压缩性和湿陷性。‎ (4) 原材料要有材质报告,且应定期检査材料的比重。‎ (5) 砂性土的硅化地基加固体的检测应在施工完毕15d后进行,黏性土的硅化地基加 固体的检测应在60d进行。‎ ‎30.3.4碱液法 碱液法加固是将一定浓度、温度的碱液借自重以无压自流方式注入土中,与土中二氧 ‎ ‎30. 3地基加固 S7;Z 化硅及三氧化铝、氧化韩、氧化镁等可溶性及交换性碱土金属阳离子发生置换反应,使土 粒表面溶合形成胶结难溶于水的且具有一定强度的钙、铝硅酸盐胶结物,胶结物能起到胶 结土颗粒,使土粒相互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增强土颗料附加粘聚力的作用,从而使土体得 到加固,提高地基承载力。碱液法适用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 30.1. ‎4.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材料主要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钙。‎ ‎2.机具 机具主要有贮浆桶、注浆管、输浆胶管、磅秤、浆液搅拌机、贮液罐、阀门以及加热 设备等。‎ ‎30. 3. 4. 2施工方法 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定位打管(钻)—封孔—配制浆液—灌注浆液—拔管—管路冲洗—填孔。‎ 2. 施工要点 (1) 施工前,依据设计和规范要求,编制好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 (2) 进行单孔灌注试验,以确定单孔加固半径、溶液灌注速度、温度及灌注量等技术 参数。‎ (3) 灌注孔可用洛阳铲或麻花钻成孔,或用带锥形头的钢管打人土中然后拔出成孔, 直径一般为50〜70mm。‎ (4) 插人直径20mm镀锌铁皮注液管,下部沿管长每20cm钻3〜4个直径3〜4mm 的孔眼。向孔中填人粒径5〜10mm石子,直至注液管下端标高。‎ (5) 灌注孔应分期分批间隔打设和灌注,同一批打设的灌注孔的时间距为2〜3m,每 个孔必须灌注完全部溶液后,才可打设相邻的灌注孔。‎ (6) 碱液加固所用NaOH溶液可用浓度大于30%或固体烧碱加水配制,对于NaOH 含量大于50g/L的工业废碱液和土烧碱液,经试验对加固有效时亦可使用。配制好的碱 液中,其不溶性杂质含量不宜超过lg/L,Na2C03含量不应超过NaOH的5%。CaCl2溶 液要求杂质含量不超过lg/L,而悬浮颗粒不得超过1%,pH值不得小于5. 5〜6. 0。‎ (7) 碱液加固多采用不加压的自渗方式灌注,溶液宜采取加热(温度90〜100C°)和 保温措施。‎ (8) 单液法先灌注浓度较大(100%〜130%)的NaOH溶液,接着灌注较稀(50%) 的NaOH溶液,灌注应连续进行,不应中断。双液法按单液法灌完NaOH溶液后,间隔 4h至Id再灌注CaCl2溶液。CaCl2溶液同样先浓(100%〜130%)后稀(50%)。为加快 渗透硬化,灌注完后,可在灌注孔中通人1〜1. 5大气压的蒸汽加温约lh。‎ (9) 当碱液的加人量为干土重的2%〜3%时,土体即可得到很好的加固。单液加固 每方土体需NaOH为40〜50kg,双液加固NaOH、CaCl2各需30〜40kg。‎ (10) 加固时,用蒸汽保温可使碱液与地基地层作用快而充分,即在70〜lOOkPa的 压力下通蒸汽1〜3h,如需灌CaCl2溶液,在通汽后随即灌注。对自重湿陷性显著的黄土 而言,需用挤密成孔方法,并且注浆和注汽要交叉进行,使地基尽快获得加固强度,以消 除灌浆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沉陷。‎ ‎30. 4 基础加固 S875‎ ‎(11)加固巳湿陷基础,灌浆孔设在基础两侧或周边各布置一排。如要求将加固体连 成一体,孔距可取0.7〜0.8m。单孔的有效加固半径i?可达0.4m,有效厚度为孔长加 ‎0.5i?。如不要求加固体连接成片,加固体可视作桩体,孔距为1.2〜1.5m,加固土柱体 强度可按300〜400kPa使用。‎ ‎30.3.4.3质量控制要点 (1) 应在盛溶液桶中将碱液加热到9CTC以上才能进行灌注,灌注过程中桶内温度应 保持不低于80°C。‎ (2) 灌注碱液的速度,宜为2〜5L/min。‎ (3) 当采用双液加固时,应先灌注氢氧化钠溶液,间隔8〜12h后,再灌注氯化钙溶 液,后者用量应为前者的1/2〜1/4。‎ (4) 注浆施工时,宜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并应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5) 碱液加固地基验收,应在加固施工完毕28d后进行。可通过开挖或钻孔取样,对 加固土体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水稳性试验。取样部位应在加固土体中部,试块数不 少于3个,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得低于设计值的90%。将试块浸泡在自来 水中,无崩解现象。当需要查明加固土体的外形和整体性时,可对有代表性加固土体进行 开挖,量测其有效加固半径和加固深度。‎ (6) 地基经碱液加固后应继续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时间不得少于半年,按加固前后沉 降观测结果或用触探法检测加固前后土中阻力的变化,确定加固质量。‎ ‎30. 4 基础力口固 ‎30.4.1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是指依据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按一定配比拌合 的具有流动性、填充性、胶凝性的浆液,注入开裂或损坏的基础裂隙中,使桨液与原来基 础材料胶结成整体,从而提高原来基础的强度。其注浆类型按加固机理可分为充填注浆、 渗透注浆、挤密注浆和劈裂注浆等四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地层选用不同的注浆类型。‎ 30.4.1.1 材料与机具 ‎1·材料 主要材料有注架管(可采用PVC管或普通钢管)、浆液(一般为水泥浆、水泥砂浆或 环氧树脂胶泥)。浆液应具有流动性、填充性和胶凝性。在凝固后,浆液凝固体应有一定 的强度和黏性,以满足注浆和加固的作用。‎ ‎2.机具 主要机具有钻孔机、空压机、注浆机、搅拌机等。‎ ‎30. 4.1. 2施工方法 1.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搭设钻孔平台—分区或分段钻孔—清孔—搅拌浆液—安放注浆管—注浆— 封堵一等强—效果检测。‎ 2. 施工要点 (1) 施工前应编制好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参数,依据施工方案彳故好交底工作,检査所 需材料和设备机具满足施工要求。‎ ‎30. 4 基础加固 S875‎ (1) 依据加固基础的结构形式,用脚手架或型钢,搭设稳固的钻孔平台,平台应满足 钻孔设备钻孔施工要求。‎ (2) 在搭设好的钻孔平台上,用钻机按设计位置,在原基础裂损处钻孔。钻孔应分区 分段进行,钻孔应沿裂隙方向或重力方向向下钻孔,满足浆液的流动性和填充性。钻孔孔 径应比注浆管直径大2〜3mm,对独立基础每边钻孔不应少于2个,对条形基础应沿基础 纵向分段进行。‎ (3) 钻孔完成后,用空压机的高压风管对准孔内,将杂物或粉末清理干净。‎ (4) 按方案中的配合比和搅拌机的容积,配置浆液材料,放入搅拌筒内,经搅拌机拌 制均匀。浆液材料可采用水泥浆、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胶泥浆等。‎ (5) 依据钻孔深度,安放注聚管,检査注浆头及管路状况是否良好,防止堵塞。‎ (6) 开启注浆机,进行注浆,注浆压力可取0.1〜0.3MPa。‎ (7) 当基础裂缝内浆液饱和、压力升高且达到注浆量时,上提注衆管。‎ (8) 注浆过程中主要通过听声音、看压力、看注浆量来判断注浆效果。‎ (9) 在注浆操作及拆除管路时,应戴防护眼镜,以免浆液溅入眼内,并做好劳动防 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橡胶手套。‎ (10) 注浆完成后,及时清洗注浆机、搅拌机和管路。‎ (11) 应依据现场试验和实际情况,对布孔方式、注浆参数、浆液配比及浆液材料进 行调整。‎ (12) 建立沉降观测网,对既有建筑及相关建筑、地下管线和地面的沉降、倾斜、位 移和裂缝进行连续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内容包括建筑物损坏区的照片、裂缝位置和裂缝 开展日期、编号、大小及其发展等。‎ ‎30. 4.1. 3质星控制要点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质量控制要点按表30-5执行。‎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质量控制标准 表30-5‎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水泥 设计要求 检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 注浆用砂:粒径 mm ‎<2.5‎ 细度模数 ‎<2.0‎ 试验室试验 原材料 检验 含泥量及有机物 ‎<3‎ 主控 项目 ‎1‎ 含量 ‎%‎ 粉煤灰:细度 不粗于同时使用的水泥 试验室试验 烧失量 ‎%‎ ‎<3‎ 水玻璃:模数 ‎2. 5〜3. 3‎ 抽样送检 其他化学浆液 设计要求 查出厂质保书或抽样送检 ‎2‎ 注浆体强度 设计要求 取样检验 ‎3‎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按规定的方法 续表 项目 序号 检査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査方法 单位 数值 ‎1‎ 各种注浆材料称量误差 ‎%‎ ‎<3‎ 抽査 一般 ‎2‎ 注浆孔位 mm ‎±20‎ 用钢尺量 ‎30. 4 基础加固 S875‎ 项目 ‎3‎ 注浆孔深 mm 士 100‎ 量测注浆管长度 ‎4‎ 注浆压力(与设计参数比)‎ ‎%‎ 士 10‎ 检査压力表读数 ‎30.4.2加大基础底面积法 当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面积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 凝土套加大基础承载面积,提高承载力,达到加固既有建筑物的目的。‎ ‎30.4.2.1材料与机具 1. 材料 主要材料有锚栓、界面剂、钢筋、混凝土、水泥等。‎ 2. 机具 主要机具有小型挖掘机、空压机、清洗机、钻孔机、风镐或凿子、电焊机、振捣 辟寺ο ‎30. 4. 2. 2 施工方法 1.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挖出原基础—清理原基础面—凿露钢筋或钻孔植筋—焊接、绑扎钢筋—搭 设模板—浇筑混凝土—拆除模板—回填土方。‎ 2. 施工要点 (1) 当基础偏心受压时,可采用不对称加宽;当基础中心受压时,可采用对称加宽。‎ (2) 当采用混凝土套加固时,基础每边加宽的宽度及外形尺寸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GB 50007)中有关刚性基础台阶宽高比允许值的规定。‎ (3) 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时,加宽部分主筋宜与原基础内主筋焊接。‎ (4) 加宽部分基础垫层铺设厚度和材料均与原基础垫层一致。‎ (5) 施工前详细调查加固基础的环境条件,编制可行的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准 备完好的施工机具与设备,采购合格材料,满足施工要求。‎ (6) 用小型设备或人工开挖出原基础,开挖深度控制在原基础垫层位置,清理干净原 基础面,且开挖时应防止原基础破坏。‎ (7) 用风镐或凿子凿除加宽部位基础混凝土,露出主筋,也可采取植筋措施将增加钢 筋与原基础连接。‎ (8) 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将新增钢筋与原基础钢筋进行焊接和绑扎,支设稳固模板 支架。‎ (9) 在浇注混凝土前,应将原基础凿毛和刷洗干净,再涂刷水泥浆或混凝土界面剂, 以增加新老混凝土基础的粘结力。‎ (10) 对条形基础加宽时,应按长度1.5〜2.0m划分成单独区段,分批、分段、间隔 进行施工。‎ ‎(ID分层饶筑混凝土,待强度达到拆模要求时拆除模板并回填土方。‎ ‎30.4.2.3质量控制要点 (1) 植筋施工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钻孔过程中严禁切 断原受力钢筋,防止留下结构安全隐患。‎ (2) 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及设计要求。‎ (3) ‎30. 4 基础加固 S875‎ 混凝土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 规定。‎ (1) 进场水泥或界面剂材料应符合质量要求,应有产品合格证、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产品试验报告。‎ ‎30. 4. 3加深基础法 加深基础法适用于地基浅层有较好的土层可作为持力层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可将 原基础埋置深度加深,使基础支承在较好的持力层上,以满足设计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 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水或排水措施。加深基础法费用低、施工简便, 加固施工期间既有建筑仍可以使用。‎ ‎30. 4. 3.1材料与机具 1. 材料 主要材料有混凝土墩、混凝土、水泥、砂、木板等。‎ 2. 机具 主要机具有小型挖掘机、砂浆搅拌桶、镐、铲等。‎ ‎30.4.3.2施工方法 1. 施工流程 开挖托换导坑—将导坑扩展至托换基础下方—挖至基础下方持力层—用混凝土浇筑基 础下方导坑—填实现浇混凝土与基础间空隙,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基础托换全部完成。‎ 2. 施工要点 (1) 根据被托换加固结构荷载和坑下地基承载力大小,选用间断或连续混凝土墩进行 加深基础。‎ (2) 进行间断的墩式托换,应满足建筑物荷载条件对坑底土层的地基承载力要求。施 工时,首先设置间断墩,以提供临时支承。‎ (3) 当间断混凝土墩的底面积不能满足建筑物荷载提供足够支承时,则可设置连续墩 式基础。开挖间断墩间土,坑内灌注混凝土,干填砂浆,形成连续混凝土墩式基础。‎ (4) 当大的柱基用坑式托换时,可将柱基面积划分几个单元,进行逐坑托换。‎ (5) 依据基础的形式和设计情况,在贴近被托换基础侧面,人工或机械开挖一个比原 有基础底面深1.5m且满足施工要求的竖向导坑。在开挖原基础和加深开挖时,应依据开 挖深度,做好支护和防雨等施工措施,防止基坑壁坍塌,确保施工安全。‎ (6) 将导坑扩展到托换基础下面,并继续在基础下面开挖至设计持力层标高。‎ (7) 用现浇混凝土浇筑基础下的挖坑,至离原有基础底面8〜10cm处停止浇筑,养 护一天后,用干硬性水泥砂浆塞填8〜10cm的空隙,用铁锤锤击短木,使填塞砂浆充分 捣实成为密实的填充层。‎ ‎(8)采用同样的步骤,继续分段分批挖坑和修筑墩子,直至基础托换全部完成。‎ 30.4.3.3 质量控制要点 (1) 应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 混凝土、砂浆等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产品试验报告,符合规范 及设计要求。‎ (3) 施工工序应严格进行隐蔽验收。‎ ‎30.4.4锚杆静压桩法 ‎30. 4 基础加固 S875‎ 图30-1锚杆静压粧装置示意图 1一基础;2—粧;3—压桩孔;4一锚杆; 5—千斤顶;6—反力架;7—电动葫芦 锚杆静压桩法是利用建(构)筑物的自重作为压载,先在基础上开凿出压桩孔和锚杆 孔,借锚杆反力,通过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桩段从 基础压桩孔内逐段压入土中,然后将桩与基础连接 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髙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和控 制沉降的目的。施工示意见图30-1。 '‎ 铺杆静压桩法具有施工机具轻便灵活、施工方 便、作业面小、可在室内施工,且耗能低、无振动、 无噪声、无污染、施工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既有建筑基础加固工程中,适用于粉土、 黏土、人工填土、淤泥、淤泥质土、黄土等地层的 既有建筑基础加固,特别适用于地基不均勻沉降引 起上部结构开裂或倾斜、建筑物加层或厂房扩大、 在密集建筑物群中或在精密仪器车间附近建造多层 建筑物。‎ ‎30.4.4.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主要施工材料有锚杆螺栓、预制桩段、硫磺胶泥、环氧树脂胶泥、钢筋等。‎ ‎2.机具 主要机具有小型挖掘机、钻孔机、锚杆静力压桩机、电焊机、切割机、空压机、风 钻、风镐、配制环氧树脂胶泥(砂浆)及硫磺胶泥用的器具等。‎ ‎30.4.4.2施工方法 1.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挖出基础工作面—开凿压桩孔—钻锚杆孔—埋设锚杆—安装压桩架—起吊 桩段—就位桩孔—压桩—起吊下节桩段—接桩—压桩—重复接桩压桩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封桩—桩与基础连接—压桩施工完成。‎ 2. 施工要点 (1) 锚杆静压桩设计应综合考虑既有建筑上部荷载和基础结构形式、加固目的、地质 和水文条件以及周围地下管线、地下障碍、周围环境等因素。‎ (2) 当既有建筑基础承载力不能满足压桩要求时,应先对基础进行加固补强;也可采 用新浇筑钢筋混凝土挑梁或抬梁作为压桩的承台。‎ (3) 依据设计和规范要求,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制作加工好桩段、‎ ‎30. 4 基础加固 S879‎ 描杆螺栓、硫磺胶泥,平整施工工作面。‎ (1) 用小型挖掘机或人工开挖基础上部土方,提供工作面。‎ (2) 按设计要求凿出压桩孔,并将压桩孔壁凿毛,清理压桩孔。‎ (3) 按设计要求施钻锚杆孔,清理锚杆孔,孔内必须清洁干燥后再埋设粘结锚杆。‎ (4) 压桩架应安装牢固,并保持竖直,应均衡紧固锚固螺栓的螺帽或描具,压桩过程 中应随时检查螺帽,如有松动立即拧紧。‎ (5) 就位的桩段应保持垂直,使千斤顶、桩段及压桩孔轴线重合,不得偏心加压,压 桩时应垫钢板或麻袋,套上钢桩帽后再进行压桩,防止桩段破裂。‎ (6) 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当必须中途停压时,桩端应停留在软弱土层 中,且停压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24h。‎ (7) 压桩施工时,不应将数台压桩机放在一个独立基础上同时加压,施工期间压桩 力的总和不得超过该基础及上部结构所能发挥的自重,以防基础上抬造成破坏。压桩应连 续进行,不得中途停顿,以防因间歇时间过长使压桩力骤增,造成桩压不下去或把桩头压 碎。当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要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遇到障碍 物或产生断桩现象等。压桩施工应对称进行,防止基础受力不平衡而导致倾斜。‎ (8) 接桩时或中途暂停压桩时,应避免桩端停在砂土层上,以免再压桩时阻力增大 压入困难。‎ (9) 当采用焊接接桩时,应对准上、下节桩的垂直轴线,清除焊面铁锈,进行满焊 施工连接,确保焊接质量。‎ (10) 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的重量配合比可参照:硫磺:水泥:砂:聚硫 橡胶=44 : 11 : 44 : 1,可通过试配试验后适当调整施工配比。‎ (11) 桩尖应到达设计持力层深度,压桩力应达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规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1.5倍,持续时间不应少于5min。‎ (12) 桩顶未压到设计标高时,外露的桩头必须切除。严禁在悬臂情况下,切除桩头。‎ (13) 封桩(桩与基础的联结)是整个压桩施工中的关键工序之一,可分不施加预应 力法和预应力法两种方法。当封桩不施加预应力时,在桩端达到设计压桩力和设计深度 后,使千斤顶卸载,拆除压桩架,切除外露桩头,清洗孔壁,清除桩孔内杂物,焊接锚杆 交叉钢筋,涂刷混凝土界面剂,然后与桩帽梁一起浇筑C3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使桩与 桩基承台结合成整体,保湿养护7d以上,封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卸载。 30.4.4.3质量控制要点 (1) 桩身和封桩混凝土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硫磺胶泥性能应符合《建筑地基与基础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2)的规定。‎ (2) 压桩孔与设计位置的平面偏差不得超过±20mm。压桩时桩段的垂直偏差不得超 过桩段长的1%。 /‎ (3) 压桩施工的控制标准应以设计最终压桩力为主,设计桩入土深度为辅。最终压桩 力与桩压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接桩间歇时间和施工质量。压桩力不得大于该 加固部分的结构自重,压桩孔宜为上小下大的正方棱台状,其孔口每边宜比桩截面边长大 50 〜10.0mm。‎ (4) 钢筋混凝土桩宜为方桩,其边长为180〜300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粧内主筋应按计算确定。当方桩截面边长为200mm时,配筋不宜少于4 Φ 10;当 边长为250mm时,配筋不宜少于4Φ 12;当边长为300mm时,配筋不宜少于4Φ 16。‎ ‎30. 4 基础加固 S879‎ (1) 每段桩节长度应根据施工净空高度及机具条件确定,宜为1.0〜3.0m。‎ (2) 原基础承台应满足有关承载力要求,承台周边至边桩的净距不宜小于200mm, 承台厚度不宜小于350mm。‎ (3) 桩顶嵌入承台内长度应为50〜100mm;当桩承受拉力或有特殊要求时,应在桩 顶四角增设锚固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应满足钢筋锚固要求。‎ (4) 压桩孔内应采用C3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浇筑密实。‎ (5) 当原基础厚度小于350mm时,封桩孔应用2 Φ 16钢筋交叉焊接于锚杆上,并应 在浇筑压桩孔混凝土的同时,在桩孔顶面以上浇筑桩帽,厚度不得小于150mm。‎ (6) 锚杆规格及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锚杆可用光面直杆镦粗螺栓或焊箍螺栓。当 压桩力小于400kN时,可采用M24锚杆;当压桩力为400〜500kN时,可采用M27锚 杆;铺杆螺栓的锚固深度可采用10〜12倍螺栓直径,并不应小于300mm;锚杆露出承台 顶面长度应满足压桩机具要求,一般不应小于120mm。锚杆螺栓在锚杆孔内的胶粘剂可 采用环氧树脂胶泥,或硫磺胶泥;锚杆与压桩孔、周围结构及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 于 200mm。‎ (7) 当桩身承受拉应力时,应采用焊接接头,桩节两端均应设置预埋铁件。其他情 况可采用硫磺胶泥接头连接,桩节两端应设置焊接钢筋网片,一端预埋插筋,另一端预留 插筋孔和吊装孔。‎ (8) 桩与基础联结前,应对压桩孔进行认真检査,验收合格后,方可浇捣混凝土。‎ ‎30.4.5树根粧法 树根桩是一束不同倾斜度、向各方向分叉开、形状如同树根的小直径钻孔灌注桩,其直 径通常为100〜300_。国外是在钢套管的导向下用旋转法钻进。在托换工程中使用时,往 往要钻穿既有建筑基础进入地基土中直至设计标高,清孔后下放钢筋(钢筋数量从1根到数 根,视桩径而定),同时放入注浆管,压力注入水泥浆或水泥砂浆;边灌、边振、边拔管 (升装法)而成桩。亦可放入钢筋笼和注浆管,再填骨料,然后通过注浆管注人水泥浆或水 泥砂浆而成桩。树根桩有垂直的和倾斜的,有单根的和成排的,有端承桩和摩擦桩。‎ 采用树根桩法有以下特点:施工方便、噪声小、振动小、所需施工场地小、不危害既 有建筑物、不扰动地基土、整体性好,可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 土、淤泥、淤泥质土、人工填土和岩石等各类地层。‎ ‎30. 4. 5.1材料与机具 1. 材料 主要施工材料有钢筋、水泥、砂子、碎石、混凝土等。‎ 2. 机具 主要施工机具有钻机、电焊机、切割机、注浆泵等。‎ ‎30.4.5.2施工方法 ‎1.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钻孔—清孔—安放钢筋笼和注浆管—填灌碎石—注浆—拔注浆管—振捣桩 头—浇筑承台。‎ ‎2.施工要点 ‎30. 4 基础加固 S879‎ (1) 依据设计和规范要求,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制作加工好钢筋 笼、注浆管,合理选择起吊设备,尽可能一次起吊钢筋笼,平整施工工作面。‎ (2) 钻机就位后,按设计钻孔倾角和方位,调整钻机的方向和立轴的角度,钻机要求 安装牢固和平衡。‎ (3) 钻进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清孔,控制供水压力的大小,直至孔口溢出清水为止。‎ (4) 用起吊设备起吊钢筋笼,钢筋笼应顺直,因大部分钻孔是斜孔,下钢筋笼时,以 人工配合,顺放钢筋笼至设计深度。在吊放钢筋笼的过程中,若发现缩颈、塌孔而使钢筋 笼下放困难时,应起吊钢筋笼,分析原因后进行扫孔。特殊环境可分节起吊钢筋笼,用机 械连接或焊接不断接长,施工时应尽量缩短吊放和焊接时间。‎ (5) 注浆管可采用直径20〜25mm无缝铁管,在接头处应采用内缩节,使外管壁光 滑,便于拔出,注浆管的管底口需用黑胶布或聚氯乙烯布封住。‎ (6) 钢筋笼和注浆管人孔后,应立即投人用水清洗过的粒径为5〜25_的碎石,如 果钻孔深度超过20m时,可分二次投人。碎石应计量投人孔口填料区,并轻摇钢筋笼, 促使石子下沉和密实,直至填满桩孔。填人量不应小于计算体积的0.9倍,在填灌过程中 应始终利用注浆管注水清孔。‎ (7) 注浆时应控制压力,使浆液均匀上冒(俗称升浆法)。注浆管可在注浆过程中随 注随拔,且须埋人水泥浆和水泥砂浆中2〜3m,以保证浆体质量。注人水泥浆和水泥砂浆 时,碎石孔隙中的泥浆,被比重较大的水泥浆和水泥砂浆所置换,直至水泥浆和水泥砂浆 从钻孔口溢出为止。注浆压力随桩长而增加,当桩长为20m时,其压力为0.3〜0.5 MPa;当桩长为30m时,其压力为0. 6〜0. 7 MPa。在注浆过程中,应对注浆管进行不定 时上下松动。注浆施工时,应采用间隔施工、间歇施工或增加速凝剂掺量等措施,以防止 出现相邻桩冒浆和串孔现象。树根桩施工不应出现缩颈和塌孔。‎ (8) 浆液材料通常采用P. Ο 42. 5或R Ο 52. 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料需过筛,配制 中可加人适量减水剂及早强剂。纯水泥浆的水灰比一般采用0.4〜0.55。水泥砂浆的水灰 比可控制在0.5〜0.6。由于压浆过程会引起振动,使桩顶部石子有一定数量的沉落,故 在整个压浆过程中,应逐渐投人石子至桩顶,当浆液泛出孔口,压浆方可结束。‎ (9) 注浆结束后,起拔注浆管,每拔lm必须补浆一次,直至拔出为止。拔出注浆管 之后,再往桩头加人水泥、砂子和石子,并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然后用细长软管 振动棒振捣密实。‎ (10) 树根桩用作承重、支护或托换^t,为使各根桩能联系成整体和加强刚度,通常 都需浇筑承台,应凿开树根桩桩顶混凝土,露出钢筋,锚人所浇筑的承台内。‎ (11) 为提高树根桩的承载力,采用二次注浆的成桩法,需放置二根注浆管。一般二 次注浆管做成花管形式,在管底口以上1.0m范围作成花管,其孔眼直径0.8cm,纵向四 排,间距10cm,然后用聚氯乙稀胶布封住,防止放管时泥浆水或第一次注浆时水泥浆进 人管内,注浆管一般是在钢筋笼内一起放到钻孔中。采用二次注浆工艺时,应在第一次注 浆达到初凝(一般控制在60min范围内)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注浆。二次注浆除要冲破 封口的聚氯乙烯胶布外,还要冲破初凝的水泥浆和水泥砂浆浆液的凝聚力并剪裂周围土 体,从而产生劈裂现象。第二次注浆压力一般为2〜4MPa。因此,用于二次注浆的注浆 泵额定压力不应低于4MPa。经二次注浆后,桩承载力一般可提高约25%〜40%。 30.4.5.3质量控制 ‎30. 4 基础加固 S879‎ 要点 (1) 桩位平面位置允许偏差±20mm,直桩垂直度和斜桩倾斜度偏差均应按设计要求 不得大于1%。‎ (2) 钢筋笼主筋间距允许偏差为± 10mm,长度允许偏差± 100mm,钢筋材质应满足 设计要求,箍筋间距允许偏差为±10mm。‎ (3) 每3〜6根桩应留一组试块,测定抗压强度,桩身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应采用载荷试验检验树根桩的竖向承载力,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动测法检验桩身质 量,两者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0.4.6坑式静压桩法 坑式静压桩法亦称压入桩或顶承静压桩,是在已开挖基础下的托换坑内,利用建筑物 上部结构自重做支撑反力,用千斤顶将预制好的钢管桩或钢筋混凝土桩段接长后逐段压入 土中的托换方法。坑式静压桩法是将坑式托换与桩式托换融为一体的托换方法,适用于淤 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 ‎30.4.6.1材料与机具 1. 材料 主要材料有预制桩段、环氧树脂胶泥(砂浆)及硫磺胶泥(砂浆)等。‎ 2. 机具 主要机具有油压千斤顶、高压油泵、电动葫芦、电焊机、切割机、空气压缩机、风 钻、风镐、配制环氧树脂胶泥(砂浆)及熬制硫磺胶泥(砂浆)用的器具等。‎ ‎30.4.6.2施工方法 1.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开挖竖向导坑—开挖托换坑—托换压桩—接粧—封顶—回填托换坑及 导坑。‎ 2. 施工要点 (1) 坑式静压桩是在既有建筑物基础底下进行施工作业,难度大且有一定的风险,施 工前应详细调査加固基础的环境条件,编制可行的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准备完好的 施工机具与设备,采购合格材料,清理好压桩作业面,满足施工要求。‎ (2) 施工时先在被托换既有建筑的一侧,用人工或小型设备开挖一个比原有基础底面 深1.5m的竖向导坑。 ·:‎ (3) 将竖向导坑朝横向扩展到基础梁、承台梁或基础板下,垂直开挖一个托换坑。对 不能直立的砂土或软土坑壁,进行适当支护;如坑内有水时,应在不扰动地基土的条件下 降水后施工;为保护既有建筑安全,托换坑不能连续开挖,必须进行间隔式开挖和托换 加固。‎ (4) 压桩托换时,先在托换坑内垂直放正第一节桩,并在桩顶上加钢垫板,再在钢垫 板上安装千斤顶及压力传感器,校正好桩的垂直度后,驱动千斤顶压桩,每压入一节桩, 再接上一节桩。当日开挖的托换坑应当日托换完成,切不可撤除千斤顶,决不可使基础梁 ‎ ‎30. 4 基础加固 SS1‎ 和承台梁处于悬空状态。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使桩保持轴心受压,若有偏移,要及时 调整。‎ ‎.(5)当钢管桩压桩到位后,要拧紧钢板垫上的大螺栓,即顶紧螺栓下的钢管桩。对钢 管桩,接桩可采用焊接;对钢筋混凝土桩,接桩可采用硫磺胶泥或焊接。接桩时应保证 上、下节桩的轴线一致,并尽可能地缩短接桩时间。‎ (1) 在压桩过程中,应随时记录压人深度及相应的桩阻力,并须随时校正桩的垂 直度。‎ (2) 对钢管桩,应根据工程要求,在钢管内浇筑C2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最后用C30 混凝土将桩与原基础浇筑成整体。‎ (3) 对钢筋混凝土方桩,用C3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将桩与原基础浇筑成整体。当施 加预应力封桩时,可采用型钢支架,而后浇筑混凝土。‎ (4) 封顶回填时,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确定封顶回填的方案,通常在封顶混凝土 里掺加膨胀剂或预留空隙后填实的方法。‎ ‎30.4.6. 3质星控制要点 (1) 桩位平面允许偏差为±20mm,桩节垂直度不得大于1 %的桩节长。‎ (2) 施工前应对成品桩做外观及强度检验,接桩用焊条或半成品硫磺胶泥应有产品合 格证书;压桩用千斤顶应进行标定后方可使用。硫磺胶泥半成品应每100kg做一组试件 (3件)进行试验。‎ (3) 粧尖应到达设计持力层深度,压桩力应达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规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1.5倍,且持续时间不应少于5min。‎ (4) 压桩过程中应检査压力、桩垂直度、接粧间歇时间、桩的连接质量及压人深度。‎ ‎30.4.7预压桩托换法 预压桩的设计思路是针对坑式静压桩的施工存在的问题而予以改进的工法。坑式静压 桩施工中在撤出千斤顶时,桩体会发生回弹,影响施工质量。预压桩能阻止坑式静压桩施 工中撤出千斤顶时压人桩的回弹,其方法是在撤出千斤顶之前,在被预压的桩顶与基础之 间加进一个楔紧的工字钢。预压桩主要适用于 黄土、湿陷性黄土、地下水位较高且建筑物荷 载不大的情况。施工示意见图30-2。‎ ‎30. 4 基础加固 SS1‎ ‎30.4.7.1材料与机具 1. 材料 主要材料有预制桩段、工字型钢、钢垫 板、环氧树脂胶泥(砂浆)及硫磺胶泥(砂 浆)等。‎ 2. 机具 主要机具有油压千斤顶、高压油泵、电动 葫芦、电焊机、切割机、空气压缩机、风钻、‎ 风镐、配制环氧树脂胶泥(砂浆)及熬制硫磺 胶泥(砂浆)用的器具等。 图30-2预压桩施工示意图 883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 ‎▼‎ ‎▼‎ ia) (b) (c) (d)‎ 图30-3压胀式灌注粧浅层基础 处理施工图 U)桩杆;(b)压胀;(c)浇筑混凝土; (d)制作承台 ‎30.4.7.2施工方法 1.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开挖竖向导坑—开挖托换坑—托换压桩—安装托换千斤顶—塞入钢柱及钢 垫板—托换千斤顶卸载至零—钢柱两端与桩顶和基底焊接牢固—回填—支模、浇筑混凝土 承台。‎ 2. 施工要点 (1) 当钢管桩达到要求的设计深度,即可进行预压,如果是预制钢筋混凝土粧,则需 要等混凝土强度达到预压要求后才能进行预压。‎ (2) 用两个并排设置的千斤顶放在基础底和桩顶面之间,其间应能够安放楔紧的工字 钢钢柱。‎ (3) 加压至设计荷载的150%,保持荷载不变,等桩基础沉降稳定后(一个小时内沉降 量不增加被认为是稳定的),将一段工字钢竖放在两个千斤顶之间并打紧,这样就有一部分 荷载由工字钢承担,并有效地对桩体进行了预压,并阻止了其回弹,此时可将千斤顶撤出。‎ (4) 撤出千斤顶后,将混凝土灌注到基础底面,将粧顶与工字钢柱用混凝土包起来。‎ (5) 一般不采用闭口或实体的桩,因为桩顶的压力过高或桩端遇到障碍物时,闭口钢 管或预制混凝土难以顶进。‎ (6) 沉桩过程中,出现压力桩反常,桩身彳现斜,桩身或桩顶破损等异常情况时,应停 止沉桩,会同有关方面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30. 4. 7.3质量控制要点 (1) 施工前应对成品桩做外观及强度检验,接桩用焊条或半成品硫磺胶泥应有产品合 格证书;压桩用千斤顶应进行标定后方可使用。硫磺胶泥半成品应每100kg做一组试件 (3件)进行试验。‎ (2) 桩尖应到达设计持力层深度,压桩力应达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规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1.5倍,且持续时间不应少于5min。‎ (3) 压桩过程中应检查压力、桩垂直度、接桩间歇时间、桩的连接质量及压入深度。‎ ‎30.4.8其他基础加固技术 ‎30.4.8.1灌注桩托换法 从目前国内工程实例来看,由于地层原因而无法使用静压成桩工法时,普遍采用的是 灌注粧托换法。灌注桩托换可分为浅层地基处理和深 层地基处理,其施工示意如图30-3、图30-4‎ 883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所示。‎ 灌注桩托换的优点是能在密集建筑群而又不搬迁 的条件下进行施工,而且其施工占地面积较小,操作 灵活,能够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变动粧径和桩长。其 缺点是如何发挥桩端支撑力和改善泥浆的处理、回收 工作。‎ 压胀式灌注桩用于基础托换工程,此种工法粧杆 材料是由薄钢板折叠制成,使用时靠注浆的压力张 开。在施工前要先行成孔,然后放入钻杆。若进行浅 ‎30.4 基础加固 S&S 图30-4压胀式灌注桩深层基础处理施工图 (a)钻孔;(6)放包杆;(C)包杆与导管就位;W)压力注浆 层处理,则用气压将桩杆胀开,然后截去后浇筑混凝土而成粧的外露端头(图30-3);若 进行的是深层处理,则用压力注浆设备和导管,将粧杆胀开的同时,压入水泥砂浆而成粧 (图 30-4)。‎ ‎30.4.8.2打入桩托换法 当地层中含有障碍物,或是上部结构较轻且条件较差而不能提供合适的千斤顶反力, 或是粧身设计较深而成本较高时,静压成桩法不再适用,此时可考虑采用打入桩进行托换 加固。‎ 打入桩的粧体材料主要采用钢管粧,这是由于相比其他形式的桩,钢管桩更容易连 接,其接头可用铸钢的套管或焊接而成。常用的打桩设备是压缩空气锤,空气锤安装在叉 式装卸车或特制龙门导架上。导架的顶端是敞口的,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空间。 在打粧过程中,还需要在粧管内不断取土。如遇到障碍物时,可采用小型冲击式钻机,通 过开口钢管劈裂破碎或钻穿而将土取出。这种钻机可使钢管穿越最难穿透的卵石、碎石 层。在桩端达到设计土层深度时,则可以进行清孔和浇筑混凝土。‎ 在所有的桩都按要求施工完成后,则可用搁置在桩上的托换梁(抬梁法或挑梁法托 换)或承台系统来支撑被托换的柱或墙,其荷载的传递是靠钢楔或千斤顶来转移的。‎ 打入桩的另一个优点是钢管粧粧端是开口的,对桩周的土体排挤较少,所以对周围环 境影响不大。‎ 30.4.8.3 沉井托换加固法 沉井托换加固法也是建筑物增层、纠偏时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场地比较狭窄的既有 建筑加固工程中,更有其明显的效果。‎ 图30-5 U)为柱下条形基础,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造基础开裂,采用沉井托换加 固法支撑巳经开裂的条形基础。用千斤顶和挖土法支撑条基并使沉井下沉,达到设计标高 ‎ ‎30.4 基础加固 S&S 后封底或全部灌填低强度等级素混凝土,然后将巳开裂的基础进行灌浆加固修复。‎ 图30-5 (b)是采用沉井托换加固桩基础。由于单桩承载力不足,造成建筑物下沉, 或在增加荷载作用下,原柱基础承载力巳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在承台下开挖施工坑,并现 场浇筑沉井,分节下沉,用挖土法和千斤顶加压法,至计算标高后,清底并封底或全部充 填低强度等级素混凝土。‎ 图30-5 (c)是采用沉井托换加固法修复巳断的桩基础。‎ #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α)柱下条基加固法;‎ 图30-5沉井托换加固法 (6)沉井法加固粧基础;(C)沉井法修复已断粧基础 (a) 1 一墙体;2—条基;3—挖坑;4—沉井;5—填混凝土;‎ ‎(b) 1一沉井;2—原粧;3—基础;4—挖坑;(c) 1一沉井;2—原柱;3—基础;4—^体 ‎30. 5 结构加固 ‎30.5.1阻尼器 阻尼器是一种采用特殊阻尼材料制作的被动减振装置,通过与主体结构相连,利用其 阻尼特性耗散结构构件在地震或风振等作用下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改善既有 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安装便捷,性能稳定,对建筑物的空间配置及外观 影响小,地震后检验修复及更换方便等优点。适用于需要减小地震或风等外部动力作用下 振动反应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类型的建筑物。‎ ‎30.5.1.1材料与机具 ‎1.阻尼器 根据阻尼材料和耗能机理不同,结构减振常用阻尼器有油阻尼器、黏滞阻尼器、黏弹 阻尼器、软钢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多种类型。‎ (1) 油阻尼器、黏滞阻尼器:都属于流体体系阻尼器,利用阻尼器内流体惯性力耗散 结构振动能量的称为油阻尼器,利用阻尼器内流体黏滞力耗散结构振动能量的称为黏滞阻 尼器。油阻尼器构邊由油缸、活塞杆、调压阀、溢流阀等组成,通过油缸内活塞部分内藏 的阀门产生阻尼力,阻尼器用油有:精制矿物油、硅油等。黏滞阻尼器构造有由油缸、活 塞杆、活塞和硅流体组成的“流动阻抗型”和由外部钢板构成的墙形容器中注入高黏度的 黏滞体,并在外部钢板之间插入多层内部钢板组成的“剪切阻抗型”,其中“剪切阻抗型” 又分为墙型、多层型及旋转筒型。其黏滞体一般为烃类和丁焼类高分子材料。‎ (2) 黏弹阻尼器:黏弹阻尼器是采用黏弹性材料夹在两块平板之间使其产生剪切变形 的构造,当两块外部钢板产生相对平行位移时,黏弹性体产生剪切变形,有滞回特性的阻 抗力发挥作用达到吸收振动能量的目的。其构造类似于三明治,阻尼材料的主要成分一般 ‎ ‎30. 5 结构加固 期5‎ 为苯乙烯类合成橡胶和丙烯类黏弹性体,其与平板的结合,采用化学胶粘结和利用材料本 身固有的粘结等方式。‎ (1) 软钢阻尼器:利用软钢作为能量吸收材料,通过金属屈服(弹塑性变形)来耗散 振动输入能量,达到结构减振目的。其构造是采用软钢制作的平板钢支撑芯材和对其进行 防弯曲加固的一般钢管所构成,阻尼材料为阻尼器专用软钢。‎ (2) 摩擦阻尼器:通过受预紧力的两块固体之间的相对滑动所产生的摩擦力来耗散结 构振动能量,达到减振目的。其构造由发生装置、摩擦材料和对手材料组成,发生装置主 要有螺栓装置、环形装置等;阻尼材料主要有复合摩擦材料、金属类摩擦材料等。‎ 1. 相关要求 (1) 阻尼器产品外观及相关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2) 钢板、焊条等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板材切割、成孔应机械作业。‎ (3) 结构胶满足植筋的相关要求,高强度螺栓满足钢结构的相关规定。‎ 2. 机具 主要机具设备有电锤、钢筋探测仪、磁力钻、电焊机、钢板矫平机、切割机、倒链、 水准仪等。‎ ‎30. 5.1. 2阻尼器的设置形式及连接方法 1. 阻尼器的设置形式 阻尼器的设置形式有支撑型、墙型、剪切连接型、节点型、中间柱型、角撑型、悬臂 型、阶梯柱型、放大装置型等(图30-6)。‎ 2. 阻尼器与结构连接 阻尼器与结构之间一般通过后置描板连接。设置在加固改造工程现浇结构上时,阻尼 器也可通过预埋件连接主体结构。后置锚板通过植筋塞焊或化学锚栓固定在主体结构上, 阻尼器通过焊接、铰接或高强度螺栓与后置铺板(或预埋件)连接。阻尼器的连接要利于 充分发挥其性能。‎ (1) 油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 油阻尼器的设置方式有支撑型、剪切连接型等,考虑连接部分的刚度、节点有无间隙 等因素,其连接有铰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两种。铰接是后置锚板上设置球面轴承后与阻尼 器连接,必须根据用途区分有间隙和无间隙的情况。在连接长度无富余的情况下采用高强 度螺栓连接,油阻尼器两端带球面轴承的法兰盘与后置锚板上设置的法兰盘用高强度螺栓 连接。‎ (2) 黏滞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 1) 流动阻抗式 流动阻抗式的设置方式有支撑型、剪切连接型等。与结构的连接设置中有采用两端面 轴承的铰接方式,也有采用单侧铰接、另侧螺栓固定的方式。‎ 2) 剪切阻抗式 ‎①墙型、多层型 墙型、多层型黏滞阻尼器的设置方式一般为墙型,采用焊接或高强度螺栓与结构连 接。连接方法一般是连接在上下层的梁之间,垂直于水平接面设置,保证黏滞体表面必须 水平。‎ 887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887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887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图30-6阻尼器设置形式 (a)支撑型;(《墙型;(c)剪切连接型;W)节点型;(e)中间柱型;(/)角撑型;‎ ‎(g·)悬臂型;(《阶梯柱型;(i)放大装置型 887 30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改造 ‎②旋转筒型 旋转筒型一般设置在上下层的梁之间,形式有支撑型和剪切连接型。与结构的连接设 置中有较接、螺栓固定和焊接多种方式。对支撑型的情况,阻尼器速度放大部分应朝向支 撑构件的任一端部。对剪切连接型的情况,阻尼器速度放大部分应朝向柱的端部。‎ (1) 黏弹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方法 1) 剪切连接型、中间柱型、墙型 剪切连接型、中间柱型、墙型的黏弹阻尼器分别通过支撑构件、中间柱构件、墙式支 承构件、节点板连接到主体结构框架的梁、柱上。连接方法一般采用焊接或高强度螺栓, 当需对阻尼器进行更换时多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 2) 支撑型 支撑型黏弹阻尼器通过节点板连接到框架的梁柱节点或梁中央。连接方法一般采用焊 接或高强度螺栓,有时也可采用铰接。当需对阻尼器进行更换时多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 (2) 软钢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方法 软钢阻尼器与主体结构连接方法与一般钢结构构件大致相同,考虑到特殊情况下,构 件更换的可能性,常采用的是高强度螺栓连接。考虑到为防止主体结构和连接构件的变形 导致阻尼器发生附加弯曲变形时,也可采用铰连接和焊接。‎ ‎30.5 结构加固 SS7‎ ‎(5)摩擦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方法 摩擦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采用具有内部摩擦装置的整体型支撑阻尼器通过高强 度螺栓、铰、现场焊接等的连接;剪切连接型阻尼器+支撑的连接;支撑与主结构连接部 分直接采用平板型摩擦阻尼器的连接,将平板型摩擦阻尼器组装在中间柱内的连接等。‎ ‎30. 5.1. 3 施工方法 ‎1.阻尼器在混凝土结构加固中的施工方法 (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层处理—后置锚板安装—阻尼器安装—验收及保养。‎ (2) 施工要点 1) 施工准备 ‎①根据设计图纸和生产厂家提供的操作使用说明书,准备阻尼器安装配件。‎ ‎②搭设操作平台,并拆除既有建筑中影响阻尼器安装的构配件。‎ ‎③对原结构梁、柱、板构件的轴线尺寸进行实测和检査,发现原结构有严重破损影 响阻尼器安装使用时,应及时反馈给相关方采取补强措施。‎ ‎④采用钢筋探测仪器探査原有混凝土结构内钢筋位置,并作出标记。‎ 2) 测量放线 按设计图纸要求在施工面划定后置锚板(埋件)准确位置、植筋孔位等,用水准仪抄 测阻尼器的安装标高,轴线校核准确。标出植筋孔位,植筋位置与原结构钢筋位置冲突时 与设计协商调整。‎ 3) 基层处理 剔除原结构装饰层及抹灰层,露出混凝土表面。检查混凝土质量情况,对于混凝土表 面有剥落、腐蚀、松动等现象时,将该部位剔凿至坚实基层后,用清水冲洗润湿,然后用 环氧砂浆进行修复。对于混凝土表面不平整的部位,用混凝土角磨机、砂纸等工具将表面 的凸起部位磨平。如混凝土构件存在裂缝的,裂缝部分应进行封闭或灌浆处理。‎ 4) 后置锚板安装 后置锚板与结构的连接一般采用植筋塞焊或化学销栓固定的形式。‎ ‎①钻孔、植筋(化学螺栓)‎ 植筋(化学螺栓)一般采用电锤钻孔,孔深及孔径按照设计要求,成孔深度、直径及 清理、植筋(化学错栓)等要求详见30. 5. 5 “混凝土钻孔植筋”的有关内容。‎ ‎②钢板成孔 为避免偏差,后置锚板一般采用后开孔的方式,即植筋(化学螺栓安装)完成后,将 构件上的实际孔位反映到描板上,用石笔画出钻孔位置,然后用磁力钻钻孔。‎ 如采用植筋塞焊的方式,应先将钢板钻穿后扩孔。先用大于植筋直径4mm的钻头钻 孔,再用大钻头迸行扩孔,扩孔应扩成45°坡口。‎ ‎③锚板安装 后置锚板与钢筋采用塞焊连接时,应认真按坡口焊接的有关要求执行。每一焊道焊接 完成后应及时清理焊渣及表面飞概物,发现影响焊接质量的缺陷时,应清除后重新焊接。‎ 钢板表面在焊接后应用角磨机磨平,打磨至光滑。锚板安装示意见图30-7。‎ 采用化学锚栓固定时,按照设计要求预紧至相应力值,紧固螺栓。‎ ‎30. 5 结构加固 889‎ 钢板坡口加$‎ 图30-7后置锚板成孔及安装示意图 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缝隙采用灌注结构胶填实或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1) 阻尼器安装 阻尼器与后置锚板的安装固定主要是焊接、铰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三种形式,其安装 方法类似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可参照钢结构连接的相关章节执行。‎ ‎①焊接 a. 按设计图纸要求在施工面弹出阻尼器安装位置线。‎ b. 按照安装位置线将阻尼器吊装就位。在加固工程的施工中,因受场地条件限制, 阻尼器体型较大或较重时,可采用倒链吊装就位。在安装前应提前搭设吊装支撑架,或采 用在上层楼板设置吊钩固定倒链。‎ c. 焊接。阻尼器位置经检查无误后进行焊接作业,焊接工艺参见钢结构安装相关 内容。‎ d. 阻尼器与连接构件焊接时,应对称施焊,减少焊接变形。‎ e. 分层焊接。阻尼器焊缝应分层焊接,且每焊完一层,应用小锤将焊皮敲净,然后 继续焊接,直至焊缝饱满、均匀。‎ f. 焊缝检测。阻尼器在焊接完毕后应进行焊缝检测。可采用超声波探伤仪进行检测, 阻尼器安装焊缝为I级焊缝,需要进行100%焊缝检测。‎ 图30-8阻尼器高强度螺栓连接图 ‎②铰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 铰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先将节点 板(法兰盘)与后置锚板焊接,然后节点 板(法兰盘)与阻尼器采用高强度铺栓连 接,见图30-8、图30-9。‎ a.节点板(法兰盘)安装 节点板(法兰盘)下料前,应进行现 场放样,保证开孔位置准确,并复核上下 节点板之间销轴孔的净距离无误后与后置 锚板焊接固定。‎ b-上下节点板焊接完成后,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将阻尼器吊装就位,调整完毕后用 高强度螺栓将阻尼器的铰座与连接板连接,连接方法参见钢结构连接章节中相关内容。‎ 2) 验收及保养 ‎①阻尼器安装完成后应对其设置位置、连接情况、外观等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按 照设计要求进行防腐、防火处理。‎ ‎②阻尼器在使用期间,需定期进行检测和保养,保证其工作性能。‎ ‎③阻尼器在经历水灾、火灾或设计水平之上的地震、大风之后,需要对阻尼器进行 检査及性能检测,对已不能满足性能要求的阻尼器,需及时更换。‎ ‎30. 5 结构加固 889‎ 原结木t ‎^~L①锚“安装^~1 ©节丄板安装^~L ®阻尼器安装 原结构 原结构 ‎30. 5 结构加固 889‎ 图30-9高强度螺栓连接安装顺序 .‎ 1. ‎.阻尼器在钢结构加固中的施工方法 在钢结构的加固施工中,后置锚板安装一般直接与原钢结构构件进行焊接,然后再进 行阻尼器的安装固定,阻尼器的安装方法与在混凝土结构加固中的施工方法相同。 30.5.1.4质量控制要点 1. 质量要求 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规范》(GB 50205)、《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的相关 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2. 质量检验 ‎(1)阻尼器使用时需进行相关性能检验,其中包括阻尼器的基本特性及各种相关性, 性能检验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主要试验项目有:‎ 1) 油阻尼器 ‎①基本特性试验:检验位移时程和阻尼力,项目为阻尼力时程、阻尼力一位移关系、 第1阻尼力斜率、第2阻尼力斜率、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刚度。‎ ‎②相关性试验:包括频率相关性试验、环境温度相关性试验、微振动特性试验、循 环次数相关性试验。‎ ‎③其他试验:耐久性试验和耐火性试验。‎ 2) 黏滞阻尼器 ‎①基本特性试验:检验阻尼力和滞回曲线的平滑性。‎ ‎②相关性试验:包括频率相关性试验、速度相关性试验、位移振幅相关性试验、温 度相关性试验。‎ ‎③其他试验:循环性能、老化性能、耐火性、耐热性、温度稳定性、耐候性、耐 水性。‎ 3) 黏弹阻尼器 ‎①基本特性试验:储存弹性模量和损失系数。‎ ‎②相关性试验:包括应变相关性试验、频率相关性试验、温度相关性试验。‎ ‎③其他试验:疲劳曲线、老化性能、耐水性、耐候性、耐火性。‎ 4) 软钢阻尼器 ‎①基本特性试验:滞回曲线、弹性刚度、第2刚度、屈服承载力、极限位移。‎ ‎②相关性试验:包括位移速度相关性试验、循环次数相关性试验、频率相关性试验。‎ ‎30. 5 结构加固 S895‎ ‎③其他试验:疲劳曲线、累积塑性变形量。‎ ‎5)摩擦阻尼器 ‎①基本特性试验:滞回曲线、刚度、摩擦荷载、最大荷载、平均摩擦荷载,起点位 移和第2刚度。‎ ‎②相关性试验:包括位移速度相关性试验、振幅相关性试验、频率相关性试验、温 度相关性试验。‎ ‎③其他试验:磨耗耐久、耐水性、耐候性、耐火性》‎ ‎(2)阻尼器安装检查项目及方法如表30-6所示。‎ 阻尼器的安装检验 表30·6‎ 检查项目 检査数量 检査方法 控制标淮 设置位置 全数检查 外观检测 确认设置方向及产品类型 连接螺栓的紧固状况 全数检査 外观检测 螺栓数量无误,紧固螺栓无松弛 与建筑物的相互影响 全数检査 外观检测 是否存在阻碍阻尼器工作的障碍物 外观 全数检查 外观检测 涂层无脱落和生锈 保养 全数检查 外观检测 确认保养材料的状态 (1) 对钢构件的安装质量要求及检查 钢构件的检验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执行。‎ (2) 植筋、化学锚栓等锚固件的质量检查 在施工现场同种环境下做抗拔试验,抗拔力应达到设计要求。‎ (3) 对高强度螺栓的安装质量要求及检查 需进行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试验和复验,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施拧顺 序和初拧、复拧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和《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 82)的规定。‎ ‎30.5.2增加竖向结构 增加竖向结构是提高既有建筑承载力及抗震性能的加固方法,常用于增层改造对原结 构的墙、柱进行加固或新增墙、柱构件以提高工程整体承载力,以及通过增加剪力墙将框 架结构变成框剪结构,改变原结构形式,提高既有建筑抗震性能。‎ 增加竖向结构施工中涉及的加大构件截面、粘贴钢板、植筋等加固技术,在本章其他 节均有详述,因此,本节只侧重介绍增加竖向结构连接节点的做法》‎ ‎30.5.2.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1) 混凝土 1) 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 不低于C20,并适量添加膨胀剂。‎ 2) 必要时可选用高强度灌浆料来替代混凝土。 ·‎ (2) 钢材 ‎1)钢材的品种、质量和性能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钢材的连接方式、工艺等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机具 ‎30. 5 结构加固 S895‎ 主要施工机具有开洞用的水钻、拆除混凝土用的墙锯、打孔用的电锤等。‎ ‎30.5.2.2施工方法 1. 局部置换混凝土 局部置换混凝土是指用合格的混凝土置换既有混凝土结构构件中存在裂损、蜂窝、孔 洞、夹渣、疏松或混凝土强度偏低等缺陷或劣化的混凝土,达到恢复结构基本功能的目的。‎ 施工要点:‎ (1) 置换前进行全部卸荷或部分卸荷,并进行施工阶段的结构强度验算。‎ (2) 将原构件缺陷或劣化混凝土别凿至密实部位,并将表面用花锤打毛或人工副出横 向沟槽,沟槽深度不宜小于6mm,间距为100〜150mm,除去浮渣、粉尘及松动的石子。‎ (3) 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冲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前涂刷同等级水泥浆或界面剂,然后浇 筑混凝土。置换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混凝土提高一级,且不应小于C25。‎ 2. 增加柱节点连接 (1) 新加框架柱与原基础的连接 1) 当基础需要进行加固时,可结合基础加固一起考 虑,把新加纵向钢筋锚入加固基础内,并满足锚固长度要 求,见图30-10。‎ 图30-10新加柱纵向钢筋锚人 原基础示意 1—原基础;2—基础加固部分; 3—新加柱纵筋;4一新加柱 2) 当原基础不需加固时,增加柱纵向钢筋可通过植 筋植人原基础。在原基础顶面新加柱部位凿毛,按新加纵 向钢筋位置钻孔植筋,植筋直径与新加纵筋相同,植人基 础深度不小于15倍钢筋直径,伸出基础的长度根据钢筋 的连接形式确定,并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 (2) 新加框架柱穿过中间楼层的连接 1) 新加柱纵向钢筋需穿过中间各楼层,无抗震要求时搭接位置可从各楼层板面开始; 有抗震要求时搭接位置应避开柱端箍筋加密区。‎ 2) 新加纵向钢筋穿过楼层,其中间的钢筋与楼层梁相碰时,可采用绕梁而过。绕梁困 难时,可在梁上做钢套,将不能穿过楼板的纵向钢筋与钢套的角钢焊接,钢套侧面钢板截面 按未穿过楼板的钢筋进行等强代换来确定,见图30-11。‎ 图 30-11 1一新加柱i ‎' (3)(增层时)新加框架柱与原框 架顶层的连接 - 1)当原框架柱承载力不能满足要 求需要加固时,在对原框架柱加固过程 中,将下层柱加固纵向钢筋穿过楼板作 为新加框架柱的纵向钢筋。‎ 新加纵向钢筋与钢套连接示意 2—原梁;3—钢套;4—钢套角钢; 5—新加纵向钢筋 ‎1—1‎ ‎2)当原框架柱承载力满足要求不 需要加固时,可把原框架最顶层梁下一 段(避开不好焊接操作的部位)的柱表 面凿毛并露出需要连接的原柱内纵向钢 ‎30. 5 结构加固 S895‎ 筋,将新加柱的纵向钢筋伸到屋面以下与原柱纵向钢筋焊接 (单面焊10^,d为植筋直径),然后浇筑混凝土。也可把原柱顶 的混凝土保护层打掉,按新加柱纵向钢筋的位置钻孔植筋,植 人深度不宜小于为15山见图30-12。当原柱顶钢筋较多,钻孔 位置发生偏离时,可用角钢在原柱顶部位做钢套,将新加柱纵 向钢筋按设计位置焊接在钢套上。‎ ‎3.增加墙节点连接 (1)增加剪力墙的做法要求 1) 剪力墙应设在框架柱之间并靠近框架轴线位置。剪力墙 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小于墙净高的1/20。‎ 2) 钢筋采用双排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钢筋间距 图30-12新加柱柱脚纵向 钢筋植筋示意 1一原柱;2—新加柱;3—新 加柱纵筋;4一原柱顶混凝土 保护层剔凿面;5—新加纵筋 植人原柱中 一般为200mm、250mm,最大不宜大于300mm;双排钢筋之间的拉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600mm。若有开洞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在洞口四周设置加强钢筋。‎ 1) 与剪力墙连接的原框架梁、柱等构件,如有损伤或裂缝,应先进行修补处理后才 可施工剪力墙;原框架梁、柱与剪力墙的接触面应凿毛和清洁处理,在浇筑混凝土前涂刷 一道界面结合剂。‎ 2) 增设剪力墙在底层应设有基础,并和两侧框架柱的基础可靠连接成整体,共同受 力。如剪力墙下为软弱地基,应进行地基处理,防止不均匀沉降。‎ ‎(2)剪力墙与框架梁、柱的连接要求 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以下连接方式:‎ 1) 植筋连接:适用于原框架梁、柱不需要加固的情况。植筋直径宜用10〜16mm, 植筋距梁、柱边缘不宜小于W为钢筋直径),排距不宜小于5山沿梁长、柱高方向的 间距可根据剪力墙钢筋的位置每隔1〜2根植筋,但不宜大于500_,两排植筋应梅花形 布置,植筋的总截面面积不得小于剪力墙各自方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总和;植人梁柱的深度 不应小于10山锚入剪力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4(W。植筋施工工艺参见30. 5. 5 “混凝土钻 孔植筋”的有关内容。‎ 2) 焊接连接:适用于原框架梁、柱不需要加固的情况。施工时,把框架梁、柱与剪 力墙接触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凿开,并露出纵筋,根据剪力墙钢筋的位置,焊接连接短筋, 短筋的总截面面积不得小于剪力墙各自方向的钢筋面面积的总和,连接短筋锚人剪力墙 的长度不小于40山与梁、柱纵向钢筋单面焊不小于10山双面焊不小于51当剪力墙钢 筋与框架梁、柱内纵向钢筋有偏离时,可在剪力墙钢筋的端部按规范要求弯折。‎ 3) 外包梁、柱连接:适用于框架梁、柱做围套的情况。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钢筋分 别伸到框架梁、柱表面,在梁、柱的侧面另加钢筋绕过梁、柱锚入剪力墙内,相当于剪力 墙在梁、柱处加斜腋,斜腋的坡度为1 : 3,‎ 绕过柱的斜腋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与剪力墙的 水平钢筋相同,见图30-13;穿过楼板的斜 腋钢筋间距一般是剪力墙竖向钢筋间距的 1〜2倍,但不应大于lm,穿过楼板的斜腋 图30-13新加剪力墙包裹柱示意 ‎30. 5 结构加固 S895‎ 钢筋总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剪力墙竖向钢筋截1 一斜腋;2—原柱;3—斜腋钢筋;4一新增剪力墙钢筋 面面积的总和,所有斜腋钢筋锚入剪力墙的长度不小于4CW,见图 30-14。‎ 图30-14新加剪力墙 包裹梁示意 1一斜腋;2—原梁板; 3—斜腋钢筋;4一新增剪 力墙钢筋 ‎4)锚入柱围套连接:适用于框架柱做围套的加固,剪力墙的 水平钢筋直接锚入围套内,错入长度为35d,与剪力墙连接一侧的 围套厚度不宜小于150mm。‎ ‎4.墙体开洞、扩洞 (1) 按图纸设计要求测量确定墙体开洞、扩洞的位置,根据开 洞尺寸确定加固方法,并在墙体表面做出标记。‎ (2) 若洞宽度较大时,开洞、扩洞前要对洞上方的梁板进行临 时支撑。必要时要沿开洞方向搭设横梁进行临时支撑,待粘钢加固 完毕后再行拆除。‎ (3) 墙体开洞、扩洞时,先用静力切割将拆除部分墙体与保留 结构断开,再将切下的混凝土整体移除或就地进行破碎后清除。‎ (4) 开洞、扩洞的洞口混凝土应采用人工凿平,严禁用风镐等 振动大的机具进行剔凿。‎ (5) 开洞扩洞完成后,可按设计要求采用粘钢加固、粘碳纤维加固或在洞口四周增加 梁柱加固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6) 拆弃的混凝土块体或瘡土应及时清运,严禁集中堆放在楼板上。‎ ‎30.5.2.3质量控制要点 (1) 植筋施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及设计要求的相关规 定,钻孔过程中严禁切断原受力钢筋,防止留下结构安全隐患。‎ (2) 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及设计要求。‎ (3) 混凝土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 规定。‎ ‎30.5.3碳纤维粘贴 碳纤维粘贴加固是指碳纤维材料通过胶粘剂(浸渍树脂)充分浸润、固化,完全粘结 固定在构件表面,形成坚韧的复合层,从而对被加固构件起到补强作用。要求被加固构件 的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低于1. 5MPa。‎ 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的碳纤维,不得直接暴露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其表面应进行 防护处理。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CTC,如果被加固结构处 于特殊环境(如高温、‎ ‎30. 5 结构加固 S895‎ 高湿、介质侵蚀、放射等)中,除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采取相 应防护措施外,还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粘剂,并按专门的工艺要求进行粘贴。 30.5.3.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1)碳纤维 1) 碳纤维必须为连续纤维,应选用聚丙稀腈基(PAN基)12k或12k以下的小丝束 纤维,严禁使用大丝束纤维。‎ 2) 碳纤维的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0-7的要求。其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 c=0.99、保证率为95 %的要求确定。‎ 碳纤维复合材料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 表30-7‎ 类别 单向织物(布)‎ 条形板 项目 高强度工级 髙强度Π级 高强度I级 髙强度Π级 抗拉强度标准值/i.k (MPa)‎ ‎>3400‎ ‎>3000‎ ‎>2400‎ ‎>2000‎ 受拉弹性模量设(MPa)‎ ‎^2.4X105‎ ‎^2.1X105‎ ‎^1.6X105‎ ‎^1.4X105‎ 伸长率(%)‎ ‎>1.7‎ ‎^1.5‎ ‎>1.7‎ ‎>1.5‎ 弯曲强度(MPa)‎ ‎>700‎ ‎>600‎ ‎—‎ ‎—‎ 层间剪切强度(MPa)‎ ‎^45‎ ‎>35‎ ‎^50‎ ‎>40‎ 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料与 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纤维体积含量(%)‎ ‎—‎ ‎—‎ ‎^65‎ ‎^55‎ 单位面积质量(g/m2)‎ ‎<300‎ ‎<300‎ ‎—‎ ‎—‎ 注:L形板的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按高强度Π级条形预成型板(条形板)采用。‎ ‎3)承重结构的现场粘贴加固,严禁使用单位面积质量大于300g/m2的碳纤维织物或 预浸法生产的碳纤维织物。‎ ‎(2)胶粘剂 1) 碳纤维配套用胶粘剂必须进行安全性能检验,其粘结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 水平c=0. 99、保证率为95 %的要求确定。‎ 2) 浸渍、粘结碳纤维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套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 能指标应符合表30-8的规定。承重结构加固工程中不得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 等作浸渍、粘结胶粘剂。‎ 碳纤维浸渍/粘结用胶粘剂安全性能指标 表30-8‎ 性能项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标准 A级胶 B级胶 胶体性能 抗拉强度(MPa)‎ ‎>40‎ ‎^30‎ GB/T 2567‎ 受拉弹性模量(MPa)‎ ‎>2500‎ ‎.>1500‎ 伸长率(%)‎ ‎^1.5‎ 弯曲强度(MPa)‎ ‎^50‎ ‎^40‎ 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抗压强度(MPa)‎ ‎^70‎ 钢一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MPa)‎ ‎^14‎ ‎^10‎ GB/T 7124‎ 粘结强度 钢一钢不均匀扯离强度(kN/m)‎ ‎>20‎ ‎^15‎ GJB 94‎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GB 50367 附录 F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注:1.‎ B级胶不用于粘贴预成型板;‎ ‎30. 5 结构加固 S895‎ 2. 表中的性能指标,除标有强度标准值外,均为平均值;‎ 3. 当预成型板为仰面或立面粘贴时,其所使用胶粘剂的下垂度(4(TC)不应大于3mm;‎ 4. 当按《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的测定(刚性材料对刚性材料)》(GB/T7124)制备试件时,其加压养护应在 侧立状态下进行。‎ ‎3)底胶和修补胶应与浸渍、粘结胶粘剂相适配,其安全性能应分别符合表30-9和表 ‎30. 5 结构加固 899‎ ‎30-10的要求。‎ 底胶的安全性能指标 表 30-9‎ 性能项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标准 钢一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_‎ 当与A级胶匹配:>14‎ 当与B级胶匹配:>10‎ GB/T7124‎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GB 50367 附录 F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混合后初黏度(23°C时)(MPa*s)‎ ‎<6000‎ GB/T 22314‎ 修补胶的安全性能指标 表30-10‎ 性能项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标准 胶体抗拉强度(MPa)‎ ‎>30‎ GB/T 2567‎ 胶体抗弯强度(MPa)‎ ‎>40,且不得呈脆性破坏 GB/T 2567‎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GB 50367 附录 F 注:表中的性能指标均为平均值。‎ 1) 碳纤维枯贴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由配套底胶、修补胶和浸溃、粘结胶组成;另一 种为免底涂,且浸溃、粘结与修补兼用的单一胶粘剂;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 求时,可根据工程需要任选一种。当选用免底涂胶粘剂时,厂商应出具免底涂胶枯剂的证 书,使用单位应留档备查。‎ 2) 碳纤维粘贴用胶粘剂,应通过毒性检验,严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严禁掺加挥发性有害溶剂和非反应性稀释剂。‎ 2. 机具 碳纤维枯贴加固的机具设备主要有角磨机(金刚石碗磨)、吹风机、小台称、滚刷等, 可根据现场情况及施工面积、工期要求合理配置。‎ ‎30. 5. 3. 2 施工方法 1. 工艺流程 r>25mm ‎1/ ^‎ ‎‎ ‎/‎ 图30-15被加固结 构转角处打磨示意 1—被加固构件;2—拟 粘贴的碳纤维 基面处理—底涂胶配制、涂刷—找平胶配制、修补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处—粘贴胶配 制、涂刷—粘贴第一层碳纤维布—粘贴第二层碳纤维布—表面防护。‎ 2. 操作要点 (1) 基面处理 1) 按设计图尺寸要求进行放线定位。‎ 2) 剔除混凝土表面疏松混凝土,修补混凝土内部的裂缝。‎ 3) 打磨平整被粘贴的混凝土表面,露出混凝土结构新面。转角 处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小于25mm,见图30-15。‎ 4) 将混辉土表面清理干净,去'除灰尘并保持混凝土表面干燥。‎ ‎30. 5 结构加固 899‎ 若混凝土表面有油污,可用棉纱蘸丙酮擦拭混凝土表面。‎ (1) 涂刷底涂胶 1) 按配合比准确计量配制底涂胶,搅拌均匀。‎ 2) 用专用工具将底涂胶均勻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待胶表面指触干燥时即可进行下一 步工序施工。‎ (2) 修补基面 1) 按配合比准确计量配制找平胶,揽拌均匀。填充料根据施工情况进行适量添加。‎ 2) 用找平胶填补平整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且没有棱角。转角处用找平胶修整为光 滑的圆弧。‎ 3) 待找平胶表面指触干燥时,即可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3) 枯贴碳纤维布 1) 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裁剪好的碳纤维布须成卷状妥善摆放,不得 展开铺在地上,防止污染。‎ 裁剪及使用碳纤维片材时应尽量远离电源,与高压电线及输电线路要有可靠隔离 措施。‎ 2) 配制粘结胶,严格按粘结胶配合比准确计量,搅拌均匀后涂抹于所要粘贴的混凝 土表面,再将裁剪好的碳纤维布贴到涂好加固部位。‎ 配制胶粘剂的原料应密封C存。碳纤维片材的配套用胶及用丙酮时应远离火源,避免 阳光直接照射。‎ 3) 用专用工具沿纤维方向多次涂刷,挤出气泡,使胶液充分浸透纤维布。涂刷时不 得损伤碳纤维布。‎ 4) 多层粘贴时重复上述步骤,待纤维布表面指触干燥时,即可进行下一层的粘贴。‎ 5) 在最后一·层的碳纤维布表面均勾涂抹粘结胶。‎ (4) 表面防护 在纤维布外表面粘贴洁净砂,增加碳纤维表面粗糙度,以保证防护材料与原有纤维布 之间有可靠的粘结。‎ 30.5.3.3 质量控制要点 (1) 碳纤维片材及其配套胶进场时,必须有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出厂合格证及质量证 明文件,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每一道工序结束后,均按工艺要求进行检査,做好相关验收记录,如出现质量问 题,应立即返工。‎ (3) 大面积粘贴前需做样板,待相关材料现场复试验证后,方可大面积施工。为了确 保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基底处理首先检查需加固部位本身的质量情况, 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 (4) 碳纤维与混凝土间的粘结质量,可用小锤轻轻敲击或手压碳纤维表面的方法检 査,总有效粘结面积不应低于95%。当碳纤维的空鼓面积不大于10000mm2时,允许采 用注射法充胶修复;当空鼓面积大于10000mm2时,应割除修补,重新粘贴等量的碳纤 维。粘贴时,其受力方向(顺纹方向)每端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若枯贴层数超 过3层,该搭接长度不运小于300mm;对非受力方向(横纹方向)每边的搭接长度可取 为 100mm。‎ (5) 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温度和湿度,冬期施工要有可靠的保证措施。'‎ ‎30. 5 结构加固 899‎ (1) 碳纤维片材和配套胶粘剂按规范规定进行现场取样复试。‎ 碳纤维粘贴施工质量现场检验按规范要求进行拉拔试验,现场检验应在已完成碳纤 维粘贴加固的结构表面上进行。取样原则:按实际粘贴碳纤维加固结构表面面积计, 500m2以下取一组试样,500〜1000m2取两组试样,1000m2以上工程每1000m2取两 组试样 ‎(7)施工质量应符合《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的 规定。‎ ‎30.5.4钢板粘贴 '‎ 钢板枯贴加固法是用胶粘剂将钢板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以提高原构件的承载能力 的加固方法。粘贴施工时,应采取措施卸除作用在被加固结构上的全部或大部分活荷载。‎ 钢板粘贴加固按工艺分为直接粘贴钢板加固和灌注粘贴钢板加固两种。直接粘贴钢板 加固是用政粘剂直接将钢板粘贴在被加固构件混凝土表面。如果钢板不能在粘贴施工前完 成焊接,则应采用灌注粘贴铜板加固。灌注粘贴钢板加固是先将钢板安装到被加固构件混 凝土表面,焊接完成后用封缝胶密封钢板边緣与混凝土间、钢板间的所有缝隙,并留出灌 胶嘴和排气嘴,最后将胶粘剂灌满钢板与混凝土间的间隙,完成粘钢加固。‎ ‎_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的钢板,其外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表面防锈蚀材料对钢 板及胶粘剂应无害。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C,如果被加 固结构处于特殊环境(如高温、高湿、介质侵蚀、放射等)中,除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还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粘剂,并按专门的工艺要 求粘贴。‎ ‎30.5.4.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1) 钢材 1) 钢材的品种、质量和性能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 钢材的连接方式、工艺等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 粘钢胶粘剂 1) 粘贴钢板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能指标必 须符合表30-11的规定。‎ 2) 粘钢用胶粘剂必须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时,其粘结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 信水平c=0. 90、保证率为95%的要求确定。‎ 粘钢用胶粘剂安全性能指标 表30-11‎ 性能项目 '‎ ‎;; ■' .‎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标准 A级胶 B级胶·‎ 抗拉强度(MPa)‎ ‎^30 ,‎ ‎>25‎ 受拉弹性模量(MPa)‎ ‎>3. 5X103‎ ‎(3.ΌΧ103)‎ 胶体性能 伸长率(%)‎ ‎>1.3‎ ‎^1.0‎ GB/T 2567‎ 抗弯强度(MPa)‎ ‎>45‎ ‎^35‎ 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抗压强度(MPa)‎ ‎>65.‎ 绫表 性能项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标准 ‎30. 5 结构加固 899‎ A级胶 B级胶 钢一钢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15‎ ‎>12‎ GB/T 7124‎ 粘结能力 钢一钢不均匀扯离强度(kN/m)‎ ‎>16‎ ‎>12‎ GJB 94‎ 钢一钢粘结抗拉强度(MPa)‎ ‎>33‎ ‎>25‎ GB/T 6329‎ 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GB 50367 附录 F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注:表中括号内的受拉弹性模量指标仅用于灌注粘结型胶粘剂。_‎ ‎3)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粘钢胶粘剂,应通过毒性检验。对完全固化的胶粘剂,其检验 结果应符合实际无毒卫生等级的要求。严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环氧树脂固化剂,严禁掺加 挥发性有害溶剂和非反应性稀释剂。‎ ‎(3)混凝土基材 若采用粘贴钢板加固,被加固混凝土结构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且混凝 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得低于1. 5MPa。‎ 风化混凝土、严重裂损混凝土、不密实混凝土、结构抹灰层、装饰层等均不得作为粘 贴基面。‎ ‎2.机具 粘贴钢板加固的机具设备主要有角磨机(金刚石碗磨)、吹风机、空压机、等离子切 割机、剪板机、钢筋探测仪、电锤、台钻、注胶泵、小台称、电焊机等,可根据现场情况 及施工面积、工期要求合理配置。‎ ‎30.5.4.2施工方法 ‎1.粘贴钢板加固 (1) 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混凝土基面处理—钢板加工—确定锚栓位置、钻孔—预安装—混凝土基面 再清理—钢板除锈、表面清理—配制胶粘剂—粘贴钢板—固化养护。‎ (2) 操作要点 1) 定位放线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及现场具体情况,确定钢板的数量、规格、粘贴位置。‎ 2) 混凝土基面处理 ...‎ 剔除加固区域结构表面装饰层、抹灰层等直至混凝土结构层,对粘合面凸凹较大的部 位用凿子将凸面打平,用角磨机打磨混凝土粘合面,直至露出坚硬新茬,要求混凝土基面 平整度<2mm/m。打磨区各边比粘钢区宜大20mm。‎ 打磨好后用钢丝刷或无油空压机清除表面浮灰,如发现构件表面有蜂窝麻面缺陷,要 将疏松混凝土剔除,用胶粘剂填补平整。如果混凝土表面有油污或其他污染,可用脱脂棉 蘸丙酮进行清洗、擦拭,达到手触无灰尘无油污为止。‎ 3) 钢板加工 按设计要求及现场构件实际尺寸统计钢板的尺寸、接头位置和数量,列表作为钢板的 ‎ ‎30. 5 结构加固 903‎ 下料单。钢板下料应按实际尺寸下料,钢板加工时采取措施防止窄条钢板翘曲变形,一旦 产生变形必须事先调直调平,成形钢板要做出标识堆放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钢板搬运过 程中,要保证钢板不变形。‎ 钢板长度不够时可采用等强度焊接接长,钢板焊接全部采用等强全溶焊缝,焊接要求 和焊缝质量要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钢板焊接前要做焊接试件,合格后方可大批量焊接。‎ 1) 确定错栓位置、钻孔 根据设计要求,在混凝土表面确定锚栓位置并钻孔,钻孔前用钢筋探测仪探明钻孔处 是否有受力钢筋,若遇钢筋可作适当调整,孔深、孔径根据固定锚栓的规格而定,成孔后 用高压空气吹净孔内浮尘。然后按混凝土表面钻孔的位置量测到钢板上,并在钢板上对应 位置成孔。‎ 2) 预安装 将固定锚栓安装好,再将钢板安装到粘贴位置,钢板与混凝土面就位线要吻合,且平 整度要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要对混凝土面再进行处理,直至合格为止。‎ 3) 混凝土表面再清理 再次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清除干净浮尘。粘钢时保持混凝土表面干净干燥,无油 污、浮尘等杂物。‎ 4) 钢板除锈、表面清理 采用平砂轮打磨钢板粘贴面,直至出现金属光泽,打磨纹路要与钢板受力方向垂直。 并对钢板粘贴面进行除镑、清洗,要求表面干净无尘无污染。禁止使用镑蚀严重的钢板。‎ 5) 配制胶粘剂 粘钢用胶粘剂均由甲、乙两组份组成。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比例准确计量、 分份配制、搅拌均匀。配好的胶要在固化前用完。‎ 6) 粘贴钢板 钢板粘贴前,用抹灰刀将配制好的胶粘剂同时均匀地涂抹在钢板或混凝土表面,涂抹 厚度为1〜3mm,中间厚,两边薄。然后将钢板粘贴于预定位置,用锚栓紧固施压,也可 用可调支撑进行加压支撑,使胶粘剂从钢板边缘挤出。并用手锤沿粘贴面轻轻敲击钢板, 如无空洞声,表示已粘贴密实。否则要剥下钢板,重新补胶粘贴。‎ 7) 固化养护 粘钢后在一5〜0Ό固化养护48h,0Ό以上固化时间为24h即可,三天达到受力使用 要求。固化期内不得在粘贴好的构件上走动、堆放重物或其他作业,严禁扰动粘钢构件。‎ 8) 清理 粘贴钢板达到受力条件后,拆除加压支撑,并及时进行清理。剔除挤出的胶粘剂残渣 并磨平钢板侧楞和胶的毛刺,清除其他杂物,检查粘钢质量。‎ ‎2.灌胶粘贴钢板加固 (1) 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混凝土基面处理—钢材加工—确定锚栓位置、钻孔—安装固定锚栓—混凝 土基面清理—钢材除锈、清理—安装钢板、焊接—密封钢材边缘与混凝土间缝隙—灌注胶 粘剂一固化养护。‎ (2) 操作要点 1) 定位放线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及现场具体情况,确定钢板的数量、规格、粘贴位置。.‎ ‎30. 5 结构加固 903‎ 1) 混凝土基面处理 剔除加固区域结构表面装饰层、抹灰层等直至混凝土结构层,对粘贴面凸凹较大的部 位用凿子将凸面打平,用角磨机打磨混凝土粘合面,直至露出坚硬新槎。打磨区各边比粘 钢区宜大20mm。‎ 用钢丝刷或无油空压机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浮灰,如发现构件表面有蜂窝麻面缺陷,要 将疏松混凝土副除。如果混凝土表面有油污或其他污染,可用脱脂棉蘸丙酮进行清洗、擦 拭,达到手触无灰尘无油污为止。‎ 2) 钢板加工 按设计要求及现场构件实际尺寸统计钢板的尺寸、接头位置和数量,列表作为钢板的 下料单。钢板下料应按实际尺寸下料,钢板加工时采取措施防止窄条钢板翅曲变形,一旦 产生变形必须事先调直调平,成形钢板要做出标识堆放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钢板搬运过 程中,要保证钢板不变形。‎ 3) 确定固定锚栓位置、钻孔 在混凝土表面确定锚栓位置并钻孔,钻孔前用钢筋探测仪探明钻孔处是否有受力钢 筋,若遇钢筋可作适当调整,孔深、孔径根据固定锚栓的规格而定,成孔后用高压空气吹 净孔内浮尘。然后按混凝土表面钻孔的位置量测到钢板上,并在钢板上对应位置成孔。‎ 4) 混凝土基面再清理 再次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清除干净浮尘,粘钢时保持混凝土表面干净干燥,无油 污、浮尘等杂物。‎ 5) 钢板除诱、清理 采用角磨机打磨钢材粘贴面,直至出现金属光泽,打磨纹路要与钢材受力方向垂直。 并对钢材粘贴面进行除锈、清洗,要求表面干净无尘无污染。禁止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板。‎ 6) 安装钢板、焊接 按设计要求安装钢板,拧紧锚栓固定钢板,将需连接的钢板焊接好。钢材焊接采用等 强全溶焊缝,焊接要求和焊缝质量要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钢材焊接前要做焊接试件,合格后方可进行焊接,电焊工要持证上岗。‎ 7) 密封钢材边缘与混凝土间缝隙 用密封胶粘剂将钢板与混凝土间的缝隙及固定锚栓的孔隙密闭严密,并根据钢板的尺 寸大小,安装足够的灌浆嘴和排气孔。待胶粘剂固化后进行密封情况检查,对未密封好的 部位再补胶,直至全部密封。‎ 8) 灌注胶粘剂 粘钢灌注胶粘剂由甲、乙两种组分组成。配制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的 比例进行准确计量、分伤、配制、搅拌均匀。配好的胶要在固化前用完。‎ 用专用灌胶设备将配制好的灌注胶粘剂从下向上(或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灌注,当 相邻的排气孔出胶后,将正灌注的灌胶嘴密封,把出胶的排气孔作为灌浆嘴继续灌胶,依 次进行直至灌完。灌胶过程中要检查是否有漏胶的情况,若有漏胶现象则立即停止灌胶, 将漏胶部位封闭严密后方可继续灌胶。灌胶结束后要及时检査灌胶效果,若发现有漏灌的 情况,及时打孔补灌。‎ 9) 固化养护 固化期内不得在粘贴好的构件上走动、堆放重物或其他作业,严禁扰动粘钢构件。低 于常温时,固化时间随温度降低而延长。‎ ‎30. 5 结构加固 903‎ 1) 检查验收 粘钢结束后及时清理混凝土表面。剔除胶粘剂残渣并磨平钢板侧楞和胶的毛刺,清除 其他杂物。清理完毕后,再用小锤轻轻敲击钢板进行检查,从声音判断灌胶效果。发现漏 灌面积大于规范规定时,要钻孔补灌。‎ ‎30.5.4.3质量控制要点 (1) 钢板及胶粘剂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复试,合格后 方可使用。‎ (2) 施工质量应符合按《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的规定。‎ (3) 基面打磨要尽可能平整,混凝土表面要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基底处理要彻 底,不能只停留在构件的表面处理。对于老结构,先检查是否有空鼓、裂缝等现象,粘钢 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粘贴质量。‎ (4) 在灌注胶粘剂前要将钢板四周的所有缝隙封堵严密,防止有漏胶粘剂的现象 发生。 .‎ (5) 对于重大工程,尚需抽样进行荷载试验,一般仅作标准使用荷载试验,即将卸去 的荷载重新全部加上,其结构的变形和裂缝开展应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30.5.5混凝土钻孔植筋 植筋是指将胶粘剂灌注于已清洁好的基材(混凝土)孔中,然后把钢筋(或螺杆)植 埋于孔中与胶粘剂粘结固化于基材中。植筋部位的混凝土不得有缺陷,新增构件为悬挑结 构构件的,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新增构件为非悬挑结构构件的,其原 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采用植筋锚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C。处于特殊环境 (如高温、高湿、介质腐蚀等)的混凝土结构植筋时,除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粘剂。‎ ‎30. 5. 5.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1)钢材 1) 钢材的品种、质量和性能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 当植埋钢螺杆时,钢螺杆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采用锚人部位有螺纹或全螺纹的螺杆,不得采用锚人部位无螺纹的螺杆;‎ ‎②螺杆的钢材等级应为Q345级或Q235级;‎ ‎③螺杆的质量应符合《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和《碳素结构钢》(GB/ T 700)的规定。‎ 3) 当植埋锚栓时,锚栓的钢材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0-12或表30-13的规定。‎ 碳素钢及合金钢锚栓的钢材安全性能指标 表30-12‎ 性能等级 ‎4.8‎ ‎5.8‎ ‎6.8‎ ‎8.8‎ 抗拉强度标准值/stk (MPa)‎ ‎400.‎ ‎500‎ ‎600‎ ‎800‎ 屈服强度标准值/yk或/s.0.2k (MPa)‎ ‎320‎ ‎400‎ ‎480‎ ‎640‎ 伸长率灸(%)‎ ‎14‎ ‎10‎ ‎8‎ ‎12‎ 注:性能等级 4. 8 表示:/stk = 400MPa; /yk//s,k = 0. 8。‎ 不锈钢锚栓的钢材安全性能指标 表30-13‎ ‎30. 5 结构加固 903‎ 性能等级 ‎50‎ ‎70‎ ‎80‎ 螺纹公称直径d (mm)‎ ‎<39‎ ‎<24‎ ‎<24‎ 抗拉强度标准值/stk (MPa)‎ ‎'500‎ ‎700‎ ‎800‎ 屈服强度标准值/yk或/s,Q.2k (MPa)‎ ‎210‎ ‎450‎ ‎600‎ 伸长率办(mm)‎ ‎0. 6d ‎0.4d ‎0. 3d ‎4)当植埋钢筋时,植筋用钢筋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2)植筋锚固胶 1) 植筋锚固胶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或改性乙烯基脂类锚固胶 (包括改性氨基甲酸酯锚固胶),按其基本性哮分为A级胶和B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 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或植筋直径大于22mm时应采用A级胶;对一般结 构可采用A级胶或B级胶。‎ 2) 植筋锚固胶按使用形态可分为管装式、现场配制式、机械注入式等,应根据使用 对象的特征和现场条件合理选用。‎ 3) 植筋锚固胶必须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时,其粘结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 水平c=0.90、保证率为95%的要求确定。‎ 4) 植筋锚固胶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0-14的规定。植筋锚固胶中的填料必须在工厂 制胶时添加,严禁在施工现场掺入。‎ 植筋锚固用胶粘剂安全性能指标 表30-14‎ 性能项 ‎@‎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标准:‎ A级胶 B级胶 劈裂抗拉强度(MPa)‎ ‎>8.5‎ ‎^7.0‎ GB 50367 附录 G 胶体性能 抗弯强度(MPa)‎ ‎>50‎ ‎^40‎ GB/T 2567‎ 抗压强度(MPa)‎ ‎>60‎ GB/T 2567‎ 钢套筒拉伸抗剪强度标准值(MPa)‎ ‎>16‎ ‎>13‎ GB 50367 附录 J 粘结能力 约束拉拔条件下带肋钢筋 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MPa)‎ C30、φ 25, /—150mm C60、φ. 25, /=125mm ‎^11.0‎ ‎^17.0‎ ‎>8.5‎ ‎>14.0‎ GB 50367 附录 J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2793‎ 注:1.表中各项性能指标,除标有强度标准值外,均为平均值。‎ 2. 表中I为钢筋植人混凝土构件的植人深度。‎ 3. 当按现行国家标准《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 2567) _进行胶体抗弯强度试验时,其试件的厚度A 应改为8mm。‎ ‎30.5 结构加固 9Q3‎ ‎5)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植筋锚固胶,应通过毒性检验,对完全固化的植筋锚固胶,其 检验结果应符合实际无毒卫生等级的要求。严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环氧树脂固化胶,严禁 掺加挥发性有害溶剂和非反应性稀释剂。‎ ‎(3)混凝土基材 1) 混凝土基材应坚实可靠且具有较大体量,能承担对被连接件的锚固和传递的荷载。‎ 2) 风化混凝土、严重裂损混凝土、不密实混凝土、结构抹灰层、装饰层等均不得作 为锚固基材。‎ 3) 混凝土基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 机具 :‎ 主要机具设备有水钻、电锤、吹风机、空压机、钢筋探测仪、注胶泵、小台秤等,根 据现场情况及施工面积、工期要求合理配置。‎ ‎30. 5. 5. 2 :施工方法 1 ‎.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钻孔—清孔—钢筋或螺杆处理—注胶—插入钢筋(或螺杆)—固定养护。 流程图本见图30-16。‎ 钻孔 清孔 清孔 注胶 图30-16植筋工艺流程图 植筋 2 ‎.操作要点 定位 (1) 测量放线、‎ 按设计要求进行测量定位,并在混凝土表面标出钻孔的位置。要求植筋钻孔最小间距 不小于5厶最小边距不小于W为植入钢筋直径或螺杆外径)。‎ 钻孔前应用钢筋探测仪探测钻孔处混凝土内部是否有受力钢筋,若有受力钢筋,则必 须调整钻孔位置以避开钢筋,防止钻孔过程中切断原受力钢筋。‎ ‎(2)钻孔 根据钻孔直径、现场条件可选用电锤或水钻进行钻孔,钻孔直径和深度按设计要求确 定,若设计无要求时可参照表30-15来确定。钻孔深度允许偏差为0〜20mm,垂直度允 许偏差为5°,位置允许偏差为5mm。‎ 各种直径钢筋的钻孔直径和深度对应表 表 30-15‎ 钢筋直径d (mm)‎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钻孔直径(mm)‎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35‎ ‎40‎ 钻孔深度(mm)‎ ‎100〜150‎ ‎120〜180‎ ‎140〜210‎ ‎160〜320‎ ‎180〜360‎ ‎260〜400‎ ‎300〜440‎ ‎375〜500‎ ‎420〜560‎ ‎460〜640‎ ‎(3)清孔 ‎30.5 结构加固 9Q3‎ 若电锤钻孔,先用高压空气将孔内的粉尘吹出,再用毛刷或棉纱进行擦拭,重复以上 ‎30. 5 结构加固 907‎ 操作直至清理干净孔壁。 .‎ 若用水钻钻孔,可用高压空气吹出孔内的粉尘及积水,再用毛刷或棉纱进衍擦拭;也 可先用高压水冲洗孔壁,再用棉纱吸干孔内的水,最后晾干孔壁,必要时可対孔壁进行烘 烤,保证植筋施工时孔壁干燥。‎ (4) 钢筋(螺杆)处理:加工植筋用钢筋,将钢筋截成植筋设计长度。对钢筋植筋端 进行除锈,若钢筋上有油污,则用清洗剂对植筋端进行清洗并晾干。‎ 植筋用螺栓,先用清洗剂清洗干净螺杆植筋端,然后用胶带对螺栓外露部分进行包 裹,以防植筋锚固胶粘到螺栓丝扣上,影响螺母安装。‎ (5) 注胶:将注胶管伸入到孔底,从孔底开始注胶,直至注满孔深的2/3左右。‎ (6) 插入钢筋(螺杆钢筋(螺ff)插入注好植筋锚固胶的孔内,边插边按一个 方向旋转,确保旋达孔底。‎ (7) 固定养护:钢筋(螺杆)插好后,等待锚固胶固化,期间不得扰动钢筋(螺杆)。‎ 30.5.5.3 质量控制要点 (1) 施工前,应确认植筋锚固胶、钢筋(螺杆)的产品合格证、出广检验报告,各项 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2)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植筋锚固胶,若现场配制锚固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 量,配胶由专人进行,搅拌均匀,配好的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25Ό条件下约 40min)。植筋锚固胶配制时称量、搅拌用容器应保持清洁,切忌有水滴入盛胶容器内。‎ (3) 钻孔深度、孔径、钢筋(螺杆)处理、配胶等均要按设计要求及材料、工艺要求 进行,专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4) 确保养护质量,养护期间严禁扰动植埋好的钢筋(螺杆)。‎ (5) 钢材和植筋锚固胶按规范规定进行现场取样复试。‎ 植筋(螺杆)施工质量现场检验按规范要求进行拉拔试验,现场检验可根据结构构件 的重要性或设计要求进行破坏性抽样检验,也可进行非破损抽样检验。'若受现场条件限 制,无法进行原位取样检验时,也可进行模拟试件检验。‎ (6) 植筋质量现场检验抽样时,应以同品种、同规格、同强度等级的,安装于锚固部 位基本相同的同类构件为一检验批,并从每一检验批中进行抽样。取样原则:对#要结构 构件,应按其检验批植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件进行随机抽样;对一般结构构件,应 按其检验批植筋总数的1%,且不少于3件进行随机抽样。‎ (7) 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建筑结构加固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及每计要求。 二 ’:‎ ‎30. 5. 6高强麼化学螺栓 高强度化学螺栓锚固是指用化学药剂将高强度螺检锚園在基材(混凝土)中的后锚固 连接方式,适于锚固在普通混凝土承重结构,不能锚固在轻质混凝土及严重风化的结构。 采用高强度化学螺栓时,重要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一般构件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C20。‎ 30.5.6.1 材料与机具 ‎1.材料 ‎30. 5 结构加固 907‎ 化学螺栓:由药剂管、螺管、垫圈及螺母组成。螺杆、垫圈、螺母一般有镀锌和不镀 锌两种,药剂管内药剂有反应树脂、固化剂和右英颗粒等成分。‎ ‎2.机具 ......‎ 主要机具设备有水钻、电锤:、吹风机、空压机、钢筋探测仪、手枪钻等,可根据现场 情况及施工面积、工期要求合理配置。‎ ‎30.5.6.2:· ' 施工方法—‎ ‎1;.工艺流程 ‎;钻孔—清孔—置人药剂管—钻入螺杆—凝胶固化—安装被固定物。‎ 2. 操作要点 .‎ (1) 钻孔:根据设计要求,按图纸间距、边距定好位置,在混凝土中进行钻孔,钻孔 直径、深度按设计化学螺栓型号确定,钻孔深度一般大于锚固深 度。化学螺栓型号的选择要满足锚固厚度的要求。‎ (2) 清孔:用高压空气或手持式风机将孔内浮尘清除,保持 孔内洁净。‎ (3) 置入药剂管:将药剂管插入洁净的孔中,保证药剂管中 的树脂在室温条件下能像蜂蜜一样流动。‎ (4) 旋入螺杆:用低速电钻旋入螺杆,药剂管破碎,树脂、‎ 固化剂和石英颗粒混合,并填充螺栓与孔壁间的孔隙,直至螺杆 3>17 插至预定深度为止,这时应有药剂流出,见图3017。‎ (5) 凝胶固化:螺杆插人到孔底后,调整好角度,保持不动,静待药剂固化。凝胶硬 化时间不低于表30-16的要求。‎ 化学螺栓凝胶固化时间 表 30~16‎ 温度rc)‎ ‎•初凝时间(min)‎ 固化时间(d)‎ ‎—5〜0‎ ‎60‎ ‎15‎ ‎0〜10‎ ‎30‎ ‎10‎ ‎10 〜20‎ ‎20‎ ‎5‎ ‎20 〜40‎ ‎8‎ ‎3‎ ‎30.5.6.3质量控制要点 (1) 材料进场应有化学螺栓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 标准的规定。化学螺栓的间距、边距、构件厚度等数据以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为准。‎ (2) 钻孔时,.宜使用与化学螺栓相匹配的钻头,钻孔时不得损伤原混凝土中的钢筋。 必要时可用钢筋探测仪探测钢筋位置,钻孔若遇钢筋可作适当的调整以避开原有钢筋。‎ (3) 化学螺栓施工质量现场检验按规范要求进行拉拔试验,现场检验可根据结构构件 的重要性或设计要求进行破坏性抽样检验,也可进行非破损抽样检验。若受现场条件限 制,无法进行原位取样检验时,也可进行模拟试件检验。‎ ‎30. 5 结构加固 907‎ (1) 现场检验抽样时,应以同品种、同规格、同强度等级、安装于锚固部位基本相同 的同类构件为一检验批,并从每一检验批中抽样。取样原则:应按其检验批植筋总数的 1%,且不少于3件进行随机抽样。‎ (2) 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及设计要求。‎ ‎30.5.7喷射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由喷射砂浆发展而来,它是利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将按一定配比拌制 的混凝土混合物,沿管路输送至喷头处,以较高速度垂直喷射于受喷面,依赖喷射过程中 水泥与骨料的连续撞击压密而形成的一种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常用于加大构件截面施工,可以省去支模、浇筑和拆模工序, 将混凝土的搅拌、输送、浇筑和捣实合为一道工序,具有与基层粘接力强(新旧结构粘接抗 拉强度接近于混凝土的内聚抗拉强度)、加快施工进度、强度增长快、密实性良好、施工准 备简单、适应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施工技术易掌握、工程投资较少等优点,缺点是施工 厚度不易掌握、回弹量较大、表面不平整、劳动条件较差需用专门的施工机械等。‎ ‎30.5.7.1材料与机具 ‎1.原材料 (1) 水泥:优先采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 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应不低于32. 5MPa。水泥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水泥标准的规 定。当有防腐、耐高温等要求时,应采用特种水泥。‎ (2) 骨料:喷射混凝土用的骨料及其质量,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细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性好的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 5,使用时砂子含水 率宜控制在5%〜7%。‎ 2) 粗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性好的卵石或碎石,粒径不应大于12mm。当使用短纤维 材料时,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10mm。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制成的粗骨料。粗骨料 的级配宜采用连续级配,且应满足表30-17的要求。‎ 粗骨料通过筛径的累计重量百分率(%) 表30-17‎ 筛网孔径(mm)‎ ‎0.15‎ ‎0. 3‎ ‎0. 6‎ ‎1.2‎ ‎3. 5‎ ‎5. 0‎ ‎10. 0‎ ‎12. 0‎ 优 ‎5〜7‎ ‎10 〜15‎ ‎17 〜22‎ ‎23 〜31‎ ‎35 〜43‎ ‎50 〜60‎ ‎73 〜82‎ ‎100‎ 良 ‎4〜8‎ ‎5〜22‎ ‎13 〜31‎ ‎18 〜41‎ ‎26 〜54‎ ‎40 〜70‎ ‎62 〜90‎ ‎100‎ ‎3)粗骨料的材质应满足表30-18的要求。‎ 喷射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材质要求 表30·18‎ 项目 石子 砂子*‎ 砕石 卵石 ‎—‎ 岩石试块(边长>50_的立方体)在饱和状态下的抗压 5SK强度与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强度之比不小于(%)‎ ‎200‎ ‎—_‎ ‎—‎ 软弱颗粒含量按重量计不大于(%)‎ ‎'—;‎ ‎5‎ ‎■—‎ 针状、片状颗粒含量按重量计不大于(%)‎ ‎15‎ ‎15‎ ‎■—‎ 泥土杂物含量(用冲洗法试验)按重量计不大于(%)‎ ‎—‎ ‎1‎ ‎3‎ 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颜色不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则对混 凝土进行强度试验加以复核 ‎30. 5 结构加固 907‎ 注:.1.对有抗冻性能要求的喷射混凝土,所采用的碎石和卵石,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有足够的坚实性,即在 硫酸钠溶液中浸泡至饱和又使其干燥,反复循环5次后,其重量损失不得超过10%;,.‎ ‎2.石子中不得掺人煅烧过的白云石或石灰石块,碎石中不宜含有石粉,卵石中不得含有石粉,卵石中也不得 含有黏土团块或冲洗不掉的黏土薄膜。‎ ‎30. 5 结构加固 919‎ 1) 喷射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水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必须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 63)的规定。不得采用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硫酸盐按SCT含量大于水重 1 %的水和海水等。‎ 2)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其所掺的粉煤灰应是I级灰, 且其烧失量不应大于5%。‎ (1) 外加剂 1) 当掺加速凝剂时,应采用无机盐类速凝剂,并与水泥相容,初凝时间不超过 5min,终凝时间不应超过lOmin,掺量宜为水泥重量的2%〜4%。‎ 2) 当掺加增黏剂(黏稠剂)时,增黏剂性能应能满足相关要求,过期变质的不得使 用,不得对混凝土性能有不良影响。‎ 3) 膨胀剂掺量应按说明书使用,最佳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 短纤维材料 1) 当掺加钢纤维时,钢纤维直径宜为0_ 25〜0. 4mm,长度宜为20〜25mm,抗拉强 度不应低于380MPa,掺量宜为1%〜1.5% (按混凝土体积计)。‎ 2) 当掺加合成短纤维时,短纤维不能含有杂质或被污染,纤度不小于13. 5dtex (g/ lO^m); (dtex是分特,纤维纤度国际单位),单丝拉断力不小于3·5Χ10_2Ν,长度为 12〜19mm,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和化学稳定性、耐老化性能,分散性好,不结团, 每立方米混凝土掺量宜为0. 6〜0. 9kg。‎ 2. 配合比 (1) 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宜通过试配试喷确定。其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满足节 约水泥、回弹量少、黏附性好等要求。喷射混凝土的胶(水泥)骨(砂+石子)比宜为 1: (3. 5〜4. 5),砂率宜为0.45〜0.55,水灰比宜为0. 4〜0. 5。施工中,由于粗骨料易 于回弹,故受喷面上的实际配合比中水泥含量较高。‎ (2) 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一般可达20〜35MPa,轴心抗拉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 8. 5%〜10.2%,抗弯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15%〜20%,抗剪强度一般在3〜6. 5MPa,与 旧混凝土的黏结强度一般在1.0〜2. 5MPa,弹性模量在(2. 16〜2. 85) X 104MPa,抗渗 指标一般在0.5〜3.2MPa (抗渗等级可达P8),抗冻性良好(抗冻等级可达F200〜 F300)。‎ (3) 当喷射混凝土掺入外加剂和短纤维时,其掺量、配合比和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配试 喷确定。加入合成短纤维可与水泥、粗细骨料一起搅拌,搅拌时间延长20s。‎ 3. 施工机具 喷射混凝土的施工机具,包括混凝土喷射机(分干式和湿式两类)、喷嘴、混凝土搅 拌机、上料装置、动力及JC水容器等。‎ ‎30.5.7.2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1) 喷射混凝土加固修复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 (2) 加固修复结构构件的表面,应按下列方法处理:‎ ‎1)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必须清除装饰层,露出原结构层后进行凿毛处理,再用压缩空 气和水交替冲洗干净;‎ ‎2)对砌体结构表面,除清除装饰层外,还应对受浸蚀砌体或疏松灰缝进行处理。灰 缝的处 ‎30. 5 结构加固 919‎ 理深度宜为10_。‎ (1) 当结构加固部位的配筋有锈蚀现象时,钢筋表面应除锈;当结构中钢筋锈蚀造成 的截面面积削弱达原截面的1/12以上时,应补配钢筋。‎ (2) 喷射混凝土前应支设边框模板。边框模板应牢固。在大面积加固时应设置喷射厚 度标志,其间距宜为1000〜1500mm。‎ (3) 喷射混凝土前应对空压机、喷射机进行试运转。经检验运转正常后,应对混凝土 ' 拌合料输送管道进行送风试验、对水管进行通水试验、不得出现漏风、漏水情况。‎ (4) 在喷射作业前,应检查结构加固配筋与锚固件的连接是否牢固可靠。‎ (5) 当喷射机司机与喷射手不能直接联系时,应配备联络装置。‎ (6) 作业区应有良好的通风和照明。‎ (7) 采用湿法喷射时,宜备有液态速凝剂并应检查速凝剂的泵送及计量装置性能。‎ ‎2-喷射作业 (1) 喷射作业的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高低和均匀与否。喷射作业时,必须调整 好喷射空气压力、水压力和水量大小、喷射角度、喷射距离、喷射顺序和喷射头的移动轨 迹、喷射段高、喷射和找平的配合作业等。‎ (2) 在喷射作业前应对受喷表面进行喷水湿润。喷射作业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分 片、分段进行,且应按先侧面后顶面的喷射顺序自下而上施工。‎ (3) 当设计的加固修复厚度大于70mm时,可分层喷射。一次喷射厚度可按表30-19 的规定选用。对于砌体结构采用喷射混凝土加固时,外加面层的截面厚度不应小 于 5 0mm ο 素喷混凝土一次喷射厚度(mm) 表30-19‎ 喷射方法 部位 配 比 成分 不掺速凝剂 掺速凝剂 干法 侧立面 ‎50 〜70‎ ‎70 〜100‎ 顶面 ‎30 〜40‎ ‎50 〜60‎ 湿法 侧立面 ‎—‎ ‎80 〜150‎ 顶面 ‎—‎ ‎60 〜100‎ (4) 当分层喷射时,前后两层喷射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当在混凝 土终凝lh后再进行喷射时,应先喷水湿润前一层混凝土的表面。当在间隔时间内,前层 混凝土表面有污染时,应先采用风、水清洗干净。‎ (5) 为了控制喷射厚度,一般在喷射之前,制作标志筋或者贴灰饼,喷射作业完成后 由抹灰工及时用刮尺找平以满足抹灰的要求。‎ (6) 用于喷射混凝土作业的台架,必须牢固可靠,并应设置安全护栏。‎ (7)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纤维扎伤操作人员。‎ (8) 当采用大风压处理堵管故障时,应先停风关机将输料软管顺直,并锤击管路堵塞 部位,使输塞料松散;加大风压清除堵塞料时,操作人员必须紧按喷头。喷头前方不得有 人,疏通管道的风压不得超过0. 4MPa。‎ (9) 喷射混凝土时,应采用湿喷。对于干法喷射混凝土,应采用综合方法减少粉尘。‎ (10) 混凝土喷射操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30. 5 结构加固 919‎ 1) 混凝土喷射射手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上岗;‎ 2) 应保持喷头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施工中应经常检查输料管、接头和出料弯头的 磨损情况。当有磨薄、击穿或松脱等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3) 喷头与受喷面应基本垂直,喷射距离宜保持0. 6〜1. 0m;‎ 4) 干法喷射时,喷射手应控制好水灰比,保持喷射混凝土表面平整,湿润光泽,无 干块滑移、流淌现象;‎ 5) 应控制喷射混凝土作业的回弹率,墙面不宜大于20%,楼板(向上喷射)或拱面 不宜大于30%。落地回弹料宜及时收集并打碎,防止结块。回弹料应过筛分类,其粒径 满足表30-17粗骨料通过筛径的累计重量百分率(%)要求的可再利用,已污染的回弹料 不得再用于结构加固。‎ (1) 喷射混凝土的养护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喷射混凝土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应刮抹修平,修平应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时进行, 修平时不得扰动新鲜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棊层的粘结;‎ 2) 待最后一层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3) 当气温低于+ 5°C时,不宜喷水养护,应采取保水养护。‎ (2) 冬期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喷射作业区的气温不应低于+5‎ 2) 混合料进人喷射机的温度不应低于+5‎ 3) 喷射混凝土强度在下列数值时不得受冻:‎ ‎①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喷射混凝土低于设计强度等级30%时;‎ ‎②矿猹硅酸盐水泥配制的喷射混凝土低于设计强度等级40 %时。‎ 30.5.7.3 质量控制要点 (1)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检验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每批材料均应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①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量合格证明书,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 厂曰期等进行检査。当发现问题时应进行复检,并按其复检结果使用;‎ ‎②进场的粗、细骨料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按批进行现场检验,符合质量要求方可 使用;‎ ‎③当喷射混凝土施工使用非饮用水时,应对水质进行检验,其中的pH值和水中硫 酸盐按sor的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不能采用污水和海水;‎ ‎④夕卜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根据对喷射混 凝土性能的要求、施工和气候条件、喷射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材料及其配合比等因素,根据 相关规定确定。‎ 2) 喷射混凝土混合料配合比及拌合均匀性,每工作班的检查次数不宜少于两次,条 件变化时,应及时检查。‎ (2) 喷射混凝土加固层厚度的检验方法及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喷射混凝土施工时,可用测针、预埋短钢筋和砂浆饼厚度标志等方法控制喷射层 ‎30. 5 结构加固 919‎ 原柱结构断面 ‎30. 5 结构加固 919‎ 上铁 5^^——‎ 墙水平 箍筋 分布筋 腫 下铁 连梁宽 图30-18加大钢筋混凝土截面示意图 型钢柱箍、Φ 14及以上规格通丝对拉螺杆等;钢筋、 质量证明书,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 厚度。当无厚度检控标志时,应在喷射施工结束后8h以内钻孔检査喷射加固层厚度;‎ 2) 喷射混凝土加固层厚度的检查部位,应根据不同构件的加固面确定。检查点间距 不得大于2m,单个构件每一加固面的检査点不宜少于3个;‎ 3) 喷射混凝土加固层厚度允许偏差值为:+8mm或一5mm。当设计有特殊规定时, 应符合其规定的值,但设计规定的允许偏差值,不得大于相关规范规程要求的规定值。‎ (3) 喷射混凝土强度的检验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喷射混凝土必须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增做相应性能要求 的试验。‎ 2) 采用同材料、同配合比、同喷射工艺的喷射混凝土可划分为一个验收批,在同一 验收批中,每一工作班每50m3或小于50m3混凝土应至少制取一组(3块)用于检验混 凝土强度的试块。 ·‎ 3) 用于检验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块,应在喷射现场随机制取。‎ 4)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指在与实际工程相同的条件下,向规定尺寸的模具中喷筑 混凝土板件,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d后,切割成边长100mm的立方块试块或钻取 成Φ lOOmmX 100mm的芯样试块,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 (4) 每组3个试块应在同一批混凝土喷筑的同一板件上制取,对有明显缺陷的试块应 予舍弃。‎ (5) 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合格判定应按承重构件和非承重构件分别进行。‎ (6) 当对喷射混凝土试块强度的代表性有怀疑时,可采用直接从喷射混凝土构件上钻 取样芯的方法,对受检构件喷射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推定。‎ (7) 结构加固修复工程竣工后,应按设计要求和质量合格条件进行分项工程验收。‎ ‎30. 5. 8加大混凝土截面 加大混凝土截面加固法是在原结构构件外增加(大)钢筋混凝土截面,使之与原结构 形成整体,共同受力,达到提高构件承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加固方法。‎ 一般来说,加大混凝土截面壁 厚较薄,见图30-18,采用喷射混 凝土施工更加可行。但当加大截面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喷射混 凝土难于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支模 浇筑混凝 ‎30. 5 结构加固 919‎ 土的施工方法。‎ ‎30.5.8.1材料与机具 1.材料 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模 板、木方、Φ 48X3. 5钢管、扣件、 商品混凝土等工程实体材料应具有 ‎2.机具 主荽机具有錾子、电锤、水钻、钢筋加工机械(切断机、调直机、套丝机等)、木加 ‎30. 5 结构加固 919‎ 工机械(电锯、电刨等)、振捣棒、钢钎等。‎ ‎30. 5. 8. 2施工方法 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钢筋制安—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 2. 施工要点 (1) 基层处理 对需要加大截面的混凝土构件表面装饰层、抹灰层等劍除干净,并用錾子凿毛。原结 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凿毛困难时,可以采用打沟槽的方式,沟槽深度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大于箍筋间距及200mm。打掉混凝土棱角,并除去浮渣和尘土,以保证新 旧混凝土结合良好。 ‘‎ 剔凿前应先对增大构件截面外边线(与其他构件相连部位)弹线,顺线用切割机切至 原结构件混凝土表层下约10mm深,然后剔毛原结构加大截面的结合部位,避免剔凿时 混凝土崩裂豁缺伤及非加大截面而增大支模难度,同时减少修复工作。‎ (2) 钢筋制安 1) 加大截面的纵向受力钢筋,可采取植筋、锚入加大截面、穿越原结构构件、焊接 等多种形式与原结构相连,应符合设计和现行规范要求。‎ 2) 下料前,应充分熟悉图纸和既有建筑的现状,对于贯通纵筋,要计算钢筋接头的 部位并考虑现场连接时的可操作性。受空间限制钢筋机械连接无法实施时,应满足焊接接 头的相关规定。‎ 3) 箍筋批量制作前,应先进行试套。检查既有结构构件是否妨碍箍筋入位,如需调 整箍筋形式,应办理设计变更。‎ 4) 施工前,对原结构构件的实际尺寸、偏差、钢筋位置进行实测实量,根据设计图 纸推算加大截面的钢筋排布,需要调整时,需征得设计人员同意。‎ 5) 受既有结构限制,钢筋接头位置、锚固长度等难以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时,要与设 计、甲方、监理沟通,达成一致处理意见。‎ (3) 模板支设 1) 为了适应加大截面的各种状态和组拼方便,宜采用木模板。‎ 2) 加大截面加固施工,截面加大尺寸较小而钢筋较粗,致使混凝土浇筑振捣尤为困 难。当无法实施插入式振捣时,需要通过敲打模板背愣等措施加强外部振捣,因此,模板 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比新建工程要求更高。‎ ‎①加大混凝土截面柱模板宜用型钢柱箍加通丝螺杆加固,通丝对拉螺杆规格不应小 于Φ14。第一道柱箍离地<250mm,其余间距以不大于500mm为宜。外侧设置钢管斜撑 加固模板,斜撑的设置数量根据模板的高度确定,间距以1〜2m为宜。‎ ‎②加大混凝土截面墙模板必须设置穿越原结构构件墙体的对拉螺栓,水平和竖向间 距 ‎30. 5 结构加固 919‎ 宜<500mm。当层高较高时,模板支撑可分别支顶于楼板和顶板上,.以确保支撑稳定。‎ ‎③模板背楞宜比新建工程同类构件的模板背楞适当加密。‎ 1) ‎.竖向构件加大截面的模板宜一次支设到顶。层高较高时,可在模板侧面沿高度方 向每隔2m和水平方向每隔lm留置混凝土浇筑口。浇筑口宜统一规格,孔口模板做成活 动盖板的形式,待混凝土浇筑至孔口部位,将孔口模板盖上,用两道柱箍或钢管背楞锁 紧,防止孔口模板歪斜。根据混凝土的浇筑进程,:从下至上依次封堵饶筑口模板。‎ ‎(4)混凝土浇筑 1) 浇筑前用水冲洗并充分润湿表面,打沟槽的混凝土表面用界面剂进行表面处理。‎ 2) 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或扩展度大的细石混凝土,通过试配确定配合比,混凝土坍 落度宜大于200_。大面积施工前,先选择1〜2个代表性构件饶筑混凝土,验证施工方 案的可行性,获取混凝土施工相关数据,积累经验教训,为顺利开展大面积施工创造 条件。‎ 3) 浇筑混凝土前,先浇筑同强度等级的砂浆封闭墙脚和柱脚,砂浆铺筑厚度约 为 50mm。‎ 4) 混凝土应严格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不宜超过300mm,待下层混凝土振捣密 实,方可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土的振捣可采取内外振摘相结合的方式。当不能进行插入 式振捣时,可从对称的两个面敲击柱箍、背楞等方式加强外部振捣混凝土,外部振捣严禁 直接敲击模板。‎ ‎5)混凝土应从顶板浇筑口(或模板两侧浇筑口)对称下料,见图30-19。接近板底 时,相邻孔口应相间作为浇筑口和出气口,力Π强浇筑口混凝土振捣,直至出气口混凝土翻 浆至与原结构板面平。避免相邻孔口同时浇筑导致模内闭气影响混凝土质量。‎ 图30-19加大截面构件顶板混凝土浇筑的设置 加大截面构件上口顶着梁底时,宜在结合处设置簸箕口,混凝土浇筑至突出构件 30〜50mm,侧模拆除后剔除多余部分。;‎ ‎6)施工过程中,严禁对自密实混凝土或高流动性细石混凝土加水,避免混凝土离析:, 影响混凝土强度。需要添加外加剂时,应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5)混凝土养护 加大混凝土截面构件宜包裹(缓拆模板、外包塑料薄膜等)养护,也可涂刷养护剂养 护。包裹应严密,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30.5.8.3质量控制要点 (1)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由底层向顶层组织加固施工。‎ ‎30. 5 结构加固 919‎ (1) 严格控制钢筋制作和安装的施工质量,钢筋连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及设计要求。‎ (2) 模板应拼缝严密、支撑牢固,强度、刚度、稳定性及制作安装质量应满足《混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 (3) 混凝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良好的扩展度,浇筑时禁止加水和擅自添加外加剂, 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 (4) 植筋施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及设计要求的相关规 定,钻孔过程中严禁切断原受力钢筋,防止留下结构安全隐患。‎ ‎30.5.9体外预应力 ‎. - :: ■‎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分为预应力筋(束)加固法和预应力拉杆横向收紧加固法(包括水 平拉杆加固法、下撑式拉杆加固法和组合式拉杆加固法)两种。预应力筋(束)加固法是 指将经过防腐处理的带有外套管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布置于被加固构件体外,通过千斤 顶张拉钢绞线达到加固目的的一种加固方法;预应力拉杆横向收紧加固法通常采用的是 HPB235级钢筋或HRB335级钢筋作为补强拉杆布置于被加固构件上,通过人工横向收紧 产生预应力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由于预应力拉杆横向收紧加固法施加的预应力值较低,只能用于加固单跨钢筋混凝土 梁或屋架,且长期条件下,钢筋松她后预应力损失较大以及钢筋锈蚀严重等原因使其加固 作用减小,近年来在加固工程中很少应用。本节主要介绍体外预应力筋(束)加固法。‎ 近20多年来,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工程的应用较多, 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用于预应力桥梁、特种结构和建筑工程结构等新建结构,也可 用于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其他结构类型的加固与改造等工程。与传统的预应力 筋布置于混凝土截面内的体内预应力结构相比,体外预应力筋(束)是布置在结构截面之 外的一种预应力筋,通过与结构构件相连的锚固端块和转向块将预应力传递到结构上。‎ 体外预应力束在加固改造工程的应用中具有以下优点:‎ (1) 能在结构使用期内检测、维护和更换;‎ (2) 减小结构尺寸,减轻结构自重;‎ (3) 体外束形简单_,一般为折线布置,摩阻损失小;.‎ (4) 由于体外预应力束自身材质的特点可以连续跨布束,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5) 提高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适用于加固不能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的结构;‎ (6) 由于原有结构梁的强度可以充分利用,且只需要对结构本身进行加固,柱子和基 础可以不做加固处理,所以加固费用较低;‎ (7) 体外束施工方便,工期短,质量易保证。‎ 目前,体外预应力技术主要用于预制节段拼装梁桥、钢结构拉索、混凝土结构加固与 改造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0.5.9.1材料与机具 1. 混凝土 :‎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原结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 ‎30. 5 结构加固 919‎ 1. 体外预应力筋的种类 (1) 单根有(无)粘结束:带HDPE (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套管材料,以下简称 HDPE)套管、钢套管或其他套管的单根有(无)粘结束。‎ (2) 多根有(无)粘结束:带HDPE套管、钢套管或其他套管内的多根有(无)粘 结束。‎ (3) 无粘结钢绞线多层防护束:带HDPE套管、钢套管或其他材料套管,套管内可 采取灌浆与不灌浆两种方式。‎ (4) 多层防护的热挤聚乙烯成品体外预应力束:工厂加工制作的成品束,包括热挤聚 乙烯高强钢丝拉索,热挤聚乙烯钢绞线拉索。‎ (5) 双层徐塑多根无粘结筋带状束:在单根无粘结筋的基础上,开发的多根并联式双 层涂塑预应力筋。‎ (6) 体外束预应力筋可选用镀锌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绞线、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精轧螺纹钢筋和钢拉杆等。‎ ‎3.对体外预应力束的材料要求 (1) 预应力钢材 1) 预应力筋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应附有钢绞线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 质量证明文件以及检测报告。‎ 2) 体外预应力束折线筋应按《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附录B偏斜拉 伸试验方法确定其力学性能。‎ 3) 设计和施工对体外预应力筋的特殊要求。‎ (2) 护套(HDPE用于无粘结和缓粘结预应力筋)‎ 1) 体外预应力束的护套和连接接头应完全密闭防水,护套应能承受l.ON/mm2的内 压,在使用期内应有可靠的耐久性。‎ 2) 体外预应力束护套应能抵抗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作用力。‎ 3) 体外预应力束护套的原料应与预应力筋和防腐蚀材料具有兼容性。‎ 4) 体外预应力束护套的原料应采用挤塑型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其质量应符合《高密 度聚乙烯树脂》(GB/T 1115)的规定。‎ 5) 在建筑工程中,应采取必要防火保护措施,以符合设计要求的耐火性技术指标。‎ (3) 外套管(HDPE)‎ 体外预应力束用的外套管(HDPE)原料应采用吹塑型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其质量应 符合《高密度聚乙烯树脂》(GB/T1115)的规定。‎ 体外束的外套管,可选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或镀锌钢管。钢管壁厚宜为管径 的1/40,且不应小于2mm。HDPE管壁厚:对波纹管不宜小于2mm,对光圆管不宜小于 2〜5mm,且应具有抗紫外线功能。‎ 体外束的外套管应同时满足上述护套(HDPE)要求。‎ (4) 防腐蚀材料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多层防腐蚀体系由多根平行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外套高密 度聚乙烯管或镀锌钢管,管内应采用水泥灌浆或防腐油脂保护。体外束的防腐蚀材料应符 ‎ ‎30. 5 结构加固 919‎ 合下列要求:‎ ‎1)对于水泥基浆体材料,其原浆浆体的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且应能填满外套管和连续包裹无粘结预应 力筋的全长,并使气泡含量最小。‎ 2) 专用防腐油脂的质量要求符合《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 3007)的 规定。‎ 3) 采用防腐化合物如专用防腐油脂等填充管道时,除应遵守有关标准规定的温度 和内压外,在管道和防腐化合物之间,因温度变化发生的效应不得对钢绞线产生腐蚀 作用。‎ 4) 工厂制作的体外预应力束防腐蚀材料,在加工制作、运输、安装和张拉等过程中, 应能保持稳定性、柔性和无裂缝,.并在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内不流淌。‎ 5) 防腐蚀材料的耐久性能指标应能满足体外预应力束所处的环境类别和相应设计使 用年限的要求。‎ 2. 对选择锚固体系的要求 (1) 体外束的锚固体系、在锚固区体外束与锚固装置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体外束的锚固体系应按使用环境类别和结构部位等设计要求选用,可采用后张锚 固体系或体外束专用锚固体系,其性能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 T 14370)的规定。‎ 体外预应力锚具应满足分级张拉及调束补张拉预应力筋的要求;对于有整体调束要求 的钢绞线夹片锚固体系,可采用外螺母支撑承力方式调束;对处于低应力状态下的体外 束,对描具夹片应设防松装置;对于有更换要求的体外束,应采用体外束专用锚固体系, 且应在锚具外预留预应力筋的张拉工作长度。‎ 2) 体外束应与承压板相垂直,其曲线段的起始点至张拉锚固点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 于 600mm。‎ 3) 在锚固区附近体外束最小曲率半径宜按表30-21适当增大采用。‎ (2) 对于有灌浆要求的体外预应力体系,体外预应力锚具或其附件上宜设置灌浆孔或 排气孔。灌浆孔的孔位及孔径应符合灌浆工艺要求,且应有与灌浆管连接的构造。‎ (3) 体外预应力锚具应有完善的防腐蚀构造措施,且能满足结构工程的耐久性要求。‎ 3. 钢构件制作质量要求 (1) 钢构件由钢板焊接而成,钢板材质和焊接的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2) 为保证钢构件制作的质量,应选择在工厂加工,钢板切割采用切板机切割,机床 成孔。采用机械加工工艺能确保钢构件的材质不受影响。‎ (3) 焊接工艺宜采用气体保护焊,按有关要求选择焊条。在锚固端的钢构件由于尺寸 小,宜采用手工焊接,为确保焊缝的质量,应进行熔透焊。在跨中和张拉端的钢构件尺寸 较大,焊接的钢板数量又多,可采用间隔焊但必须采取工艺措施(如临时焊接支架)以减 小焊接变形。‎ 4. 结构胶 用于生根的结构锚固胶应能在潮湿环境下施工和固化,并能确保螺栓锚固生根连接可 靠,其胶体性能达到30. 5. 5 “混凝土钻孔植筋”所要求的“植筋锚固用胶粘剂安全性能 指标”‎ ‎30. 5 结构加固 919‎ 表30-14中A级胶的标准。‎ 2. 机具设备 主要机具设备见表30-20。‎ 主要机具设备表 表30·20‎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用 途 ‎1‎ 钢筋探测仪 台 探测钢筋位置 ‎2‎ 静力钻孔机 台 混凝土上打孔 ‎3‎ 电焊机 台 点焊螺母 ‎4‎ 磨光机 台 磨平混凝土表面 ‎5‎ 千斤顶、油泵、压力表 套 张拉设备 ‎6‎ 电线盘(220V)、电线盘(380V)‎ 套 张拉、切割 ‎7‎ 倒链 个 张拉用 ‎8‎ 水准仪 台 测量用 ‎9‎ 砂轮切割机 台 用于切割钢绞线 ‎10‎ 百分表 套 计量用 ‎11‎ 台称 台 配胶计量用 ‎12‎ 通信设备 台 张拉通话用 ‎30.5.9.2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造 1. 一般规定 (1) 体外预应力体系包括可更换束和不可更换束两大类。可更换束又包括整体更换和 套管内单根换束两种。对整体更换的体外束,在描固端和转向块处,体外束套管应与结构 分离,以方便更换体外束。对套管内单根换束的体外束预应力筋与套管应能够分离。‎ (2) 体外束的锚固区除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外,尚需对错固区与主体结构之间的 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转向块需根据体外束产生的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进行设计,并考虑 转向块的集中力对结构局部受力的影响,以保证将预应力可靠地传递至主体结构。‎ (3) 对于荷载变化以活载为控制因素的情况,加固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控制应力不宜 过大,需要对体外预应力束张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4) 体外预应力转向块处曲率半径只不宜小于表30-21的最小曲率半径只士。‎ 体外束最小曲率半径表30·21‎ 钢绞线束 最小曲宰半径(m)‎ 钢绞线束 最小曲率半径(m)‎ ‎7 中s15. 2 (12Φ512. 7)‎ ‎2.0‎ ‎19中315. 2 (31 Φ512. 7)‎ ‎3.0‎ ‎12Φ515.2 (19Φ512. 7)‎ ‎2.5‎ ‎37中315. 2 (55Φ312. 7)‎ ‎5. 0‎ ‎(5)体外束及其锚固区应进行防腐蚀保护,并应符合相关的防火设计规定。‎ ‎2.体外预应力束布置 (1) 根据结构设计需要,体外预应力束可选用直线、双折线或多折线布置方式,见图 30-20。‎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应使结构对称受力,对矩形或工字形截面梁,体外束应布置在梁腹 板的两侧;对箱形截面梁,体外束应布置在梁腹板的内侧。‎ (2) 体外预应力束的锚固点,宜位于梁端的形心线以上。对多跨连续梁采用多折线多 ‎ ‎30. 5 结构加固 919‎ 根体外束时,可在中间支座或其他部位增设铺固点。‎ ‎(C)‎ ‎(ο) (δ)‎ 图30-20体外预应力束布置 U)直线形;(6)双折线形;(c)多跨双折线形 (1) 对多折线体外束,弯折点宜位于距梁端1/4〜1/3跨度范围内。体外束锚固点与转 向块之间或两个转向块之间的自由端长度不应大于8m;超过该长度时宜设置防振动装置。‎ (2) 体外束在每个转向块处的弯折角不应大于15°。体外束与鞍座的接触长度由设计 计算确定。‎ (3) 体外预应力束与转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i可按表30-22取值。‎ 转向块处摩擦系数μ 表30-22‎ 体外束套管 ‎"值 体外束套管 镀锌钢管 ‎0. 20〜0· 25‎ 无粘结预应力筋 ‎0. 08〜0. 12‎ HDPE塑料管 ‎0. 15 〜0. 20‎ 1. 体外预应力体系构成 体外预应力体系有单根无粘结钢绞线体系、多根有粘结预应力筋体系、无粘结钢绞线 束多层防腐蚀体系等,可根据结构特点、体外束作用、防腐蚀要求等选用。‎ 体外预应力体系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 (1) 体外预应力束主体(包括预应力筋材料、单层或多层外套管及防腐材料等 (2) 体外预应力锚固系统(包括锚具、连接器、中间锚具及锚固系统的防护构造等);‎ (3) 体外预应力转向块节点及转向器构造或装置;‎ (4) 体外预应力束的减振装置与定位构造。‎ 2. 体外预应力构造要求 ‎(1)混凝土箱形梁 混凝土箱形梁体外预应力的构造,见图30-21。‎ 图30-21箱形梁体外束布置构造 1 一预应力束及套管;2—转向块;3—铺固端 1) 体外束的锚固端宜设置在梁端隔板或腹板外凸块处,应保证传力可靠,且变形符 合设计要求。‎ 2) 体外束的转向块可采用通过隔梁、肋梁或独立的转向块等形式实现转向。转向块 处的钢套管鞍座应预先弯曲成型,埋入混凝土中。‎ ‎3)对可更换的体外束,在铺固端和转向块处与结构相连的鞍座套管应与外套管分离 且相对独立。‎ ‎(2)混凝土框架梁加固 ‎1)体外束锚固端设置在柱两侧的边梁上,再传至框架柱上;转向块设置在框架梁两 侧的次梁底部,利用U形钢卡箍上的圆钢实现转向,见图30-22。‎ 在靠近预应力梁端,设计一个用膨胀螺栓(或高强度螺栓)锚固在混凝土梁上的钢制 转向装置,使体外束由斜向转为水平向。‎ 严拉节点 转向块3 中间张拉节点 ‎30. 5 结构加固 919‎ U 转向块1‎ ‎1—1‎ ί 卜柱 体外束 中柱 ‎" "Λ j 转向块3 /‎ ‎1‎ ‎1‎ I 中柱 ‎1端张拉节点 ‎1‎ ‎1‎ ‎转向块1‎ ‎、—4‎ ‎1‎ ‎1‎ ‎1‎ ‎!‎ 间张 拉节点 图30-22框架梁单根体外束布置构造 ‎2)体外束锚固端应采用钢板箍或钢板块传递预应力。在框架梁底横向设置双悬臂的 短钢梁,并在钢梁底焊有圆钢或带圆弧曲面的转向块。‎ ‎5.体外预应力锚固区 (1) 体外束的锚固区应保证传力可靠且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 混凝土梁加固用体外束的锚固端可采用下列构造:采用现浇混凝土将预应力传至 混凝土梁或楼板上;采用梁侧牛腿将预应力直接传至混凝土梁上;采用钢板箍或钢板块将 预应力传至框架柱上;采用混凝土或钢垫块先将预应力传至端横梁,再传至框架柱上,见 图 30-23 和图 30-24。‎ ‎30. 5 结构加固 919‎ 张拉横梁 单根体外 加劲板 预应力筋 底名 ‎、楼板开洞 张拉后封堵 ‎ ‎ ‎ ‎30. 5 结构加固 919‎ 图30-23端张拉节点 ‎6.体外预应力转向块 体外束的转向块应能保证将预应力可靠地传递给结构主体,可采用独立转向块或结合 图30-24中间张拉节点 横向次梁设置转向块。构成转向块的钢板、半圆钢、铺栓和厚壁钢套管应在计算基础上确 定规格和连接构造。转向块处的鞍座(或厚壁钢套管)预先弯曲成形并应保证体外束的转 向角度和最小曲率半径。转向块构造示例图,见图30-25〜图30-28。‎ 钢套管与 楼板开洞角钢焊接、‎ 张拉,,堵 图30-25转向块1做法示意图 图30-24中间张拉节点 Τϋ形钢板 与υ細板體 ' —‎ ZZZZZZ7‎ ‎_//////.‎ 与U形钢板焊接 图30-26转向块2做法不意图 ‎^ZZZZZ:‎ ‎/彡rf/40,2(镀锌铟管) i=2~5(HDPE)‎ 预应力筋 图30-27转向块3做法示意图 图30-28体外束外套管要求 注:Ap为预应力筋总面积(含PE护套)‎ ‎7.体外预应力防腐与减振器安装施工 (1) 体外束体防腐系统包括预应力筋的防腐和锚固区防腐。‎ (2) 预应力筋的防腐方法见表30-23。‎ 预应力筋的防腐方法 表 30-23‎ 种类 防腐方法 示意图 单根无粘结 防腐油脂 图30-24中间张拉节点 无套管 预应力筋 Wm ‎(单层PE)‎ 预应力筋 ‎30. 5 结构加固 923‎ 续表 ‎30. 5 结构加固 923‎ 种类 防腐方法 ‎7K意图 ‎30. 5 结构加固 923‎ 防腐油脂 —‎ ‎ 内层PE护套 i卜层pe护套预应力筋 专业公司产品 单根无粘结 预应力筋 (双层PE)‎ 无套管 成品索 ‎30. 5 结构加固 923‎ 张拉后灌水泥浆 (不能单根换束)‎ 预应力筋 HDPE管或镀锌钢管〉‎ 预应力筋+套管 ‎30. 5 结构加固 923‎ 有套管 ‎30. 5 结构加固 923‎ 灌水泥浆(不能单根换束)‎ ‎'不灌浆或注防腐油脂 (能单根换束)‎ 无粘结预应 力筋+套管 套管 ‎-(HDPE管或镀锌钢管)‎ ‎30. 5 结构加固 923‎ (1) 对于有套管的预应力筋,套管内壁应光滑,张拉时不损伤预应力筋及其防护层, 并能抵抗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其性能及壁厚应符合图30-28的要求。‎ (2) 对于无套管的预应力筋,预应力筋与转向块的鞍座(或厚壁钢套管)直接接触, 转向鞍座(或厚壁钢套管)应平整,以确保张拉时不损伤预应力筋及其防护层。‎ (3) 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的体外束锚固区防腐构造示例见图30-29。‎ 防腐油脂(可更换束、) 锚板 环氧沙浆(不可更换 為换束操作长度(可更换束) >30mm(不可更换束)‎ ‎30. 5 结构加固 923‎ 保护罩/‎ 图30-29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锚固区防腐蚀体系示意图 (1) 体外束设外套管且采用水泥灌浆时,如采用无粘结筋,宜在灌浆后进行张拉施 工;如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需在张拉结束后灌浆。‎ (2) 体外束体防护完成后,按设计要求的预定位置安装体外束体减振器,固定减振器 的支架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固定。‎ 30.5.9.3 施工方法 ‎1.体外预应力施工注意事项 (1) 混凝土结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应与施工方法紧密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合理 选用预应力筋、锚固方式、张拉方式等,保证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并应避免对未加固部 分以及相关的结构和构件造成不利影响。‎ (2) 体外束制作应保证束体的耐久性等要求。当有防火要求时,应涂刷防火涂料或采 取其他可靠防火措施。防火涂料技术性能应符合《钢结构防火涂料》(GB 14907)的 规定。‎ (3) 体外束外套管的安装应保证连接平滑和完全密封防水,束体线形和安装误差应符 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在穿束过程中应防止束体护套受到机械损伤。‎ (4) 在混凝土梁加固工程中,体外束描固端的孔道可采用静态开孔机成型。在箱梁底 板加固工程中,体外束锚固块的做法可开凿底板植入描筋,绑焊钢筋和锚固件,,再烧筑端 块混凝土。‎ (5) 在转向块鞍座出口处应进行倒角处理形成圆弧曲面,避免预应力体外束出现尖锐 的转折或受到损伤;转向块的偏转角制造误差应小于1.2°,安装误差应控制在±5%以 内,否则应采用可调节的转向块。‎ (6) 布置在梁两边体外束,应对称张拉和保证受力均匀,以免梁发生侧向弯曲或 失稳。‎ (7) 体外束的张拉应保证构件对称均匀受力,必要时可采取分级循环张拉方式。在构 件加固中,如体外束的张拉力小,也可采取横向张拉或机械调节方式。‎ (8) 在钢结构中,张拉端锚垫板应垂直于预应力筋中心线,与锚垫板接触的钢管与加 劲肋端切口的角度应准确,表面应平整。锚固区的所有焊缝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的规定。‎ (9) 钢结构中施加的体外预应力,应验算施工过程中的预应力作用,制定可靠的张拉 工序,并经设计人员确认。‎ (10) 如果无粘结预应力筋平行,并在转向块处有传力装置,则可以将钢绞线张拉到 10%‎ ‎30. 5 结构加固 923‎ 抗拉强度标准值后进行灌浆,该体系允许逐根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若采取措施将单 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定位,也可以在张拉后向孔道内灌水泥浆进行防腐保护。‎ (1) 体外束在使用过程中完全暴露于空气中,应保证其耐久性。对刚性外套管,应 具有可靠的防腐蚀性能,在使用一定时期后应重新涂刷防腐涂层;对高密度聚乙烯等塑料 外套管,应保证长期使用的耐久老化性能,并允许在必要时予以更换。‎ (2) 体外束的锚具应设置全密封防护罩。对不可更换的体外束,可在防护罩内灌注 水泥浆或其他防腐蚀材料;对可更换的束应保留必要的预应力筋长度,在防护罩内灌注油 脂或其他可清洗掉的防腐蚀材料。‎ (3) 为防止预应力钢绞线弹出伤人,未拆捆的钢绞线应放在牢固的放线架中,然后 拆除包装,进行下料。‎ (4) 新建体外预应力结构工程中,体外束的锚固区和转向块应与主体结构同时施工。 预埋锚固件与管道的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必须精心振捣,保证密实。‎ (5) 体外束施工除遵守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设计、施工及现行国家与行业标准的 有关规定。‎ 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定位放线—钻孔—钢构件与混凝土连接界面剔凿、打磨和清理—试安装钢 构件—预应力束的制作和防护处理—安装钢构件—预应力筋穿束、锚具安装—预应力筋张 拉—隐蔽验收—张拉端端部处理—对钢构件、锚具防腐处理—张拉端端部的钢构件、锚具 封闭—检査验收。‎ 2. 操作要点 (1) 施工准备 1) 搭设操作平台,操作平台面距离梁底1. 2〜1. 5m。‎ 2) 距离梁边300mm范围内的设备、管道及阻碍预应力束通过的障碍应拆除并清理 干净。‎ 3) 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对原结构梁、柱、板构件的轴线尺寸进行实测。‎ 4) 如发现原混凝土梁柱截面破损严重,应进行核算并经设计人员确认后采取补强 措施。‎ 5) 落实所有预应力钢材、钢构件、螺栓安排采购和加工制作、验收、运输、现场临 时存放点。‎ 6) 锚固体系和转向器、减振器的验收与存放。‎ 7) 准备好体外预应力束安装设备。‎ 8) 准备好已经标定的张拉设备。‎ 9) 准备好灌浆材料与设备等。‎ (2) 定位放线 1) 在钻孔前应清除装饰层,露出密实结构基层。‎ 2) 根据结构竣工图或钢筋探测仪器探查钻孔部位原有混凝土结构内钢筋分布情况。‎ 3) 按设计图纸要求在施工面划定钻孔位置,孔径一般大于钢筋直径(d) 6〜10mm 或由设计选定。‎ ‎30. 5 结构加固 923‎ 1) 但若结构上存在受力钢筋,钻孔位置可适当调整(宜在4^范围内),但对梁、柱 均宜在箍筋(或分布筋)内侧或由设计确定。‎ 2) 钻孔位置标明后由现场负责人验线。‎ (1) 高强度螺栓钻孔 1) 根据螺栓直径选定钻头和机械设备。‎ 2) 采用水钻成孔操作时,严格按照定位放线的位置钻孔,并保证钻杆的平直度。‎ 3) 孔径、孔深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 钢构件与混凝土连接的界面剔凿、打磨及清理 1) 所有与钢构件连接的混凝土表层剥落、空鼓、蜂窝、腐蚀等劣化部位应予以凿除, 于较大面积的劣质层在凿除后,用清水冲洗润湿,用环氧砂浆进行修复。‎ 2) 对于露筋的混凝土表面,需用钢丝刷将钢筋表面除镑,再剔除松动的混凝土,用 清水冲洗润湿,用环氧砂浆进行修复。‎ 3) 必要时,混凝土梁柱裂缝部分应进行封闭或灌浆处理。‎ 4) 用混凝土角磨机、砂纸等工具除去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油污等杂质,与钢构件连 ‎30. 5 结构加固 931‎ 接界面的混凝土要打磨平整,表面的凸起部位要磨平,为安装钢构件做好准备。‎ 1) 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及高强螺栓孔内粉灰、杂物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1) 试安装钢构件 1) 钢构件安装要经过试安装阶段。将螺栓放入孔道内,检验螺栓孔位是否合适,以 及钢构件安装后高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这两种条件均能满足的条件下进行钢构件的 安装。‎ 2) 根据试安装结果将钢构件配对情况逐一记录,并在钢构件上做好标记,以便正确 安装。‎ (2) 预应力束的制作及防护处理 1) 体外预应力筋的制作 ‎①为使预应力束在受荷后组成的各根钢绞线均匀受力,制束下料时应尺寸精确、 等长。‎ ‎②下料设备采用砂轮切割机进行下料。‎ ‎③每根钢绞线之间保持相互平行,防止互相扭结。‎ 2) 体外预应力筋的耐腐蚀的防护 ‎①在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裹1. 5mm厚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护套。‎ ‎②多根预应力筋平行组成一束后,每隔lm同样用高强粘胶带缠绕扎紧,束外再采 用HDPE塑料外套管包裹,管与预应力束间的空隙用专用的无粘结筋油脂或水泥基浆体 填充。‎ ‎③预应力筋在套管就位以后,用防水胶带封堵两端部位,以防油脂溢出。‎ (3) 安装钢构件 1) 锚固螺栓安装 ‎①用电动钢丝刷或人工钢丝刷清除螺栓表面的锈蚀、油污及灰尘。‎ ‎②使用前将螺栓锚固部分用丙酮或酒精清洗干净。‎ ‎③螺丝段用塑料管套保护好。‎ 2) 配胶和螺栓植锚 锚固胶的配置和螺栓植锚参30. 5. 5 “混凝土钻孔植筋”施工工艺及要求。‎ 3) 安装钢构件 ‎①待结构胶凝固后,根据试安装钢构件的配对记录表,将钢构件对应就位,两人配 合施工,注意调整好钢构件角度,放人垫片和螺母并拧紧。‎ ‎②个别钢构件与混凝土之间如有空隙要用砂浆填塞密实。‎ (4) 预应力筋穿束、描具安装 1) 安装顺序。从低点到高点,预应力束依次通过各钢构件节点。‎ 2) 调整。预应力束就位后,需对束位进行调整,以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调整的重 点在跨中和弯折钢构件节点,要让预应力束与钢构件形成线接触,避免点接触。‎ 3) 安装锚具。预应力束就位后,立即复核图纸尺寸,留出两端张拉设备需要的长度, 打紧张拉端锚具夹片,避免预应力束下滑造成返工或安全事故。‎ (5) 预应力筋张拉 ‎1)预应力张拉前标定张拉设备 张拉设备采用相应的千斤顶和配套油泵。根据设计和张拉工艺要求的实际张拉力对千 斤顶、油泵进行标定。所用压力表的精度不宜低于1.4级。‎ ‎30. 5 结构加固 931‎ ■ ‎2)张拉控制应力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如需超张拉,可比设计规定提高 5%,但其最大张拉控制应力:钢丝、钢绞线不得超过0.65/ptk,精轧螺纹钢筋不得超 过 0. 65/pyk。‎ 锚具下口建立的最大预应力值:对于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不宜大于0.60/plk,对于精 轧螺纹钢筋不宜大于0. 6/pyk。‎ 1) 预应力束张拉采用“应力控制、伸长值校核”法,每束预应力筋在张拉以前先计 算理论伸长值和控制压力表读数作为施工张拉的依据。实际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之差应控 制在+6%至一6%以内,如发现异常,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再继续 张拉。‎ 2) 计算伸长值ΔΖ 体外预应力筋的计算伸长值ΔΖ可按式(30-2)、式(30-3)计算:‎ Δ/ = ΛΡ · ί, (30-2)‎ Αρ · Es ‎/ 1 -U ‎ P = Pj ——) (30-3)‎ 式中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取张拉端拉力巧与计算截面扣除孔道摩擦损失后的 拉力平均值;‎ I——预应力筋的实际长度。‎ 3) 张拉操作要点 ‎①张拉设备安装 钢绞线体外束安装预紧就位后,使用大吨位千斤顶对体外束进行整体张拉;或采用两 次张拉法,即采用小型千斤顶逐根张拉的方式,再进行整体调束张拉到位。‎ ‎②预应力张拉 油泵启动供油正常后,开始加压,当压力达到设计拉力时,超张拉3%,然后停止加 压,完成预应力张拉。张拉时,要控制给油速度,给油时间不应低于0.5min。‎ ‎③张拉时,千斤顶应与承压板垂直,高压油管不能出现死弯现象。‎ ‎④张拉操作现场10m范围内不应有闲杂人员,防止预应力筋滑落和油管崩裂伤人。‎ ‎⑤张拉作业时,在任何情况下严禁站在预应力束端部正后方位置。操作人员严禁站 在千斤顶后部。在张拉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张拉操作工人必须持证上岗,其他操 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上岗。‎ 4) 预应力张拉_量记录..‎ 由于张拉控制应力较低,为避免测量伸长值过大误差,初始张拉力可提高到20%〜„ 作用下的长度作为原始长度。张拉前测量预应力筋端头至承压板的长度并作记录, 然后安装千斤顶,启动油泵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张拉力达到设计值后退出千斤顶,测量 预应力筋端头至承压板的长度L2,并作记录,^与^之差即为实际伸长值。‎ ‎7)预应力同步张拉的控制措施 张拉时每根预应力筋都在两端同时张拉,需要多台千斤顶同时张拉,因此控制张拉 的同步是保证结构受力均匀的重要措施。控制张拉同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在张拉前 调整预应力筋的长度,使露出的长度相同,即初始张拉位置相同。第二在张拉过程中将 每级张拉力在张拉过程中再次细分为若干小级,在每小级中尽量使千斤顶给油速度同 步,在张拉完成每小级后,所有千斤顶停止给油,测量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如果同一束 体两侧的伸长值不同,则在下一级张拉时候,伸长值小的一侧首先张拉出这个差值,然 ‎ ‎30. 5 结构加固 931‎ 后通知另一端张拉人员再进行张拉。如此通过每一个小级停顿调整的方法来达到整体同 步的效果。‎ (1) 隐蔽验收 按预应力张拉施工顺序每张拉至一定数量孔数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 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 张拉端端部处理 1) 经隐检验收合格后,用手提式砂轮切割机切割掉锚具外多余的钢绞线,外露长度 不小于30mm。‎ 2) 在锚具的外侧面安装防松板通过螺栓与锚具紧密相连。确保锚具中的夹片在任何 情况下不会产生松动或脱落。‎ 3) 按设计要求所有螺栓上的螺母与钢件必须点焊3点。点焊中注意保护预应力筋和 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套管。‎ (3) 对钢构件、错具防腐处理 对外露的钢构件、描具,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 (4) 张拉端端部的钢构件、锚具封闭 1) 在两端的张拉端端部根据钢构件外尺寸加工木盒并支模。‎ 2) 用C35微膨胀混凝土浇捣密实进行封闭。‎ ‎30.5.9.4质量控制要点 1. 质量检验标准 工程质量应符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钢结构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规程》(CECS180)、《混凝土结构后 锚固技术规程》(JGJ14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 规定。‎ 2. 质量要求 (1) 对预应力钢绞线的检验及要求 1) 进场检查,对进场的预应力钢绞线,应按照《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标准规定,检验其力学性能。按《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161)和《无粘结预 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 3007)标准规定检查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和内灌油脂的 质量。‎ 2) 铺设检查,检查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和其摆放位置的准确性和牢固程度是否满足 设计和规范要求。铺设完后的两端头外露长度应满足张拉设备及配件的需要。‎ (2) 对预应力筋用锚、夹具的质量检验 锚、夹具的质量检验应按《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执行。‎ (3) 对钢构件的安装质量要求及检查 1) 钢构件的检验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执行。钢材应有 出厂质量证明,并进行化学、机械性能复试。焊缝应进行超声波探伤。‎ 2) 钢构件在工厂加工完毕,经厂方检验合格后,方可运到现场。‎ 3) 钢构件到场后经验收后才能进行安装。‎ (4) 对锚固件的质量检查 1) 严格按使用说明书使用胶料,计量要准确,按照比例用台秤称量,配胶由专人负 ‎ ‎30. 5 结构加固 931‎ 责,搅拌要均匀(用搅拌器),配好胶后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1) 钻孔深度、孔径、螺栓处理、配胶等严格按设计要求及材料、工艺要求进行专人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2) 在施工现场同种环境下做抗拔试验,抗拔力应达到设计要求。‎ 3) 结构胶配料时禁止有水漏人胶桶内。容器应清洁。‎ 4) 确保养护质量,保证养护天数。‎ 5) 锚固件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的有关规定。‎ (1) 对张拉设备的检验 张拉设备的检验期限,正常使用不宜超过半年。新购置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的 张拉设备,要及时进行配套检验,并应有标定检验报告。‎ (2) 对预应力张拉的质量检验 预应力部分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的有关规定。‎ ‎30.5.10混凝土裂缝压力灌浆 既有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修补时根据现场调査、检测和分析,对裂缝起因、属性和类别 进行判断,并根据裂缝的发展程度、所处的位置与环境,对受检裂缝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 出鉴定,确定修补方法。‎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通常分为:静止裂缝、活动裂缝和尚在发展的裂缝,其中,活动裂 缝和尚在发展的裂缝通常需对裂缝观察一段时间,待裂缝发展稳定后,按静止裂缝的处理 方法进行修补。‎ 为延长结构实际使用年数,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恢复结构的使用功能的需要,常用的 裂缝修补方法分为:表面封闭法、柔性密封法、压力注浆法。‎ 表面封闭法:主要针对ω<0· 3mm的混凝土表层微细独立裂缝或网状裂纹,采用具 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进行封闭处理。‎ 柔性密封法:适用于处理5mm的活动裂缝和静止裂缝,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 U形沟槽,用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缝材料充填,并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封闭表面。‎ 压力注浆法:适用于0.05mm10‎ GB/T 7124‎ 抗拉强度(MPa)‎ ‎^20‎ GB/T 2567‎ 胶 体 受拉弹性模量(MPa)‎ ‎^1500‎ GB/T 2567‎ 性 能 抗压强度(MPa)‎ ‎^50‎ GB/T 2567‎ 抗弯强度(MPa)‎ ‎>3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GB/T 2567‎ 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 14683‎ 可灌注性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压力下 能注入宽度为0.1_的裂缝 现场试灌注固化后 取芯样检查 注:当修补目的仅为封闭裂缝修补,而不涉及补强、防渗的要求时,可不做可灌注性检验。‎ ‎(2)裂缝注浆料 混凝土裂缝注浆料是一种高流态、塑性的、采用压力注入的修补裂缝材料,一般分为 改性环氧类注浆料和聚合物改性水泥基类注浆料,.适用于机控压力注浆。在既有结构加固 工程中应用的注浆料,必须具有不分层、不分化、固化收缩极小、体积稳定的物理特性和 粘结特性。‎ ‎1)混凝土裂缝用注浆料工艺性能要求应符合表30-25的要求。‎ 混凝土裂缝用注浆料工艺性能要求 表30-25‎ 检验项目 注浆料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标准 改性环氧类 改性水泥基类 ‎■ 密度(g/cm3)‎ ‎>1.0‎ ‎—‎ GB/T 13354‎ 初始黏度(mPa · s)‎ ‎<1500‎ ‎—‎ ‎—‎ 流动度 ‎’初始值(mm)‎ ‎—‎ ‎>380‎ GB/T 50448‎ ‎(自流)‎ ‎30min保留率(%)‎ ‎—■‎ ‎>90‎ 竖向 ‎3h (%)‎ ‎—‎ ‎>0. 10‎ GB/T 50448‎ 膨胀率 ‎2扑与3h之差值(%)‎ ‎—‎ ‎0.02 〜0.20‎ GB/T 50119‎ ‎30. 5 结构加固 931‎ ‎23°C下无约束线性收缩率(%)‎ ‎<0. 10‎ ‎—‎ HG/T 2625‎ 泌水率(%)‎ ‎—‎ ‎0‎ GB/T 50080‎ ‎25"C测定的可操作时间(min)‎ ‎^60‎ ‎>90‎ GB/T7123‎ 适合注浆的裂缝宽度ω ‎1. 5mm5‎ GB 50367 附录 G ‎.浆体性能 抗压强度(_a)‎ ‎^40‎ GB/T 2567‎ 抗折强度(MPa)‎ ‎>10‎ GB 50367 附录 Η 注浆量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破坏 GB 50367 附录 F ‎(3)封缝胶 沿裂缝表面涂刮,对裂缝表面进行封闭,材料性能及工艺要求见表30-27:‎ 裂缝封缝胶材料性能 表30-27‎ 材料名称 配比 用量 工 艺 性能特点 快干型 封缝胶 ‎100 : (2〜5)‎ 沿缝刮 一道 按配合比拌勻甲乙组分,立即封缝和粘底 座,刮严实,确保裂缝封死、底座粘牢。封 缝胶现配现用,每次不超过200g,夏季乙 组分适当减少 硬化快,5〜20min固化;强 度高、粘结牢,封缝的1〜3h 后即可进行压力灌浆 ‎’髙强 封缝胶 单组分 ‎0. 5 kg/m2 密闭 ‎—般基层如混凝土、抹灰砂浆、涂料墙面 可直接涂刮于裂缝表面;对表面有粉灰的基 层如批刮腻子层、石膏砌块、石膏条板或油 漆等特殊面层应先作适当处理,根据不同基 层选择石膏板涂渗剂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等 涂刷一道,然后再涂刮封缝胶。封缝胶干燥 后可在上面做涂料或其他装饰 髙弹封缝胶系单组分膏状 体,开盖即用,涂刮时不流淌 下坠,手感舒适、操作自如, 与基层有良好附着力.‎ 2. 机具' .‎ 自动压力灌浆器是一种袖珍式、可对混凝土微细裂缝进行自动灌浆注入的新型工具, 该机具轻便灵巧,不用电、无噪声、操作简便,有以下两种型式,见图30-30。该机具配 有灌浆底座、灌浆连接头(注浆嘴)、灌浆堵头、灌浆软管等配件。灌浆器擦拭干净后能 够重复使用。在灌浆时根据裂缝长度可数个或数十个同进并用,不断注人注浆料,并可用 肉眼直接观察和确认注人情况,质量易于保证与控制。‎ ‎30. 5 结构加固 931‎ ‎7‎ 型式2‎ 型式1‎ ‎2 10‎ ‎30. 5 结构加固 931‎ 图30-30自动压力灌浆器构造 ‎30. 5 结构加固 931‎ ‎1 一底座;2—前盖;3—连接头;4—软管;5—筒体;6—拉杆;7—弹簧;8—后盖;9一拉环;10—橡胶垫 ‎30. 5.10. 2 施工方法 1. 施工准备 (1) 现场准备 搭设施工操作平台。沿结构构件裂缝方向两侧各约100mm范围将所有装饰层全部剔 除干净,露出坚实的骨料新面,并将表面清理干净;对裸露的混凝土构件进行全面检査, 观察裂缝状况及分布情况,调查结构概况、裂缝产生原因及发展情况;确定并标注裂缝宽 度,核实混凝土厚度,检查有无漏水、泛白情况;用10倍放大镜对裂缝宽度进行测量并 标注在裂缝上方,如有贯穿裂缝要注明。‎ (2) 基底处理 沿裂缝方向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等,然后用空气压缩机将裂缝内的灰尘吹出, 并把裂缝表面清理干净,必要时用棉丝蘸酒精擦洗表面;对于表面收缩裂缝及露筋等现 象,采用修补砂浆进行封闭修复处理,并将修复砂浆面层压光;将修复、打磨过的混凝土 表面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对潮湿或有水的基层涂刷界面剂,使基层干燥不透水。‎ 2. 压力灌浆 (1) 配料 根据裂缝宽度和修补要求选择注浆料,并根据注浆料的甲、乙组分按重量配比倒进混 合容器,搅拌至颜色均匀,随配随用,一次配胶量不宜超过500g,以40〜50min用完 为宜。‎ 图30-31裂缝底座安设 示意图 1一裂缝;2—底座 (2) 封闭裂缝,安设底座 根据裂缝情况选择注浆口位置,一般选在容易注入的部位,‎ 如裂缝较宽处、裂缝分支汇合处等,注浆口距离相隔200〜400mm 为宜,裂缝越细,注浆口距离越短,并在裂缝交汇处、裂缝转角 处需留设注胶口。在注浆口位置贴上普通胶带b对于板、梁、柱 等构件的贯穿裂缝需在构件两侧留设注浆口,且交错布置。裂缝 底座安放位置见图30-31。‎ 将调好的封缝胶涂于裂缝表面,用刮刀刮严,确保裂缝完全 封闭,封缝胶厚度为1mm左右,宽度为20〜30mm。揭掉预留孔的胶带,用封缝胶将底 座粘于进胶口上,底座的圆孔一定要与裂缝的注浆口对准。每米裂缝留出1〜2个底座作 为排气孔及出浆口,水平裂缝留在两端末梢裂缝较细的部位。待封缝胶完全干燥后,即可 开始注浆。‎ (3) 裂缝注胶 将灌浆器安设到底座上,放松弹簧,利用弹簧压力自动注浆。一般竖向裂缝按从下向 上顺序,水平裂缝按从一端向另一端顺序,灌胶时从第一个底座开始注人,待第二个注胶 底座流出胶后为止,然后将第一个底座进胶嘴堵死,再从第二个注胶底座注人,如此顺序 进行。‎ ‎30. 5 结构加固 931‎ 待灌浆器软管中浆液基本进人裂缝,应更换灌浆器,补充注人,直至裂缝充满。当注 浆量超过理论值,进胶速度明显减慢至几乎不再进胶,且出浆口有浆液流出,说明裂缝巳 充满,这时用堵头将出胶口堵严,灌浆器保持注浆状态以防浆液倒流,待浆液初凝,可卸 下灌浆器。24h内不得扰动注胶底座,2〜3d后可拆除底座,剔除高出基层的封缝胶,恢 复基层原状。‎ (1) 贯穿裂缝注浆 对于楼板出现的贯穿裂缝,应对板底用封缝胶进行封闭,并留设少量出浆口,以便观 察注浆效果,板面留设注浆口做法同常规裂缝处理,注浆从板上部进行,注浆时观察板面 及板底的出浆口出浆情况。对于混凝土梁、柱等构件出现的贯通裂缝,需在裂缝两侧留设 注浆口,且交错布置,注浆从构件两侧同时进行,至注浆饱满。‎ ‎30. 5.10. 3质量控制要点 1. 质量要求 (1) 注浆料、封缝胶应符合材料质量要求。裂缝注浆料进场时,应认真阅读产品使用 说明书,检査其品种、型号、出厂日期及出厂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当有恢复截面整体性 要求时,尚应对其安全性能和工艺性能进行见证抽样复验。‎ (2) 改性环氧类注浆料的双组分胶液,使用时按重量比使用。一定要搅拌均匀,搅拌 后立即注人,随配随用。‎ (3) 每条裂缝必须留设排气孔或出浆口,否则无法灌实。灌浆时应肉眼观察浆液注人 情况,确保裂缝灌注密实。对于宽度均匀的裂缝采用同一种型号的即可完成,在宽度差距 较大时,应将不同型号的注浆料配合起来使用,以使不同缺陷的部位都得以饱满合理的 填充。‎ (4) 封缝工序必须确保质量,如有漏浆部位要及时封堵。‎ (5) 操作工人必须经过培训,施工前先做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6) 对于结构承载力不足、处于运动和不稳定扩展状态的裂缝,应先考虑加固和补救 措施后,方可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修补。‎ 2. 裂缝修补检测 ‎(1)当加固设计为恢复结构的使用功能,提高其防水、抗渗能力,混凝土裂缝修补完 成,胶粘材料到达7d固化期时,可用浇注压力水观察或蓄水观察的方法进行检验,蓄水 观察以蓄水24小时不渗漏为合格;也可立即采用超声波法或取芯法进行检测,当采用超 声波探测时,其测定的浆体饱满度不应小于90%;当采用取芯法时,钻芯前应先通过探 ‎ ‎30.5 结构加固 93_Z 测避开钢筋,在裂缝中部随机钻取直径D不小于50mm的芯样,检查芯样裂缝是否被胶 体填充密实、饱满、粘结完整。‎ ‎(2)当加固设计对修补混凝土结构裂缝有补强要求时,应当在胶粘材料到达7d固化 期时,立即采取钻取芯样进行检验,钻孔位置应取得设计同意,芯样检验采用劈裂抗拉强 度测定方法。当检验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判为符合设计要求:‎ 1) 沿裂缝方向施加的劈力,其破坏发生在混凝土内部;‎ 2) 破坏虽有部分发生在界面上,但这部分破坏面积不大于破坏面总面积的15%。‎ ‎30. 5.11钢筋阻锈剂 钢筋阻锈剂是通过电化学腐蚀过程使钢筋表面的钝化膜保持稳定或能在钢筋表面形 成保护膜,以阻止或减缓钢筋锈蚀,实现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 命的有效措施的化学物质。对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其表面使用具有渗透性、 密封性和滤除有害物质功能的外涂型钢筋阻锈剂,能很好地实现减缓钢筋锈蚀和对锈 蚀损坏的修复,延长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使用年限。掺加内掺型钢筋阻锈剂 的混凝土或砂浆用于对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修复。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阻锈 处理:‎ (1) 结构安全性鉴定发现下列问题之一时:‎ 1) 承重构件混凝土的密实性差,且巳导致其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的等级两档以上;‎ 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值不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值的 75%;或两次抽检结果,其合格点率均达不到《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 3) 锈蚀探测表明内部钢筋巳处于“有腐蚀可能”状态;‎ 4) 重要结构的使用环境或使用条件与原设计相比,巳显著改变,其结构可靠性鉴定 表明这种改变有损于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 (2) 未作钢筋防锈处理的露天重要结构、地下结构、文物建筑、使用除冰盐的工程以 及临海的重要工程结构;‎ (3) 委托方要求对巳有结构、构件的内部钢筋进行加强防护时。‎ ‎30. 5.11.1钢筋阻锈剂分类 ‎(1)按使用方式分类,见表30-28。‎ 按使用方式分类 表 30~28‎ 分类 使用方式 适用部位 内掺型 作为外加剂掺人混凝土或砂浆 混凝土构件外增作混凝土保护层或修复 夕卜涂型 通过渗透作用进人混凝土构件内部,到迖钢筋表面 所有混凝土构件 混凝土结构钢筋的防锈,宜采用外涂型钢筚阻锈剂。对掺加氯盐、使用餘冰盐和海盐 以及受海水侵蚀的混凝土承重结构加固时,必须采用外涂型钢筋阻锈剂,并在构造上采取 措施进行补救。外涂型钢筋阻锈剂主要有喷涂、刷涂、滚涂等操作方法。‎ ‎(2)按作用方式,分为烷氧基类和氨基类,见表30-29。‎ ‎30. 5 结构加固 935‎ 按作用方式分类 表30-29‎ 烷氧基类钢筋阻锈剂 氨基类钢筋阻锈剂 检验项目 合格指标 检验项目 合格指标 外观 透明、琥珀色液体 外观 ‎.透明.、微黄色液体 浓度 ‎0. 88g/mL 相对密度(2CTC时)‎ ‎1. 13‎ pH值 ‎10 〜11‎ pH值 ‎-10 〜12‎ 黏度(2CTC时)‎ ‎0. 95MPa · s 黏度(2CTC时)‎ ‎25MPa f s 烷氧基复合物含量 ‎>98. 9%‎ 氨基复合物含量 ‎>15%‎ 硅氧烷含量 ‎<0. 3%‎ 氯离子cr 无 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400g/L 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20Qg/L ‎(3)按形态分类,分为粉剂型和水剂型。内掺型钢筋阻锈剂有粉剂型和水剂型两种, 外涂型钢筋阻锈剂主要为水剂型。见表30-30。‎ 注:①细度指筛孔净空0.246mm筛余百分率。‎ 水剂型钢筋阻锈剂可混入拌合水中使用,同时应扣除与所加液体钢筋阻锈剂等量 的水。‎ 粉剂型钢筋阻锈剂可干拌,也可拌入拌合水中使用,需延长拌合时间不少于3min, 在保持同流动度的条件下适当减少。‎ ‎(4)按化学成分分类,见表30-31。‎ 按化学成分分类 表30>31‎ 分类 主要成分 作用 阳极型 亚硝酸钙、亚硝酸钠、铬酸钠、重铬酸钠、硼酸钠、硅酸钠、磷酸 钠、苯甲酸钠、二氧化锡、钼酸钠等 缓解钢筋腐蚀 有机型 高级脂肪酸胺、竣酸盐类、磷酸盐类、锌盐、乙二胺、二甲基乙醇 胺、乙基马来酰亚胺、氨基甲酸胺、羟基磷酸盐、黄原胶、季碟盐、亚 硝酸二环己胺'有机胺类、有机表面活性剂等 缓解钢筋腐蚀,使用安全-‎ 复合型 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到混凝土内部到达钢筋表面 ‎.将两种缓蚀剂组合使用,可 以显著提高阻锈效果 阳极型钢筋阻锈剂当在氯离子浓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局部腐蚀和加速腐蚀,所 以,对混凝土承重结构破损界面的修复,不得在新浇筑的混凝土中采用以亚硝酸盐类为主 成分的阳极型钢筋阻锈剂。‎ ‎30. 5.11.2材料与设备 ‎1..钢筋阻锈剂的选用 ‎(1)按照环境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腐蚀机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分为五 类,见表30-32。‎ 环境类别 表 30-32‎ ‎30. 5 结构加固 935‎ 环境类别 名‘称 腐蚀机理 I 一般环境 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引起钢筋锈蚀 n ‎. 冻融环境 反复冻融导致混凝土损伤 in 海洋氯化物环境 氯盐引起钢筋锈蚀 W 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 氯盐引起钢筋锈蚀 V 化学腐蚀环境 硫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混凝土的腐蚀 注:一般环境指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的环境。‎ ‎(2)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程度采用环境作用等级表达,环境作用等级的划分 见表30-33。‎ 环境作用等级 表30-33‎ (1) 对于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按照以下规定选用钢筋阻镑剂:‎ 当混凝土保护层因钢筋镑蚀失效时,宜选用掺加内掺型钢筋阻镑剂的混凝土或砂浆进 行修复。‎ 当环境作用等级为m-E、ΠΙ-F、W-E时,应采用外涂型钢筋阻锈剂。‎ 当环境作用等级为m-c、ι-d, w-c、w-d时,宜采用外涂型钢筋阻锈剂。‎ 当环境作用等级为I-A、I-B、Ι-c时,可采用外涂型钢筋阻锈剂。‎ 当环境作用等级为ID-C、ΙΠ-D、]y-C、仅-D、I-A、I-B、I-C,且存在下列情况 之一时,应采用外涂型钢筋阻锈剂;‎ 1) 琨凝土的密实性差;‎ 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CM)的 规定;‎ 3) 镑蚀检测表明内部钢筋已处于有腐蚀可能的状态;‎ 4) 结构的使用环境或使用条件与原设计相比,发生显著改变,且结构可靠性鉴定表 明这种改变会导致钢筋锈蚀而有损于结构的耐久性。‎ (2) 钢筋阻镑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0-34的规定,其技术指标根据环境类别确定, 并应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分别符合表30-35和表30-36的规定。‎ 外涂型钢筋阻锈剂的性能指标 表 30-34‎ 检验项目 合格指标 检验方法标准 氯离子含量降低率 ‎>90%‎ JTJ 275 .‎ 盐水浸溃试验 无镑蚀,且电位为0 250mV YB/T 9231‎ 干湿冷热循环.试验 ‎60次,无锈蚀 YB/T 9231‎ 电化学试验 电流应小于150μΑ,且破坏检查无锈蚀 YBJ 222‎ 现场锈蚀电流检测 喷涂150d后现场测定的电流降低率>80%‎ GB 50367‎ 注:对亲水性'的钢筋阻锈剂,宜在增喷附加涂层后测定其氯离子含量降低率。‎ 内掺型钢筋阻锈剂的技术指标 表30·35‎ ‎30. 5 结构加固 935‎ 环境类别 检验项目 技术指标 检验方法 I、ΠΙ、IV 盐水浸烘环境中钢筋腐蚀面积百分率 减少95%以上 JGJ/T 192‎ 凝结时间差 初凝时间 ‎60 〜+ 120min GB 8076‎ 终凝时间 抗压强度比 ‎>0.9‎ 坍落度经时损失 满足施工要求 抗渗性 不降低 GB/T 50082‎ ‎10、IV 盐水溶液中的防锈性能 无腐蚀发生 JGJ/T 192‎ 电化学综合防锈性能 无腐蚀发生 注:1.表中所列盐水浸烘环境中钢筋腐蚀面积百分率、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抗渗性均指掺加钢筋阻锈剂混 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相对性能比较;‎ 2. 凝结时间差技术指标中的“一”号表示提前,“ + ”号表示延缓;‎ 3. 电化学综合防锈性能试验仅适用于阳极型钢筋阻锈剂。‎ 外涂型钢筋阻锈剂的技术指标 表30-36‎ 环境类别 检验项目 技术指标 检验方法 i、m、IV 盐水溶液中的防锈性能 无腐蚀发生 渗透深度 ‎^50mm JGJ/T 192‎ 瓜、IV 电化学综合防锈性能 无腐蚀发生 注:电化学综合防锈性能试验仅适用于阳极型钢筋阻镑剂。‎ ‎2.机具 常用机具为枰、滚子、喷雾器、钢丝刷、空压机等。‎ ‎30. 5.11. 3 施工方法 ‎1.内掺型钢筋阻锈剂 (1) 施工准备 对于既有建筑应先副除结构已被腐蚀、污染或中性化的混凝土层,暴露出混凝土结构 基层。采用除锈剂或钢刷清除钢筋表面锈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当使用水剂型钢筋阻锈剂时,混凝土拌合 水中要扣除钢筋阻锈剂中含有的水量。混凝土在浇筑前,要确定钢筋阻锈剂对混凝土初凝 和终凝时间的影响。‎ (2) 内掺型钢筋阻锈剂施工 当损坏部位较小、修补较薄时,宜采用砂浆进行修复;当损坏部位较大、修补较厚 时,宜采用混凝土进行修复。‎ 根据加固构件的设计尺寸支设模板,并留设进浆口。按照普通混凝土施工要求浇筑掺 有钢筋阻锈剂的混凝土。‎ 混凝土或砂浆的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执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 "‎ ‎(3)加入钢筋阻锈剂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能见表30-37 (参考《钢筋混凝土阻锈剂》 JT/T 537)。‎ 加入钢筋阻锈剂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能表 表30·37‎ 项目 技术性能 钢筋 耐盐水浸渍性能 无腐蚀 耐锈蚀性能 无腐蚀 混凝土 凝结时间差 初凝 ‎60 〜+ 120min 终凝 抗压强度比 ‎7d ‎>0. 90‎ ‎28d 注:1.表中所列数据为掺钢筋阻锈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差值或比值。‎ ‎2.凝结时间指标:表示提前,“+”表示延缓。‎ ‎30. 5 结构加固 935‎ ‎2.外涂型钢筋阻锈剂 (1) 施工准备 1) 拆除原有的装饰层,露出原混凝土结构基层。‎ 2) 基底处理:‎ ‎①对混凝土表层出现剥落、疏松、蜂窝、腐蚀、露筋、孔洞等劣化现象部位,先将 劣化部位剔除,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基层后,用专用的混凝土修补料进行修补。‎ ‎②对外露并已经锈蚀的钢筋,先采用钢丝刷对钢筋进行除锈后,再用修补料进行修补。‎ ‎③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粉尘、油污、涂料、脏物等,可用高压水枪彻底清洁,在干燥、 清洁的基层涂刷将达到最佳效果。‎ (2) 外涂型钢筋阻锈剂施工 先根据设计要求及拟涂刷的面积,确定涂刷用量。在清理后的混凝土结构基层进行涂 刷。涂刷前,混凝土龄期不少于28d,局部修补的混凝土,其龄期不少于14d。根据现场 实际选择采用喷涂、刷涂及滚涂方法进行施工,直至浸透。并根据基层实际状况采用不同 的涂刷遍数。当需要多遍涂刷时,宜在前一遍涂刷干燥后再进行。每一遍喷涂后,均要采 取防止日晒雨淋的措施。施工完成后,宜覆盖薄膜养护7d。‎ ‎30.5.11.4质量控制要点 (1) 钢筋阻锈剂进场必须有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出厂检验报告和性能检测报 告,并经现场见证取样复试合格后方可施工。同一进场、同种型号的钢筋阻锈剂,每50t 应作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t的应作为一个检验批。每检验批的钢筋阻锈剂应至少检验一 次。验收合格后密封避光存放。‎ (2) 基底处理应符合技术要求,并经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3) 钢筋阻锈剂应连续、均匀涂刷,不得漏刷和少刷,并根据设计要求保证用量。‎ (4) 室外施工应避免雨天及大风天气,在阳光直射下应采取遮阳措施,混凝土表面温 度应控制在5〜45'C范围内。‎ (5) 工具和容器使用前应保持干燥,施工完后立即用清水清洗干净。‎ (6) 在每次涂刷前,将涂刷部位对施工人员进行明确交底,当日完成交底部位的所有 构件的涂刷,涂刷部位干燥后由检査人员确认后进行标注,并形成施工记录。‎ (7) 对露天工程:或在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使用亲水性阻锈剂时,需要在构件表面增喷 附加涂层进行封护。‎ (8) 外涂型钢筋阻锈剂的检测:通过对既有混凝土结构喷涂阻锈剂前后量测其内部钢 筋锈蚀电流的变化,对该阻锈剂的阻锈效果进行评估。‎ 1) 评估用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采用专业的钢筋锈蚀电流测定仪及相应的数据采集分析设备,仪器的测试精度 应能达到0. ΙμΑ/cm3。‎ ‎②电流测定可采用静态化学电流脉冲法(GPM),也可采用线性极化法(LPM)。当 为仲裁性检测时,应采用静态化学电流脉冲法。‎ ‎③仪器的使用环境要求及测试方法应按厂商提供的仪器使用说明书执行,但厂商必 须保证该仪器测试的精度能达到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指标。‎ 2) 测定钢筋锈蚀电流的取样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30. 5 结构加固 935‎ ‎①梁、柱类构件,以同规格、同型号的构件为一检验批。每批构件的取样数量不少 于该批构件总数的1/5,且不得少于3根;每根受检构件不应少于3个测值;‎ ‎②板、墙类构件,以同规格、同型号的构件为一检验批。至少每200m3 (不足者按 200m3计)设置一个测点,每一测点不应少于3个测值;‎ ‎③露天、地下结构以及临海混凝土结构,取样数量应加倍;‎ ‎④测量钢筋中的锈蚀电流时,应同时记录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允许时,宜 同步测量半电池电位、电阻抗和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 1) 喷涂阻锈迹效果的评估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在喷涂阻锈剂150d后,采用同一仪器(至少应采用相同型号的测试仪)对阻镑 处理前测试的构件进行原位复测。其锈蚀电流的降低率应按式(30-4)计算:‎ 诱蚀电流的降低率=X 100% (30-4)‎ J 0‎ 式中i——150d后的锈蚀电流平均值;‎ ίο——喷涂阻锈迹前的初始锈蚀电流平均值。‎ ‎②当检测结果达到下列指标时,可认为该工程的阻锈处理符合本规范要求,可以重 新交付使用:‎ a. 初始锈蚀电流>1μΑ/αη2的构件,其150d后锈蚀电流的降低率不小于80% ;‎ b. 初始锈蚀电流<1μΑ/αη2的构件,其150d后锈蚀电流的降低率不小于50%。‎ ‎30.5.12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法是指在被加固混凝土构件表面固定高强钢丝 绳网片,并用聚合物砂浆粘合,形成具有整体性复合截面的直接加固法。它通过提高原构 件的配筋量,外加层与原构件共同受力,协调变形,从而达到结构补强的效果。‎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梁、板、墙、柱构件的加 固,对钢筋混凝土梁和柱的外加层采用三面或四面围套构造,见图30-32、图30-33;对 板和墙采用单面或对称的双面外加层构造,见图30-34、图30-35。‎ 聚合物砂浆外加层__ 原钢筋.‎ 原钢筋 网片 图30-34单面外加层 图30-35外加p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法施工便捷,外加层对结构外观和形状影响不 大,有技术优势,但限于加固机理和加固层材料的原因,被加固混凝土结构的长期使用环 境温度不应高于60Ό,现场检测被加固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 ‎30. 5.12.1材料与机具 ‎1.材料要求 ‎(1)钢绞线网片由高强度钢丝绳和卡口经工厂专门制作而成,高强度钢绞线分高强度 不锈钢绞线和高强度镀锌钢绞线两种。‎ 高强度不锈钢丝含碳量应不大于0. 15%,硫、磷含量均应不大于0.025%;高强度镀 锌钢丝硫、磷含量均应不大于0.03%。高强度镀锌钢丝的锌层重量及镀锌质量应符合 《钢丝镀锌层》(GB/T 15393)对AB级的规定。高强度不锈钢绞线和高强度镀锌钢绞线 的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应符合表30-38的要求。‎ 高强度不锈钢绞线和高强度镀锌钢绞线的物理性能 表30-38‎ ‎.高强度不锈钢绞线 高强度镀锌钢绞线丨‘‎ 种类 符号 钢绞线公称 直径(mm)‎ 抗拉强度标 准值(MPa),,‎ 抗拉强度设 计值(MPa)‎ 钢绞线公称 直径(mm)‎ 抗拉强度标 准值(MPa)‎ 抗拉强度设 计值(MPa)‎ ‎6X7‎ ά ‎2: 4〜4.0‎ ‎1800‎ ‎1100‎ ‎2. 5〜4. 5 :‎ ‎1650‎ ‎1050‎ ‎+TWS ‎1700‎ ‎1050‎ ‎1560‎ ‎1000..‎ 聚合物砂浆外加层__ 原钢筋.‎ ‎1X19‎ ‎2. 5‎ ‎1560‎ ‎1050‎ ‎2. 5‎ ‎1560 .‎ ‎1100‎ 钢绞线网片的外观质量:钢绞线网片表面不得有油污,钢绞线应无裂纹、无死折、无 锈蚀、无机械破损、无散开束,卡口由钢绞线同品种钢材制作,应无开口、脱落,网片的 主筋与横向筋间距均匀。‎ ‎30. 5 结构加固 91‎ ‎(2)聚合物砂桨是指掺有改性环氧乳液或其他改性共聚物乳液的高强度水泥砂浆,主 要品种有改性环氧类聚合物砂浆、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配制的聚合物砂浆和乙烯一醋 酸乙婦共聚物配制的聚合物砂浆等。‎ 聚合物砂浆按照强度分为I级和Π级,物理性能应分别符合表30-39的要求。‎ 聚合物砂浆的物理性能 表30-39‎ ‎^项目 劈裂抗拉强度 正拉粘结强度 抗折强度 抗压强度 钢套筒粘结抗剪 砂浆^‎ ‎(MPa)‎ ‎(MPa)‎ ‎(MPa)‎ ‎(MPa)‎ 强度标准(MPa)‎ ‎;[级 ‎^7.0‎ ‎>2.5,且为 ‎^12‎ ‎^55‎ ‎>12‎ Π级 ‎>5.5‎ 混凝土内聚破坏 ‎^10‎ ‎>45‎ ‎^9‎ 聚合物砂浆内严禁含有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成分;配置砂浆的聚合物乳液,其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和游离甲醛含量应满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 要求。‎ (1) 界面处理剂:一般为聚合物砂浆配套使用的乳液,经界面处理剂处理过的基层能 够增强聚合物砂浆与混凝土表面的粘结力。‎ (2) 配套材料:指端部拉环、固定钢绞线网片的专用金属胀栓、U形卡具以及界面 保护砂浆等。界面保护砂浆是当被加固结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对外加层进行防护的 材料。‎ (3) 材料储运保管与检验:储运时注意防潮,避免和化学物质及有机溶剂等有害物质 接触。不同品种、规格、等级的产品应分别存放。进场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 耐火检验报告和用于验证主材间及配套材料间匹配加固效果的型式检验报告,进场材料应 按规定取样复试。端部拉环、专用金属胀栓、U形卡具应在使用前逐个进行外观检查。‎ ‎2.施工机具 主要有手持电钻、钢绞线网紧线器、钢丝剪、砂浆搅拌器,抹灰常用工具,剔凿清理 用簪子、锤子、钢丝刷、毛刷、小型空压机、手持电动打磨机、高压水枪等。‎ ‎30. 5.12. 2 施工方法 1. 施工准备 (1) 对原构件的装饰现状和基本结构状况进行全面细致勘察,编制加固施工方案。‎ (2) 按照施工方案搭设操作架,安装垂直运输机械,准备机械设备和工具,接通水 源、电源,根据施工图纸提出材料计划,明确材料的规格、数量、进场日期和验收标准。‎ 2. 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混凝土基层打磨修补处理—钢绞线网片固定—基层浮尘清理—涂刷界面剂 —聚合物砂浆分层抹压—湿润养护。‎ 3. 操作要点 (1) 放线定位 核对加固构件与设计图纸尺寸的偏差,无误后,按图纸要求放线定位,确定加固 范围。‎ (2) 基层处理 ‎30. 5 结构加固 91‎ 清除加固构件的装饰层,露出混凝土结构基层,对有锈蚀的钢筋进行除锈,修补混凝 土的缺陷,对光滑坚实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将表面的粉尘吹干净。‎ (1) 钢绞线网片的安装 1) 钢绞线网片下料:确定钢绞线网片规格时,应量测被加固构件的实际尺寸,根据 钢绞线绷紧时长度变化造成的施工余量、设计要求的网片搭接和端头网片错开锚固的构造 要求以及每个网片易于安装等综合因素确定。钢绞线网片应有加工配料单,各种形状和规 格的钢绞线网片应加以编号。‎ 对钢绞线进行剪裁时钢绞线断口处的钢丝不得散开。‎ 2) 钻孔:按照设计要求在适当位置钻孔,打孔时应注意避让构件原有钢筋和预埋管 线,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端部描栓进入被加固结构深度应不小于60mm,其他描栓进 入被加固结构深度应不小于40mm。对局部修补的混凝土表面,必须在修补材料具有强度 后再打孔,以免破坏基层。‎ 3) 钢绞线网固定:根据绷网的部位进行绷网方向的确认,一般平行于主受力方向的 钢绞线在加固面外侧,垂直于主受力方向的钢绞线在加固面内侧。固定网片前,先在网片 的主筋端部安装拉环,相邻两根钢绞线可共用一个拉环,作为一个固定点,拉环要扎紧钢 绞线头,每个拉环的夹裹力一致,安装后仔细检査每个拉环,如有松动或脱落进行更换。 先安装网片一端,将专用金属锚栓穿过端部拉环锤击至已钻好的孔中,U形卡具卡在锚 栓顶部和拉环之间,避免网片滑落,固定好后,用紧线器拉紧钢绞线另一端,绷网的松紧 程度以用手推压受力钢绞线松开后无任何弯曲变形发生,或用手握紧相邻两根钢绞线有弹 性为宜,张紧后用专用金属描栓将其固定在结构另一端,在网片的纵横网线交叉空格处用 专用金属胀栓和U形卡具固定,固定点呈梅花形布置,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完的 网片应平直、不低垂,网线间距均匀,纵横向垂直。‎ 钢绞线网片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钢绞线网片与构件表面的空隙宜在4〜 5_,施工时可视实际情况于网片和基层之间放置同品种聚合物砂浆预制垫块。‎ (2) 基层清理养护 用压缩空气和水交替冲洗混凝土表面,被加固构件表面应保持湿润干净,喷水养护至 少24h后进行界面剂施工。‎ (3) 界面剂施工 基层养护完成后即在基层和网片上涂刷界面剂,界面剂按产品说明书要求配置,搅拌 均匀,随用随配,涂刷之前,基层表面不得有明水,界面剂应涂刷均匀。‎ (4) 聚合物砂浆抹灰 聚合物砂浆配制:按产品说明中配合比要求配制聚合物砂浆,砂浆存放时间不得超过 30min,每次搅拌的砂浆不宜过多,应随用随配。‎ 第一层聚合物砂浆抹灰:一般在界面剂涂刷后lh内抹第一遍聚合物砂浆。施工时应. 使用铁抹子用力赶压密实,使聚合物砂浆透过网片与被加固构件基层紧密结合,第一遍抹 灰厚度不宜过厚,以基本覆盖网片为宜,抹灰后,表面应拉毛,为下层抹灰做好准备。‎ 后续聚合物砂浆抹灰:后续抹灰应在前次抹灰初期硬化时进行,后续抹灰的分层厚度 不超过6mm为宜,抹灰要求挤压密实,使前后抹灰层紧密结合,直至设计厚度,表面用 铁抹子抹 ‎30. 5 结构加固 91‎ 平、压实、压光。‎ (1) 丨养护 :‎ 常温下,聚合物砂浆施工完毕6h后,采用严密包裹塑料布保湿养护措施,养护时间 为7〜14h,在养护期间加固部位严禁扰动。聚合物砂浆层未达到硬化状态时,不得浇水 养护或直接受雨水冲刷。特殊情况的养护应参照设计要求或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 30.5.12.3 质量控制要点 ■ ‎(1)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施工单位应有加固资质及相应的施工经验,应严格按照设 计图纸和有关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施工质量。‎ (2) 不得使用主成分及主要添加剂成分不明的聚合物砂浆,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 无标志或未经进场检验的材料。 :‎ (3) 原构件表面处理、钢绞线网片安装、聚合物砂浆抹灰,对各关键工序施工的质量 及时进行检查,每道工序施工前应先做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检验批验收合 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4) 不宜在雨天及5级以上大风中进行聚合物砂浆抹灰,冬期施工时,施工温度应 在5Ό以上,且基层表面温度应保持0Ό以上;夏季应采取措施防止烈日暴晒,气温不应 高于35Ό,做好保湿养护工作。‎ (5) 预留管道孔洞应事先明确定位,严禁在后期施工切断钢绞线。‎ (6) 钢绞线一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工程的质量检验标准,可按界面处理、钢绞线 网片安装、聚合物砂浆面层施工三个分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检验项目可参照《钢筋焊接 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和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的基本规定执行。‎ ‎30.5.13绕丝加固 绕丝加固法是在梁柱构件外表面按一定间距连续、均匀缠绕经退火后的钢丝,然后在 构件表面喷射或浇筑混凝土的加固方法,可以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约束构件斜裂缝 发展。‎ ‎30. 5.13.1材料与机具 1. 材料 主要材料有退火钢丝、钢筋、混凝土、焊接材料、植筋用胶粘剂、钢筋除镑剂等。‎ 2. 机具 主要有剔凿清理用錾子、锤子、钢丝刷、毛刷、空压机、高压水枪、手持电动打磨 机、手持电钻、电焊机、混凝土喷射机、靠尺等。‎ 30.5.13.2 施工方法 ‎1.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剔除局部混凝土—界面处理—绕丝施工—混凝土面层施工—混凝土养护。‎ ‎:.2.施工要点:‎ ‎(1)基层处理 清除加固构件的装饰层,露出混凝土结构基层。对有锈蚀的钢筋进行除锈,修补混凝 土的缺陷,对光滑坚实的混凝土表面凿毛,錾去尖锐、突出部位,但应保持其粗糖状态, 将表面的松动的骨料和粉尘清除干净。‎ ‎30. 5 结构加固 S95‎ (2) 剔除局部混凝土 按设计的规定,凿除绕丝、焊接部位的局部混凝土保护层。其范围和p度大小以能进 行焊接作业为度;对矩形截面构件,尚应凿除其四周棱角进行圆化处理;圆化半径不宜小 于40mm,且不应小于25mm。然后将绕丝部位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并冲洗洁净。‎ (3) 界面处理 原构件表面凿毛后,应按设计要求涂刷结构界面胶(剂),界面胶(剂)的性能和质 量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的规定,涂刷工艺和涂刷 质量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4) 绕丝施工 绕丝前,应采用多次点焊法将钢丝、构造钢筋的端部焊牢在原构件纵向钢筋上。若混 凝土保护层较厚,焊接构造钢筋时可在原纵向钢筋上加焊短钢筋作为过渡。‎ 绕丝应连续,间距应均匀,在施力绷紧的同时,每隔一定距离用点焊加以固定。绕丝 的末端也应与原钢筋焊牢。绕丝焊接固定完成后,尚应在钢丝与原构件表面之间未绷紧的 部位打人钢片以楔紧。‎ (5) 浇筑、喷射混凝土面层 1) 混凝土浇筑前涂刷同等级水泥浆或界面剂,或提前24h浇水,将原构件表面润透。‎ 2) 混凝土面层的施工,可选用喷射法或浇筑法,宜优先采用喷射法施工。钢丝的保 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3) 采用喷射法施工时,其施工要点参见30. 5. 7 “喷射混凝土”,采用饶筑法施工时, 其施工要点参见30. 5_ 8 “加大混凝土截面加固”。‎ (6) 混凝土养护 加固构件宜包裹(缓拆模板、外包塑料薄膜等)养护,也可涂刷养护剂养护。包裹应 严密,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30. 5.13. 3质量控制要点 (1) 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有关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施工质量。‎ (2) 绕丝用钢丝进场时,应按《一般用途低碳钢丝》(GB/T 343)中关于退火钢丝的 力学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复验结果的抗拉强度最低值不应低于490MPa,并应符合设计 要求。不得有机械损伤、裂纹、油污和锈蚀。‎ (3) 严格控制钢丝制作和安装的施工质量,满足《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550)的相关规定。‎ (4) 采用浇筑法施工面层混凝土时,混凝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良好的流动性,浇筑 时禁止加水和擅自添加外加剂,施工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ί程施工质量验收fi范》 (GB 50204)的规定。‎ ‎30.5.14砌体或混凝土构件外加钢筋网一砂浆面层 外加钢筋网一砂浆层加固法是对砌体构件外加钢筋网一高强度水泥砂浆面层或对混凝 土构件外加钢筋网一水泥砂浆层的双面(或单面)加固方法。砌筑墙体通常作双面加固, 俗称夹板墙,见图30-36。夹板墙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 ‎30. 5 结构加固 S95‎ ‎30.5.14.1材料与机具 砂浆层丨i墙厚i丨砂浆层 图30-36纵横墙双面加固 ‎1.材料 ‎(1)主要材314:钢筋、干拌砂浆、火 烧丝、界面剂等。砌体或混凝土构件采用 普通砂浆或复合砂浆时,其强度等级必须 符合设计要求。‎ ‎(2)进场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和相关 的试验报告,并应按规范要求进场复试, 合格后方可使用。‎ ‎2.机具 ‎30. 5 结构加固 S95‎ 主要机具有錾子、电锤、钢筋加工机 械(切断机、调直机等)、抹灰常用工具等。‎ ‎30.5.14. 2施工方法 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界面处理—钢筋网片制作安装—钢筋网砂浆层施工—养护。‎ 2. 施工要点 (1) 基层处理 凿去原墙表面的抹灰层,用钢丝刷刷除碎末灰粉,对于清水墙,应剔除已松动的勾缝 砂浆,深度不小于lOmrn。剔凿完毕,用清水冲洗干净。‎ (2) 界面处理 原结构构件经剔凿、修整、清理、冲刷干净以后,按设计要求喷涂界面剂。设计对原 构件表面有湿润要求时,应顺墙面反复浇水润湿,并应待墙面无明水后再进行面层施工。 若设计无此要求,不得擅自浇水。‎ (3) 钢筋网片制作安装 钢筋网的直径宜为Ή〜秘;网格间距不宜小于150mm,也不宜大于500mm,钢筋网 片的钢筋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网片可点焊也可绑扎,竖筋靠墙面,钢筋网片与原构 件表面的净距为5mm,钢筋网片间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钢筋网片应按设计要求用拉结钢筋与墙体连接固定。对于双面加固的墙体,钻孔穿筋后 拉结筋两端应弯折成S形,将两面钢筋网片勾连绑扎为一体,并用水泥素浆灌孔。对于单面 加固的墙体,锚筋一般采用化学植筋,植筋深度不小于20A d为钢筋直径,钢筋端应后弯 钩,与钢筋网片勾连绑扎为一体。拉结钢筋间距宜为1000〜1200_,且呈梅花状布置。‎ 钢筋网四周应与楼板、梁、柱或墙体连接,可采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连接 方法。‎ 当钢筋网的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口时,单面加固宜将钢筋弯入窗洞侧边锚固;双面加 固宜将两侧横向钢筋在洞口闭合。‎ (4) 抹水泥砂浆层 ‎30. 5 结构加固 S95‎ 加固砂浆,宜选甩强度等级为32. 5〜42. 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 稠度在70〜80mm,强度等级不小于M10。‎ 抹水泥砂浆前,应提前24h将墙面浇水润透,待墙面表面阴干后再进行抹面,按施工 规程分层抹至设计厚度,每层厚度10〜15mm,当设计厚度i<35mm,宜分2〜3层抹压, 第一层揉勻刮糙,第二、三层再压实抹平。当i>35mm时,尚应适当增加抹压层数。‎ 当厚度大于45mm时,面层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喷射法施工,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 (:15或020,其施工要点参见30.5.7“喷施混凝土”。‎ ‎(5)水泥砂浆层养护 水泥砂浆终凝后,墙体面层应每天浇水3〜5遍,以防止表面千裂。‎ ‎30.5.14.3质量控制要点 (1) 钢筋网安装及砂莱面层的施工,应按先基础后上部、自下而上的顺序逐层进行; 同一楼层尚应分区段加固;不得擅自改变施工图规定的程序。‎ (2) 钢筋网与原构件的拉结采用穿墙“S”筋时,“S”筋应与钢筋网片点焊,其点焊 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的规定。‎ (3) 钢筋网与原构件的拉结采用种植Γ形剪切销钉、胶粘螺杆或尼龙锚栓时,其孔 径及孔深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植筋质量应符规范规定。‎ (4) 穿墙“S”筋的孔洞、楼板穿筋的孔洞以及种植Γ形剪切销钉和尼龙锚栓的孔 洞,均应采用机械钻孔。‎ (5) 施工质量应满足《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的相关 规定。‎ ‎30.5.15外包钢加固 图30-37梁柱外包钢加固 构造节点示意图 外包钢加固法是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柱、砌体柱及窗间墙外包型钢(角钢或槽钢)的 加固方法,二者共同工作,整体受力。适用于使用上不 允许增大混凝土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提高承载能 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加固及砌体柱和 窗间墙加固。外包钢加固使用面广,但加固费用较高。‎ 下面以混凝土构件为例介绍外包钢加固法的施工技术。‎ ‎30.5.15.1构造与分类 1. 基本构造 外包钢加固法是沿梁长、柱高方向每隔一定距离,‎ ‎30. 5 结构加固 S95‎ 用箍板或扁钢缀板与型钢进行焊接的加固方法,典型加 固构造做法见图30-37。‎ 1. 分类及适用范围 外包钢加固法分为湿式外包钢和干式外包钢,见表30-40。‎ 外包钢加固法分类一览表 表30-40‎ 序号 分 类 ‎1‎ 湿式外包钢法 粘贴法 乳胶水泥粘贴法 结构胶粘贴法 灌注法:‎ 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灌注法 ‎2‎ 干式外包钢法 ‎.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是用乳胶水泥或改性环氧树脂水泥砂浆把型钢粘贴在原构件角部, 并用钢缀板(或箍板、U形螺栓套箍等)加强,再抹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或做防腐 防束处理)的加固方法。‎ 干式外包钢加固法是结构柱采用外包型钢加固,当型钢与原柱间无任何连结,或虽填 塞水泥砂浆,但仍不能确保结合面剪力有效传递时,称为干式外包钢加固法。‎ 当采用化学注浆外包钢加固时,型钢表面温度不应高于60°C;.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 质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30. 5.15. 2材料与机具 ‎1.材料要求 (1) 水泥 1)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应不低于42. 5级。‎ 2) 当混凝土结构有耐腐蚀、耐高温要求时,应采用相应的特种水泥。‎ 3) 配制聚合物砂浆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 5级,且应符合聚合物砂浆产 品说明书的规定。‎ (2) 混凝土 1)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 2)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煤灰应为I级灰,且烧失 量不应大于5%。‎ 3) 结构加固工程选用的聚合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喷射混凝土,应在施工前进 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3) 钢材及焊接材料 1) 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志或未经进场检验的钢材以及再生钢材。‎ 2)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的钢板、型钢、扁钢等应采用Q235级(3号钢)或Q245级 (16Mn)钢材;对重要结构的焊接构件,若采用Q235级钢,应选用Q235—B级钢。焊条 型号应与被焊接钢材的强度相适应。‎ 3) 采用的原材料及成品应进行进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原材料及成品应按规 范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见证取样、送样,复试合格后使用。‎ ‎30. 5 结构加固 S95‎ (1) 乳胶水泥砂浆应根据加固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配合比试验。‎ (2)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1) 承重结构用胶粘剂,按其韧性和耐湿热老化性能的合格指标不同,一般分为A级 胶和B级胶。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应采用A级胶,一般 结构可采用A级胶或B级胶。‎ 2) 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能指标见本章表30-14。‎ 3) 不同品种的胶粘剂对不同材料表面有不同的粘结性能,需选择合适的胶粘剂品 种,以获得理想的粘结效果。不同胶粘剂的钢一钢粘结抗剪强度试验平均值参见表 30-41。‎ 4) 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加固用的胶粘剂,其钢一钢粘结抗剪性能必须经湿热老化检 验合格。对不熟悉或质量有怀疑的胶粘剂,必须进行见证抽样的湿热老化检验,且不得以 其他人工老化试验替代湿热老化检验。 ‎ ‎30. 5 结构加固 101‎ 不同胶粘剂的钢一钢粘结抗剪强度试验平均值 表30-41‎ 胶粘剂名称 JGN-I 结构胶 JGN-Π 结构胶 YJ&-I 结构胶 AC 结构胶 CH 结构胶 WSJ 结构胶 法31号 结构胶 钢一钢粘结抗剪试验平均值(MPa)‎ ‎18.0‎ ‎15.0‎ ‎17. 0‎ ‎16. 0‎ ‎16.0‎ ‎18. 0‎ ‎15. 0‎ ‎5)寒冷地区加固混凝土结构使用的胶粘剂,应具有耐冻融性能试验合格证书。‎ 2. 机具设备 - '‎ 外包钢加固所用的主要机具设备见表30-42。‎ 主要机具设备表 .表30·42‎ ‎ ' ■ ' : :‎ 序号 名称 用途 序号 名称 用途 ‎1‎ 磁力钴机 钢板成孔 ‎6‎ 小型台秤 ‎.配胶计暈 ‎2‎ 空压机 清理 ‎7‎ 钢丝轮 打磨混凝土、型钢、钢板 ‎3‎ 吹风机 加热、清理 ‎8‎ 角磨机 打磨混凝土面、角钢内侧 ‎4‎ 电锤、水钻 混凝土成孔 ‎9‎ 等离子切割机 切割型材和钢板 ‎5‎ 注胶泵 压力注浆 ‎10‎ 电焊机 用于焊接 30.5.15.3 施工方法 根据施工工艺不同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又分为粘贴法和灌注法。‎ ‎1.粘贴法——湿式外包钢加固粘贴法 ‎(1)乳胶水泥粘贴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在原混凝土梁、柱角部用乳胶水泥粘贴角钢进 行加固的方法,详见图30-38。 ,‎ ‎30. 5 结构加固 101‎ I水泥砂浆 水泥砂浆I ‎30. 5 结构加固 101‎ 图30-38乳胶水泥粘贴法7K意图 因乳胶水泥砂浆具有不耐潮湿,不耐低温,不耐老化,不能长期置于户外等缺点,工 程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结构胶粘贴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在原混凝土结构四角用结构胶粘贴角钢和钢板的 加固方法。下面以JGN结构胶为代表,详细阐述结构胶粘贴湿式外包钢加固法。‎ 1) JGN结构胶特点及适用范围.‎ ‎①JGN结构胶使用时间较早、应用较广、产品性能安全可靠,是目前加固施工中较: 常见的胶种。其各项强度指标见表30-43。 、 、:‎ ‎30. 5 结构加固 101‎ JGN结构胶的粘结强度 表30-43‎ 被粘基层 材料种类 抗剪强度(MPa)‎ ‎’轴芯抗拉强'‎ 破坏特征 试验值 ‎(β)‎ 标淮值 ‎(/vk)‎ 设计值 ‎(/v)‎ 试验值 ‎(/?)‎ 标准值 ‎(/tk)‎ 设计值 ‎.(Λ)‎ 钢一钢 胶层破坏 ‎>18‎ ‎9‎ ‎3. 6‎ ‎>33‎ ‎16.5‎ ‎6. 6‎ 续表 被粘基层 材料种类 抗剪强度(MPa)‎ 轴心抗拉强度(MPa)‎ 破坏特征 试验值 ‎(β)‎ 标准值 ‎(/vk)‎ 设计值 ‎(/v)‎ 试验值 ‎(/?)‎ 标淮值 ‎(/tk)‎ 设计值 ‎(Λ)‎ 钢一混凝土 .‎ 混凝土破坏 ‎/"cvk ‎/cv ‎_/"ctk ‎/ct 混凝土一混凝土 混凝土破坏 ‎/cvk ‎/cv ‎_/"ctk ‎/c.‎ 注: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值Λ和标准值/d设计值/CT及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ak及设计值/«,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采用。‎ ‎②应用范围: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及受拉构件;基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必 须>015。可采用此加固方法时,以环境温度不超过6CTC,相对湿度不大于70%,及无 化学腐蚀的使用条件为限,否则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2)工艺特点 ‎①需大幅提高承载力大型工程,加固钢构件常采用强度较高的16锰钢,角钢型号也 较大,一般有 L200X14、L180X12、L160X12、L125X12、L100X12 等,钢板厚度采用 6mm、8mm、10mm、12mm、14-mm 等。‎ ‎②焊工、粘钢工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要求高,施工程序复杂,各工序的组织与配合 非常重要,协调、组织能力要很强。‎ ‎③粘结质量控制难。根据JGN胶的特点,在60Ό以上温度时,剪切强度下降20% 以上,而16Mn钢熔透焊需要100CTC以上温度,要求必须先粘后焊,除局部乳胶水泥砂 浆粘贴、交错施焊、边焊边降温等措施外,还需调整缀板的连接方式,避免高温焊接对结 构胶的影响。改变缀板连接方式的方法见图30-39和图30-40。‎ 对拉螺栓, 钢板带 图30-39柱拼装方式 图30-40梁拼装方式 1) 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混凝土结合面处理(钢件结合面处理、下料制作)—预贴—卸荷—配制 胶液—钢件粘贴—固定加压—缀板焊接、焊缝探伤—固化—验收—钢件防腐、防火处理。‎ 2) 防护架、操作架搭设 ‎①梁底架体搭设:沿梁长度方向,搭设架高距梁底1. 2〜1. 5m防护、操作架。‎ ‎②柱架体搭设:柱周搭设方斗架,供焊接人员使用,操作面满铺50mm厚松木脚手 板,当钢构件超重、工人无法挪动时,通过定滑轮将各部分吊装就位,然后将其焊接在一 ‎ ‎30. 5 结构加固 101‎ 起,形成加固框架。‎ 1) 定位、放线及混凝土结合面处理 在钢筋混凝土梁、柱上弹线,标出粘钢位置线,按此位置线进行混凝土结合面处理。 混凝土面用金刚石钻头角磨机打磨平整,并磨去混凝土老化层、油污、灰浆等,阳角磨出 弧度与角钢内角相吻合的小圆角,按照设计要求在梁、柱上钻胀栓孔(钻孔位置要避开 梁、柱内钢筋),清理粉尘,保持结合面洁净。‎ 2) 钢件结合面处理、下料制作、预贴 ‎①依据设计图纸及混凝土构件上胀栓的实际尺寸在被粘钢板上放线钻孔。‎ ‎②对结合面进行打磨,除去表面锈迹,并磨出金属光泽,打磨出的粗糙度越大越好, 打磨纹路与钢件受力方向垂直。‎ ‎③缀板加工:梁两侧及柱各个侧面上每条缀板加工成两块,其中一块的一端切成坡 口,用于与角钢对接焊(工厂加工),另一块与角钢搭接焊(现场焊接),钢构件粘胶贴合 后,搭接缀板焊为一体。‎ ‎④角钢按设计圈纸位置就位,留出胶的空隙,用螺栓临时固定。‎ ‎⑤预贴:涂胶前,应先进行预贴试验,以确保混凝土构件与钢构件结合面吻合、胀 栓孔位置合适。‎ ‎⑥缀板与角钢拼装点焊,检查位置无误后,将两侧带有缀板的角钢卸下,按I级焊 缝要求焊接。‎ 3) 卸荷:梁粘钢前采用千斤顶卸荷。对承受均布荷载的梁,应采用多点(至少2点) 均匀顶升;对于有次梁的主梁,每根次梁下都要放一千斤顶顶升。顶升一般以顶面不出现 裂缝为准或梁跨中最大位移控制在2mm以内。‎ 4) 调胶:将JGN结构胶甲乙组分按4 : 1的比例配制混合。为方便搅拌,调胶前一 天将甲、乙组分JGN胶桶倒置,使沉于桶底的石英砂与表面的胶浆自然融合。采用搅拌 器或手工搅拌均匀,要求胶内无单组分条块,颜色均匀即可。每次配胶量以本次使用量为 准(一般用胶量10〜15kg/m2)。‎ 5) 粘贴、固定加压:预贴试验合格后,将钢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用丙酮擦拭2〜3 次,使之干净、无油污。在钢件和混凝土结合面涂胶,胶层厚度5〜8mm,中间厚、边 缘薄。‎ 梁加固时,先安装梁下部两角钢,底部用胀栓压紧,两侧用夹具夹紧,再安装上部两 角钢,与楼板上钢板用螺栓拧紧,梁两侧用螺栓固定。柱加固时,先安装一侧两角钢,再 安装另一侧两角钢,上下端用柱箍箍紧。‎ 立面粘贴时,混合胶液中掺加10%石英砂,调拌均匀,把胶涂在混凝土粘结面上, 然后将钢构件按划定部位粘于结构上,固定加压。就位时切不可滑动,动作要轻而稳,较 长钢构件安装需多人配合,动作协调一致,使缀板避开混凝土面的胶层。贴好后,用手键 沿粘贴面轻轻敲击钢构件进行检验,如无空洞声,表示巳粘贴密实,否则应从外侧塞胶补 填。在确定密实后,用膨胀螺栓固定均匀用力加压,以使胶液从钢构件边缘刚好溢出 为度。‎ 6) 缀板焊接、探伤:将焊接在角钢上的缀板进行搭接焊,缀板焊接时,必须分段交 错施焊,应尽量在胶浆初凝前完成。焊接质量达到I级焊缝标准,采用K2探头进行超声 波探伤。梁柱节点按设计图制作安装,角钢后焊部分可局部改用乳胶水泥粘贴。‎ ‎30. 5 结构加固 101‎ 1) 固化:固化期间,不得再对型钢进行锤击、移动、焊接。常温条件下(20Χ:以 上)24h即可拆除夹具或支撑,固化3d后即可受力使用,若环境温度低于15Ό,采用人 工加温。‎ 2) 验收:混凝土基层及钢构件处理、钢构件焊缝、粘贴等工序,在施工完毕后必须 进行自检,合格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3) 钢件防腐、防火处理:检验合格后,对型钢表面(包括混凝土表面)抹厚度不小 于25mm的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作保护层,可在构件表面先加设钢筋网或点粘一层豆石, 然后再抹灰,防其脱落和开裂,也可采用其他具有防腐蚀和防火性能的饰面材料加以 保护。‎ ‎2.灌注法一湿式外包钢加固 (1) 工作原理 …‎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柱四角包贴型钢,型钢肢之间沿梁长、柱高方向每隔一定距 离,用箍板或缀板与型钢焊接形成钢骨架,然后以改性环氧树脂为粘结材料,并通过压力 灌注工艺使钢构件与混凝土结构面间形成饱满而高强的胶层,从而使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 同工作,以提高其承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要求,见图30-41。‎ 缀板 角钢 图30-41湿式外包钢灌浆加固法 (2) 构造要求 1) 外粘型钢加固时应优先选用角钢,角钢厚度不应小于5mm,用于梁和桥架角钢边 长不应小于50mm,对柱不应小于75mm。常用角钢有L180X 12、L160X12、L200X14、 L100X10、L100X8等。箍板或缀板截面不应小于40mmX4mm。‎ 2) 外粘型钢的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 3) 当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排架柱时,应将加固的型钢与原柱头顶部的承压钢板相互焊 接,对于二阶柱,上下柱交接处及牛腿处的连接构造应予加强。‎ (3) 工艺流程 ‎.防护架厂操作架褡设—定位放线—混凝土面层打磨处理—钢件加工制作—钢件打磨表 面处理—预贴—卸荷—铜件焊接安装—焊缝探伤—埋设注浆嘴—缝隙密封—配制结构胶— 压力灌政—固化养护—检验和验收―钢件防腐、防火处理。‎ ‎⑷操作要点 基本与“结构胶粘贴湿式外包钢加固法”的操作要点相同,不同之处如下:‎ ‎30. 5 结构加固 101‎ ‎1)钢件焊接安装,焊缝探伤检验 预贴试验合格后,将钢件、混凝土构件结合面用丙酮擦拭2〜3次,保证结合面干净、 无油污。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要求,以混凝土构件为单元,将钢板、角钢安装焊接组装就 ‎30. 5 结构加_固 105‎ 位,检査钢件安装偏差。焊缝质量达到I级焊缝标准,采用K探头进行超声波探伤。‎ 1) 安装灌浆嘴、封缝 沿钢件与混凝土之间的缝隙全部用环氧胶泥嵌补严密,在利于灌浆的适当位置钻孔、 粘贴浆嘴(通常在较低处)并留出排气孔间距约lm,待胶泥固结后通气试压。‎ 2) 配制结构胶 ‎①按照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确定结构胶的品种,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 ‎②结构胶使用前须先将各组分分别在包装桶内搅拌至均勻(结构胶在停放及运输过 程中易分层离析)。‎ ‎③另取一个容器将用量较多的组分(主要成分)按比例称量倒人容器,再把其他组 分分别称量后混合在一起,用转速为100〜300r/min的轴式搅拌器揽拌,每台搅拌器至少 配备3〜4个揽拌叶片,应同一方向搅拌,防止产生气泡。搅拌后的胶内要无硬块且颜色 均匀,10〜15min后观察无单组分条块,呈黏稠状即可。‎ ‎④每次配胶量以当次使用量为准(一般用胶量10〜15kg/m2)。‎ ‎⑤胶粘剂的固化一般受自身、构件和环境温度限制,一般温度越高固化周期越短。 气温较高时,配置的结构胶在2h内必须用完。如气温较低,胶液黏度太大,可用水浴将 胶适当升温,使其黏度降低,再进行结构胶的配制。‎ 3) 压力灌注结构胶 ‎①将配置好的结构灌注胶注人灌浆泵内。‎ ‎②用空压机将灌浆泵内的结构胶以0. 2〜0. 4MPa压力从灌浆嘴压人到混凝土与钢件 的接触面间。灌注时,从一端依次灌人另一端,当观察到结构胶从另一侧的透气嘴有结构 胶溢出时,应停止加压以树脂胶泥封堵透气嘴,再以较低压力维持lOmin左右,立即以 胶泥封堵该灌浆嘴与出气嘴,依次灌向另一端,直到灌注满整个接触面。‎ ‎③灌注结构胶应由上至下,由左到右,依次灌注。‎ ‎3.干式外包钢法 干式外包钢加固法是用型钢柱进行外包加固,形成型钢框架体系,其特点是型钢与原 构件间无任何胶粘剂,或虽填塞水泥砂浆,但不能确保剪力在结合面上的有效传递。由于 单独运用干式外包钢法承载力提高量、整体工作性能及受力特点不如湿式外包钢有效,所 以干式外包钢常常与外包混凝土(或高效无收缩灌浆料)结合起来形成外包劲性混凝土进 行结构加固。‎ ‎30.5.15.4质量控制要点 1. 质量控制 (1) 施工前,应确认钢材、焊条、配套胶粘剂等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复试 报告及胶粘剂的抗拉拔试验报告,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 外包钢加固中界面粘贴性能受材料性能、表面特征及粘结工艺条件等因素影响, 其中工艺质量是主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控制。‎ (3) 施工前需做样板,待相关方面验证确认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2. 质量验收标准 ‎(1)撤除临时固定设备后,应用小锤轻轻敲击粘结钢构件,从音响判断粘结效果或用 超声 ‎30. 5 结构加_固 105‎ 波法探测粘结密实度。如锚固区粘结面积小于90%,非锚固区粘结面积小于70%,‎ 则此粘结件无效,应剥下重新粘结或采用压力灌胶方法进行补救。‎ (2) 外包钢粘贴质量现场检验按规范要求进行拉拔试验,现场检验应在已完成粘 贴加固的结构表面进行。取样原则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的要求。‎ (3) 钢件组拼坡口、焊缝、防火防腐的涂装等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205)的规定,对全焊透的一级、二级焊缝采用超声波或射线探伤进行100% 裣查。‎ (4) 对于重大工程,尚需抽样进行荷载试验,一般仅作标准使用荷载试验,将卸去的 荷载重新全部加上,其结构的变形和裂缝开展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0.5.16组合加固 组合加固法是指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加固技术(方法)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 件进行加固的方法。‎ ‎30. 5.16.1 种类 常用的组合方法有:外包钢一外包混凝土形成的外包劲性混凝土加固法、型钢一混凝 土组合梁加固法、碳纤维(CFRP)布和钢板(或角钢)组合加固法、外包钢与预应力法 结合形成的预加应力外包钢加固法、焊接粘钢法(把粘钢焊接在原构件主筋上)等。‎ ‎1.外包劲性混凝土加固法 外包劲性混凝土加固法分为:干式外包钢一外包混凝土组合加固法与干式外包钢一高 效无收缩灌浆料组合加固法,只需较小的增大构件断面尺寸,就能大幅度提高钢筋混凝土 结构承载力,较多应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柱的加固。‎ 干式外包钢一外包混凝土组合加固法,是干式外包钢加固法和增大截面加固法、锚筋 技术的综合运用,基本加固方法详见图30-42。‎ 干式外包钢一高效无收缩灌浆料组合加固法:在柱四角外包角钢,沿柱高方向四面设 置缀板,与四个角钢肢焊接,形成钢骨架,然后将30mm厚灌浆料灌人角钢及缀板与混 凝土柱之间的空隙内,以加大柱断面使钢骨架和灌浆料与原柱混凝土共同受力,满足设计 使用要求,见图30-43。‎ 图30-42外包劲性混凝土(一) 图30-43外包劲性混凝土(二)‎ ‎2.型钢一混凝土组合梁加固法 为了大幅度提高原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承载力和刚度,满足截面抗剪要求,采用 在混凝土梁(板)底沿其轴线方向增加Η型钢梁,形成型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见图 30-44。 ‎ ‎30. 5 结构加_固 105‎ ‎3.碳纤维(CFRP)布和钢板(或角 钢)组合加固法 型钢 型钢 ‎1‎ ‎1‎ i w i ‎、型钢 _‎ a ‎1‎ ‎、糊 为了弥补原设计楼板和主次梁支撑处 混凝土抗弯承载力和刚度的不足,可采用 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梁顶粘贴钢板的组 图30-44型钢一混凝土组合梁加固 合加固方法,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加固。‎ ‎30.5.16. 2材料与机具 ‘‎ 1. 材料要求 (1) 水泥、混凝土、钢材及焊接材料、结构加固用胶粘剂的技术性能要求,详见 30.5.15 “外包钢加固”相关内容。‎ (2) 灌浆料,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2. 机具设备 (1) 水钻:吸附式金刚石钻孔机、手持式钻机。‎ (2) 空压机、电锤、注胶泵、吹风机、小型台秤、搅拌器、钢筋探测仪。‎ (3) 钢丝轮、角磨机、等离子切割机、电焊机等。 _‎ ‎30. 5.16. 3 施工方法 1. 干式外包钢一外包混凝土混合形成的外包劲性混凝土加固法 (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角钢预拼—钻植筋孔—角钢、缀板拼焊—植筋—钢筋绑扎4支模—浇筑混 凝土—拆模—验收。‎ (2) 操作要点 1) 剔凿混凝土表面,露出坚硬新槎,清除浮石、灰尘等,便于新旧混凝土良好结合。‎ 2) 角钢预拼后,根据植筋位置在原钢筋混凝土构件钻孔,钻孔植筋的施工工艺参见 30.5.5 “混凝土钻孔植筋”。‎ 3) 角钢、缀板的拼焊;构件表面必须打磨平整,无杂物和尘土,施焊钢板(缀板) 时,应用夹具夹紧角钢。原柱与所加固的钢板或角钢之间所有缝隙必须用M15水泥砂浆 灌满。‎ 4) 绑扎外包钢筋网片,将植入短筋与钢筋网片连成一体。‎ 5) 混凝土浇筑:若新浇筑的混凝土壁厚小于_ 100mm时,应支模浇筑细石混凝土或 采用喷射混凝土,成型后应加强养护。‎ 2. 干式外包钢一高效无收缩灌浆料组合形成的外包劲性混凝土加固法 (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角钢拼焊—支模—灌注浆料—验收。‎ (2) 操作要点 1) 基层处理:用角磨机除去构件表混凝土风化层,并将表面凿毛或打成沟槽,深度 约为6mm;柱面亏损处,应剔凿到坚实的混凝土面。对角钢粘贴面进行除锈和粗糙处理, 打磨纹路要与角钢受力方向垂直。‎ ‎30. 5 结构加_固 105‎ 1) 模板支设 ‎①柱角钢拼焊验收合格后,支设模板,使角钢和缀板之间形成封闭空腔。柱支模必 ‎30. 5 结构加固 S109‎ ‎-角钢 -方木框 ‎-V Ύ Ύ B—B 30u 图30-45包钢框内芯支模示意图 须自上向下进行,避免灰尘颗粒落到缀板下部模板上,影响加固质量。‎ ‎②柱支模用包钢内框法,用50mmX30mm的方木,按角钢、缀板之间的实测尺寸 支内模,方木与柱相接的面要刨平,方木可多次周转使用。模板支设见图30-45。‎ ‎3)灌浆料浇注 灌浆料是以高强度材料为骨料,以水泥作 为结合剂,加水即可使用,具有大流动度、不 泌水、不离析、微膨胀、强度高、使用范围广、 施工工效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膨胀率大于 0. 02%, 28d抗压强度超过C55混凝土,在 —100〜60CTC环境下,均能保持良好性能。‎ 浇注灌浆料应自下而上进行,,沿柱高每隔 1.2m将缀板上方木拆除,作为浇注孔,同时拆 除对称一侧方木作为出气孔。当灌浆料在出气 孔一侧溢满缀板时,表明下部灌浆料已浇注密实。浇注孔和出气孔要随拆随用,及时封 堵。灌浆料可随用随拌制,也可连续绕注,直至全部完成。灌注过程中应保证缀板处浇 注密实。灌注时,头步控制高度应不超过lm。‎ ‎4)养护 灌浆完毕后裸露部分应及时包裹塑料薄膜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应保持 灌浆部位处于湿润状态。拆模和养护时间及环境温度的关系见表30-44。‎ ‎5)保护层施工_…‎ 检验合格后,在型钢表面(包括混凝土表面)抹厚度不小于25mm的高强度等级水 泥砂浆作保护层,为防止发生脱落和开裂,可在表面先加设钢丝网,然后再分层抹灰,也 可采用其他焉有防腐蚀和防火性能的饰面材料加以保护。‎ ‎3.型钢一混凝土组合梁加固法 型钢一混凝土组合梁加固法是钢!梁与原来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相互依托,互为支撑,共 同工作,协调变形。充分利用钢材与混凝土的强度,有效地解决梁、板承载力和刚度问 题,满足截面抗剪要求,而且现场工作量小,施工周期短,对结构净空影晌小。‎ ‎(1)工艺流程 ,1)混凝土撵板加固流程: ' :‎ ‎30. 5 结构加固 S109‎ ‎:.型钢梁准备—卸荷—基底处理—梁端节点板制作安装—配胶—粘贴—梁端连接—固定 及加压—固化—检查—耐火防镑处理。‎ ‎2)混凝土框架梁加固流程 型钢梁准备—卸荷—基底处理—打孔—梁端节点板(带短梁)制作安装—长梁固定—‎ 拆模和养护时间及环境温度的关系 表30-44‎ 日最低气温 拆模时间 养护时间 曰最低气温 拆模时间 养护时间 rc)‎ ‎(h)‎ ‎(d)‎ rc)‎ ‎(h)‎ ‎(d)‎ ‎—10 〜0‎ ‎96 '‎ ‎14‎ ‎5〜15‎ ‎48‎ ‎7‎ ‎0〜5‎ ‎72‎ ‎10‎ ‎>15‎ ‎24‎ ‎7‎ ‎30. 5 结构加固 S109‎ 高强度螺栓与短梁连接—植化学螺栓—检查—耐火防锈处理。‎ ‎(2)操作要点 1) 加固施工前,根据节点详图和受力特点策划好加固施工先后顺序。‎ 2) 钢梁与混凝土楼板交界面作粘钢处理,端部与混凝土框架梁采用节点板连接固定。 梁端与框架梁连接处各设置一块钢垫板,采用化学螺栓固定于混凝土框架梁两侧,垫板上 再焊接钢板,焊接钢板与Η型钢梁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 3) 混凝土框架梁加固方法是Η型钢梁与框架梁采用化学锚栓进行连接。为了保证质 量,减少现场工作量,在钢梁的两端各设置一个0.5m长的短梁,短梁一端与节点板在构 件厂焊接,另一端采用高强度螺栓与中间部分钢梁在现场拼接。‎ 4) 混凝土框架梁加固中化学错栓位置的确定:先在混凝土梁上打孔,再根据混凝土 梁上孔的位置返到钢梁翼缘上,以保证化学锚栓安装位置的准确性。‎ 另外,在结构改造工程中,常常遇到增设电梯的情况,主要做法是先在框架梁、柱上 钻孔,穿人四根钢筋,端头用双螺母拧紧,再用环氧胶泥填塞密实;型钢梁与穿梁、柱锚 筋的钢板焊接,同时型钢梁与原楼板间填充无收缩水泥浆,以利于荷载直接传力。‎ 图30-46为某办公楼楼板上增设电梯的工程实例。‎ ‎30. 5 结构加固 S109‎ 双螺母拧紧-‎ 梁钻孔,穿4根钢筋 后用环氧胶泥填塞 密实 L—钢板,钢板中心与钢梁 中心重合 图30-46某办公楼新增电梯井型钢组合梁加固节点 ‎_填充无收缩 水泥砂浆 ‎-工字钢梁 ‎30. 5 结构加固 S109‎ ‎>‎ ‎30. 5 结构加固 S109‎ 图30-47板顶支座粘贴 钢板带平面示意 ‎4.碳纤维(CFRP)布和钢板(或角钢)综合加固法 (1) 碳纤维(CFRP)布和钢板组合加固法 在楼板板底粘贴碳纤维(CFRP)布和在板顶主、次 梁支承处粘贴钢板条的组合加固方法,能弥补原设计楼板 中心处和主次梁支承处的混凝土抗弯承载力和刚度不足。‎ 加固方法:通常采用碳纤维(CFRP)布宽100mm, 粘贴长度为楼板的3/4净跨;钢板条为100mmX6mm,在 支承处分别外伸,长度相当于楼板的1/4净跨,钢板和楼 板间用结构胶和M10螺杆固定,见图30-47和图30-48。‎ (2) 碳纤维(CFRP)布和角钢组合加固法 ‎30. 5 结构加固 S109‎ ‎=_t ‎|M|~H'Jllil—ll 楼板底粘贴CFRP布/‎ 图30-48板底粘贴CFRP 布平面示意 ‎3dl0 膨胀锚栓丨 人且>600‎ L75X5丨 I纤维片材/ 压结鐘荛钢/丨 ;‎ ‎~L=bc I J混凝土 丨 I 藥鉍墙 4‎ ‎30. 5 结构加固 S109‎ 碳纤维片材,后贴 图30-49碳纤维片材与梁(墙)和混凝土板连接示意 图30-49是楼板开洞、洞边采用碳纤维(CFRP)布进 行加固、与洞边梁采用锚栓角钢固定的典型做法。‎ ‎(3)施工要点 1) 为减轻和消除粘贴钢板后应力、应变滞后的现象, 粘贴前宜对构件适量卸荷,以保证钢板可与加固构件有效 协同受力。除采用千斤顶卸荷外,还可根据工程实际情 况,采用可调丝杠多点顶升的支撑卸荷方式,根据楼板洞 口的大小和附近的荷载情况确定可调丝杆数量,绘制支撑 平面布置图。‎ 2) 其他施工要点详见30. 5. 3 “碳纤维粘贴”。‎ ‎30. 5 结构加固 S109‎ ‎30. 6建筑物加固改造安全施工 除了遵守新建工程安全施工各项要求外,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安全施工,还应重点注 意以下事项:‎ d)灾损建筑物检测鉴定、改造加固,应在预期灾害判定对结构不会造成破坏后进 行。加固施工前,各级施工人员应熟悉周边情况,了解加固构件的受力和传力路径,对结 构构件的变形、裂缝情况进行检査。若与设计不符或心存疑虑时应及时报告,切忌存在烧 幸心理,盲目、野蛮施工;加固施工过程中,出现变形增大、裂缝发展等情况时,应及时 采取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2) 加固危险构件、受荷大的构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监测措施和应急预 案,‎ ‎30. 5 结构加固 S109‎ 并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施工过程中,随时观察,若有异常现象应马上停止操作, 并会同有关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避免发生坍塌、坠落等安全事故。‎ (2) 加固施工前,应切断既有建筑的非施工电源,拆净松动并可能掉落伤人的建筑构 配件,排除危险源,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主要参考文献 111‎ (2) 卸载是保证原结构加固后新旧结构共同工作,减少应力滞后的重要手段,是保证 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施工时应特别重视卸载工作。卸载包括减轻构件的上部荷载、支 顶、调整荷载位置或改变原有荷载的传力路径等方法。卸载措施应保证安全、可靠、简便 易行,不影响施工操作;‎ (3) 加固施工涉及其他构件拆改时,要观察分析拆改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 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对拆改、加固可能导致开裂、彳顷斜、失稳、倒塌等不安全因素的 结构构件,加固之前,应采取支顶、设防等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对于重要构件的拆卸,为了保证安全,还应采取监控措施。‎ (4) 钢结构的加固施工应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应事先检査各连接点是否牢固。必要时 可先加固连接点或增设临时支撑。钢结构负荷加固时,必须对施工期间钢结构的工作条件 和施工过程进行控制,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5) 既有建筑加固工程施工时,若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仍在使用,另一部分建筑需要 进行加固改造施工,则需采取有效的隔离、降尘、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6) 既有建筑内的临边、洞口应严格防护,无人作业区域应上锁或封闭,花格吊顶等 高危区域有人作业时,上人马道等出入通道口应设专人看守,作业人员应佩戴好个人防护 用品,确保安全施工。‎ (7) 应经常检查加固工程搭设的安全支护体系和工作平台,避免因使用时间过长或结 构受力发生变化,导致安全支护体系作用减弱、失效,造成事故。‎ (8) 加固材料中易燃易爆和高温性能失效的材料很多,因此,施工现场应严格动火 制度,并必须配备消防器材。‎ ‎30. 7建筑物加固改造绿色施工 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绿色施工,除了遵循新建工程的相关规定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 措施。‎ ‎30.7.1加强对既有建筑的防护和利用 (1) 对既有建筑和周围场地进行调査,对既有建筑及设施再利用的可能性和经济性进 行分析,合理安排工期,提高资源再利用率。‎ (2) 加强对既有建筑及周围设施的防护。‎ 既有建筑中不能拆卸的大型设备和贵重物品要制定防护措施或派专人看管,避免因加 固施工被损坏。建筑物周边的古树名木要制定保护方案,及时了解、掌握工程周边的通信 光缆等重要设施的分布情况并做好标加以重点保护。‎ 因施工而需要拆除的植被,尽可能移植。造成的裸露地面,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 行覆盖,对被破坏的植被及时恢复绿化,以避免土壤侵蚀、流失。‎ (3) 施工现场应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物资清单。既有建筑因加固改造施工需要拆卸的材 料、设备及构配件,宜轻拆轻放,对可再利用物资登记造册。力争物尽其用,减少新材料 的投入。‎ 可回收再利用物资宜存放在不需加固改造施工、能够妥善保管的库房,避免材料的丢 失,也可减少随改造施工场地的变迁来回倒运材料带来的物资损耗。‎ ‎30.7.2营造绿色施工环境 加固改造施工中,要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加强操作工人的劳动保护。‎ (1) 深井、地下隧道、管道施工、地下室防腐、防水作业等不能保证良好自然通风的 作 主要参考文献 111‎ 业区,应配备强制通风设施。‎ (1) 对既有建筑进行拆除、机械剔凿作业、钻孔施工、喷射混凝土及聚合物砂浆配置 等高粉尘环境或有毒有害气体作业场所时,作业面局部应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降尘措 施,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口罩或防毒面具。‎ (2) 水钻施工时,既要注意降尘防护,也要注意调节好用水量,杜绝长流水现象,每 天做到工完场清。‎ (3) 焊接作业、拆除管路及注浆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面罩、护目镜及胶手套 等个人防护用品。‎ (4) 配置或使用含有机溶剂型的材料时,必须通风良好,工作场地应严禁吸烟或用明 火取暖,远离火源。‎ (5) 施工操作时,作业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安全帽、防护口罩、乳胶手套、防护眼 镜、安全带等所需劳动保护工具,并严禁在现场进食。‎ (6) 作业环境应采取措施,保持通风良好,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30.7.3选用环保加固材料 (1) 优化设计,选用绿色材料,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材料的合理使用。‎ (2) 粘贴用胶粘剂,应通过毒性检验,严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环氧树脂固化剂,严禁 掺加挥发性有害溶剂和非反应性稀释剂。‎ (3) 溶剂型胶粘剂,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苯的含量,其限量应满足《民用建筑工程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相关规定。‎ (4) 使用含有有机溶剂型的材料,切忌人口,防止吸入中毒。‎ (5) 加固工程中胶粘剂、阻锈剂等主要成分是有机化学物质,应密封储存,远离火 源,避免阳光直射,专人保管,严格实行限量领料。在其运输和使用时,应避免渗漏,污 染水土。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 ‎30. 7. 4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 ‎30.7.4.1拆卸废弃物的处理 加固改造施工剥离既有建筑被加固构件的装饰层,剔凿原结构至露出致密基层,或拆 除某些改造部位(件),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应做好拆卸废弃物的处理。‎ (1) 优化施工方案,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拆除工作量及施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2) 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应采用密闭容器运输,严禁凌空抛洒。当多、高层建筑 采用垃圾道垂直倒运垃圾时,应检查并保持垃圾通道密闭完好,避免扬尘。‎ (3) 施工现场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密闭存放。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并适量洒 水,防止对大气污染。材料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4)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拆除工程中产 生的大量固体废旧物资应及时整理或回收,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30.7.4.2加固废弃物的处理 (1) 对于有使用时限要求的加固材料,应根据作业条件合理配置,物尽其用,减少废 弃物的产生。‎ (2) 剩余的灌浆材料、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集中处 理,严禁随意倾倒,严禁排入污水管线,防止造成水土污染。‎ 主要参考文献 111‎ (1) 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主要参考文献 ‎1蒋通译.被动减震结构设计、施工手册(第2版).日本隔震结构协会编,2008.‎ ‎2王玉岭,肖绪文等.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丁绍祥.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技术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杨宗放,李金根.现代预应力工程施工(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李晨光,刘航等.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与工程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何旭东,申家海.新华社报刊楼混凝土柱外包钢加固技术,施工技术,2006(3).‎ ‎7李砚波.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施工技术,2007(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