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工作先进典型材料三篇与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援藏工作先进典型材料三篇与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援藏工作先进典型材料三篇与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援藏工作先进典型材料三篇 ‎【篇一】‎ ‎7月的**,寒凉多雨,天气不算好,但对于援藏三年即将返回**的**来说,这阴雨绵绵的日子却是他支边在**的最后时光。提起离开,**难掩不舍之情,连言“即使回去,我和**也不会断了联系”。‎ ‎3年前,当看到援藏干部选派通知后,**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报名申请。**年7月,时任中国移动**公司**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奔赴西藏,担任**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县委常委、副县长。‎ 从****到西藏****县,从富庶的鱼米之乡到海拔4700多米的贫瘠高原,1000多个日日夜夜,**凭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让稀罕的绿色蔬菜上了高原百姓的餐桌,让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课堂,也为**县带来了致富的“春风”。‎ 小菜篮大民生 ‎4700米高原上种出绿叶菜 初次“见面”,**就给了**一个“下马威”。平均海拔4700多米,一年中有200多天刮七级以上大风,过了9月就入冬,冬季长达8个月,干旱少雨,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的60%……恶劣的环境,让一贯雷厉风行的**一下子“佛系”起来。因为缺氧,连大声说话都使不上劲儿。身体的不适,丝毫没有动摇**援藏的决心。待身体刚刚适应,他立即下乡进村入户调研。到**乡岗如村曲珍旺姆家调研时,曲珍旺姆正炖着羊骨汤。**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锅前明明就有已经打蔫儿的青菜,可曲珍旺姆就是不把青菜下锅。‎ 内地餐桌上常见的绿叶菜,在**县可是“奢侈品”。原来,**县离**1100多公里,蔬菜都是从内地经**转运而来的。冬季常常大雪封山封路,运菜车半个月都进不来,很多人只能吃土豆、洋葱等根茎类蔬菜。“别看这几棵打蔫儿的青菜不起眼,其实‘金贵’着呢!”曲珍旺姆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看到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心里盘算着:老百姓的餐桌上有滋有味,日子会更有奔头。绿叶金贵,我们自己种!在高原上种菜,连当地干部都表示不可思议。“当时段县长提议种蔬菜,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的。”**县旅发委主任**说。‎ ‎**的怀疑不无理由。10万年前,**是大海的海底,全是沙土和冻土,下的雨、浇的水都留不住,完全不适合植被生长。就算长出来草,也只有小小一株,当地的牛羊因为吃不饱肚子,长得特别慢。这样的自然条件,根本不适合蔬菜种植。‎ 然而,这个“倔强”的援藏干部拥有的可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建蔬菜大棚总共分几步?首先解决土壤问题,然后盖大棚,最后试种。**心里早就规划好清晰的目标路径。只是这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项目团队先挖掉约1.5米深的冻土,打上水泥桩子,再从8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运回上千立方的土,加上河里的泥沙和当地的羊粪,填入挖好的坑中,初步形成适合植被的土壤环境。‎ ‎**的年平均气温为-0.2℃,且昼夜温差很大。为了保证棚内的温度,大棚使用两层塑料膜后,还需加盖棉被。特制的棉被要用电动机拉拽来铺盖,棘手的是,极度缺电的**甚至没有足够的电力支撑电动机来拉拽棉被,于是县里又专门买来了两台柴油发电机。**年年底,所有问题终于解决,蔬菜试种开始了。‎ 可是,试种的过程并不顺利,前后用了近7个月时间,终于守到第一批芹菜和西葫芦等蔬菜出棚。那种欣喜和激动,**毕生难忘。‎ ‎**年冬天,白菜、香菜、菠菜等棚产蔬菜陆续端上了**群众的餐桌,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吃菜难的问题。“县里的平均菜价下降了20%,现在老百姓可以放开了吃青菜啦!”**县干部曹枝清说。‎ 三年来,中国移动为**县捐赠援助资金近7000万元。作为中国移动派出的援藏扶贫干部,如何用好这笔钱,成了**考虑的头等大事。**多次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讨论研究,确定了蔬菜大棚、糌粑加工厂、安居工程、冬季牧草购置等14个项目。“圆梦新居”社区建成后,199名贫困户从海拔4800米以上的居住地迁到社区。“康乐新居”投入使用后,上千牧民搬进了新居。糌粑加工厂成立后,不仅帮助县里群众吃上了新鲜价廉的主食,还解决了十几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造品牌拓渠道 致富“春风”吹进雪域高原 ‎**县是纯牧业县,出于生态保护要求,地下丰富的金、铜、锂等矿产资源不能开发。刚到**县的时候,**每天都在琢磨,**县产业经济发展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从自己分管的工作入手,将眼光瞄准了旅游业。‎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很快帮助成立了**县旅游开发公司,尝试对县里的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市场化开发。得知牧民利用高原上的珍贵草药,手工做成藏香,药用价值很高,他便组织集中收购乡里手工作坊中的藏香,注册商标后销售,打造“**藏香”品牌,仅此一项一年的销售额就有10万余元。‎ 在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明白有了文化品牌和销售渠道,**致富才有希望。**年年底休假期间,**可没闲着,他联系了**市慈善总会,自己带头捐款并推动成立了“**市慈善总会中国移动援藏基金”,助力**经济发展。**年,**牵头在**县成立了“特色产品商店”,集中展销当地羊毛加工制成的羊毛衫、围巾以及藏香等土特产品,让来这里的游客能够买到当地特色商品。据了解,截至**年年底,**旅游产业盈利达100多万元。‎ 牧民嘎玛是**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藏香被打上商标,放在商品里售卖,他抑制不忘初心的激动:“手工作坊变得正规了,收入比以前多了,我也能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了。”像嘎玛这样的家庭很多,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牧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如今贫困的日子正慢慢远去,在系列帮扶之下,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路。‎ ‎“以前手工作坊的产品,没包装没品牌也没销售渠道。”县旅发委副主任普珍说,“段县长手把手教我们管理企业、注册品牌和开发旅游产品,县里旅游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 挖掘**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费了不少心思。在一次调研中,他来到了离县城190公里外的**连革命遗址,得知了一段英雄历史。1950年8月,由136名官兵组成的“进藏**连”从新疆出发,翻越昆仑山,到达今天**县**乡原所在地“扎麻芒堡”,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和平解放**。由于高原反应、补给中断、缺医少药,先后有63名战士壮烈牺牲。了解到这段历史后,**赴多地收集“进藏英雄**连”史料,实地走访相关人士,争取专项补助资金,联合多方力量推动**县“**连革命纪念馆”建设。‎ 计长远兴教育 在边疆撒下希望的种子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会坚定地选择“援藏”?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出生在**一个山村,家境贫寒,一路走来,受过身边人许多帮助。大学时,他突发阑尾炎,没有钱交手术费,是班上同学给他凑足了钱,班长还作为家属签字,才让手术顺利进行。等到毕业时,又是靠着同学的帮助,他才缴清学费,拿到毕业证书。在他心里,攒积着谢意,想等到力所能及时回馈给需要的人。‎ 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到**后不久,就走遍了全县九所中小学校,发现3750名中小学生中30%以上来自贫困家庭,不少学生因贫困还萌生了退学的念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虽然不分管教育工作,但深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性。他暗下决心,孩子上学的事,必须及早解决,刻不容缓!‎ ‎**年9月,他在朋友圈发送了第一条爱心帮扶的微信。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通过**了解到当地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纷纷报名结对帮扶。**的微信群、朋友圈成了藏族孩子与内地爱心人士联络的渠道。在他的感召下,目前已有157名爱心人士参与帮扶,捐款超过48万元,点对点结对帮扶贫困学生397人次。每来一批捐赠物资,无论要奔赴多远的乡镇,**都会亲自送到被捐赠的孩子家中,但是**实在太大了,远的乡有200多公里,为了这项分管以外的工作,他前后跑烂了几双鞋。‎ 在当地群众对教育观念逐步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与当地藏族群众结下深厚情谊。那是**年的冬天,**遇到独自在街边捡拾纸箱子的**。**上前询问:“捡纸箱子干啥用?”女孩怯怯地说:“拿回家烧火做饭。”通过与女孩交谈,**得知,女孩的爸爸离家出走,妈妈身体残疾,还有两个妹妹,大妹妹还是智障儿童,家庭生活十分艰难。‎ 第二天中午,**买了大米、羽绒服、书包去了**家。那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出租屋,炉子没有生火,屋子里很冷。他看到屋门上写的两行字:“妈妈,我们爱你”“爸爸,我们想你”,稚嫩的粉笔字出自**之手。此情此景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想到远在**的女儿,思念与怜悯之情在内心翻涌。此时的他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当场决定以“帮扶父亲”的身份来帮助**。‎ 转眼两年多过去了,**从一个自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她在六年级时的一次期中考试中,考出了4个班近200名学生中总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今年6月结束的小升初考试中,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卓玛还经常对身边的同学说:“段爸爸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我很感激他。”‎ 在**县第一完全小学副校长次仁欧珠看来,段县长对教育的重视,不只关系着一个孩子,还关系着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地区的未来。‎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县的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年6月,**县第一完全小学小升初,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三个“史无前例”和“七个第一”。其中有36人考上内地初中班,人数是全**地区七个县的第一;受内地爱心人士资助的玉珍小朋友总分全地区第一名,嘎玛次成小朋友总分全校第二名。如今,只要**到学校,下课的孩子们便会围上来,拉着他的衣服,笑着、跳着,亲切地喊他“段叔叔”。‎ 三年**待下来,**身体出现一系列问题:记忆力衰退,视神经衰弱,左心房左心室肥大、三尖瓣血液回流……但三年援藏,让**觉得自己有机会在祖国最需要共产党员奉献的地方工作,这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历练。他是一个传递爱心、履行职责的使者,把中国移动关心援助边疆和扶贫攻坚的“力度”,变成民生改善的“温度”,送到成千上万藏族同胞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内地同胞的深情厚谊。‎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中,令**印象最深刻的一条。他深知,人民群众是从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来评价党的形象、党的工作的,他时常提醒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在干什么,我应该怎么干”。**三年来,**早已把自己当作一扇窗口、一个喇叭,在藏族同胞心里播下“党就在身边”和“56个民族相亲相爱”的种子,把党的关爱和汉藏一家亲的浓浓情意洋溢在羌塘腹地。他坚信:“援藏扶贫工作只要一任接一任地干下去,西藏一定会成为人间奇迹!”无论未来身处何地,海拔4700米的**,都将是**一生牵挂的地方。‎ ‎【篇二】‎ 作为一名80后年轻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肩负使命重托,主动投身祖国边陲,融入雪域高原,勇气可嘉,令人敬佩。一年时间荣获两个“优秀”称号,不仅体现了受援单位和工作队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更展现了**生态环保“铁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奕奕风采。‎ 引智引资,为**环保“造血”‎ 才饮冷江水,又食红景天。**年7月,刚刚结束在冷水江市2年基层挂职锻炼的**,又接受了援藏任务,开始为期3年的雪域高原生涯。‎ ‎**曾在微信朋友圈如是表达自己的初心:“若要选一个词,我会选‘赤诚无邪’,若要选一个物,我会选‘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市,**任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环境监测与辐射安全监管、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固体废物管理、政工人事等工作。他结合**实际,发挥自身特长,力争带领**“走出去”、将**的先进做法“引进来”,开始了“造血”工程。‎ 为了解决当地业务人才匮乏、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他积极争取援藏工作队和**省生态环境厅支持,启动实施**市生态环境系统“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由**省生态环境厅投入100万元,用三年时间让**市、区县生态环境系统所有人员分批组团“走出去”,到长沙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培训,目前已完成2批共计63人。今年,他又联络两地开展“共同守护一方净土”结对联谊活动,“引进来”**省24名生态环境执法骨干与**市12个区县24名生态环境工作人员结对,通过“互联网+”联谊方式,长期开展执法、监控、应急等业务指导。‎ 疫情期间,回湘休假的**也没闲着,他四处奔波、多方求援,为**市生态环境局争取援藏资金50万元,为**市联系签约1家**知名公司援助担任环保法律顾问,为**市启动生态环境水、气、土三项规划编制工作,累积为当地节约经费300余万元。此外,他还个人出资,为浪卡子县生态环境分局购置了1台执法单反相机。‎ 用心用情,为援藏工作队助力 除了在受援单位担任要职,**的另一个身份是**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监督组组员,要全力以赴做好工作队的日常考勤、宣传报道等工作。‎ ‎“我们常常白天在受援单位工作,晚上、周末在工作队加班干活。我们开玩笑讲,这不是把**当**了,这边比**还难。”**这样描述自己日常生活状况。‎ 为了落实工作队提出的“用数字化规范管理工作队内部事务,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和服务**这片美丽土地”要求,他勇于创新,运用“互联网+钉钉”数字化管理平台,解决了工作队考勤难、找人难、信息慢、报餐难、会议多等诸多难题,进一步规范工作队考勤、公务接待、请休假等事务管理,为工作队建立了高效规范便捷的内部管理机制,目前全队打卡率达100%。‎ 去年7月20日,“湘遇**”援藏工作微信公众号平台开通,**进入了编委会,参与信息编辑和宣传发布工作,他在“湘遇**”公众号、全国援藏总队工作号、红网时刻等省级以上新媒体累积发文近20篇,有效宣传了援藏工作。‎ 此外,他积极参与民族交往交融,结对帮扶2名藏族高校毕业生、1名藏族三小学生、1户藏族贫困户,结交了不少藏族同胞朋友,让各民族同胞感受党的关怀。‎ ‎“这一年来,我们前哨坚强、后方巩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在代表发言中,**这样说道:“3600米海拔提高了我们站位,6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丰满了我们情怀,我们增强了对民族的认识、对国家的认同。工作中的困难、生活上的波折,我们已经不在意了。磨练意志、增长本领、许党报国、一生忠诚才是我们最看重的。未来两年,我们要做到更好,要无愧于这个新时代!”‎ ‎【篇三】‎ ‎**,男,197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移动**公司**分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一名从****打拼出来的农家子弟,**打心底里感激组织对他的培养。当中国移动号召党员干部对口支援西藏时,他主动请缨,一边安抚妻子和父母,一边收拾行囊,于**年7月踏上了西藏****县的大地,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援藏期间,**任西藏**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工作中,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民分忧解难,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发展小产业,解决民生痛点 ‎**县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每年冬季长达8个月,有记录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每年七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200天,县里至今还没有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树,生存环境恶劣,是国家深度连片贫困县。‎ ‎**年刚到**时,高原反应折磨得他吃不好、睡不好,有人劝他,可以申请回内地招商引资,把资金带来就行了,不用在这儿受罪。但**却认为援藏是光荣任务,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利用有限时间多办实事。‎ 为了快速熟悉社情民意,身体稍稍适应的**立即投入到下乡进村入户的调研中。有次走访,他发现内地餐桌上常见的绿叶菜,在**县却异常“金贵”,尤其是冬季里,很多人只能吃土豆、洋葱等根茎类蔬菜,叶子菜成了奢望。当地蔬菜基本都是从内地经**转运到县里的,冬季常常大雪封山封路,**县离**1100多公里,运菜的车子半个月都进不来。‎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急群众之所急。为此,**在上级的支持下,投入中国移动援藏资金陆续建设9个蔬菜大棚,使得寒冷季节,白菜、香菜、菠菜、茼蒿等棚产蔬菜也能出现在**群众的餐桌上,而且因为节省了运费,县里平均菜价下降了20%,解决了当地百姓吃菜难的问题。‎ ‎**群众的主食糌粑(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粉),也成了**挂念的事情。当时,县里群众吃的糌粑都是从日喀则、**等青稞产地买来的,不仅价格高,而且不新鲜。为了让群众吃上新鲜的糌粑,在多方调研基础上,**申请投入中国移动援藏资金,购入机器设备建成糌粑加工厂,加工青稞制成糌粑后销售。这些刚磨好的糌粑香味扑鼻,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糌粑价格从原来的每斤5元下降到3.8元。开业不到半年,加工厂就有8万余元收入,解决了13个贫困户就业。‎ 振兴旅游经济,推进产业扶贫 ‎**县是纯牧业县,不产青稞、蔬菜等农作物,同时,由于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地下丰富的金、铜、锂等矿产资源不能开发。**县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出路在哪里?这是初到**县时**天天思考的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为分管旅游的副县长,**将眼光瞄准了旅游产业。在**的积极奔走下,**县旅游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很快帮助组建了**县旅游公司,对**县旅游产业、产品进行市场化开发。通过合作洽谈,从牧民手工作坊购买**乡盛产的藏香,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注册了新商标、制作了新包装、提高了市场销量,帮助群众就业脱贫,一年销售额达到10万元。‎ ‎“以前手工作坊的产品,没包装没品牌也没有销售渠道。”县旅发委副主任普珍说:“段县长手把手教我们管理企业、注册品牌和开发旅游产品,县里旅游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 ‎**还积极打造旅游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年2月,由**个人发起,在**省**市慈善总会成立了“**市慈善总会中国移动援藏慈善基金”,在**县建设“旅游产品商店”,将当地土特产、旅游产品“引商入柜”,游客到**县后,可在官方渠道买到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的产品。商店集中展销当地羊毛加工制成的羊毛衫、围巾以及**藏香等土特产品,月营业额最高时能达30多万元。‎ ‎**年以来,**积极推进**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西藏解放时,原**军区“进藏英雄**连”‎ 在**县扎麻芒堡留下了壮烈事迹。60多年来,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这段光荣历史没有被很好地收集、整理、展示给后人。**一方面组织力量,带着人到新疆军区、南疆军区、**军分区相关单位全面收集史料。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场馆建设,启动“**连”革命纪念馆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将成为**红色旅游基地,仅遗址看护、纪念馆接待维护即可解决数十人就业。‎ 大力发展教育,扶贫先扶智 作为**县副县长,**虽不分管教育,却深知“扶智”对“扶贫”的重要意义。他积极筹措资源,资助帮扶多名贫困学生,改善**中小学教学基础条件,是当地教育界的“名人”。‎ ‎**上任初期,就走访了全县九所中小学校,发现3750名中小学生中30%以上来自贫困家庭,不少学生因贫困萌生了退学念头,牧区有些适龄孩子也不愿意去上学。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他组织优先将孤儿、单亲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等贫困学生登记造册,联系爱心企业、亲朋好友,动员大家认领帮扶,共有140多名爱心人士,结对资助贫困学生超320余人次,捐款达43万多元。同时,**还联系了**移动南京分公司团委及**分公司团委等十多家单位,对口支援**县,为学生捐赠衣服、字典、运动器材、文具等物资用品。每次捐款捐物,**都当面转交给学生和家长,再拍照传给捐款者说明善款去向。‎ ‎“段县长是我们学校的恩人,全校25个班级的贫困学生,都受到过他的帮助。”县完全小学校长次仁卓嘎说, “因为他来学校的次数多,大部分老师都认识他。”‎ 此前,**县一镇六乡中,还有**、**、**、**、**等5个乡一直未通电。学校食堂的冰箱、洗衣机、碗筷消毒柜等因没有电而成了摆设,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为此,**联系**光明眼科医院、南京银行**分行等**爱心企业,筹资近8万元,为5个乡的学校陆续配备了柴油发电机和柴油,解决了学校用电问题。‎ 援藏虽苦爱为路,民族团结一家亲 ‎**刚到**县时,正逢冬天,宿舍楼简陋,楼顶的防水层也被冻裂了,白天太阳一晒,楼顶积雪便化成雪水顺着墙壁流进屋内。**只能拿毛巾吸水,几分钟就能拧出一盆水,一直持续到半夜降温将雪水重新结冻。第二天,他赶快找来梯子,爬上楼顶,铲掉积雪、冰块,避免了水淹宿舍的惨剧。**县的地下井水重金属和矿物质严重超标,不能直接饮用,在这里,喝水、吃饭的困难也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越困难的时候越能淬炼党性,越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意志,是与藏族群众团结一家亲给了我力量”,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年7月16日,在运送爱心物资去**乡小学的路上,公路被洪水冲坏,路面接连出现了两条大沟,**和司机德江只好拿着铁锹挖土填沟,海拔4900米,挖几铲子就要大口大口喘气休息一会,直到路面平整,车子才继续前行。但这不是他唯一一次遇到这样的险情。‎ ‎“不嫌累、不怕麻烦”,是**县藏族干部群众对**最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中国移动援藏项目的落地实施,旅游产业的开发宣传,还是教育条件的逐步改善,他都亲力亲为。为了将捐资助学的事情落实到位,援藏以来**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来回奔波了几万公里。他到西藏时带着的两双鞋都已磨破,其中的一双皮鞋脚后跟处已经磨出一个鸡蛋大的洞。‎ 虽不分管教育,但因为**经常往来于学校及学生家庭间,很多**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认识他,在路上遇见他时,会摘下帽子、弯腰抬起右手,以藏族礼仪打招呼。除了上级交办的任务,他利用一切机会为群众分忧解难。一次上街时,**看到藏族女孩**带着妹妹在街上捡垃圾,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她家结成扶贫亲戚。在他的帮助下,过去性格自卑的**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 ‎“作为从沿海发达省份来的中国移动援藏干部,**放弃优越条件,扎根**,满怀热情踏实苦干,促进了当地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地委委员、组织部长何兴茂说。‎ 援藏以来,**始终秉持着踏实肯干的朴实作风,他说自己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本分。他对党的赤胆忠诚、为群众甘于奉献的情怀,化成了援藏的涓涓细流,滋养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曾说,即使援藏工作结束,但自己与西藏的情缘将继续延续,无论未来身处何方,那个海拔4700米的地方,都将是自己一生的关注所在。‎ 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篇一】‎ 刚进藏时,正值七月中旬,恰逢西藏雨季。我们驻地**市**区泽当镇位于海拔3560米高原上,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这里的降雨与内地不同,大多在夜间而降,清晨起来即停,白天依旧是炽烈的阳光,普照着大地。‎ 高原的夜雨,就像一颗湿漉漉的灵魂,在屋前窗外,呼唤呢喃。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白,听心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在夏季高原的夜晚,我特别喜欢听雨,也喜欢看窗外雨丝的线条,在风中变换着姿势,妩媚而多姿。夜幕的映衬,高原幽灵般的雨却是那样的温柔而多情。‎ 高原上细雨绵绵时,氧气是最富足的。尤其是夜雨,最温馨、最动情、最有韵致。我更觉高原夜雨有灵新之气,清越之声,似古筝、似琵琶,清亮,韵味十足,那调式、那节奏、那旋律似激荡寰宇,又似包罗万象。那段时间,正是**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筹备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天傍晚排练时,雨就像一个捣蛋鬼,不期而至,将正在排练来不及躲闪的演员们淋得像落汤鸡一样。‎ 夜雨在飘落之时,人的思维是最流畅的,情绪应该是最好的。夜雨中,我已不知不觉忘记了窗外灯红酒绿的诱惑,寸利得失的纷争;忘却了冷暖炎凉的世态,大起大落的命运注定。我也会忘记一切烦恼,任思绪进入一种宠辱不惊的忘我境地。我不忍心用半点邪念来玷污大自然的恩赐,也不忍心用一时片刻的惰性,来辜负夜雨营造的恬静氛围。于是,我用爬格子的方式表达对雨夜的偏爱。‎ 高原的夜雨是有情调的。它总是在突如其来的时候到来,不给你任何想象和预兆。即使在酷热的夏季,依旧是悠凉的。刚到高原时,我并不适应那夜夜来袭的雨,正午那炙热的阳光,而夜雨带来那猜不透的凉爽,总是在不经意时带给我最温柔的一击。在高原受凉感冒的滋味真让人难以接受,弄不清究竟是感冒还是高原反应。‎ 高原的夜雨是无常的。好像一个顽皮的孩童,有着六月天的脸孔,时而嬉笑,时而愤怒,时而忧郁。经常是伴随着雷声隆隆而雨声阵阵,仿佛积蓄着生平的力量一泻而发,不可遏止,但在一阵肆虐的宣泄之后却又顿觉酣畅淋漓,耳目为之一振,犹若听见了天空中的一声欢笑,竟是那样令人回味。夏雨还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赶走了夏日的闷热、荡涤了世间的尘埃。在雨水中,似乎雪域高原都变得更加清净了。‎ 高原的夜雨是爽直的。它没有太多的言语,雷厉风行的气势却让人心悦诚服。它是发怒的老天爷,在进行着一场疯狂的发泄。势不可挡的在天地间编织出一道道雨的密密麻麻的绳索,飘飘摇摇的绳索将天地连为一体,天上的雨顺着这绳索不停地下,地上的水沿着这绳索急速地流,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天上的绳索连着地,还是地上的绳索连着天,直下得个痛快淋漓。将所有的燥热郁闷一扫而光,将一切尘埃污垢也统统赶走,还雪域大地一个干净清新。它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胸意酣畅。援友们在雨中漫步,故意收起雨伞,让雨点一滴不漏地从头淋下,听着鞋子踩着地面积水的“叭嗒叭嗒”声,间或故意站在雨中来一个360度的大旋转,溅起的雨花在五彩灯光的照耀下,形成一朵朵绚丽的浪花。更喜欢听嘻雨时那爽朗的笑声,以及对夜雨的无限留恋。‎ 高原的夜雨是活泼的。它像个挥洒自如的音乐家,在天地间演奏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雨在自己的舞台上,进行着激情的表演,淋漓尽致,潇洒畅快。雨点落在千万个地方发出千万种声音,就像是敲响了大地的琴键,似万马奔腾,似军歌嘹亮,似惊涛拍岸……似有千万个人在合奏着一曲壮丽的交响乐。这交响乐团的舞美是空中那些翻滚着万丈豪情的云山云海。近处看到的,乌黑奔腾,远处看到的,浓重一片,远处的奔涌而近,近处的荡然而远,远近相接处,如同层峦叠嶂,目不暇接,如同万马奔腾,雷霆万钧。‎ 高原的夜雨是不羁的。它像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人,喜怒全在一念之间。它的来和去往往都出乎预料,来得自由,去得洒脱,无拘无束。它有着男人的性格,懂得释放,敢于直面一切,把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不放在眼里,透着一股勇猛。夜雨有时似乎受白天燥热天气的影响,变得心情暴躁,雷电交加,甚至有时挥洒下它愤怒的眼泪——冰雹。当然,雨过天晴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靓丽的彩虹就是它冰释前嫌的微笑。‎ 我喜爱高原夏天的夜雨,它勇敢而无私,短暂而动人;它温柔而体贴,细腻而平静。它应不会带来什么灾难,因为高原有的是沟沟壑壑,有的是渴求雨水的广袤大地和草原,它会在你的梦乡悄然而至,然后又匆匆离去。它洗去尘世的浮躁与污浊,留下一弯弯美丽的彩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篇二】‎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首歌《回到**》。每当听到这首歌,就让我产生无尽的想象:蜿蜒的江水,巍峨的雪山,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这是就是我的高原梦,西藏梦!怀揣着少年时代的梦想,响应着祖国的号召,我来到了西藏。‎ 到了西藏,我的高原反应比较严重:头晕头疼,流鼻血,动一动就喘粗气,胸口难受,失眠。我来之前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一系列的症状还是让我措手不及,每天和家人的通话或者视频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演戏不是我的特长,但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是让我一遍遍的与她们视频。每当想到家人,又觉得愧对我的妻子:她的身体不好,也是一名教师。我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八岁了,读三年级。小女儿才七个月。两边的老人因为身体不好都不能来照顾。她在开学后还要上班,家里家外的所有重担都落到妻子一个人的身上。这是我来西藏之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我曾经犹豫过。关键时候,我的妻子对我说:“你想去就去吧,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带着妻子对我的期望与鼓励,我最终来到了西藏,来到了**。现在面对这样的高原反应,虽然身体很难受,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也一定能克服!‎ 来西藏之前,我原单位陈校长也对我殷殷嘱托:**,到那边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不要给安徽人丢脸。我时刻谨记领导对我的关心与期望,我将用十分的热情,十分的智慧去爱去引导西藏的孩子们!‎ 来到**的这段时间,我也切实体会到援藏大家庭的温暖:领导们无论是开会还是私下都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建议;老援藏教师无私的分享了他们的经验;队员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同时更感觉到了藏族同胞的善良与淳朴!真的让我体会到在**工作顺心,生活开心!‎ 带着梦想,带着期望,带着嘱托,在**二高,我将用我全部的精力与能力去完成我的支教任务!我要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说:**,我来了!‎ ‎【篇三】‎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以来,全国17个省市、17家央企及国家部委,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标准要求,坚持选派干部,对口支援西藏。弹指一挥间,过去近24年,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常年忍耐高原反应,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助推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终促雪域巨变,让高原焕新颜。‎ 作为特殊战队、拥有公仆情怀的援藏干部,缘何甘愿作别温暖小家而深深自责愧疚于亲人,缘何明知身体备受折磨却无悔于挑战高原缺氧坚持不懈地勤勉工作,缘何秉持执着追求不断谱写一曲曲壮丽篇章。说到底,援藏干部靠的是信仰信念、政治担当和满腔热忱。‎ 诚如习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人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是人执着于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不言而喻其代表着精神境界、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援藏干部必须筑牢精神高地并坚守,积极争当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要有顶天立地、敢于担当的崇高境界。援藏干部必须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西藏远在天边,伸手就能抓云,特定地域对干部要求更严、标准更高,这就要求援藏干部树牢“四个意识”,要有顶天立地的豪情、勇往直前的胆魄、志存高远的品格,要在实干基础上做到科学谋划,锐意进取,找到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举措,有效发挥好“领头羊”、“主心骨”的作用。‎ 要有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坦荡情怀。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援藏干部面临气候不适、语言不通、社情复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在这里高原反应如影相随,稍有不慎感冒引发肺水肿,还会危及生命。不仅如此,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除了面对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外,还有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面对重重困难,援藏干部必须要有“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豪情,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事实也证明,一批批援藏干部以忧天下和忘我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毅力。援藏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成在久久为功,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方能促进援藏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中央多次召开援藏工作座谈会,就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都有非常明确的指示要求。作为援藏干部,要严格遵循“治藏方略”,始终牢记神圣职责,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既要为西藏的发展、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要为受援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所盼,尽力竭心普惠民生福祉,最大限度增强西藏族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有开拓创新、砥励向前的足够勇气。显而易见,援藏干部面对的是全新环境、全新岗位、全新任务,抓好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要学习援藏方面的方针政策,又要学习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政策法规;既要学习民俗民情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受援地群众身上所凝聚的优秀品质,努力拓宽视野,提升格局,这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前提。作为援藏干部要自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创新援藏工作思路,丰富拓展重点领域,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更要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提振精神、永不懈怠,善啃骨头、破解难题。‎ ‎“行动永远是最好的证明”。援藏干部响应组织召唤、踏上新的征程、逐梦雪域高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当前,筑牢援藏干部信仰信念的精神高地,就是要铸实信仰之基、凝结信念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这项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永远在路上,广大援藏干部唯有竭尽全力、竭尽所能,真情融入、真心帮扶,完全有理由坚信,在高扬的旗帜上必将催生援藏工作磅礴力量。‎ ‎【篇四】‎ 神山圣湖、蓝天白云、天籁之音,还有达娃卓玛,好一片披罩神秘面纱、充盈灵性诗意的高原圣地,不由得发出“除了天堂,唯有西藏”之慨叹,令人心驰神往。慕名前往西藏,或为欣赏美景,或为创作采风,或为砺志探险;抑或追寻信仰,聆听生命,叩问人生……出发目的不同,缘由自然亦不同。而我呢,却是因缘而行,缘起援藏,欣然请缨,迎接挑战,追寻和乐享文人笔下的“诗和远方”。‎ 说起“缘”,就想起罗布泊“蘑菇云升起的地方”。1990年3月,我携笔从戎,来到第二故乡马兰,成为“生命禁区”基层连队一名雷达操纵员。“爱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马兰精神”催我奋进、成长为一名军校学员。毕业之际,时值学院党委宣传、弘扬赋予时代内涵的“三到一长期”核心价值观,即“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为载体的“雪莲精神”,指引我放弃留校,义无反顾地递交戍边申请,如愿以偿并戴上雪莲纪念章,再次回到那片蕴育我的挚土。‎ 后来历经母校选调、转业安置,转瞬间28年过去了,新疆成为我人生最美的记忆。广袤的原野,无垠的荒漠,负重的骆驼,吐鲁蕃的葡萄、哈密的瓜,还有热情奔放的阿卡阿恰……那里,有我的诤诤誓言,更有用青春描绘的靓丽风景线。那一幕幕,历久弥新,难以忘怀。对雪莲的珍爱,对边疆的眷恋,让我的内心,如钱塘江的潮水汹涌澎湃。如今的我,人已过芳华,更不再年少,但雪莲精神依然,青春活力依然!‎ 一切源于西藏、**的需求召唤,省委、省政府的动员号召,厅党组、局党委的殷切希望,让我匿藏的雪莲花种,再次发芽、吐叶、根植……,我又荣归战队、受命援藏、踏上征程、逐梦高原。‎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隅中入川蜀,晌午已**。陡然映入眼帘的景和物,依稀久别的模样。‎ 我轻倚车窗,全无睡意,惊叹这快捷通畅的交通出行。几经风雨,几经变迁,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渐渐逝去,从破烂土路到便捷交通,从智慧交通到互联互通,雪域高原变得不再遥远,西藏已驶入交通发展“高速时代”。车窗外,宁静如水,清亮如画,宛若一框心灵回归的新视界:蓝得让人魄动的天,白得令人梦幻的云,连绵的雪山,空灵的湖泊,缭绕的桑烟,五彩的经幡,富丽圣洁的寺庙……还有那威猛的春阳,如光的瀑布,从九天之上狂野地飞泻,照在碧野,落在红窗,吻在我的笑脸上,大地一片绯红的颜色。这就是仲春的**,虽山雪初融,格桑花初开,却阳刚尽显,生机盎然。‎ ‎**,藏文化的发祥地,是我们**援藏人与**老百姓共同的家。“薪柴犹烧尽,火种仍留传。”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以来,**开展对口援藏,到现在已选派第八批援藏,队伍一茬茬干,精神一代代传,藏鄂人民结下深厚情谊,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一路在思索,援藏援什么、怎么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还有“五个始终”、“六个必需”、以及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20字原则,无疑为援藏工作指明了总方向。“要代表**交通,传承好新时代交通精神,做最美交通人!”临行前厅领导的嘱托,言犹在耳,激励和教导我深学笃用,奋发有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有专家说,援藏就是援思路,援智慧,援资金,援技术,援管理经验。援藏到底援什么、怎么援?《西藏日报》曾刊载作者次珍的文章《深思援什么,怎么援》,让我受益匪浅。‎ 由此我认为,新时代的援藏,就是要贴近**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怀着信念工作,带着真情援助:援藏族群众之所需,助藏族群众之所求,以“精准援藏”助推“精准扶贫”,由“输血”外力蜕变“造血”内力,让西藏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和谐、更美好。‎ 临行前与年已逾古稀的父母话别,他们的叮嘱依然在我耳畔回响。“28年前,你入伍进疆;28年后,你支边援藏,你的决定我们永远支持。到西藏后,把工作干好,把身体养好,平安凯旋是我们对你的期望!”‎ 组织的召唤,是我前进的方向;群众的需求,是我奋斗的目标;家人的期盼,是我内在的动力。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勇闯天路,传承“老西藏精神”,竭尽所能、竭尽全力答好援藏考卷。‎ 蓦然回首,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开得正艳,**、西藏已是我们的家,如诗如画,俨然成为每一名援藏人心中永远美丽的故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