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五篇

2021 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综合)五篇 【篇一】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 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 规划纲要和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 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年,学校充分总结建校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经验,科学研判外语类院校发展趋势,战 略性地提出“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和“会 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 位。**年 9 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年,学校推出《“双一流”建设整体 方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统领全局的发展战略。学校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 流”外国语大学的特色发展、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时期。 2. 外语学科为主干的学科群逐渐形成,学科协同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主干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以外语学科为核心,政 治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逐渐形成,全校各学科协同意识和协同 能力显著增强;有针对性地布局和发展交叉学科,实现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脑科学、认 知神经科学与语言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了外语院校文理交叉、文工交叉学科拓展新路径。 学科建设模式进一步优化,大力加强一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外语学科在五大领域上 跨院系跨语种发展,推动文文交叉、文理交叉的平台建设。学科专业点稳步拓展,学科布局 进一步优化,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 3 个,本科专业数增至 50 个,授课语种数量达 46 种。外 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并进入 I 类高 峰学科第二阶段建设。 3. 思政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卓有成效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立足人才培养全局工作,构建了“党建+”育人体系, 建立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形成了“五位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 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三个关键环节入手,系统推进思政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与形式,实现了课程思政所有专业全覆盖,建成了 以“听说读写译”为特色的外语院校课程思政体系,以“课程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纵 深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立了多语种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团队,举办“课程思政与课 程育人”系列工作坊,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思政育人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平台建 设方面,以各级智库、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学生海外党小组等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育人 作用。“十三五”期间,外语院校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获央视焦点访 谈报道,6 项改革成果获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年学校入选**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 划“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年连续三年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 ** 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高校第三批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行列, **年英语学院入选教 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4. “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彰显特色,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年,学校在外语类院校中率先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十三五”期间, 学校以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了特色 鲜明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流本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年 12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依托卓越学院为平台,开设 4 个人才培 养实验班。“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外语人才培养的瓶颈,推进了新 时期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新形势下社会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问题,体 现了时代特征和上外特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入选首批**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 领计划。 5. 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健全,研究生培养能力有效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科前沿,在研究生培养领域采取了一系列 有力举措,从管理模式、学科专业点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四个方面全面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学校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由一级管理向 两级管理模式的转变。试点推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赋予院系更大招生自主权。 增设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撤销 1 个二级学科 硕士点,3 个学科点进行了更名,设置了“国别与区域研究”“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等二 级交叉学科。完善了博导遴选机制,强化了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查和招生资格管理,导师队伍 质量不断加强。启动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培养高层次区域国别研究拔尖人才,入 选**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推出导师学术引领计划,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管控力度,建立了优秀学位论文培育与自主奖励体系。 6. 多措并举,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一级学科层面推动基础研究,实施外语学科五大领域引领计划,推 动语言学等基础研究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队伍优势和学术积淀,依 托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通过进一步加强学术平台 建设,促进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语料库研究院,推进基于语料库的 跨学科研究;成立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推进区域国别交叉学科研究,聚焦中国参与 全球治理、开展中外交流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启动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人工 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为传统人文社科研究的科学化转型提供平台支撑。重视面向产 学研融合的应用研究,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口笔译实验室,在机器翻译、人机耦合的同声传 译、翻译辅助训练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促进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发展。“十三五”期间,科 研成果数量和高水平论文数量持续增加,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不 断提升,**-**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12 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 7 项。 7.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智库建设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持续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多 语种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文科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 成效。习近平主席亲自倡议成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运作良好,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 性评价以及“做大做强”的重要指示。中东研究所入选“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榜单、 中国智库来源索引(CTTI)智库、“高校百强智库”A 类智库,成为全国中东研究领域最具 影响力的高校智库。14 个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合力打造区 域国别智库集群。推出《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成为“语言生活皮书”中最具综合性和 国际视野的子系列。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签约《习近平用典》外译项目,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 治国理政经验国际传播。承办海外孔子学院 10 所,成为推进中国文化全球表达的重要平台。 成立国内首个以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语言博物馆,展现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和中外文明 交流史。师生多语种志愿者团队服务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服务**卓越全球城市建 设的品牌。立足多语种优势进行“智力抗疫”,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学校师生主动参 与国际对话,编辑全球疫情简报,发表时评文章,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外国语大学 12345 热线城市涉外抗疫志愿者服务队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对象”荣誉称号。 8. 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师资队伍的质量 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学校实施战略语言人才特区方案,引进 14 名 战略语言人才,涉及斯瓦希里语等多个“一带一路”语种。实施“志远学者”计划,激励教 师围绕重点领域产出高水平成果,引进的志远学者已获 4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培育出一批科研能力 突出、学科梯队合理、整体优势明显的青年骨干学术带头人。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成 功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 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 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 个一批”1 名、**市领军人才 2 名、**市“东方学者”2 名、**市青年拔尖人才 1 名。国际 彰显度不断提高,18 名教师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或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结构不断优化,拥 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从 63.5%提升到 75.8%,拥有海外研修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从 80%提升到 90%以上。 9. 高层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学生国际交流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拓展高层次国际合作,扎实推进国际化办学,在全球知识领域主 动发挥作用,海外声誉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国际合作伙伴已覆盖 62 个国家和 地区的 429 所高校与机构。与西班牙皇家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全球语言体系学术研 究。加入联合国语文大会、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非研究国际联盟等重要国际机构,致 力于构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入参与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高层次外籍专家队伍不断扩大, 从**年的 216 人增至**年的 340 余人。获批 2 个“111 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汇聚世 界一流人才构建高端平台。学生国际交流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 开放式培养体系。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历生比例持续提高,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 **年的 221 人提升至**年的 437 人。 10.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贯彻落实《**外国语大学章程》,**年制定实施《**外国语大学 综合改革方案(**-**年)》,有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学校坚持 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形成了党委总揽 全局、各方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全面梳理了学校规章制度,发布《**外国语大学规范性文 件汇编》,并出台“立法法”以规范制度制定,**年入选**市第一批依法治校示范校。以学 术委员会建设为重点推进学术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修订《**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成立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落实学术委员会例会制度,出台了《**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议 事规则》、《**外国语大学院(系、所、部)学术委员会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建 设任务+绩效目标+资源配置”有机结合的“双一流”建设机制,持续推进综合预算改革,进 一步明晰了校院两级责权关系,扩大了院系办学自主权,激发了院系办学活力,形成了全校 层面各单位两级联动、协同推进建设的高效运作机制。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战略规划的引领布局作用,充分 发扬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精神,学校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展。总结建设经验, 一是保持办学的战略定力,坚持外语学科的优势主干地位,坚持面向前沿的学科交叉融合, 开拓了外语类院校建设新路径;二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积极实践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再塑;三是牢记使命,始终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勇担高 等教育“国家队”的使命与责任;四是注重创新,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 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亟需突破的问题。主要表 现在:学科整体实力距离世界一流学科还存在较大差距;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 科研组织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课程建设需 要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这些是“十四五”期 间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篇二】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 和总体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 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扛起疫情防 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嬴”的人社担当,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目标,闻令 而动、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共克时艰,交出了一份战疫情、助发展的高分答卷。 一、**年工作总结 (一)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数据预测到 12 月底) 城镇新增就业 26050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16%),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6700 人,就业困难 人员实现就业 416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1.9%(要求控制在 3.5%以内);安置公益性岗位 191 人;新增创业实体 22000 家,创业带动就业 112000 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3000 万元; 引进高校毕业生 13948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07.3%),接收大学生实践 1007 人(完成目标 任务的 117.1%)。本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8.67%。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1374 人次(完 成目标任务的 174.3%),培训高技能人才 6085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10.6%)。受理劳动监察 案件 1902 件,办结 1902 件,办结率 100%,为 2772 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 1533.06 万元;受理劳动仲裁案件 1208 件,结案 1241 件(包括上年未结案件 110 件),结案率 94.1%, 调解成功率 86%。 (二)**年重点工作 1.聚焦“稳就业”,切实守好民生底线 一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面对疫情突发、企业春节后用工紧缺的实际情况,周密部署、迅速 行动,采取“五个一”工作法,通过开展“不见面求职服务”、搭建“用工信息发布平台”、 派出“复工工作小分队”、开通“省际返工快车道”、推出“返姚复工求助码”等举措全力帮 助企业复工复产。截至 3 月底,共开通专列 4 列、包车 436 辆、包机 1 架,分两批向“6 省 12 城”和“5 省 10 城”派出小分队 14 支,安全有序组织 1.3 万余名务工人员返姚;举办“不 见面求职服务”活动 18 场,发布用工信息 25 期、工作岗位 5 万余个,为企业解决用工缺口 1.6 万人;全市返岗总人数达到 65.16 万人,返岗率 95.1%。 二是全力稳定就业大局。适时将工作重心转向稳就业促和谐,牵头成立 11 个部门组成的就 业专班,建立定期例会信息报告、部门会商等五项制度,明确“前瞻预判形势变化、精准了 解人在哪里、快速落实人去哪里、稳妥处理劳资矛盾、尽力提供政策服务”的五步工作法, 出台包括 26 条具体措施的工作方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 公共就业服务和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出“人社局长直播带岗高校毕业生专场”,做好离校 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企业吸纳就业,扶持重点群体就业, 全年共举办招聘会 139 场,提供岗位 39200 个,有 5400 人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求职意向。 摸底登记失业人员情况,打造“失业人员服务站”,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深入企业实 地走访调查,做实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工作,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加快推进既有援企稳岗 政策落地,共发放惠企政策补助 3000.1 万元,惠及企业 11677 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1.41 亿元,惠及企业 9801 家;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 19.4 亿元,惠及企业 3.3 万家。 三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协调企业安排就业扶贫岗位,利用春节前返乡务工人员集中在家待 业的契机,组织 19 家企业携 4600 余个岗位赴望谟、兴义“爱心送岗”,吸纳建档立卡贫困 劳动力来姚就业,并上门为贫困群众送去就业信息和扶贫政策。打造“党建+扶贫”就业服 务品牌,建成“党建引领姚望相助-党建联建促脱贫攻坚展馆”,推出党员干部“联十包十” 机制,开展走访慰问,确保贫困劳动力在姚稳定工作。开展“优秀在姚务工者”评选,树立 就业脱贫先进榜样。进一步加强对望谟 5 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的就业帮扶,落实“镇镇结对”、 “村村结对”,助推贫困劳动力顺利脱贫。成立**巴州·**松阳驻余姚劳务基地联络处,打 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促进三地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望谟、兴义籍建档立卡贫困 劳动力在姚就业满三个月达 892 人。 四是大力扶持创业创新。成功举办第五届农村电商大赛暨“两省四地”青年创业才俊评选, 吸引到 65 个项目报名参赛,并继续邀请松阳、望谟、兴义三个结对地区选送项目参赛。举 办就业创业交流大会,推出创业集市、创业成果展等活动,直观展示创业风采,营造浓厚创 业氛围。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和创业型区县(市)建设,通过培育创业主体、落实创 业政策、开拓创业渠道、开展创业宣传等一系列组合拳鼓励和扶持创业创新。就业创业联合 会创业帮扶工作正常开展,目前共有会员 125 名。 2.聚焦“保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做好扩面征缴工作。做好户籍人员未参保核查扩面工作,提高全民参保率,截至目前全 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 总参保人数达 159.8 万人;共征缴各项社保基金 26.11 亿元,支付各项社保待遇 66.65 亿元, 历年累计结余 17 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15.5 亿元,支付能力为 3.2 个月。 强化社保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扶贫调查率、有意愿参保人员参保率 均达到 100%。推进社会保险基数网上申报,全市完全申报单位 25325 家,申报完成率 99.89%。 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待遇。开展养老待遇享受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大力推广线上认证方式,认 证通过率达到 98%。做好参保人员养老待遇核准工作,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障)待遇, 确保离退休(职)人员晚年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及时做好养老金待遇终止及丧葬抚恤费拨付 工作。强化工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落实工伤保险 7×24 小时申报制度,配合做好工伤 职工康复治疗管理工作。做好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新增社保卡办理网点, 持续拓展社保卡应用功能,积极推进养老待遇通过社保卡发放。 三是强化基金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三个全面取消”自查工作,全面排查摸底涉及财务和社 保基金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使用临聘人员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 日常内控监督检查,开展基层办业务专项检查,积极配合第三方专项审计,及时分析处理预 警信息,做好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工作,努力将基金运行风险降至最低。积极做好涉刑退休人 员、重复享受养老待遇人员、死亡后多领养老待遇人员多领养老待遇追讨工作,截至 10 月 底共有 193 名多领养老待遇人员办理退还手续,涉及金额 190.1 万元。 3.聚焦“强供给”,提升人才引育水平 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参与**年余姚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姚江英才计 划”项目评审工作。提高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质量,指导设站单位做好博士后进出站相关 工作,发动在站博士后开展择优资助项目申报,组织设站单位参加博士后招聘及校企合作产 学研交流活动,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1 家。推荐符合条件人才参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万人计划”、**“3315”及我市各类人才工程选拔, 4 人获市杰出人才奖,10 人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7 人入选市“阳明学者”,22 人入选市 优秀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学历 学位教学工作。征集对口帮扶地需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 工作,共向望谟、兴义选派 90 人,并对 179 名两地选派来姚交流学习的专业技术人才予以 妥善安排。 二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做好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申报工作,加大入学政策宣传力度,受理符 合入学条件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和特定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共 12 人。大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 发展,全市新引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2 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达到 12 亿元。在元旦 春节期间开展专家慰问活动,共走访慰问专家 460 人,发放慰问费 57.15 万元。协调相关部 门确定浙东小九寨沟景区为**专家免费游览景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及时兑现 安家补助等政策。正常有序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资格审查和直接定职工作。 三是实施技能提升行动。以新型学徒制实施、免费线上培训行动开展、培训专项资金计提为 契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破解“培训渠道窄,技能提升难”问题。深入开展 “培训稳就业”暨职业技能提升百日行动,推出培训项目展示、技能人才专场招聘、“名师 带徒”、送培训进企业等举措,切实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全年新建技能人 才 自主评价引领企业 2 家,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221 人,新增技能大师工作室 3 家;举办职业 技能大赛 4 场,参赛选手中有 753 人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聚焦“抓规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贯彻执行上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部署,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机 构改革顺利进行。对机构改革期间的人员调动,遵循“少量急需”实施审批的原则,控制人 员转任(流动);机构改革后,根据各事业单位职能划转情况,完成 572 名机关事业单位工 作人员转隶和工资关系转移工作,事业单位由原先的 235 家精减至 188 家。 二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严密组织招考招聘工作,全方位打造“阳光考录”,实现制度“零 缺失”、违纪“零容忍”、考试“零投诉”和监督“零盲区”,完成**年事业单位 88 人招聘录 用工作,指导并配合教育、卫健系统开展招聘,**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计 划招聘 132 人。加强事业人员出国(境)管理,定期比对人员信息库与出入境备案信息库, 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全年共审核汇总登记备案数据 503 条,撤控备案数据 130 条,并通过公 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录入系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 用,形成“岗位有核准、聘用有审批、兑现待遇有依据”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指导 10 家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岗位变更设置方案审批,完成近 4000 人岗位聘用和岗位聘用变更工 作,实现岗位设置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对接。 三是推进薪酬机制改革。及时办理各项工资福利业务并做好工资系统数据更新维护工作,共 核准考核晋级 23524 人次,职务变动、浮转固等 4000 余人次,核定新录用事业人员工龄工 资 100 余人。加强绩效工资管理,主动与财政部门衔接,根据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并 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年度绩效工资和部门奖励基金额度,指导事业单位出台绩效 工资分配方案,完成全市 490 余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加大疫情防控一线人员 激励表彰力度,对 7 名中级及以下岗位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给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晋升并调 整工资待遇,给予防疫一线四个团体(单位)集体嘉奖。 5.聚焦“促和谐”,稳妥化解劳资矛盾 一是做好治欠保支工作。拓宽举报投诉渠道,通过办事窗口、24 小时举报投诉咨询电话、 24 小时 110 应急联动、余姚人社微举报、网上舆论舆情搜集等多种途径受理举报投诉。充 分发挥基层调处力量,建立健全劳动监察案件下移制度,提升劳资纠纷调处效率,全年共下 移案件 487 件,办结 487 件,办结率 100%。积极探索处置欠薪新模式,会同市人民法院立 案庭开展劳动关系领域司法确认工作,方便劳动者维权,截至目前已作出调解协议 21 件, 全部被市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确认,5 件支付到位,16 件已申请强制执行。扎实推进专项检查 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其中 3 次跨部门建筑工程领域联合检查共检查房产建设项目 80 家;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15 家、检查 指导用人单位 63 家,涉及职工 2670 人;10 次“双随机”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 1591 家,实现抽查事项全覆盖。 二是提高调解仲裁水平。建立劳动仲裁案件委托调解、仲裁员分片联系、调解书置换等三项 调裁衔接制度,畅通市本级和基层的沟通渠道,实现案件全城处理,引导劳动纠纷在基层有 效化解,各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处案件数占全市案件总量的 56%。推进“互联 网+仲裁”,提升办案效能,疫情期间通过“余姚微仲裁”平台立案 38 件,线上开庭 5 件、 成功调解 31 件;推广使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络平台和“掌上仲裁”,提升群众仲裁 体验,截至目前网络办案率为 21%。进一步优化办案程序,进行案件繁简分流,对部分事实 清楚、标的不高的案件简化办案流程,推行集中大调解,同时增开预约庭、午间庭、巡回庭, 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维权。 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劳动关系服务活动,利用各类平台发布疫情期间劳动关系 政策解读,组织举办专题培训,指导企业防范经营管理法律风险、依法处理劳动关系问题, 引导劳动者和企业共度时艰,共开展培训 4 次,参加人数 1200 余人。做好 272 家企业薪酬 调查和 141 家劳务派遣企业年检工作。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加强法治人社建设。聘请 1 名专业律师为法律顾问,依法积极应诉,1-10 月共发生共 发生行政复议案件 6 件、一审行政诉讼 8 件、二审诉讼案件 3 件,已结案件 17 件,其中通 过调解工作促成复议申请人或原告自动撤诉的 8 件、复议机关或法院维持的 9 件,无败诉案 件,行政争议案件案发量和败诉率实现“双下降”。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规 范执法、依法治权。 6.聚焦“优服务”,锻造人社铁军队伍 一是持续推进“跑改”工作。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落脚点,持续抓好“一窗受理、 集成服务”改革,着力打造“无证明人社”,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1-10 月 受理并办结“最多跑一次”事项业务 54.55 万件。实施窗口“减窗行动”,人工窗口由年初 的 34 个减少至 15 个,减窗率达 56%。推进“一件事”联办,1-10 月共办理失业 8205 件、 员工招聘 19124 件、个体劳动者创业就业 2995 件、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3418 件、退休 5855 件。积极开展“网上办”、“掌上办”,在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短信委托办等不见面办件方 式,受到群众好评。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延伸, 根据基层实际办件能力将高频事项分为 3 个层级进行下放,方便群众就近办。强化窗口人员 纪律管理和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按照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做好局属各相 关单位“三定”规定拟制工作,同时根据“整合精简 25%左右事业单位”要求,原市职业培 训技能鉴定中心、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整合组建市培训考 试和技能鉴定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并做好人员转隶、事业单位岗位设 置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机构改革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开展“周二夜学”,做好学 习强国、人社练兵比武等学习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广泛学习多领域知识,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妥有序开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和公 务员职务职级晋升工作,共提任中层副职 3 名,因机构改革调整中层干部 6 名,一级主任科 员及以下非市委管理公务员职级晋升 41 名。办好中层干部研修班,提升中层干部思想政治 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全年共组织集中培训 5 次。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基层 需求,组织干部下沉一线参与车站执勤、社区(村)志愿服务、防疫物资生产、“三服务”、 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让干部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积累经验、转变作风、增长才干。 四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对**年市委巡察组反馈的 4 个方面 31 项具体问题,动真碰硬、真抓实改,并将问题整改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制定或修 改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等 23 项制度,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整改工作取得阶 段性成效。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开展工作,狠抓整改责任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 机关党委书记、下属党支部设置调整工作。深化清廉人社建设,扩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 订范围,层层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适时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主动邀请派驻纪检监察 组参与监督,进一步加强下属单位监管,努力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事项办理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 办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推动**问题及时就地解决,1-10 月受理省统一投诉举报平台案 件 1375 件,其中来信 7 件、来访 13 件(市长接待日 11 件)、来电 715 件、网上投诉 640 件, 按时办结率、回访率均达到 100%。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 16 件(其中主办 5 件、协办 11 件)、政协委员提案 21 件(其中主办 9 件、协办 12 件)。加大 对外宣传力度,坚持每月推送四次“余姚人社 12333”微信公众号、每月编印一期《人力社 保工作简报》,讲好人社故事、展示良好形象,1-10 月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日报》、《** 日报》等省厅考核的重点媒体上发布新闻宣传稿件 40 余篇(次)。 二、“十三五”总结 (一)促进就业创业成绩斐然。围绕就业创业提质增量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 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乐业增收”行动, 大力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创业形势持续稳定,农村电商创业大赛、就业创业联合 会等工作走在**大市前列。“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 14.24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 再就业 3.32 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1.71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 3%以内;新增创 业实体 9.19 万家,其中农村电商创业实体 1933 家。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成中国 **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十三五”期间举办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 667 场,提供岗位 28.01 万个,达成就业意向 4.78 万人。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十三五”期间申报 48 个社区(村)为**市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其中 6 个社区(村)被评为省高质量就业社区 (村)。东西部就业扶贫取得实效,望谟、兴义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姚就业人数逐年增 长。 (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普及面进一 步扩大,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 员养老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58.6 万人、20.7 万人、4.4 万人、41.9 万人、34.2 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不断提高,全市企业退休(职)职工养老金经逐年上调 后目前平均每月超过 2450 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以第三档为例,由“十二五”末每 人每月 530 元调整到目前的 610 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十二五”末每人 每月 180 元调整到目前的 220 元。实施失业保险城乡一体化政策,全面实现“五险统征”和 工伤保险 7×24 小时网上申报,加强养老保险(障)待遇享受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 规范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监管持续加强,违规领取待遇现象得到有效遏 制。积极做好社保卡(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基本实现余姚市民全覆盖。 (三)人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推 进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抓好各项人才政策落实,打响“姚江英才计划”、“国家级留创园” 等引才品牌,高效实施“阳明学者”、“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加 强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做细做优人 才服务,人才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 断提升,人才效能不断增强,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 共引进硕士及副高 2316 人、博士及正高 162 人;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1 家、省级博士 后工作站 8 家,招收博士后 33 人;推荐 13 家企业完成**市企业专家工作站报备,其中 4 家企业获遴选和重点资助;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8 万余人次。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 人才总量达 36.35 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 7000 人,副高及以上职称 5500 人,高技能人才超 过 3.5 万人。积极探索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单位开展自主评聘改革,改进职称管理和服务。 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 (四)人事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严密组织招考招聘工作,“十三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各类 人事考试 10 场,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532 人。协助教育、卫健部门完 成 1016 名教师、627 名卫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流动)管理,“十 三五”期间办理事业人员调动(流动)452 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稳慎推进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及时审核完成 3 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 本工资标准调整和津补贴冲销工作。开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兼职清理专项工作,清理规范兼 职 340 人,清退取酬 13 人,清退经商办企业、投资企业等违规所得并转让股份 116 人。 (五)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法》明确的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劳动保护等劳动者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职工工资正常 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资水平逐年提高。始终保持治欠保支高压态势,“十 三五”期间共受理劳动监察案件 2804 件,为 3215 人追回劳动报酬 1978 万余元,因涉嫌拒 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机关 17 件,顺利通过“余姚无欠薪”考核验收。着力提高劳动 仲裁案件处理效能,强化案件基层调处,“十三五”期间受理劳动仲裁案件 5498 件,涉案金 额 1.77 亿元。持续加大**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办理力度,努力实现快速回应、高效办结。 三、存在问题困难 在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背景下,人社工作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就业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稳就业促和谐工作面 临考验;社保“减免缓返”政策给社保基金特别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带来较 大压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仍比较 紧缺,招才引智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劳资矛盾纠纷调处 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基层办”力度有待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窗口服务质 量与群众期望尚有差距等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只争朝夕、奋勇攻坚, 为余姚争当**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贡献人社力量。 四、“十四五”谋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继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阶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更加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出贡献。现初步确定 “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 11.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开 展职业技能培训 12 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 3 万人。重点是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全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一是落实稳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健全经济发展与 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做好新旧稳就业政策过渡工作,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提升公 共就业服务水平,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更加注重缓解结 构性就业矛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加强用工监测预警。做好重点企业用工和人 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监测工作,持续跟进调查疫情对企业用工影响,动态了解掌握企业用工 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就业形势,为服务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稳企业实现稳就业。三 是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深入开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宽劳 务协作范围,加强与**、**、**等劳务输出地的劳务协作,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 桥或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劳务对接,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劳务输入效率, 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四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整体创业环境,扶持创业实体成长,提升 创业活跃程度。充分发挥就业创业联合会帮扶创业作用,提高广大会员创业创新能力。举办 大型创业活动,打造创业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高校毕 业生创业创新提供优质平台。 (二)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参保扩面工作。以用人单位和职工应保尽保、 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为目标,以未参保和参保率低的企业为突破口,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 部门协作,上下联动,扎实推进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促进社会 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二是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 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待遇调整机制,适度提高社会保险(障)待遇水平。继 续打好社保减负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轻装前行。三是强化社保基金风险防控。规范经办机 构管理,加大专项检查、第三方审计和违规资金追缴力度,着力提升非现场监督能力,经常 性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确保基金运行安全规范。 (三)全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一是抓好人才引进和服务。突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 高站位谋划好“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 ”、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等决策部署,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落实人才安居、人才子女入学等政策, 用心用情做好人才关爱服务工作,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二是推进引才载体建设。鼓励符 合条件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动提供指导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与高等院校和 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培养平台,助推人才集 聚。三是做好人才工程选拔。逐步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提前筛选、储备更多符合条件的人 选和项目,积极向上推荐和争取,力争在国家、省、市各级高层次人才评选和人才工程选拔 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大做强“阳明蓝领”等培养工程,充分发挥 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培育壮大社会培训市场,多渠 道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五是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建立职称评 审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职称自主评聘试点范围,坚持并深化事业单位评聘结合制度,积极 推进职称社会化和自主评审改革,全面做好工程技术中级、教育系列中级等职称评审工作。 (四)全力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一是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以岗位设置和聘用制为基本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招聘、流动、考核、培训、奖惩 等人事管理制度,并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努力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到规范化、常 态化轨道。二是加强事业人员招聘和调动(流动)管理。继续夯实“阳光考录”品牌,优化 细化计划编报、考试、考察等环节工作流程,以科学考录、精准考录举措吸引优秀人才进入 干部队伍。修订完善事业人员调动(流动)办法,规范调动(流动)操作流程。三是深化绩 效工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运行情况调研,在政策范围内就存在问题提出 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绩效工资制度更加完善,分配更加有序。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 改革和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完成省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的集中使用。 (五)全力巩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巩固“余姚无欠薪”创建成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进 一步加大调处力度、强化执法检查、加强法律宣传,狠抓在建项目“六项制度”管理,动用 行政处罚、“黑名单”等手段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保持治理恶意欠薪的高压态势,筑牢欠薪 “防火墙”,营造不敢欠、不能欠的良好氛围。二是持续提升仲裁效能。进一步加大“互联 网+仲裁”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群众用好网络平台,逐步提升网络办案率。推行案前调解机 制,力争使争议案件化解在基层。加强与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协作,提升重大集体争议 案件处置能力。三是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推进“双爱”活动提质扩面,大力宣传先进典 型和经验做法,助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积极做好“老娘舅”,引导企业和职工协商一致、 共克时艰,做到企业和职工“双维护”。切实做好****工作,妥善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六)全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一是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未纳入“最多跑一次” 的所有权力事项进行认真梳理比对,不断扩大“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减材 料、提速度,推动更多事项实现多渠道办理及一事联办,提升群众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二 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党建引领和理论武装,固化“周二夜学”机制,继续办好中层 干部研修班,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提高广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素养。坚 持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加强年轻干部岗位历练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一批业务骨 干。三是深化作风培树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权力制 约监督长效机制。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确保全系统平安不出事。 五、2021 年工作思路 (一)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坚决贯彻落实“六稳”、“六保”部署,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 着力在风险研判应对、就业服务、用工岗位开发、政策引领、重点群体帮扶等方面下功夫, 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2.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 以内。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打造“双创”平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充 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深入开展人社领域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推 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加强爱心岗位开发,积极发挥驻姚劳务协作工作站和职工之 家服务功能,帮助结对地区贫困劳动力在姚稳定就业。 (二)实施社会保障提质工程。持续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深入开展职工社会保险扩 面工作,精准推进残疾人、低保人员等贫困群体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 障待遇水平。用好用足社保减负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尽最大努力为企业纾困解难。 做好电子社保卡推广工作,加快社保卡应用场景中的电子化改造。强化社保基金监督检查, 堵塞制度和管理漏洞,严格防范基金管理风险。 (三)实施人才引培提升工程。打响“姚江英才计划”、国家级留创园等引才品牌,大力推 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活动,实施全地域全领域全行业招才引智。抓 好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推荐符合条件人才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荣誉选拔,指 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人才培养措施,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 良好环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 行动,强化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力争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 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 6200 人。 (四)实施人事管理规范工程。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根据事业单位岗位特点采取 多种招聘方式,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落实事业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不断 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健全完 善内部分类激励办法。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保障义务教 育教师工资待遇。 (五)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工程。加大欠薪治理力度,超前研判可能引发的欠薪问题,狠抓制 造业、工程建设领域、企业欠薪失信行为专项治理,提升联动处置能力。深化基层劳动纠纷 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畅通来电来信来访和网上维权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仲裁”建设, 提高调解仲裁水平。大力宣扬企业关爱职工、员工爱护企业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营造创建区域性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全面维 护法律权威。 (六)实施人社服务提标工程。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 革,深化人社领域群众和企业办事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进一步加大减证便民力度,完 成社保、就业等业务系统的省级集中。深化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对窗口单位经办人员、 仲裁调解员、劳动监察员等各个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窗口技能比武, 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优化服务品质。加强舆论宣传和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篇三】 “十三五”以来,**市统计局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统计局的业务指导下, 紧紧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以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统计队 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努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各项工作取 得明显成效,统计事业呈现崭新局面。 一、“十三五”统计工作开展情况 (一)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成效斐然。“十三五”期间,**市统计局多措并举狠抓经济运 行监测分析工作,切实为市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分析研判全市经济形势提供科学数据,** 市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民生生活实现新提升。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1411 亿元提升至 1896 亿元,年均增长 7.1%;工业生产增长 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4.5%;消费需求不断 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666.01 亿元提升至 830.01 亿元,年均增长 7.8%;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年均增长 3.0%。全市常住人口由 219.11 万人增至 229.31 万人;城镇化率由 75.5%提 升至 79.1%,提升 3.6 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0478 元提升至 38217 元, 增加 7739 元,年均增长 7.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2037 元提升至 15282 元, 增加 3245 元,年均增长 8.2%。 **年 1-8 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 3.1%;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0.8%,本年来首次实现转正;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 200.98 亿元,同比下降 10.3%; 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9.54 亿元,同比下降 9.5%;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上涨 2.4%。8 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4311.36 亿元,同比增长 7.5%;全市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5379.95 亿元,同比增长 4.9%。 五年来,我局先后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年度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年度全区统 计工作综合考评一等奖;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市“六五”普法先进集体;**市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市**年度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工 作优秀配合单位。 (二)夯实统计基础,统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统计分析及预警预测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走势,深刻剖析经济运行中存 在的问题,及时撰写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增强经济运行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提高统计的预警 预测能力。在确保进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破解难点,充分发挥了统 计工作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职能作用。二是统计产品的整理编印工作。收集 整理有关数据资料,每年编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简明手册》和《统计 年鉴》,及时准确的反映全市全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编印《月度经济指标手 册》、《西部省会城市暨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主要统计指标》和季度数据卡片,及时向市委、政 府及各部门主要领导派发,以供及时掌握全市经济走向,便于决策参考。三是统计信息数据 的发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及统计内外网平台作用,及时上传各类统计信息、统计数据及统 计产品电子版,共社会各界查询取用;做好统计数据信息的咨询和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来电、 来访,在依法依规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统计数据查询和解惑需求。 四是目标督查考核的服务工作。按季为市委、政府目标办搜集、整理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目标 完成情况;参与市政府目标考核小组对县(市、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工作,并负责对各项职能 目标完成情况及基础资料进行检查核实。五是完成小康监测工作。积极组织召开全市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部门联席会,布置相关指标,与自治区统计局反馈指标的一致性进行比对,测算 **、**年度**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成**年、**年全市小康监测及数据评估分析工作, 形成有价值的分析报告,为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经济决策提供了优质服务。六是完成投入 产出调查工作。积极主动配合自治区统计局,做好**年投入产出统计调查工作。对全市近四 百家投入产出调查单位进行摸底清查,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并对调查对象填报数据质量进行 现场核查,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准确。严格按照审核方法对上报数据逐一审核,并就相关 数据积极与企业对接沟通核实,确保投入产出调查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七是普查年度数据 测算修订。认真组织学习研究全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依据全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资料,组织对全市生产总值进行测算。积极主动配合自治区统计局依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结果修订**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作,积极推进 2000 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历史数据修订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核算工作及各县(市)区开展 2000 年以来生产总 值历史数据修订工作。八是推行统一核算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市、县(区)生产 总值统一核算方改革实施办法》,认真学习《宁夏市、县(区)季度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方案》, 按照新的方案要求顺利完成**年一季度及上半年全市和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工作, 有效推进各县(市)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全市核算数据衔接。 (三)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农业普查、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是全国性的三大普查,工作环节多、任务重、技术难度大, 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局党组统筹协调、精心组织,成立**市普查办公室。圆满完成 了**-**年我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完成了**-**年我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数 据质量到达国家标准,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表彰。 **年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住房、就业 等方面情况。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召开全市统计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并印发《关于 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鸿儒为组长, 统计局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全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小组。当前,我局扎实有序推进了普查机构组 建、物资准备、普查区划分与绘图、业务培训等的工作。同时,通过宣传栏、电视、微信等 多种渠道进行了普查宣传,努力营造工作氛围。截止 9 月 25 日,我市已落实普查经费 2440.58 万, 其中“两员”经费 1566.13 万元;并完成了“两员”选聘,及时开展了入户登记工作, 为后期人口普查数据打下基础。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扎实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常规性工作,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 通过新购计算机设备验收、联网,配置路由器、防火墙,优化网络布局,对全局在用计算机 内存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提升各处室计算机运行效率;对我局门户网站(外网站)信息系统 的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网站安全防护工作进一步提高。先后购置了 33 套正版 windows7 操 作系统,全面清理盗版软件,全面完成了我局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杀毒软件 100% 正版化工作目标。 二是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做好保密工作。 积极开展保密法宣传教育,增强机关干部的保密意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各项保密措 施。每年定期开展计算机保密宣传月各项保密宣传工作和保密计算机检查,排查清除计算机 网络安全隐患。组织各处室、各县(市)区统计局完成 VRV 客户端 100%安装,并利用 VRV 客户端管理系统开展了常态化的审计、监控等安全管理。多次开展了正版软件安装情况的检 查,对未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办公软件计算机,及时组织完成安装,并迎接了软件正版化检 查,受到检查组好评。 (五)全面加强统计法制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有力。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组织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组 织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办法》《规定》,强 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制定《**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 (**-**年)》、《**市统计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试行)》、《**市统计局行政处罚裁量 权基准规则清单》、《**市统计局行政执法公示实施细则》等制度,印发《**市统计局全面落 实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市统计局行政执法用语引导规范(试行)》等八项制 度,全力在我市统计系统范围内规范统计行政执法流程,保障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维护 统计执法公信力。二是加强统计法治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 立健全统计局 “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制定印发了《**市 统计局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统计领域“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普法 责任清单。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修订普法责任“四清单一办法”并予以公 告。建立完善以案释法制度,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在执法和管理、服务活动中向统 计调查对象开展普法。强化统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制度,加大统计执法活动 中“双随机、一公开”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的安排部署,及时将“双随 机、一公开”事项在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内外网进行公示。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统 计执法检查,每年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不少于 100 家,截止 9 月底 5 年共检查 474 家企业,并 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三是加强统计法宣传力度,树立统计执法理念。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通 过多种渠道组织开展《统计法》《统计法实施条例》《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 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 作假督察工作规定》的学习宣传,每年举办统计法治专题讲座,学法用法,提高全体干部职 工法治意识。5 年来,共举办 20 多起统计法律法规培训班,参培人数达万人以上。通过宁 夏法宣在线平台和举办统计法治培训班,不断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和法治能 力考查测试,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业务及统计法律培训,推进统计法 治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统计法治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统计执法检 查、“12.4”国家宪法宣传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时机,积极做好全社会统计法 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开展各类主题、专项法治宣传活动, 结合统计工作实际,认真落实“依法维护权益合法表达诉求”、“生态立区与法同行”、“助力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扫黑除恶”等主题及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活 动,组织统计局领导和干部参加现场和网上旁听庭审情况。 (六)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推进。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和自治区、**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 结合我局实际,始终如一地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脱贫富民、乡村振 兴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自**年以来,根据工作要求, 我局派驻村干部先后到**市**桥镇**村、**县金贵镇银光村结对帮扶。一是在**市**桥镇** 村帮扶期间,我局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拨付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专项资金 3.5 万余元, 帮助**村发展村集体经济。二是在**县金贵镇银光村帮扶期间,局党组切实帮助驻村干部解 决实际问题,驻村干部为银光村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岗位 23 个,困难群众人均增加收入 9000 多元。为**市**桥镇**村和**县金贵镇银光村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奠定了基础。 (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复工复产统计工作。 年初疫情发生以来,市统计局党组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和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 安排,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抽调精兵强将参加市委组织部和市公安局 牵头的各种专班,充分发挥统计干部队伍的专业特长,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参加全市疫情防控。 一是全员发动,加强分包社区的疫情防控。先后成立了排查、管控、数据处理 3 个工作组, 排查组积极投身到兴庆区天盛社区、阅海万家社区开展疫情排查登记,管控组在喜来登酒店 负责第十九留置观察组工作,接收留观人员 47 批次共 466 人员。数据处理组对疫情摸排数 据进行整理汇总,全体党员志愿者还积极参与居家隔离“四包一”、小区门岗卡点登记等志 愿服务。二是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没有发生迟 报、漏报、瞒报、谎报现象,也没有发生传播任何谣言行为和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疫情防控 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局离休老党员葛世忠同志主动捐款 6000 元,支持疫情防控工 作,多名党员荣获“先进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三是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加 强统计各项业务工作。为准确掌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我局先后 分 6 个批次深入企业开展数据调研,密切追踪各项统计数据,做到底数清、情况实、核查准, 对所涉及的各相关产业、行业快速做好统计数据追踪分析,完成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及复工 复产情况 二、“十四五”统计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 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区、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区统计工作会 议精神,聚焦市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高三化”目标要求, 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深化统计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质高效 提供统计服务为根本,不断提升统计工作科学性权威性,为服务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和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一)着力优化提升统计服务能力水平。 立足服务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超前谋划、快速跟进,围绕科学决策和社会关心关注加强统 计服务。 一是加强统计监测。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目标任务开展统计监测,强化主要宏观 经济指标进度监测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聚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 文明建设等重大任务和动能转换、“三新”经济发展等热点难点,扎实开展各项统计监测, 全面准确反映我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二是加 强统计分析。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强化预警预判,加强进度分析,更加关 注微观经济主体运行态势,拓展分析视野,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前瞻性;要深入开展重 大经济社会问题专题研究,突出分析的专题性、综合性,确保分析精准高效,形成立意准确、 观点鲜明、支撑有力的系列报告;要完善调研机制,加强专业联动、部门协同,深入调研、 摸准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建议,为市委、政府准确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三是加强统计宣传。加强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推动网站等政府统计新 媒体水平提升,加强舆情监测,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四是全面实施地 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严格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宁夏市县 (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实施方案》及自治区统计局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各县(市)区 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巩固扩大统计改革标志性成果。同时,要按照国家统计局和自治区统计 局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消费、投资、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统计改革。 (二)高质量组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期工作。我局将认真落实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 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保障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依法独立开展普查。切实加强普 查全过程质量控制。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认真核对,撰写人口普查公报,并通过主流媒体向 社会公众进行发布。以数据公报、数据解读、简明分析等为主要形式,继续做好人口普查数 据资料的开发应用和普查成果的广泛宣传工作。真正使人口普查成果在推进**市经济社会建 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通过主流媒体等宣传手段,有效扩大人口 普查成果的社会服务层面,不断提高人口普查数据的公众认知程度,以此推动社会公众进一 步了解、认识和关心**市的人口经济社会建设。二是高效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每五年进行一次。2023 年将在我市开展第五次全国 经济普查,我局将提早谋划,统筹安排,周密组织,高质量开展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积 极探索以购买服务和外包专业调查公司等方式开展普查,有效破解普查任务重、难度大、配 合差等难题。 (三)强化统计法治工作,奋力开创统计事业新局面。 坚持法治思维、树牢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统计,为市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 准确的数据支撑。 一是创新普法宣传。继续推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府常务会议、市直各部门以及全市统 计系统,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 于统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意见》《办法》《规定》等文件精神以及统计法律法规。 以统计法进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为抓手,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的普法 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充分利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宣传平台, 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展现新时代统计法治工作,别开生面、立体、全面、深入地面向 广大统计调查对象和社会公众传播统计法治好声音,使全社会知悉统计法、敬畏统计法、尊 崇统计法、执行统计法。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坚持统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实地核查与“双 随机”统计执法检查有机结合,切实将依法统计贯穿于整个统计工作流程中。进一步全面清 理纠正违反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严格规范统计调查行为,严格监督检查国家统计调查 制度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情况。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强化统计工作全员、全 领域、全过程质量管控,进一步健全统计信用制度体系,加强统计执法能力,切实提高统计 数据质量。三是做好督察整改。全面梳理国家统计督察工作反馈的问题,按照自治区党委和 政府落实整改的统一部署,制定整改方案,压实整改责任,加强督查督办,扎实做好督察“后 半篇文章”。四是锻造忠诚净担当的高素质统计执法监督队伍。健全市统计执法骨干人才库, 细化入库人员的执法工作职责,充实统计执法人员力量,优化统计执法队伍结构,将政治素 质高、业务能力精、又敢于担当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统计执法岗位上,上下合力锻造一支政治 强、本领高、能担当、敢碰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统计执法监督队伍。 (四)扎实推进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围绕夯实基础、建强队伍、提升能力,健全完善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基 层基础建设,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工作,加强复合型统计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信息化建 设步伐,强化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部门资料做好基本单位名录 库数据更新维护。完善部门统计联系协调机制,依法依规开展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和备案, 积极推动统计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展优化宁夏宏观经济基础信息共享库应用。 (五)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 务和鲜明主线,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实践,转 化为破解制约统计改革发展瓶颈和短板的有效方法,转化为加快统计调查改革创新、提高统 计数据真实性的实际行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 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 政府关于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 念,精准有效做好统计调查各项工作,为确保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加 强组织建设。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 照做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落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深入推进“三强九严”工程,开展机关党员“大学习”活动 和经常性党性教育,强化党的建设的领导责任、直接责任和主体责任,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 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新时期 好干部标准,按照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切实加强 领导班子建设,抓住“关键少数”,落实“一岗双责”。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重点强化理 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加强对优秀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指导和监督,形成勇担当、善担当、 敢担当的良好氛围,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篇四】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然建立,以创新创业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双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确立,科技创新发展生态持续完善,**年在全国 科技创新百强县市评选中,位列 85 位。 1、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一是着力培育创新科技主体。围绕我县“3+3”主 导产业,重点培育创新科技主体,**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2 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 企业 36 家;**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1 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39 家。截止**年 度,共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64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214 家。目前有 7 家高新技术企业列 入挂牌上市企业培育名单。二是切实加大科技投入总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施 R&D 活动清零、研发机构清零行动,狠抓企业研发投入。**年度 R&D 经费支出 5.1 亿元,同比 增长 34%,R&D 经费支出总量全市排名第一;**年 1-6 月 R&D 经费支出 2.93 亿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 27.6%。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特种纸、绿色食品、高档家具等三大传统 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高端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 7.01 亿元,同比增长 73%,增速全市排名第一;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 22.93 亿元,同比增长 12.4%,占规上工业比重 41%,增速全市排名第二。 2、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一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 新环境,**年修改完善了《**县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等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年,起草了 《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围绕科技赋能产业,推动 科技、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培育引进。二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聚焦我县重 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大力引进顶尖人才及团队,积极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由倪永浩 领衔的**金昌“纳米纤维素绿色制备与应用”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省领军型科技创新团队。 近两年共引进****2 人、培养省万人计划 3 人,建立院士工作站 3 家,博士后工作站 2 家。 **年 R&D 活动人员数达 1261 人/年,研发人员增长位居全省第三,为推动我县科技创新创业 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活跃。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 创新氛围,**年全县专利授权总量 749 件(其中发明授权 46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6.5 件。 3、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加强。一是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年,“**省**特种纸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式列入**省第二批创建名单;**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 体成功列入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县高端家居智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 县级创建。完善了特种纸产业、轨道交通、高端制造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块状经济转型 升级,为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二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批复创建。**年, “**精密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批复创建,实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策,将 充分发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形成高端化、轻型化、知识型产业结构,打造全县 最强创新驱动发展大平台。三是企业创新载体不断完善。通过创新载体集聚人才,整合创新 要素,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年共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 4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 心 4 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 1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 家。**年共创建省级企业 研究院 1 家,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1 家,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5 家。截至目前共有 省级企业研究院 10 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2 家(含农业),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23 家。 禾川科技、茗皇食品等一批企业相继在**、**等地设立科研飞地。 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部门积极做好高新 技术企业申报、研发项目申报、研发机构创建等服务和指导工作,**年立项数量创历年新高, 在全市县市区中领先,其中列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 3 项、省级万人计划项目 1 项;积极协助 相关企业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考察项目建设用地,做好“科研飞地”建设工作。对创业 小微科技型企业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融资服务、培训服务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 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政学产研紧密合作,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对接交流,实施科技项目, 转化科技成果。组织开展专家教授进企业活动,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难题。着力构建技术交易 新平台,发挥**科技市场作用,引进中介机构 8 家,成果转化中心 3 家,促进技术交易总额 达 4 亿元。目前,**引进了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省造纸研究所,陕西科技大学、**工业 大学、**科技学院在**分别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年分别举 办了“央地合作示范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全国纳米纤维素绿色材料技术研讨会暨造 纸产业数字化高峰论坛、高端智造创新赋能培训班等活动,推动我县高端装备、特种纸、智 能制造等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科技三 服务,充分发挥省、市特派员作用。制定《**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充分发挥 省市科技特派员的专长,重点围绕我县中草药、黄茶、富硒莲子、竹林提升等富民产业,深 入农户开展技术指导,课题攻关。助推乡村振兴,组织乡村振兴大讲堂 12 期以上。 【篇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的关键期。“十三五”以来,县人社局坚持稳 中求进、进中争先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突出重点, 奋发有为,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现就“十三五”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进度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渠道明显拓宽,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至**年,城 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均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75%以内(**年 数据还未公布)。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15653 人次,兑现各类补贴 12164.7 万元。开展“春 风行动”暨沪遵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就业扶贫日”等活动 40 余场。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工作,认定就业扶贫车间 21 家,吸 纳贫困劳动力 434 人,认定**彩阳电暖科技有限公司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认定**省恒鑫源 实业有限公司为市级扶贫车间和县级返乡农民工示范点,认定 2 家省级就业扶贫车间,建成 3 个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建成 4 个村级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和公 益性岗位已安置就业扶贫专岗 1045 人,公益性岗位 209 人,实现贫困人员家门口就业,向 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推送就业岗位 4 万个,电话跟踪服务 6000 余人次。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扩面参保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至**年,启动全民参 保登记,全县扩面参保工作有序推进,全县参保达 42 万人次。基本养老待遇逐步提升,按 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 34 亿元。为困难群体(低保人员、特困人员、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 重残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6.4 万余人次共 440 万余元。持续降低社保费率,工伤、 失业保险费征收继续按阶段性降费比例执行,养老保险费征收单位比例从 20%降至 16%,全 县 1414 家参保单位减负少缴社保费共 13771.48 万余元。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 革,完成退休和在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9 万余人的信息采集,发放机关事业单位退休 人员的养老金,经办工作逐渐规范化。 %,完成全县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 3000 余人。全县机关事业在职人员基本工资 按上级要求及时调标。全县带薪年休假工作规范,制定并出台了《**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 员带薪年休假管理工作意见》。 (三)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统筹推进。**至** 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900 余人(**年公开招聘 341 人正在资格复审阶段),引进 硕士研究生 66 人。为全县人才工作桎梏打破缺口,草拟全县人才柔性引进办法。34 家机关 事业单位完成机构改革定编定岗工作,25 个乡(镇、街道)新成立退役军人事务站。人事 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完成进度 90 (四)不断理顺机制体制,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至** 年,依法立案受理欠薪案件 706 件,涉及 11909 人 18468.21 万元。全力推进“一金三制” 工作,基本实现在建项目实名制管理。依法开展工伤认定工作,受理工伤案件 1661 件。依 法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2092 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 7095.78 万余元。 二、“十四五”及 2021 年工作打算 我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科学 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造就规模 宏大、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新增 就业稳步扩大,就业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 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 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就业稳步扩大。到 2025 年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内,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外出 就业 13 万人左右。争取政策支持,及时兑现创业奖补和贴息贷款支持,鼓励和引导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10 万左右,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紧 围绕产业调整和新农建设促进就业 15 万人左右。到 2021 年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外出就业在 8 万人左右,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条件更加成熟、创业分为更加浓厚, 创业政策更加积极高效、力争创业人数在 3 万人左右,带动就业 15 万人左右。培养专业农 民、新型农民、农旅接合经济新模式,促进就业人数在 10 万人以上,基本削除长期失业人 员的存在。城镇新增就业到 2021 年确保新增就业 6000 人左右,到 2021 年确保新成长劳动 力实现就业,主要靠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化农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突出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和 乡村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各险种参保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待遇人员持卡率 80%以上。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引、育、用、 留”体系机制,引得进、留得住、能用好。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理论、业务水平、团队 协作能力等培训,到 2025 年,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数量明显增 加,行业、产业人才分布相对合理,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21 年会根据县 委编办下达的补员计划,精准补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 4.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事业单位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 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5.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劳动合同签订 率达 90%以上。二是规范工资支付程序。落实工程建设项目“一金三制”(农民工工资支付 保证金、用工实名制、工资专户制和银行代发制)管理,覆盖率分别达 100%。三是强化社 会保险参保登记管理。依法对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登记情况进行核查,参保登记率力争达 90%以上。四是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依法及时办理劳动维权案件,欠薪案件结案率力争 80% 以上,工伤案件结案率达 90%以上,调解仲裁案件结案率达 92%以上。严格依法办案,努力 提高效率,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优质高效,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6.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围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要求, 深入推进覆盖城乡、区域和群体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 想,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优化服务事项,改进服务流程,精减办事材料,大力 推进“不见面服务”。贯彻落实“只进一扇门”、公共服务清单等制度。建设“社保银行一体 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乡镇和村级经办社保业务的盲区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