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援藏干部工作心得体会三篇与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评三篇
援藏干部工作心得体会三篇与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评三篇 援藏干部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年7月14日,身背着行囊,肩负来自援藏医者崇高使命的责任,我们踏上了雪域高原。飞机降落在**和平机场,耳旁家人的嘱托变成了一阵耳鸣声,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高原。就这样,我们的足迹落在了祖国的边陲,落在了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 雪域--遇雪 走访、调研和义诊是援藏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关系到我们与当地百姓的友谊,也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在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一环。刚到雪域高原,短短3个月里我们就下乡义诊了4次,一路上领略着风土民情,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之大、祖国之强,也感受到了祖国之难。 每到一个地方,百姓们都会口口相传——上海的“安吉拉”(藏语里医生的意思)又来了!援藏医生虽然更替,但百姓们却犹如遇见了老相识一般,因为我们的外貌、我们的乡音和我们对藏区人民的真诚和热情都是同样的。在交流中,常常会遇到语言的障碍,生活观念的分歧,但握一握手、摸一摸额头,笑容又会出现在彼此的脸上。 记得路途最远的一次是前往吉隆沟为边防官兵进行医疗常识普及,我们乘车近17个小时,往返行程达1000多公里。山路崎岖、悬崖毗邻,作为老司机的我们也胆战心惊。但在我们完成任务返回**的途中,满足感油然而生,自己的付出让藏区人民得到了帮助。途中,我们在路上稍作小憩,云开雾散间,我们远远地眺望着珠穆朗玛峰,它巍峨耸立于云海天边。 遇雪,我们感叹自然的伟大,感叹此行的不易,在祖国的最高处,向所有人道一声珍重。 10月的**,凌晨的室外温度已经跌至零度。家乡的人们还身着夏装时,我们已经穿着厚重的外套感受着干燥的凉意。听上一批队员说,10月之后的西藏进入旱季,每天都是万里无云的蓝天和肆意挥发能量的阳光,但我们却遇上了入秋后的第一场雪。 雪小,但我们也有些兴奋,远处的山脊上已经被白色覆盖,而脚下踩着金色的落叶,雪就慢慢地落在了身上。家乡的雪通常会来得更晚,我们一起回忆着上海下雪时的样子,也有银色装素裹,也有厚可堆雪人,但一般也就点到为止,让人们满足一下发朋友圈的欲望。 说着说着,想家了。我们翻出各自珍藏的上海的照片,说着照片中的故事,认着熟悉的街景,时而谈起共识的人、物、事,不免又思乡一番。也许,一年之后,我们在上海,也会这样怀念脚下的土地,怀念**。 援藏工作一直是大众心中一项崇高、伟大的事业,出发前的我们也是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大来报效祖国,小来安慰家人。家人、师长、领导给我们最多的嘱咐是,注意身体、小心高反,我们也处处小心、生怕让家人担心。但,遗憾终究来了。 大家陷入悲伤,气氛压抑得让人无法透气,可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切。生死之交在这一刻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要互相扶持,哪怕多一句问候;我们要互相照应,哪怕多一次敲门。我们喜欢上了群体活动,看着大家都在,心里才踏实;我们也喜欢上了独处,思考我们该如果奋斗。 确实,在这“世界屋脊”上,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朝夕相处后的分离我们又蒙上了阴影,但是我们最终站在了雪域,我们浴血奋战的地方。我们深夜外出保障、我们急诊开展手术、我们开始完成第一篇文论,我们一次次地创造了很多高原的第一。这就是我们,上海援藏医疗队,这就是我们上海精神。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们在援藏的事业中践行了我们的誓言。 半年的时间,援藏工作已悄悄过去了二分之一,接棒、总结、解题、借力,我一直记着出发时给自己定的工作方法,一步步地完成既定计划,我们也必将圆满完成援藏任务,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篇二】 我是来自**市科华中路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年8月我和**区另外三位老师们带着“改变藏区教育现状,提高藏区教育水平”的教育使命进入**省**州**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一、用心灵去接受洗礼 **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早晚温差极大。 入藏第一天,随着汽车在高低不平、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如过山车搬行驶,头痛、口干、胸闷、气短、流鼻血、失眠的症状接踵而至,高原反应让我这个素有国防身体的“女汉子”难以招架。 来到**,我见证了教育的贫乏。这里严重缺乏教学资源,更缺乏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引领。 来到**,我体会到了孩子的渴望。孩子们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说不能像父辈一样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永远走不出大山,永远处于落后的状态。 来到**,我们感受了**的关爱,教育局、学校领导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关心、关怀,从生活、教学上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让我们能够安心地投入工作,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当地老师,还常常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做客,尽示关心之意。 二、用行动去传帮工作 刚到**,就面临义教均衡省检工作。全县一共19所学校,其中17所是乡村小学,我主动要求下乡到学校,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有时候在乡下一待就是一周时间,由于长时间吸入太多灰尘,导致夜夜无法入睡而整晚咳嗽。功夫不忘初心人,一个多月的时间,我跑完了全部二十所学校,完成了每所学校八个功能室的教学配置,赶在义务教育均衡检查之前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也使**县义务教育均衡省检获得**州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为援藏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传递到藏区,是我们的责任。一年多来,我们几乎承包了全县语文、数学、体育、科学、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各个领域的技能培训,切实起到了“传帮带”作用,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师徒结对是最好的传帮带方式。我们先后与80多名**老师结对。通过指导教师制定工作计划,走入他们的课堂,开放自己的课堂,指导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传授自己的工作心得及经验,使他们的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送教下乡是我们一项重要工作,一年多来,我们对全县19所区乡学校开展了入住式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工作。分别从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与总结、课程设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单元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抽查、教研活动、体质健康检测、两操、课外活动开展、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指导。先后开展“教学六认真”培训16场、教研组工作培训16场。 三、用爱心去帮助学生 用爱心传递爱心,是我们乐于做的事情。我们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为学校、孩子们引入爱心帮助。17年11月,联系**区学校组织开展了“手心相连,善暖**”暖冬行动。为**区乡8所学校的孩子募捐了1500个爱心箱暖冬衣物,总价值30余万元,为孩子们带去了温暖。 12月向城区一幼、二幼捐赠价值3万7千余元的教玩具,向盖玉、阿察、赠科、二完小150名学生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心愿礼物。看着孩子们拿着这些至若珍宝的礼物,一个个绽开了笑脸,就像雪域开放的格桑花般令人心情开阔。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去年10月10日**江发生了灾情,堰塞湖导致**小学学校被淹,孩子们分散到县城三所学校,二完小有64个孩子,我和黄凯老师在二完小上课,看到孩子们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我们俩商量发起募捐,三天时间募捐到三万多块钱,给孩子们买了冬衣买了保暖鞋,让他们可以平安度过高原寒冷的冬天。 当然,这里的教育难不止表现在教,更表现在学。学生主要来自于牧区,家里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缺乏对教育的重视,有的孩子已经14岁还没有上过学,去年控辍保学让全县各乡各村没有上过学的孩子,全部得以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落后的思想落后的观念必须得以改变,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们这一代得到改变,以后的生活才能逐步好起来,我们愿为了孩子们付出自己的努力,努力去改变现状,改变他们的认识,尽心尽力去帮助孩子们。 今年初回到**上班,大家被分在教育局,三月份到各乡下学校进行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每个学校吃住一周,听课,检查教案,教学常规,回来以后制定适合乡村学生的语文、数学教案。 今年2月份我被评为**省“校对校帮扶工作”先进个人;6月份评为**区支教优秀教师。 我支教一年援藏两年。早晨,迎着第一缕霞光,我匆忙地奔走在去往**学校间的路上。有时下班已经晚上九点过了,寒冷的冬日,漆黑的夜晚,即便觉得辛苦害怕,但我仍然坚定,并且对自己的每一天提出严格的要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援藏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递到藏区,是我们的责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好结对认亲工作,奉献自己的爱心,点燃孩子的希望,在这片雪域高原燃烧激情,真情投入、真心付出,为**的教育发展做出一个支教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篇三】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援藏已有两年多。在藏期间,我经常扪心自问“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两年多来,继承和发扬“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精神,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积极投身民族团结和精准扶贫工作,主动发挥着援藏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达孜,藏语意为"虎峰"。达孜县城距**市20公里,素有**“东大门”之称。全县平均海拔4100米。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老人就生活在这里,他用双手托起我的手放在额间,开始讲述着老来丧子,孙子自初中毕业后一直待在家,整日牵着狗,泡在甜茶馆,话音未落,老人开始哽咽起来。此刻,感觉肩上的担子很沉,我想,于这座城市我也许只是一名过客,但于眼前的孩子,我就是能开启他另一种人生的一把钥匙。于是,向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我再次探望**老人一家,并请安排我和他的孙子进行交流,开始他有几分羞涩,慢慢从我自己的初中生活开始聊起,孩子的话匣子渐渐打开,我瞬即和他讲起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深造,掌握一门技能,拥有闪光的明天,也能告慰已故父亲。讲到这里,孩子将头深深地低下,晶莹的泪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滚落下来,脱口而出:“叔叔,我想上学了。”,一旁的**老人在诧异中几分惊喜,随即,我联系了**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关负责同志,当得知孩子的境况后,校方也非常乐意接收这个孩子。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一年后,一次去二职的调研中,在宽敞的足球场上,我发现了**老人的孙子正和一群同龄的孩子在踢足球,我很想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好,小伙子。”但是,我没有,也许我不想惊扰这份属于他的美好,但是阳光下他慧心的笑容里,我更加深信:只要我们真心真情真意地付出,群众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干部的用心、生活的美好。 四月的**,碧水传情。在一次前往**寺调研途径**乡时,发现这样一座沿河的小村庄,紧靠318国道和拉林公路,绿化水平却较低,据了解,该村从外地引进的树苗因温度太低,植物体内的水分会被冻结住,很难存活,针对这情况,我想不再是以单纯的资金扶持,而要教给群众“赚钱”的本事,建设苗木基地无疑是适合**乡发展的一项产业。记得,曾有一位领导说过:“**要培育本土的树苗才能便于存活。”于是,我通过多方努力和协调,请**相关种植专家赴**乡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协调**苗木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350万元建设苗圃基地,主要种植有雪松、高山松、红叶李等树种,在苗圃中培育的树苗,存活率较高,深受老百姓喜爱,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乡乘着苗圃基地建设的东风,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沐浴时节,站在**寺山麓一脚,远远望去,**乡流水汩汩,圃里苗木茵茵,给**的山水田土注入新的生命和脉象,心里总有一股暖流涌动。 西藏素有最后一方净土之称。矿泉水、青稞、牦牛肉等承载着**人民新时代新期待的特色产品走出西藏,成为我们援藏干部始终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京休假期间,我积极对接我的老部队——北京军区空军干休所,通过多方协调努力,最终以援助的方式为**净土公司免费提供了800多平米的实体店场所,装修、展柜和展示牌等一应俱全,“**净土”食品体验中心在北京军区空军干休所实现了“拎包入住”。10月**净土食品体验中心成功入驻北京军区空军干休所。开业当天,人群中攒动着很多熟悉的面孔,其中有老团长、老政委。“年纪大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尝到了西藏特色产品。”手里端着两瓶“藏蜜”的老团长微笑着说道。夜幕降临,小区广场上藏族工作人员教退休老干部们跳锅庄舞,伴着优美的旋律,老团长仿佛一袭军装青春正当时,看着这一幕,心里不觉一颤,净土健康产品在北京打开销路,为**的贫困家庭带来的致富希望固然重要,但是以“**净土”的名片增进民族团结,加强京藏合作,令我尤为欣喜。 志愿者小静说:“您刚来时意气风发,现在头发都这么白了,您老了不少,要保重身体!”,每当听到同事们这样议论,心里总在想:援藏为什么?虽说这里高寒、缺氧,但是想到痛风发作时,同事卓嘎送来的中药;加班忘记吃饭时,热心的小朱送来的点心;脚疼无法走动时,建贞推着轮椅送我去就医,心里就不再孤单,我想援藏只要真心付出为当地人民群众干实事,总能收获真情。 援藏是一份事业,用心付出才有担当;援藏是一种见证,用心维护才能谱写民族团结的乐章。两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两年里所学、所想、所得、所知使我终身受益。 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评三篇 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评三篇 【篇一】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发展谋划未来,绘制蓝图。消息传来,正如“秋风日日望归装,忽报来期喜欲狂”,雪域高原的干部群众欢歌曼舞,共咏新时代,同庆西藏梦。 笔者作为西藏的一名普通干部,欣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挑定在这“与世隔绝”和“宁静祥和”的星期日,用一首“小诗儿”来表达自己按捺不住且无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雨幕风丝荡秋寒”——以苦为乐,鞭策前行。九月的**大地提前进入秋季,阴雨绵绵,格外宁静。秋日的寒凉已悄然来临,短暂的温暖正挥手告别。众所周知,西藏海拔高,氧气少,尤其是在**、**等地,常年只有“秋冬”,“六月飘雪”乃为常态,经受身体之苦和思乡之苦已成为西藏干部的必修课。但是西藏追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依然十分迫切,维护“两个屏障”的时代任务仍然相当紧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仍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这就需要广大的西藏干部群众头顶压力,肩扛使命,攻坚克难,手拉手,心连心,同甘共苦,携手前行。 “粼粼波光缀尼曲”——以小积大,融入潮流。在西藏工作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西藏的公务员既要上得了厅堂,还要下得了厨房”,意思就是既要练就制定方针、贯彻政策的能力,还要练就挑水担粪、维修水电的能力。其实,这并不夸张,对西藏第一书记或是驻村干部来说,这是工作常态。俗话说,“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党员干部应当保持“心细如麻,体恤民情”的优良品质,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战斗精神,积极传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务实作风,坚信做好人民群众的大事小事都是在为人民服务,相信“小水滴”终究会凝聚成“大海”,牢固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不断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 “丹心建业新时代”——以人为镜,坚定方向。西藏事业的阔步前进,涌现出了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的孔繁森同志,奉献毕生、殉职西藏的王喜贵同志,十年如一日、爱国守边的“卓嘎、央宗”姐妹。盘旋于这屋脊之上、云霞之间的“最美318”浸染了一批又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鲜血和生命;遍布于这雪域高原、沟山河湖之间的“最美足迹”融入了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的智慧和汗水。他们是“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新时代的西藏党员干部应该向先进看齐,向优秀靠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道路上贡献力量。 “寄梦东方当作为”——以梦为舟,笃定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远大的志向是激励前行的“涡轮增压器”,党员干部尤其是西藏的党员干部要牢牢锁定个人志向与国家航向,将个人梦想嵌入国家梦想。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十个必须”指引前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投身西藏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精神总结道,“与其苦煞消耗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我们更要立足工作岗位,强化理论武装,练就过硬本领,锻造坚不可摧的意志品质。不忘来时初心,牢记时代使命,用青春和汗水浇灌这片圣洁而又美丽的土地。 “雨幕风丝荡秋寒,粼粼波光缀尼曲;丹心建业新时代,寄梦东方当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优良作风,为西藏社会事业发展献策献力。 【篇二】 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发展地区,肩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职责。青年干部,作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中流砥柱,要想与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在世界屋脊上挥洒青春、绽放光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殷教导与嘱托。 一以贯之念兹在兹于学习。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西藏青年干部是西藏事业发展进步的骨干力量,要实现人人都是精兵强将,就要善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干部学,向国内学、向国外学,更要向先进典型学,学习孔繁森、学习钟杨,更要对标“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让自己在学习中升华自我、沉淀自我,让知识的光芒在雪域高原更加耀眼夺目。切实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讲,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西藏的青年干部更要不负总书记殷殷希望,用知识在西藏创造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以贯之笃学悟透于书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教育所有人要珍惜光阴,绝不可虚度年华。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休闲娱乐地方少、场地小,为静心读书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环境。但我们有些青年干部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诱惑,8小时之外沉浸在啤酒的海洋、麻将的欢乐中,遨游在网游的世界或是刷抖音、看快手,满足于碎片化信息、快餐化知识。有人说,人和人的差别在于对碎片时间的把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不断将碎片时间作为提升自我、修炼自我的关键节点,好读书、读好书,通过读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通过读诗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通过读伦理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真正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久而久之,回想自己的青春年华,才会“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一以贯之扎根西藏做奉献。西藏海拔高、条件苦,尤其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更别提扎根西藏。有的青年干部思想滑坡,坚持“提拔不如调动,好位置不如好环境”的错误观点,不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把偏远地区当“跳板”,实现到好环境的最终目的。这样的青年干部着实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也与青年人的激情与干劲背道而驰。鉴于此,青年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必须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与恶劣环境斗,与生活习俗斗,争取做“愿意留、干得好”的“永久牌”青年干部,绝不做“落地易扎根难”的“流动牌”干部。 一以贯之加强锻炼强体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好的身体,如何实干,既然难以实干,就有可能误国。长期受高寒缺氧环境的影响,进藏干部可能在精力体力上有所“滑坡”,如果不加强锻炼,就难以精神抖擞、体魄强劲,自然也就无法投入工作中去战斗。因此,西藏的青年干部,良好心态是关键,健康体魄是重点,必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人的“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让自己充满“正能量”,适度践行“诗和远方”,始终保持心理身体双健康,为西藏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让青年人的光芒永远照耀西藏。 【篇三】 一百年前,一群青年人振臂高呼、为国奔走,他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一百年后,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扎根高原、扎根基层,为祖国边疆建设燃烧青春、奉献生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情。 离乡万里、异乡为家,他们是一群青年援藏干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一声号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家庭的他们心中共树一个目标“支援西藏”。在这里,他们克服高原缺氧,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坚韧,扎根高原;在这里,他们耐住寂寞守住清贫,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矢志奋斗。几十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前仆后继,他们奋战在各个战线,用无悔青春为西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地为被、山雪为营,他们是一群青年边防战士。“祖国的领土一寸都不能少”这一句铮铮誓言,融进了每一位西藏边防战士的骨血里。扎根雪域高原,日复一日地巡逻站岗,寒风割裂了脸庞、冰雪冻坏了手掌,他们却没有抱怨一句、退缩一步,只因他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正是这样一群青年人,用他们的坚守诠释着忠诚担当,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他们是西藏边防线上当之无愧的“雪域卫士”,他们是西藏人民心中永远的“金珠玛米”。 俯首为牛、扎根基层,他们是一群青年驻村干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藏,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远离城市繁华,一心扎根在艰苦的农村,扎根在离百姓“心窝窝”最近的基层。他们是西藏老百姓生活上“贴心人”、脱贫路上的“引路人”、乡村振兴的“追梦人”,一名名青年驻村干部,始终牢记为民初心,舍小家、为大家,在雪域大地上绽放着属于他们的青春。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国家正是有这样一群硬核青年,他们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用青春热血和脚踏实地,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