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忧患意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几点思考
历史论文之忧患意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几点思考 忧患意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几点思考东莞市高埗中学 赖文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思考着这么几个问题: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否承载着中华民族经久不衰、世代相传的忧患意识?前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这种意识还有没有必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吗?思考一:屈原和屈原的故事是否是中国古代忧患教育的典型例子?又到端午节了,人们吃着棕子的同时,又重复着屈原和屈原的故事。我们家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记得小时候,爷爷和父亲都给我讲过屈原的故事,今天我又把同样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小孩和自己的学生听。可是,我是一位历史老师,每当我想起屈原的故事,我总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屈原的故事讲了整整一个封建社会啊!?——2000多年的历史,岁月如烟,无数帝王的经国大事都只能记载在“枯燥无味”的教科书里,唯独屈原和屈原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栩栩如生,娓娓动人,就象昨天刚刚发生似的。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着屈原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受人排挤、谤谏未果、最后因楚国沦亡而投河自尽?可是,历史上壮志末酬身先死的人物数不尽数,为什么就屈原的“投河自尽” 如此值得怀念?又难道是《离骚》的重大贡献?可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记载着多少登峰造极的文学巨人,屈原又能伟大到什么程度呢?我想,屈原大概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化身,在他身上永远燃烧着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标志之一!——屈原所处的年代正是战乱不断、政局动荡、社会转型的关键年代,他这种忧己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优胜劣汰中不断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古代社会里,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威胁,人类本能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事实上,屈原和屈原的故事之所能流传至今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臣民百姓同样重视屈原和屈原的故事。那个年代的人们,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也同样希望通过屈原的精神教育自己子孙后代。屈原离去了,但屈原的忧患意识永远不灭——屈原和屈原的故事是古代忧患教育的典范。思考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治世”、“盛世”的出现大都与封建帝王自身的优秀素质密切相关,这些优秀的个人素质包括强烈的忧患意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封建帝王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否是古代忧患教育最有力的宣传方式?在我们的教材中,对“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原因总结里,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当时的封建帝王都非常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对宋初、明初、清初的“治世”局面的出现,都仅仅归结为封建帝王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而已。致以“忧患”而字,不管是教材、教参,还是其它资料都是一片空白!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吸取教训”也好,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也好,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都必须首先经受“忧患”两字的挑战,不敢或者没有直面“忧患”的封建帝王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秦、隋的短暂而亡就是典型的例子。事实上,上面提及的“治世”、“盛世”局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危机感”,这些重要因素的存在正是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够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前提条件。就拿唐太宗为例。请看摘自《贞观政要》的一段对话:(太宗)又谓(太子)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这是一段非常常见的史料,但又是一段并不寻常的史料。它不仅仅反映了唐太宗能正确认识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且充分体现了一代帝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危机感——正是这种潜在的忧患意识促使唐太宗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然后才有所作为。唐太宗如此,汉高祖、文帝、景帝、宋太祖、明太祖、康熙帝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看来,中国古代“治世”、“盛世”的出现与封建帝王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又由于封建帝王特殊的身份和权力,他们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无疑是忧患教育最有力的宣传方式。思考三:中国古代史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相关言论,特别是大量“忧患文学作品”的不断产生是否是古代忧患意识最广泛的宣传方式和最具平民化的表现?翻开中国历史,有多少文人骚客,语重心长,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有如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在思想情操方面: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际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久九洲同”;林则徐“苟行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忧患文学”更是源远流长,这些作品既表达了无数仁人志士忧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又强烈地感染和熏陶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政治时局方面,又有多少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人在江湖心系国家,他们的惊天警句,有如警世洪钟,无不令人刻骨铭心:从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到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曹操“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阿房宫赋》阐述天下兴亡道理,到《六国论》批判朝廷贿赂契丹和西夏以求荀安,无一不对国家兴亡、时局治乱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患人之知,患其不能也”;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一系列铿锵有力的至理名言,有如汪洋航标,时刻提醒和警示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字里行间无一不洋溢着浓浓的忧患意识。 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存在于中国历史,以“点”可找,以“线”可串,以“面”可圈,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着实承载着中华民族经久不衰、世代相传的忧患意识。毋容置疑,忧患意识是每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居安思危”,在人在家在国都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之一。不难想象,缺乏忧患意识的民族将是何等民族!缺乏危机感的国家将是何等国家!就拿中国历史为例,如前所述,忧患意识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汉初、唐初、宋初、元初、明初、清初之所以出现“盛世”或“治世”局面,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危机处理系统”。正是这些“危机处理系统”使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持续发展,并相应出现盛世和治世局面。与此相反,秦、隋的短暂而亡,唐朝的由盛转衰,恰恰是因为这些王朝的相关统治者对社会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如此鲜明的对比,如此血与泪的历史教训,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岂能不令人思考点什么?!又如中国近代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谁人不知这是国家和民族的“百年耻辱” 啊!然而,随着民族危机的一步步加深,中华民族涌现出多少忧国忧民的革命者和优秀分子!家国存亡的危机使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耗尽毕生精力也在所不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建立的?缺乏忧患意识的中国人民能站起来吗?思考四:中国的繁荣富强,既是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正当中华民族即将迎来又一个盛世时代的时候,进步中的中国人还有没有必要提倡和宣传忧患意识吗?又到玫瑰开花的时节了,我像往常一样浇水观花,一派恬然自得的神态。可是今年的玫瑰花令我平添了几分不寻常的心情:为什么今年的玫瑰花不长刺啦?前几年我从外婆家的大山里挖掘了几株特别茁壮的玫瑰树苗,移植时,其花硕大无比、其刺锋芒毕露。可是几年过去了,我发现肥料养植的玫瑰花变化甚大!——其花一样的漂亮,甚至更加鲜嫩喜人,可是其刺却不断地退化了,今年新长的玫瑰竟然不带刺! 在我看来,越是惹人喜爱的玫瑰花越是应该拥有锋利无比的尖尖刺。世上万物亦如此,倘若某物种的自我防患功能不断地消退,只能意味着该物种的消亡已经为时不晚了!如此可怕的念头可不能移植到我们人类本身!可是,作为人文历史的教育工作者,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危机能不去思考它吗?——肥料养植的玫瑰不长刺了,当代中国人的“刺”究竟内存多大的防患功能呢?令人窒息的污染空气,成江成河的工厂污水,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黄、赌、毒等系列社会丑恶现象和贪污受贿、穷奢极欲的官场腐败现象,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享乐主义已经栽培了一大批不长“刺”的中国人;正当全世界人们面临艾滋病等人类天敌和恐怖主义威胁的时候,中国人们又被可怕的“非典”当头一棒!——于是,政府有被罢官的……百姓有疯狂抢购“食醋”的…… 国家事太大,身边事小吗?就拿中学生为例。古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话可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它包涵着丰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忧患哲学”。可是,现在的“穷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人造环境中,出则无忧,入则无患,长此以往,以后这个家谁来当?怎样当?也许这样的说法有很多人反对——现在的孩子不是早早就掌握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了吗?往后的社会不就是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吗?……可是,人类缺乏甚至失去与自然的对话,本身就意味着蜕化和变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总不能把“人”本身都给数字化、网络化了吧!就象我们家的玫瑰,离开了原有的生存环境,长得再漂亮也只能是不带刺的玫瑰花! 事实上,目前的中学生存在不少隐患,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吸毒、贩毒现象已开始侵入中学,在校中学生吸毒成瘾者呈明显上升之势;中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一是人数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的性质呈严重化趋势。目前中学生违法犯罪向抢劫、重大盗窃、杀人、强奸方面发展的迹象日趋明显,甚至出现持刀抢劫、绑票、结伙作案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行径……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岂能不令人担忧!中学生违法犯罪如此严峻,究其原因,不就是“内忧外患”所致吗?从内因方面来说,缺乏忧患教育、忧患意识薄弱、危机感不强、自我防患功能蜕化,正是这些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从外因方面来说,科技进步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青少年设下了不少“陷阱”和“圈套” ,如: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厅、录像放映厅、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淫秽、色情、暴力的影视、书籍;以及社会上见利忘义、自私自利、追求高消费和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等等。这些“陷阱”和“圈套”与以前相比,真可谓前所未有,“盛况”空前,自我防患意识薄弱的青少年,自然就成了最早的牺牲品。最后结论:“盛世”与“危机”其实是一对共生共存的矛盾统一体,忧患意识的强弱正是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不带刺的玫瑰花容易摘,缺乏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容易摔。国人强烈的“盛世”愿望绝不能与脆弱的忧患意识形成鲜明的反差。不言而喻,当今的中国,忧患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但不能削弱,反而要不断地加强。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利用中国历史可“圈”可“点”的历史史实,进行潜而默化的忧患意识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脆弱的中学生决不能不长“刺”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