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案)及全册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在识字写字、习作、口语 交际等方面比以前都有了很大提高,学习习惯有了好转,并且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表现令人 满意。但部分学生不爱学习,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亟待加强,成绩有待提高。本学期教学,应 在让每个孩子都进步的基础上,继续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二、本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于 2019 年秋季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 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 1—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 美。第 5—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 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 9—11 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 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第 12—15 课为“神话故事”篇, 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 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 第 16—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 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18—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 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 21—24 课为“爱国立志”篇, 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 25—27 课为“历史故事篇”意 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 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新选入 19 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 2 篇选学课 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 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盘古开天地》《粗 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 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故事二则》等。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 护眼睛,保护视力》 三、本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 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 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认字 200 个,会写 200 字,养成 主动识字的习惯。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 意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5.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 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6.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 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改进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举一反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并以识字写字、作文 片段训练为重点。 3.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地进行 语言训练。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展开语言积累,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老师自身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与理论,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 验教训,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必要的条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 1 课 《观潮》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 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 观。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 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 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 学 过 程 【 第 一 课 时 】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 江省北部,全长 605 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 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 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 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 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 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 的气势”“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本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 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多音字: 闷(mè n)雷、薄(bá o)雾、风号(há o)浪吼(hǒ u)、涨(zhǎ ng) 起、颤(chà n)动 (2)读一读,写一写:罩、亭、昂、闷、鼎、沸踮、崩、号、恢、涨盐、 据、屹、腾、横、浩、荡 震、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4)指名读课文,正音。 (5)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 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 第 二 课 时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 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 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 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A.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B.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C.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 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A.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B.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 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 描写潮的句子。 C.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 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 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指导学生 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 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D.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 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 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 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 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 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 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作业布置】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第 2 课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 的能力,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 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 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 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问:听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今天我们恰好要学习一篇有关月夜的文章——《走月亮》。(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穿越时光隧道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夜晚! 二、欣赏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1.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乐,老师边 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 2.问:欣赏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三、伴乐朗读,品味语言美 1.指名逐段朗读。(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文字。) 2.请学生来评价,教师加以指导。 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夜晚般的意境,更自然地融入课文内容。使学 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各种感官上 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巧抓时机,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谈感受,培养说话的能力。 回顾课文内容,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悟优美的语言描写,在读中品味。 四、以画促学,自主探究 1.小组交流。 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呢?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用画表 现了出来,那就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吧!同时向组里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什么 课文内容,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好? 2.全班交流。 找学生到讲台展画,先配图朗读一下相关课文内容,再谈谈自己为什么喜 欢。请其他同学评价并与展示画的同学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夜景的优美,作者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与夜晚散步时所获得 的无限乐趣。 五、调动情感体验,谈感受 1.你有没有欣赏过美丽的夜景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 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播,其实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 观察,细心体验就会发现。 六、扩展阅读,延伸感悟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 任选一篇谈感受。《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 《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七、小练笔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赶快写在的笔记本上,字 数多少不限。营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学生画 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舍。小组内交 流可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也是营造语言表 达的环境,是口语交际的良机。以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使他们的经验 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联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可拓展学生视野,是课内 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去实践完全的自主分析。 厚积而薄发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刚刚学完课文后,学生心里会 积蓄许多感想,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去及时行笔定会有话可写。写的过程可锻 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 第 3 课*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 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第 1 课 时 秋晚的江上 一、情境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 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 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 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 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 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 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 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 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 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 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 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 《旧梦》《卖布谣》等。1931 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 年 2 月 13 日, 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 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 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 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 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 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板书设计 鸟儿 驮着斜阳 秋晚的江上 鸟儿翻翅 夕阳掉落 唯美的意境 真挚的感情 芦苇 妆成 红颜 第 4 课 《繁星》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亲近文学”专题,目的是引导初一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繁星》这一课既是文学大家巴金 所作,又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与特点,是引导学生初 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 “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 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 想和美好享受。 【教学目标 】 一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二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三知识目标: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策略 】 一在朗读中逐渐进入情境,初步体会美好的感情/ 二在研读中联系学生实际、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晴朗的夜空,面对满天的星斗,如此美景,你有何种感受?试着把你心中 的感受写出来,来记录下你心灵的感悟吧。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年 11 月 25 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 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芾甘,“巴金”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 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 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 三、课文解析: 1、先有师范读课文,再指名由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的是 什么内容?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 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 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3、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 小声说话。 第一句写作者小时候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 依恋之情。 第二句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侧重于表现与星星的 伙伴之情。 第三句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惬意、信赖,侧重于表现星星 的知心之情。 总之,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这情,这美 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上节课的复习情况。 1、提学生默写生字词。 2、提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课文解析: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星光是“微小”的,为什么它又“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3、第三段中的“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4、能把“船在动,星与在动”调换成“星在动,船也在动”吗?为什么? 5、“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里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 是一个小孩子,现在在母亲的怀里了。”照应了前文的哪一句话? 6、文中有几处写星星在跑(走),请找出来。 7、文章末段写的“巨人”是什么星座?请夜空中找出。你是什么星座?请 观察后把它描述出来。 8、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什么季节天上的星星最多?观察后你有什么感 想?请简要写下来。 以上问题主要有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有各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 以补充。 三、写法简析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总结: 这篇课文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有不同 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 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五、布置作业: 1、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 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也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 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 2、熟练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 5 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 1853 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 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 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 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 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 快和生机。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 来了愉快和生机。 2.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第 二 课 时 一、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 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囚犯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愉快和生机 第 6 课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雷达、安全、蚊子”等词 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的本领。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词,理解“敏锐”等词语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 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 两个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新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知道。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 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明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1.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2.出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得到了启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 3 自然段。 3.重点学习第 3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3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 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 开。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走一圈, 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说感受。 ④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 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 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 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蝙蝠→雷达 第 二 课 时 教 学 导 航 【课时目标】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2.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 关系吗?(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 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 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 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 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家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 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 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第 4、5、6 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第 4、5、6 自然段。 1.学习第 4、5、6 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 4、5、6 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在什么环境下做的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2)边默读第 4、5、6 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小组讨论填表格。 (4)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 (5)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 化。 (6)过渡语:你们这个班的小科学家真棒!我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的。那你们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2.学习第 7 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 7 自然段,动手画出 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句子。 (3)男女同学赛读。 (4)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 图。 (5)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超声波 嘴 ) ) ) )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 ( ( ( ( (6)同桌看着板书,相互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7)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 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 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第 7 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的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 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 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3.学习第 8 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探路方法的示意图。 (3)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4)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无线电波 天线 )))))) 飞机(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 (5)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 44 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6)指名讲答案。 (7)齐读。 三、拓展延伸。 1.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3.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4.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 )。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 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5.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四、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己从 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第 7 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设计理念】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所以, 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 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参与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 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 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赖” “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 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 学 过 程 【 第 一 课 时 】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成语最先想到谁? (神仙) 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 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单归纳 2~5 自 然段意)? 3.学生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例说明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 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三、细读理解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句 子体会一下。 (3)板书: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4)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读第三自 然段。 (2)学生回答。 (3)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说明了什么? 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 飞船的图片。 (4)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 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 (出示诗句) (5)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朗读这句话。并把 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 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2)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如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 航天飞船图片等)。 (3)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子:人类生活的 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 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5)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 5 段,师总结板书:科学创造 神话科学创造奇迹 【 第 二 课 时 】 一、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 1.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联 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 便?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 二、畅谈收获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 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假如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 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 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3.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作业布置】 1.小练笔: 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2.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第 8 课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 8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理解“喧嚷、震 撼”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 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 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 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 盈”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请同学们认真 看老师板书。(板书: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师: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 担心、着急的心情 呢?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汇报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 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出示课件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同学们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 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那么什么是震撼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出示视频)看 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这种担心, 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2、体会蝴蝶的柔弱。 过渡语: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 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这样糟糕的天气,你 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 风雨呢?”)——出课件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 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 吗? (4)(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 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 干、桥下、树叶下面……) 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不是)师引读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2)作者一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 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 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学生汇报:(预设: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 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 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引读第 5 自然段。 三、点明主旨 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关爱生命)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 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 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畅谈感受。预设如下: (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 (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雨,多么危险呀! (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有一颗关爱之心,也都有着自 己美好的想法。课下,请同学们把你们美好的想法写下来。最后,让我们共同 祝愿蝴蝶都能找到美丽而香甜的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 9 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暮 江 吟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 学 过 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 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 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 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 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 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 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 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 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 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 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 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 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 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 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 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 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 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 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 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 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 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 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 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 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 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 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 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 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 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 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 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 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 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 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 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 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 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 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 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 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 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露似( )月似( ) ( )似( )( )似( )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 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 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 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 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不能追求功名利禄 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 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 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 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 吗?(学法) 第 二 课 时 题 西 林 壁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题西林壁》,重点学习“岭”“峰”,理解诗意。 2. 通过多元思考,体会《题西林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3. 自主学习《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三首哲理诗,理解并 积累四首哲理诗中的千古名句。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山呢!课前请同学们 欣赏一段庐山的风光。(出示视频:展现庐山不同角度的风光。)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谁想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中。出示从不同 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的图片,既让学生对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 不同角度看到的山貌有一定的体验,为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做准备,最后 将画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 教 学 过 程 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出示西林寺壁)庐山风光秀丽,宋朝诗人苏轼也曾慕名前往,并将一 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这块石壁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一起读诗题。 2.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 的意思是——题写。 3.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⑴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板书“岭”、“峰”)谁再来读 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 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4.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西林寺壁”的图片出示,教师的语言引导,降低理解 诗题的难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重点突破“岭”“峰”的字音,读准 古诗的字音,从而能读正确整首诗,初步感受诗韵。) 二、品词析句,感悟“不同” 1.学生质疑 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板书“不识庐山?”) 2.感受“身在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何处?(板书“身”)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 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⑴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 “横看”是怎样看呢?(老师侧身)现在老师就是一座山,你在山的哪个 位置看到我的?(老师正对学生)现在呢?(在山的正面)这就是“横看”。 小结: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的远处,身在 山的——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庐山之中。(板书 “在庐山”) 3.领略“不同美景” ⑴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诗句读一读。(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微课老师是怎么说的?(教师出示微课,学生学习“岭” 和“峰”的区别) 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说一说? 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 ,侧看庐山, 。 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⑶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 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书 “各不同”)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填空:站在 处看,庐山 。) 预设: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配乐引读诗句: 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 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 风光在险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 峰水自流。 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但是,苏轼仅仅用 14 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质疑引入,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不能辨认庐山真面 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只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 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抓一个“身”字,从寻找方位词入手,引导学生站 在诗人的角度欣赏庐山的景色,领略“不同美景”。 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育 技术手段,追溯“岭”“峰”的字源开始,激发学生探究字义的兴趣;以读出画 面为诱因,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描绘站在庐山从不同角度 “看”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使学生在想象和诵读中将诗境一点一点建 构出来,充分理解“各不同”所包含的丰富意义,为感悟“不识”做准备。) 三、由景入理,理解诗理 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师指板书:不识庐 山?) 预设 1: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 真面目; 师:是啊,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预设 2:作者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略到它的全貌。 师: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 (擦去“?”)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了不 起!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全诗。(生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想法,自主解决学生课前的质疑,教师 则做好引导、总结和提升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包含的哲理。) 四、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 ⑴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它哲理诗。(板书 “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 原》)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 ⑵大家喜欢的诗都不一样,那么就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们坐在一起学习 吧!(老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学生分组学习。)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课件出示): ①独立学习: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 ②交流感受: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启发。 ③合作诵读:以多种形式来合作诵读古诗(如齐读、分句读、表演读、诵读 等)。 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⑷全班交流:请分别请三组学生上台展示: 2.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诗,再加上今天重点学习的《题西林壁》,一 共四首诗,而这些诗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四句 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充分领悟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 之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开展小组合组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自 主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哲理诗,有助于学生对哲理诗由景入理的特点加深印象。 其次通过交流感受和合作诵读展示,帮助学生将哲理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互联 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丰富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五、联系实际,升华道理 1.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出示情境题: ⑴张爷爷急切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在我们看来很 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真是“ , ” ⑵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 , 。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智 慧。” ⑶ 奶 奶 退 休 后 , 过 上 了 舒 适 的 老 年 生 活 , 但 她 总 是 念 叨 着 “ , ”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境,选择正确的诗句,端端正正地填写在学习单的 横线上。 2.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 3.在投影仪上出示学生作业,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诗句进行情境填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理 解事与理的关系,把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入深处。)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 峰 身在庐山 各不同 不识庐山 第 三 课 时 雪 梅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卢钺《雪梅二首(其一)》赏析 【原作】 雪梅二首(其一)— [宋 ]卢钺 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钺: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 都是为了争得 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降(xiá ng):认输,服输。 骚人:诗人。阁:同“搁”,放 置。 费评章:费心思评判。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 指评议梅与雪的 高下。 须:虽,虽然。 逊:差,不如。 输: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一片香。 【古诗今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 人, 难写评 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 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 的几首诗中, 《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 很有启示性。当属精品,值得一赏。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 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 透露着春的 信息, 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 《梅花落》 中说“只 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 《梅花》 中说“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 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 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 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当代毛泽东 在《卜算子·咏梅》 中说“风雨送春归,飞 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 丛中笑。”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 春 来的象征。 但在卢钺的笔下, 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 都认 为各自 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 雪比梅白和 嗅觉——梅比雪香入手, 一色一香, 一长一短, 观察入微, 评判独到。 这种写 法, 实在是新颖别致, 出人意料, 巧妙地道出了雪、 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 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 言外的,诗人借雪和 梅的争春, 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 无论何人都各 有所长。 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这首 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第 10 课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 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仅要 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 习写出资料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 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爬山虎的脚,同时学习“虎”字。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 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读作 chong; “触着墙”的“着”应读 zhuo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自然段 l.出示图片,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 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 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 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全文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 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八、课外练笔 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附: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第 11 课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 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 质。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能力。 4.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 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 好习惯。 (三)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 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 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 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一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 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1.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如作者或作品的。 2.自学字词,做好小组展示准备。 3.熟读课文,重点读读喜欢的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检查预习情况: (1)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会‘弹琴’,还由于它的住宅”。为此,法国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还专门写下了一篇观察日记《蟋蟀的住宅》。对法布尔,你 了解多少?(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着重纠正字音和读破句的地方。 教师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注意巢穴、隧道、挖掘、倾斜 等词。 (3)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则相应的 进行指导与互动,达到检测读文与初步悟文的目的。 (4)交流探讨、互动共享。同学们在预习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你都发现了 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们吗?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小组交 流,全班汇报。(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3.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 并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5.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 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 “住宅”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 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6.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讨论,和学生共同解决问 题。 四、整理问题、留作预习任务。 1.记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在小组内找一个合作伙伴,利用预习时间 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2.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 19 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描 述的昆虫世界里!这群和我们人类一同沐浴温暖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虫子们 曾经被我们称之为是“卑微的生命”,但在这位一生致力与昆虫研究的科学家眼 里却是那样的伟大!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 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做客,去看看这住 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朗读 2—3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 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指导学生领悟作者对蟋蟀的观察是长时间的,多次的。所以作者对蟋蟀的 住宅才了解得这么详细、全面。 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 2—3 自然段。 4.学习写法:当你读课文的时候,你觉得蟋蟀还像一只虫子吗?作者这种 写作手法我们称为“拟人”,这样写文章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蟋蟀变的更可爱了;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活泼;文章很生动等。) 对,在作者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眼里,这只小蟋蟀如同是他的老朋友,他正 在把他朋友身上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正是这种拟人化写作方法的运用,缩 短了我们和蟋蟀之间的距离。 5.我们的小主人公生活的多幸福呀!它不仅会劳动,而且还会享受生活! 让我们再次微笑着来分享它的幸福!带着赞赏的语气读 2—3 段。 三、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 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学生自学 7—9 自然段,教师 巡回辅导。 1.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师相机点拨。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体会作者动词的用法,从蟋蟀的动作中你可以看 出它建筑自己的洞穴时有什么特点?(它不怕苦;它是靠着自己的前后足,这 种最简单的工具在建造自己的洞穴等。)理解“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 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师生合作读课文,朗读第 7 自然段。点明蟋蟀盖房子时间的词语是“十 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3)引导学生齐读第 8 自然段,感受蟋蟀工作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运用。 (4)朗读课文第 9-10 自然段,体会蟋蟀修建住宅的长期性,感受蟋蟀有 耐心的精神及作者对蟋蟀的赞美之情。 2.补充资料,深入感知。 教师语言描述:蟋蟀的建造住宅工作什么时候才停止呢?这在法布尔的《昆 虫记》里有详细的介绍。教师阅读《昆虫记》节选段落,请学生欣赏。 四、畅谈收获,全面总结。 同学们,课文学完后,掩卷沉思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蟋蟀身上、从法布尔的身上,从作家的写作手法上等多角度 的谈收获。)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 12 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课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 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 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 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 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 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 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 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 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 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宇宙、漆黑、上升、下降、 混沌、抡起、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 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 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 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 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 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 第 一 课 时 】 一、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 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题目叫《盘古开天辟地》 3.读了课题,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学习生字新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找一找形声字读一读。 找一找月字旁的字,说说为什么是月字旁。 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语,做一做。 读准多音字“倒”和“汗” 3.开火车读课文 4.读了好几遍课文后,谁能说说对课文或盘古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一二段 1.的确,盘古真是了不起,能够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开天辟地,现在让我 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亲自看看宇宙当时的情景吧!(课件出示) 2.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情景? 3.是啊,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大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黑 漆漆的一片,课文里用了哪个词?读第一段。就这样一直到十万八千年的一天, 混沌之中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醒了,他是怎样开天辟地呢? 4.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有关句子。 5.指名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应该怎样读?指导朗读:“猛劈过去”要读 重一点,清和轻应该轻读,要是读重了就会掉下去了。 6.再读读这段话,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明朗的天和坚实的 土地。(齐读) 7.在读着段文字时你有什么发现吗?同学们,你们发现作者在写这段神话 时用了很多的什么词?请赶快找出来。并校对。 8.(去掉其他的内容,留下反义词)我们能利用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 地分开的情景说清楚吗?(自由练说——指名说) 9.小结:作者用上了这么多的反义词和意思相近的词,使神话情节形象起 来了,讲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同学们,天地分开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 就(出示盘古那种顶天立地的画面,)请找到课文的语句读读吧。 四、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或者齐读(提示:把天和地分开后就挺累得,还要使劲蹬着地, 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3.朗读:(中间穿插导语:同学们,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就像 巍巍的巨人一样,直挺挺的撑在天和地的中间,孤独寂寞的、辛苦地站在那里。 十年过去了、百年、千年、万年——站就站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变得很高很高, 高到了九千丈,地就变得很厚很厚,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但盘古也到了精 疲力尽的时候,所有的精力也消耗殆尽。终于有一天,他轰的一声,倒在地上 死去了。此时,你又想对盘古说什么?让我们把想说的话送到朗读中去把! 4.过渡:就算他倒下了,可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把这个世界变得美丽。 让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他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吧! 五、写字指导 【 第 二 课 时 】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累得倒下了, 可就算他倒下了,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来创造美丽的宇宙。让我们来看看 他是怎样创造的? 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自由读 2.提示:同学们,边读书边想着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咱们 去试试好吗?(学生再读) 3.你刚才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 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交流) 4.到底是什么词语使我们联想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你发现了吗? 师:“飘动的云”,像这样的词语,在这一段还有好多呢,找找读读吧。 出示: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茂盛的花草 树木 滋润万物的雨露 5.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使人家一听,就能听懂意思了。谁来试试。 6.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就能读的更好了。(指名读——齐读) 7.我们看看当时神话般的情节吧!(出示课件) 小结:同学们,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他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全部留给他开创 出的天和地。所以后人称赞盘古是“垂死化身”,他用了自己整个的身体来使这 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那么你们也想作者一样,进行大胆的、合 理的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呢?(课堂小练笔) 8.交流(用上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词语) 预设:他的牙齿、骨头、骨髓则变成了蕴藏在大地下的闪光的金属、坚硬 的石头、美丽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了,变成了无尽的 雨露和甘霖。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筋骨变成条条宽阔的道路。他高兴的时候是 晴天,发怒的时候是阴天。 9.由此引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10.是呀,正因为盘古的献身,才使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草 木,才有了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人们喜欢这些神话, 一谈起历史,常常就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盘古是我们人类的创世 神,那在神话中说是谁创造了我们,(而民间认为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她是始祖神,盘古和女娲作为和创世神和始祖神,广泛而又长久地受到了中华 民族的崇拜。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神话故事吗?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 座巨大的宝库里,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吧,引读民族神话千字文 三、课外拓展(民族神话千字文)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 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女娲补天,日 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第 13 课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 学生能够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 特点。 2、学生能借助“小卡片”,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形成自己 的感受。 3、借助温馨点击,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受到人格的 浸染和 熏陶。 4、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诗,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力讲故事。 学习重点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2、了解精卫事迹的同时,感悟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 学习准备 老师需要广泛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小女孩,问:你们知道她是谁吗?(精卫)那能一 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点击课件:精卫填海) 2、精卫填海,刚才读得挺好。前三个是生字读得这么好,再读一次,相信 你们会读得更好。来——(精卫填海) 3、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梳理学生说的情况然后评价一 下。)孩子们很好奇,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学到很多本领。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仔细 看,认真听,去故事里找答案。(点击课件播放动画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了故事,你知道故事里讲了谁干什么吗? 2、动画片里的故事在语文书的 35 页,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 3、读得真认真,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手势告诉老师。5 个自然段,同意吗?一样的请举手。 (1)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同学听?我们一组推荐一个代表试试。——学生读, 师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评:个别学生评。(有特别好的,跟着一起来试试)。师评:这些同学挺勇 敢地,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更好,注意这几个字音。(纠 正字音)。 (3)师大声,生小声跟读。 4、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读不好呢?因为有好多字宝宝我们还不认识,现在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和这些字宝宝交朋友。 (1)自己读。 (2)同桌认读。 (3)刚才读得很认真,会不会都认识这些字词?读好了有神秘的礼物送给 你,一定要读准字音,声音洪亮。点击课件里的词。抽读。随机请同学读,读 准为止。(在同学帮助下得到的礼物和同学分享。读得好的教大家。) (4)生字卡。用课件提醒同学们“没”在这课的读音。 (5)放进课文里,把课文读通顺。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 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 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 和什么,投进大海里? 你们真勇敢,比杨老师还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 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 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画 石子和树枝)。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可以从大海和精卫的对话中去找答 案。 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大海和精卫分别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用“——”勾出大海说的话。用“﹋” 勾出精卫说的话。谁愿意上来试试?其他同学在你们的书上勾画,画好了自己 读一读。 上面这个同学已经勾画好了,下面的同学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勾画得怎样。范读。大海说……是大海说的,同意 吗?警卫说……这是精卫说的,同意吗?评上来勾画的同学:真是既能干又勇 敢,奖励一朵红花。一样的请举手,正确,夸夸自己。 3、同桌分角色来读,愿意当大海的就读大海的话,愿意当精卫的就读精卫 的话。 4、(出示头饰)你们看这是:---大海。这是---精卫。想戴吗?读得最好 的老师就把头饰送给他。请同学读。生评:他的什么比较好。看你能超过他吗? 直至读好。 好多孩子很想当精卫,请起立。坐着的当大海,老师读叙述部分,看能不 能展示大海的愤怒,精卫的坚定。 5、真是一个坚定的精卫。精卫在我们的心中是那么地勇敢坚定,你们也想 当一当她吗?扇动你的翅膀,把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大海上去吧! 哇!这么多的精卫,你们要干什么去啊?----你用什么填海呢?----你们 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嘿!精卫,大风来了会把你吹走,暴雨来了会把你淋 湿,巨浪来了会把你卷到海底淹死的,你不害怕吗?这么远这么累,你还要飞 多久啊? (老师看时间)说:实在不能飞的请坐下,(对剩下的几只)真是勇敢坚定 的精卫,可是我们大部分同学都觉得飞起来是那么地累,而精卫却日日夜夜地 填海,不管风浪有多大,仍旧日日夜夜地填海,一刻也不停息。 6、在大海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精卫?(板书:勇敢) 7、你想对她说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8、让我们带着对精卫的敬佩,再来走进课文,再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神话故 事。齐读。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 精卫,杨老师更看到了如同精卫一般勇敢、顽强战胜学习困难的同学们。神话 故事总是以动人的故事,离奇的手法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更 有爱心,更有恒心,更有毅力。 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 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 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 该课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1)能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以一 个小姑娘的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 习。 (2)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形式地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 生字,对多音字也有所认知。 (3)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语文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 合,如:看大海发怒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精卫在大海上飞,看各种神话故事 的封面等都能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在感悟中学习,建设了开放的语文 课堂。 第 14 课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设计理念】 1.强化朗读,培养语感。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 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 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读书的能力,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透过词句揣 摩人物的心理,以此来认识人物的不同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学习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 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 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抓住相关词、句、段揣摩,感悟人物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补充材料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结构,初步感知课文 一、创设情境、揭题 1、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师:刚才我们聊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动人的神话故事,被这些故事深深地 吸引住了,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希腊,同样也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 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让我们一起呼唤英雄的名字——普罗米 修斯 板书:普罗米修斯(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 (2)、文中出现了哪些天神的名字?请你画出来读一读。 (3)、说说在普罗米修斯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课件出示: (1)音:鹫鹰 阿波罗 太阳神 宙斯 众神之王 普罗米修斯 赫拉克勒斯 大力神 火神 (2)形:焰 、佩、 膝、 (3)义: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惩罚”的意思。 (3)文中出现了哪些天神的名字,谁来说一说?这些名字比较难叫,我们 一起来呼唤他们的名字。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谁?(普罗米修斯)那么谁来说 一说普罗米修斯与这些天神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 里盗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但普罗米修斯并 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3、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1)、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2)、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盗取火种 经过:受到惩罚 结果:重获自由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探究课文内容,了解普罗米修斯的勇敢、献身精神。 一、精读课文 走进画面,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经历,(5—8)自然段 师: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触犯了众神之王宙斯,被宙斯用铁链锁在 高加索山上,并处以最严厉的处罚,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看看普罗米修斯到 底遭受了怎样的惩罚?仔细读 5—8 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画一画,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品味词句体会“惩罚”之“残酷” 1、铁环锁崖 课件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 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1)、这段话中那个词最让你感到震撼? (死死地锁) (2)、此时被锁住的是什么?读出你的感受。被锁住的是他的自由。—- 是啊,铁环牢牢地锁住他的自由使得他不能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把你心中的那 份震撼。用朗读表达出来。 (3)、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此时他承受了怎样的痛苦, 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个个日日夜夜啊!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在烈日炎 炎下,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忍受着炙热太阳烘烤他的肌肤,他只能忍 受着干渴的煎熬,你呢,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 画面,用你手中的笔记录被死死锁住的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吧!(小练笔) 出示句式训练: 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暴雨抽打时,————————————————。 在漫漫长夜下,————————————————————。 …… (4)、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住了,可锁不住的是什么?(自由的心,为 人类造福的信念,对宙斯的不屈服……) (5)、是啊尽管要忍受着凛冽寒风的阵阵刺痛,普罗米修斯没有向宙斯屈 服,尽管暴雨抽打苦不堪言,漫漫长夜孤独难耐可普罗米修斯依然不向宙斯屈 服。 2、鹫鹰啄食 过渡:英雄的坚强不屈使得宙斯更加气急败坏,于是更加严厉的惩罚又降 临在普罗米修斯的身上,你看到了吗? (1)、(课件出示:“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 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 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出来了。这样,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 尽头了。 (1)、同学们,看到了吗?(出示图片)那只凶恶的鹫鹰在怎样啄食普罗 米修斯的肝脏?(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你呢,你看到了什么?(生说) (3)平时你一不小心擦破了皮,割破了手指,或者出了点血,你是什么感 受?(疼痛) 是啊,破点皮就让我们疼痛不已,更何况是附在肉体里的肝脏呢?鹫鹰那 尖利的嘴巴每啄一下都是锥心的痛啊!而现在它啄开肚子,啄完整个肝脏,这 可要啄一百下甚至一千下,这尖利的嘴巴就像一把刺刀一刀一刀地剜着普罗米 修斯的心脏。 (4)、可是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仍然没有向宙斯屈服。我们仍就能够听 到他忍着剧痛所发出的呐喊——他摇摇头,坚定地回答(生读):“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5)同学们这锥心的痛仅仅只有一次吗?(不是的,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 可是一到晚上肝脏有重新长起来了。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 有了尽头。) A、师:是啊!忍了一天的折磨,到了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原以 为痛苦就此过去,没想到我们又看到那可怕的一幕: (生读):一只凶恶的鹫鹰,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他尖利的嘴巴, 啄食他的肝脏。 B、师:一下、两下、三下、……那钻心的疼痛再一次遍布他的全身,几乎 让他晕厥过去。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 一天、两天过去了鹫鹰在( )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鹫鹰在( ) 一年、十年过去了鹫鹰还在( ) …… C、地狱般的折磨每天都会经历一次,永远没有尽头,怎是一个“痛”字了 得? (6)、同学们,看着承受无限痛苦的英雄,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为他分 担一点伤痛吧!(读):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 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 到晚上肝脏有重新长起来了,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 头。 (8)、 可是尽管要忍受鹫鹰啄食的痛苦,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9) 同学们听到了吗?不管宙斯如何恐吓普罗米修斯他始终——(生读): 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 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过渡:同学们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坚持下去,不向宙斯屈服呢?此时 他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他想到了人类没有火,失去火种时的悲惨生活。) 二、没有火的人间是一片怎样的情景?文中有介绍吗? 1、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 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 (2)、师:我看到了没有火人类只能(茹毛饮血,吃生的食物)你看到 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火人类只能( ) 没有火人类只能( ) 没有火人类只能( ) …… (3)、小结:当普罗米修斯想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想到如果失去火种, 人类又将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时,他勇敢地面对宙斯的恐 吓,他摇摇头,坚定地回答(生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 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是的,尽管要忍受铁环锁崖,风吹雨打的痛苦,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 屈服他的心里又想到了什么?——(人类有了火之后的幸福生活。) (4)、师:有了火,人间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找出文中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 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教师引导:是的,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驱寒取暖 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 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 (5)、师:火使人类发生的改变仅仅是这些吗? (不是的)你是从哪儿看 出来的?(省略号) (6)、此时,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俯视人间,他会看到怎样的 画面呢?(生说) 三、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普罗休斯是一个怎样的神? 1、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感动的语句。 2、小组代表谈感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3、老师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之处,进行情景设置和适当的引导。 A、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B、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 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C、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 服。 D、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善良的神,当她看到人类生吃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E、普罗米修斯是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他。 (二)、小结: 1、通过读书、讨论交流,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他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 质的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他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 2、普罗米修斯是大家应该记住的神话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 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那里还有许多“神” 的动人故事,同学们课外去读一读吧! 3、读一首《普罗米修斯》的诗 普罗米修斯赞歌 (英)雪莱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规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 坚强 博爱 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四、作业布置: 1、回家给父母复述《普罗米修斯》 2、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的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 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生之王宙斯、火神、大力神赫 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 一谈吗?请写一篇《评价众神》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14、 普罗米修斯 起因:盗取火种 经过:受到惩罚 结果:重获自由 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勇敢、不畏强暴、意志坚定、具有献身精神, 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第 15 课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 古诗文都是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学习本组课文,主要 是为了感受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进行讲故事训练。《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四大 神话之一。它和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根 据单元教学主题和课文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实际,我觉得在组织学生学习这 个故事时,要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 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塌、挣”等 5 个生字,会写“隆、塌”等 13 个字,正确读写“创 造、轰隆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4、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收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 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赶快读读吧! 2、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 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3、默读。 a、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b、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 三、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选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教学设计 交流释疑,赏析朗读 3、小组交流: a、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 b、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2、全班交流,释疑解难,感情朗读。 a、“挣扎、冶炼”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b、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的善 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娲难过极了。她 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c、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冒着生 命危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 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 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练读、评读、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巩固 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认读生词。 二、互相合作,练习讲故事 1、自主练习讲故事。 2、小组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 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 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3、自愿讲故事,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仪态是否端庄大方,故事情节是否完整生动,语言表达是否流 畅、有感染力。 三、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交流识记小窍门。 例如:联系字意法,“燃、熄、炼”和火有关系;换偏旁法,“抬”字换偏 旁变成“冶”字;“睁”字换偏旁变成“挣”字等。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这一课有 10 个左右结构的字,有 9 个左窄右宽的字,有 1 个左右均衡的字,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字如何占格,教师范写“隆、喷”等字。 四、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语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邻居小伙伴听。 第 16 课 《风筝》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 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 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 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 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 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 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 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 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 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 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 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 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 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 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 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 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 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 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 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 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2,我们一起感受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快活)从课文的 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 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想象一下,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 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 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 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 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1)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 吗? (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 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 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 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 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 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 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 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 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 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 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 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 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 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孩子们快乐地放着风筝,接下里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用心读一读第四自然 段,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 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 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 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 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 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 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 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 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 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 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任凭孩子们怎么千呼万唤,风筝还是没有停下它的脚步,依旧随风飞翔, 直至不见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五至八自然段, 找出表现“我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 了孩子们的怎样的心情?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 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 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 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3),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 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 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 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3,可是他们也不知道风筝在不在水磨坊,为什么还要苦苦寻找呢?想一想, 他们无法舍弃这只风筝,是因为这只风筝上寄托着什么啊?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 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 个自然段。 5,那最后这只风筝找到了吗?(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省略号)不 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童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 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 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 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 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 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 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 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 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 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 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 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 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 风筝 做风筝 快活 放风筝 快活 找风筝 伤心 第 17 课 《麻雀》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能认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 懂得母爱的伟大。 3.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 实感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 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 精神的伟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 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简笔画:林阴路 板书:猎狗 小麻 雀 麻雀) 2.明标:这节课我们就要从这个故事中探讨它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默读,质疑: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边听边梳理) 二、读议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至三自然段思考: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你从哪些词语体 会到小麻雀的弱小? 2.议一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等词的作用, 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什么? 3.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 指名读,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三、读议课文四、五自然段 1.引读:在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时猎狗怎么做?齐读第四自然段 “猎狗慢慢走近……”一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时出现了?齐读下文“突 然……”。 2.比较句子领会含义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 的落在猎狗面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以上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自读二、三两句你发现了什么?(既然“落”字写出老麻雀的英勇,那 么它为什么还会绝望地尖叫呢?) 4.看图说说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读出老麻雀着急、勇敢、救子心切的 感情) 5.老麻雀这样做是为什么?默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 的? 6.小组讨论解疑“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发出嘶哑的声音”说明什么? 师述:老麻雀明知自己决不是庞大凶狠猎狗的对手,与它搏斗自己是不堪 一击,但是它还是飞下去勇敢地与凶恶的猎狗搏斗做好了与猎狗决一死战牺牲 自己的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老麻雀什么精神? 7.指名读一读“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使它飞了下来”后 讨论“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 8.激情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 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生 自由读、指名读、激发学生看填空熟读成诵) 四、读议课文六、七自然段 1.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2.谈谈自己读后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还有什么疑问? 3.如果你是猎人你是怎么想? 4.读课文完成下面小练笔: 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我”被老麻雀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想到这 儿,“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5.这两段应用怎样的语调读(低缓“急忙”“走开”重读) 五、总结 1.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带着感情放声读尽量把有关的段 落背下来。 2.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六、实践活动 1.想想猎狗走后,老麻雀和小麻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运用学到的真实、 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为文章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2.阅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3.收集表现母爱伟大的故事在全班开故事会。 【教学反思】 《麻雀》一课是进行“母爱教育”的典型教材,也是小学生最难体测到的 一种精神魅力。故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畏、无 价,就必然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难点。而文中着力表现这种伟大母爱的句、 段,自然就成了教学的着力点。理解这些句、段,体会老麻雀的那种为“一种 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看似简单,要真正理解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在本 课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心去读、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 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到刻骨铭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母爱”这种 强大的力量。在引导朗读中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要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 而是启发学生“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这样能不能体现老麻雀着急、 勇敢、救子心切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入情诵读体会到爱的伟大。 第 18 课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 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 10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 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 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 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 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 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 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就缺乏这种奋发向上的品质,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从别 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 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 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继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 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 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 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 1840 米,登山 石阶大约有 1.5 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 过 1 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 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 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 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 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 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 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 8 至 10 自然段,出示“我” 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 3 到 7 自然 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 4 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 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汲 力 取 量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 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 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 7 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 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 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 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 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 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 犹豫 不再犹豫 奋力攀爬 老爷爷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 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对“小 妹妹,你也爬天都峰?”这句话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怀疑的态度,因为前文学过, 天都峰太高太陡啦,学生兴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体会到二人心里 的怀疑。但怀疑背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 生“再想想,还有什么?”我也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 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样一个老 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终于释然啦。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 19 课 《牛和鹅》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角度”单元的第一课,这篇 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又蕴涵 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的文章。这篇文章放在“角度”这一主题单元,从教材 的编排意图来看,强调让学生懂得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 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篇文章的编排价值,不光体现了它的人文性,知识性, 更多的还是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载体。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有特色,尤其是描述“我”被鹅追赶的一次经 历中,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 全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鹅的动作的 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课上, 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思, 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思中悟,感悟作者的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以 及作者用生动的故事为依托,阐释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1、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能 运用一些阅读的技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自 悟、勾画、批注、交流、评价的阅读方法有一定的积淀,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 一个进行阅读实践的更好历练机会。 2、针对这篇文章来说,虽然故事的确是浅现生动的,但文章并没有具体阐 释出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并没有对故事进行太多的分析,也没有直接揭示出道 理,学生必须联系上下文,找到重点关键的、含义深刻语言文字中作对比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认识 9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甚至、故意、扑打、忙 乱”等词语。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 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 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 结果。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 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 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 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 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 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 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 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 3、4 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 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 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 真读读 5-11 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 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 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 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 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 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 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 说)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 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 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 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 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 11、 12 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 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 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 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 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 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 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 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 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 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 写下来。 第 18 课 《牛和鹅》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们”害怕鹅,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 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 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 【学情分析】 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回忆、复习低年级学过的《小马过河》,学生已经对从 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结合课 文的学习,学生理解这一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学生不易将这一道理与自己的生 活实际想联系,处理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慎重地对待疑问。 (4)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方法与途径: (1)让学生反复读文,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展开有的放矢的学习。 (2)引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句子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同时积累 好词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将学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抓住主要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引 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有感情朗读及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主要情节,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 事物,处理问题。 2.学生学会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慎重地对待疑问。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学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朗读感悟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 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图片、制作电脑课件,教师准备两个苹果、小刀 教 学 过 程 一、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幻灯片 1) 1、教师出示两个苹果,分别用纵切和横切的方法切开这两个苹果学生观察 切面是否一样。 2、以《小马过河》中松鼠和老牛看小河的深浅引入。为什么同一条河两个 人的说法却不同呢? 3、小结:同样的苹果,因为切法不同,我们看到的切面截然不同,同一条 河,松鼠和老牛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小河,所以他们看小河的深浅就有了很大 的差别。所以说,同一个事物,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他,就会有不同 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任大霖的文章《牛和鹅》,看看他是怎么告诉我 们这个道理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导读课文,激发求知欲望(幻灯片 2、3) 教师出示牛和鹅的课件图片,质疑:牛体型庞大,鹅体型较小,可作者小 时候却非常怕鹅,而不怕牛,反而经常欺负牛,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才让作 者改变了看法,再也不怕鹅,也不欺负牛了,大家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先来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吧! 三、抓重点词句,感悟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大家对牛和鹅的认识,我们来齐读第 1 自然段,看 看大家是怎样看待牛和鹅的。(幻灯片 4) 2、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而且都很相信这句话,所以我们是如何对待 牛和鹅的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4 自然段,抓住三个“敢”和两个“才敢” 体会我们不怕牛,怕鹅。 学习第三部分: 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 但是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请你 读一读 12、13 自然段,画出作者态度变化的语句。 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究竟是什么事让作者改变了看法呢? 1、教师范读 5-7 自然段,学生跟读,看看鹅是怎样追赶我们的?又是怎 样欺负我的?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 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 扑打着大翅膀,就像眼里没有我们似的。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 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张开嘴,一 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 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幻灯片 5) 2、把自己想象成鹅,指名朗读。从读中你体会到什么?(鹅不可一世) 3、鹅这样欺负我,我表现得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我此时的样子。(狼狈 不堪) 4、作者的描写为什么会如此生动呢?体会作者除了抓住鹅的动作、神态、 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外,还使用了象声词,引导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受到启发。 5、我们害怕鹅,可是有一个人不怕,谁啊?金奎叔是怎么做的?默读第 8 自然段,找出句子读一读,看看金奎叔怎么不怕鹅。(幻灯片 6) 6、刚才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 7、鹅还是那群鹅,而我和金奎叔在它们面前表现得怎么会截然不同 呢?默读 9-11 自然段,画出金奎叔说的话读一读。(幻灯片 7) (出示句子: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 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住,下次可别再怕 它们了。”) (1)你理解金奎叔说的话了吗?(不要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而被它吓 倒了。) (2)让我们也记住金奎叔说的话,齐读句子记住金奎叔说的话。 (3)小结:由于我怕鹅,所以鹅欺负我,而金奎叔不怕鹅,鹅反而怕金奎 叔了,我们对待鹅的态度不同,因而结果也不同。 8、我记着金奎叔的话,所以以后一直不怕鹅,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我明白 了一句话:(出示幻灯片 8)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9、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两半句分别是从谁的角度说的, 以接读的方式理解。(教师)从鹅的角度出发,(学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 小,(教师)但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学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同样,对牛 而言,(幻灯片 8)(教师)从牛的角度出发,(学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教师)但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学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呀!(从这句话中,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0、小结:因此,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 到不同的结果。(板书: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 说后,教师列举一些事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等。)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我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会运用它来解决 问题吗?(出示一典型事例,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道理来解决。)(幻灯片 9、 10) 2、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结 果,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能慎重地对待疑问,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事物,那 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3、出示三个句子,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对这一道理的感悟上升到更 高一个层次)(幻灯片 11)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 五、课外小知识:牛鹅换眼(教师讲神话故事) 六、作业:(幻灯片 12) 1、仿照文中作者的写法,描写一种小动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鹅 害怕 不怕 欺负 害怕 角度不同 我 金奎叔 结果不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了问题质疑、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指导朗读及学 生有感情朗读,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文与生活实际 相联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 力。课堂上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天真、稚嫩而又 独到的看法,无不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第 19 课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 “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稿纸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 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 (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 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 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理念: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 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 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 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 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 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 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设计理念: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 文。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 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 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理念: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 做提示,孩子们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 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梯度,由易到难。】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 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 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 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 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 86 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 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 我…… 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 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 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 话,我心里……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五、变换题目 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 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 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 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 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 期待 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自信 排练 有趣 紧张 演出 不明白 哄堂大笑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 21 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出 塞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 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 “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 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 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 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a.学生自由读。 b.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c.同学间互相评读。 d.想象画面朗读。 e.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 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 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 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 悲壮景象好吗?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第 二 课 时 凉 州 词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学会 2 个生字,练习写好 6 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 学 过 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 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 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用钢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几人回 悲苦 第 三 课 时 夏 日 绝 句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夏日绝句》,背诵并默写。 2.理解《夏日绝句》的内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 【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一)师导入: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 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 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二)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李清照:(1084—约 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 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 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 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 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 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 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 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 1127 年,李清 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 日绝句》。 (二)出示全诗。 (出示诗句。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四)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五)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 了吗?(人杰、鬼雄) (二)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三)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 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人能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 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 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 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 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四)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五)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六)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 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四、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 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 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 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 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 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 速离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 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 10 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 31 岁。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做敢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 时间逃生,可他却选择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偷生。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 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老师突然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 (不能)为什么?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 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二)说说诗句的意思。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三)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 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 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 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一)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 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二)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三)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 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 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 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四)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作业布置】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第 22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若有所思、清晰”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 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周恩来及当时时代背景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从图入手,揭示课题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他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同学们,你们为什 么读书呢?生思考回答。 (二)你们知道为什么读书,也是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志向。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认识一个人,看他小时候确立了怎样的读书志向? (三)出示周恩来肖像,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周恩来。你知道 他的哪些事情?生交流。 (四)师简介周总理:周总理是我国卓越的领导人,是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他曾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小时候又立下了怎样的志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周总理小时候读书的文章。(了解周恩来的生平,知 道他之所以始终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一生勤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世 人赞赏的伟人,是与他从小立下的志向密切相关的。) (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六)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理解课文,细读感悟 (一)默读课文,魏校长的问题有几个人来回答? (二)我们请三个人扮角色做三种不同的回答,老师扮校长来问你们。师 生分角色演一演。 (三)你是怎样理解这三种回答的?生思考回答。 (四)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能为大家,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 连在一起,他是在说大话吗? (五)大家能经过思考,认真、严肃地说出这句话吗?师问生答。师:小 同学,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来读书呢?生认真、严肃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师问全班认真答。 (六)什么是“中华”?(中国,所以中国人又称为华人。)何为“崛起”? (突起、高起,这里指强大起来。)中国为什么要强大?生思考,回答,交流时 代背景资料。 (七)展示旧中国落后面貌、倍受欺凌图片及视频。 1.当时人们凄惨生活照片。 2.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火烧圆明园视频。 师解说:看,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为所欲为,租地、建公 园,不但不让国人进入,还在公园门口挂出了这样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能拿的拿,不能拿的 就地毁掉,为销毁罪证,他们还在园里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无数珍品化 为灰烬,我国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就这样只留下残垣断壁供 后人凭吊。这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阅读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当时我国贫穷落后, 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落后就要挨打,感同身受,与周恩来产生 共鸣,理解他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八)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气愤、愤怒。) 这样能改变国家的落后现状吗?所以,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 个有强烈自尊、高度责任感的中国人,他产生了救民于水火,让国家强大起来 的强烈愿望,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板书:心存人民, 志向远大。 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时,他若有所思,眼前浮现了那屈辱的一幕幕, 他站了起来,郑重地说……(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九)老校长对谁的回答比较满意?从哪里看出来的?(浑身一振,大声 三个好)老校长心情怎样?(欣喜、赞赏)能读出来吗?生读校长的话。 (十)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这段。 (十一)所以,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 播放《少年中国说》片段。生朗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 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让孩子们明白少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决定未来国 家的发展,以此激发孩子们主人翁的责任感,立下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的志 向,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十二)周总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即使重病住院,生命的最后时 刻,还抱病操劳国事,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用自己的 一生实践了少年时代的誓言。 三、拓展延伸 (一)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我们可以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示 中国强大的图片: 1.火箭升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2.国庆阅兵。 3.人们开心的笑脸。 (二)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再也没人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我们 今天为什么读书?出示:今天我为___而读书。生思考,回答。 句子练习:___为____而____。 (三)结课。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老师期待你 们的回答,更期待你们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誓言。 【板书设计】 周恩来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心存人民,志向远大 第 23 课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讲述的 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 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读懂课文内 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通过讲述京剧表演大师的几件事,表现梅兰芳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 族气节。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等 12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4.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 一听,然后来谈一下。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 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望。】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好习惯,利用圈、 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有一句话叫“不 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好批注。 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 词两人结合查字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 可见你们的自主能力很强。刚才我在下面有同学把自己的疑问留给了我,这样, 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看有没有大家想知道的。 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和学 生进一步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同学们的疑问强调一下,并提醒该学生注 意。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 4.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 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蓄、迫、租、纠、缠、邀、扰、拒、签、订、宁、 要、妄”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 3) 字音难点:“宁”在本课读(nì nɡ),避免读成 (ní nɡ),“要”在本课读(yā o),“迫”读(pò )避免读成(pè ),注 意读准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地拒绝日 本人,在当时来说就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 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板书: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3.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 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 4.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 梅兰芳哪几件事? 老师提示: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 的表现,用笔画起来;然后展示,最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总结,也可提示让学生 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握住梅兰芳先生 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辗转的几个地点来说,这样不容易乱。哪位同学先来 总结一下? 生举手。 师:你很勇敢!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 生总结。 你总结得很全面,谁能概括一下,就是语言再简介一些。 师小结: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 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 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 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 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 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设置问题: 这件事情的叙述用了多少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吗? 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 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 闷的,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 3 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 时的精神世界。 (3)你认为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 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学生交流讨论。 “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 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他是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老师 指导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句子:(1)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 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2)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 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 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 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 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 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 族气节。】 五、积累拓展 1.师小结: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 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 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你能说说一些爱国诗句吗? 2.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每件事概括出 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概括和总结。】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如果说梅兰芳风靡海外,受到全世界人地爱戴是缘于他优美的嗓 音,精湛的技艺,那么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 高尚,称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23 梅兰芳蓄须 拒绝登台 香港拒演 强烈的爱国情怀 梅兰芳 卖房度日 蓄须明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 自伤身体 课 堂 作 业 设 计 一、基础题。 “拒”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除部首外再查( )画。“拒”字 的最后一笔是( )。 二、组词。 蓄( ) 剧( ) 迫( ) 邀( ) 纠( ) 缠( ) 忍( ) 扰( ) 拒( ) 签( ) 订( ) 妄( ) 三、用“……宁可……也……”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简答。 简要地写出课文记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扌 4 ㄴ 二、蓄须、京剧、逼迫、邀请、纠纷、纠缠、忍住、打扰、拒绝、签订、 订书、痴心妄想 三、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背叛祖国和人民。 四、拒绝登台 香港拒演 卖房度日 自伤身体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 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多 媒体教学法等。使整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课堂作业尽量做到练习基础化、典型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 化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课当教学中的不足·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 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 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 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 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 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 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 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 教育教学水平。 第 24 课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 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三)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 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 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二)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 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 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 安精神。第三部分(5、6 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一)自由朗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 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二)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 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四)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 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二)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 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 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 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三)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 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 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四)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 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 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 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五)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 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 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 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二)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 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展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 “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 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 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 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 25 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 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 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 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 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 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的时候,看到路旁有水果树,上面结着水果,比如枣 子、桃子、梨子、李子等,我们会不会摘呢?不会,为什么?因为可能是人家 种植的,不能未经人家同意轻易摘取人家的果子。很好! 如果是野生的果子呢?这是大自然的厚赐,摘一个,用纸巾擦擦,吃起来 也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代的孩子,他在路旁看到李子树上挂满了李子,却 没有摘,这是为什么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注意“戎”字的 写法。齐读课题。 二、初始课文 1.读正确,读出节奏 (1)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测读文的情况,指导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2.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 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李〕李子。 (4)〔曰〕说 (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6)〔游〕玩耍。 (7)〔子〕果实。 (8)〔折枝〕压弯了树枝。 (9)〔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10)〔走〕跑。 (11)〔唯〕只有。 (12)〔信然〕真的是这样。 三、感悟文章 (1)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 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 点拨: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在这则小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点拨: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4)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点拨:王戎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 四、扩展延伸 1.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我们猜想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 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2.《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 读一读。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篇课文。 第 26 课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 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请同学们齐读课 题,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西门豹?(生介绍, 师适当补充)西门豹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 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 小,却一直被人称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历史故事。 二、初读课文,预习探究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西门豹 到了邺地后做了哪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一)研读课文 1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 稀少呢?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2.学生读书总结: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 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 灾。 师: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可以用那个成语来概括?(天灾人祸) 3.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造成邺田地 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 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他会怎么说,怎么做?(生说)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直接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 就行了嘛!西门豹有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他听了老大爷的话后是怎 么说的?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二)研读课文 2 1.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师: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 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同 桌交流交流。(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师:话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送新娘了。来到 漳河边,西门豹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3 师:经过西门豹惩恶,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 后一自然段。 四、巩固延伸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西门豹有了全面的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做敢为为民除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关心百 姓生活的人。 师小结:正因为西门豹是一个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关心百姓生活的人, 所以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做一个尊 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人。 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 屹(yì) 昂(áng) 鼎(dǐng) 沸(fèi) 霎(shà) 卵(luǎn) 跃(yuè) 穗(suì) 巢(cháo) 眠(mián) 昧(mèi) 坠(zhuì) (2)难写的字 罩:上部是“罒”,不要写成“四”。 盼:左部是”目”,不要写成“日”。 犹:右部是“尤”,不要写成“龙”。 震:下部是“辰”,不要漏写中间的横。 牵:下部是“牛”,不要写成“午”。 卵:不要忘记写上两个“丶”。 (3)多音字: 笼 载 尽 处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观潮 据说 大堤 宽阔 笼罩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震动 余波 牵着 鹅卵石 填上 庄稼 风俗 跃出 葡萄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坑坑洼洼 (2)近义词 屹立~矗立 顿时~立刻 犹如~好像 颤动~颤抖 霎时~刹那 依旧~依然 恢复~复 原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明亮~闪亮 柔和~柔润 新鲜~清新 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满意~满足 招待~接待 闪闪烁烁~时隐时现 奇妙~奇异 归~回 一瞬~刹那 眠~睡 霸占~占据 纳凉~乘凉 密密麻麻~密密匝匝 微小~渺小 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3)反义词 宽阔→狭窄 平静→喧闹 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浩浩荡荡→零零星星 风平浪静→风号浪吼 喜欢→讨厌 柔和→坚硬 新鲜→腐败 坑坑洼洼→平平整整 奇妙→平常 霸占→割让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模糊→清晰 梦幻→真实 (4)词语归类 ①AABB 式词语: 浩浩荡荡 闪闪烁烁 坑坑洼洼 密密麻麻 类似的词语: 熙熙攘攘 郁郁葱葱 懵懵懂懂 隐隐约约 踉踉跄跄 星星点点 兢兢业业 战战兢兢 ②ABAC 式词语: 人山人海 若隐若现 半明半昧 类似的词语: 虎头虎脑 作威作福 毕恭毕敬 有始有终 知己知彼 能屈能伸 自给自足 不闻不问 ③量词: 一层薄雾 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一匹战马 一个月亮 一块银毯 一个传说 一道后门 一片菜 园 ④动词: 流着月光 填上碎石和新土 走过石拱桥 仰望天空 ⑤修饰词: 宽阔的钱塘江 蒙蒙的薄雾 隆隆的响声 高高的点苍山 细细的溪水 可爱的水塘 新鲜的花瓣 古老的传说 闪烁的星星 密密麻麻的星星 静寂的夜星群 密布的蓝天 深蓝色的天空 ⑥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 鸟语花香 春光明媚 草长莺飞 花团锦簇 烟波浩渺 落英缤纷 繁花似锦 沃野千里 山清水秀 层峦叠嶂 千沟万壑 四字词语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的考查形式有: (1)补充词语。(2)根据词语类型写出相关词语。(3)用相关词语造句。 三、句佳句积累 比喻句 (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把水浪比作水墙,形象地突出水浪翻得很高的情景。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水浪奔流的速度很快、很迅猛的情景。 (3)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这句话把稻田比作银毯,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稻田的景象。 拟人句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句话把钱塘江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排比句 (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设问句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 四、考点 《观潮》第 3、4 自然段常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也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第 4 自然段考查写作 顺序,以及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课文的写作顺序也会有所考查,作文也会要求 用这一顺序写作。 《走月亮》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课内阅读会考查“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及抒发的感情。 《现代诗二首》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 《繁星》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徐蔚南《看海》 推荐理由:海潮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让你日复一日地看潮,你会不会厌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 出了不同时间、地点看到的不同的海潮。虽然潮涨潮落,日复一日,但看潮的人却永不觉得单调无味。 作者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海潮,并且运用大量动词,描写出海浪的变化多端,用词 准确生动。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运用方位顺序,采用“总—分—总”结构。在阅读时,注意表示方位的词语,增加 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荚(jiá) 豌(wān) 僵(jiāng) 框(kuàng) 溢(yì) 蝙(biān) 蝠(fú) 漆(qī) 锐(ruì) 揭(jiē) 障(zhàng) 荧(yíng) 屏(píng) 唤(huàn) 索(suǒ) 奥(ào) (2)难写的字: 竖:下部是“立”,不要写成“土”。 系: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究:下部是“九”,不要漏写“丿”。 (3)多音字: 称 钻 涨 系 悄 雀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耐心 玻璃 探头 愉快 盘绕 曾经 飞蛾 蚊子 即使 系着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驾驶 呼风唤雨 世纪 技术 程度 超过 探索 奥秘 联系 紧密 物质 任何 改善 黑压压 水淋淋 湿漉漉 横七竖八 (2)近义词 依照~按照 猛烈~强烈 温暖~温和 舒适~舒服 明亮~透亮 预感~预测 震动~晃动 丰满~饱满 等待~等候 揭晓~公布 广大~广泛 虚弱~衰弱 安静~平静 准备~预备 靠近~挨近 相信~确信 愉快~快乐 盘绕~缠绕 爆裂~碎裂 光彩~光华 注视~凝望 启示~启发 灵巧~灵活 敏锐~敏捷 秘密~奥秘 清楚~清晰 发现~发明 依赖~依靠 幻想~梦想 洞察~洞悉 回顾~回忆 改善~改进 改变~转变 躲避~躲藏 喧嚷~喧哗 轻盈~轻巧 暖洋洋~暖烘烘 出乎意料~意想不到 (3)反义词 暖洋洋→冷冰冰 温暖→寒冷 舒适→辛苦 明亮→黑暗 僵硬→柔软 震动→静止 丰满→干瘦 等待→离开 广大→狭窄 虚弱→健壮 安静→热闹 靠近→远离 相信→怀疑 愉快→苦恼 爆裂→完整 漆黑→明亮 清楚→模糊 敏锐→迟钝 秘密→公开 灵巧→笨拙 依赖→独立 幻想→现实 紧密→松散 出乎意料→意料之中 喧嚷→寂静 躲避→暴露 密集→稀疏 猛烈→微弱 轻盈→沉重 (4)词语归类 ①ABB 式词语: 暖洋洋 静悄悄 黑压压 水淋淋 湿漉漉 类似的词语: 黑漆漆 白茫茫 绿油油 水灵灵 胖乎乎 ②含有数字的词语: 横七竖八 类似的词语: 一唱一和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一毛不拔 ③量词: 一个豆荚 一粒豌豆 一个口袋 一块板子 一个裂缝 一个囚犯 一个早晨 一个花园 一根棍子 一根绳子 一个节日 一只鸽子 一架飞机 一根电线 一次实验 一间屋子 一种声音 一个世纪 一个神话 一个奇迹 一个水点 一片树叶 两盏灯 ④动词: 发生事情 钻进裂缝 长出叶子 产生想象 洋溢光彩 发着亮光 得到启示 捕捉飞蛾 拉了绳子 系着铃铛 揭开秘密 发出声音 改变方向 装上雷达 发出电波 依赖自然 潜入深海 冒着炊烟 ⑤修饰词: 丰满的豆荚 广大的世界 长满青苔的裂缝 小小的顶楼 温暖的太阳光 愉快的想象 兴奋的眼光 盛开的豌豆花 柔嫩的叶子 健康的光彩 晴朗的夜空 极细的电线 敏锐的眼睛 黑暗无光的世界 美好的生活 银色的雨幕 轻盈的身体 素洁的彩粉 猛烈的风雨 秘密的家 紧紧地捏着 安静地躺着 温和地射进来 仔细地支起来 慢慢地相信 直直地坐 轻轻地吻 快乐地微笑 灵巧地避开 清楚地看到 确信地说 晒得暖洋洋 变得僵硬 走得最远 射得最远 ⑥俗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 类似的词语: 赶鸭子上架打开天窗说亮话 三、句佳句积累 比喻句 (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这句话把豌豆比作囚犯,说明了最后一粒豌豆进入了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得不到阳光和自由。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这句话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飞行时的混乱状态。 (3)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 向。 这句话把超声波比作波浪,把陌生的事物用常见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得超声波的特点更加简单明了。 反问句 (1)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是说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但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2)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这确实是难为蝴蝶。 排比句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 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排比句的使用,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蝴蝶的弱小,也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和着急。 设问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的特点,以设问句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点明蝙蝠和飞机飞行安全的关系。 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 (2)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 (3)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 (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6)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 (8)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 关联词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用关联词来仿写句子。 含义深刻的句子 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豌豆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了这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说 明她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一朵微不足道的豌豆花不但是眼前的美景,也是生命的重要启示,更是最 后一粒豌豆追求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结果。) 四、考点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会以课内阅读形式出现,考查五粒豌豆的性格和结局以及最后一粒豌豆的神奇力量等。 《蝙蝠和雷达》会考查用关联词填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课内阅读会考查科学家的三次实验,以及蝙蝠是如何探路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会考查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经常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蝴蝶的家》会以改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反问句,经常出现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作者对蝴蝶的情感。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世界上最有趣的科学书》 推荐理由:本书以“有趣”为窗口,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科学知识,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外太空的起源, 怎样驾驶直升机,如何像海盗一样说话,拯救地球的 10 种途径,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有哪些,抵达德古拉城堡的官方路线, 被一只毒蜘蛛叮咬后有哪些症状……这些问题会在这本书当中一一找到答案。 阅读方法:在读书中的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提前根据书目内容进行质疑、猜测,然后再进行阅读、验证,这样你会从一个 个有趣的故事中获得更多丰富的科学知识。 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 吟(yín) 瑟(sè) 逊(xùn) 输(shū) 均(jūn) 柄(bǐng) 萎(wěi) 宅(zhái) 慎(shèn) 掘(jué 倾(qīng) 抛(pāo) (2)难写的字 吟:右部是“今”,不是“令”。 庐:不要把“户”写成“尸”。 宅:第四笔是撇。 隙:右部上面不是“小”。 固: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笔横。 良:不要忘记写第六笔撇。 穴:下部是“八”,不要写成“入”。 (3)多音字:降 曲 扒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操场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牢固 住宅 临时 选择 住址 优良 巢穴 大厅 卧室 专家 九寸 卫生 钳子 较大 瞧不起 嫩茎叶柄 随遇而安 引人注意 (2)近义词 均匀~平均 空隙~间隙 痕迹~印迹 逐渐~渐渐 牢固~坚固 休想~别想 出名~有名 隐蔽~隐藏 可惜~惋惜 慎重~谨慎 柔弱~脆弱 研究~钻研 搜索~搜寻 倾斜~歪斜 平坦~平缓 简朴~朴素 疲劳~疲倦 宽敞~宽阔 (3)反义词 舒服→难受 逐渐→陡然 弯曲→笔直 仔细→马虎 牢固→薄弱 隐蔽→暴露 慎重→轻率 温和→暴躁 柔弱→刚强 倾斜→笔直 平坦→崎岖 光滑→粗糙 简朴→奢华 清洁→肮脏 干燥→湿润 (4)词语归类 ①AABB 式词语: 弯弯曲曲 类似的词语: 高高兴兴 大大方方 ②含有“引”字的词语: 引人注意 类似的词语: 引人入胜 引以为戒 引人瞩目 ③量词: 一阵风 六根细丝 一根茎 一条隧道 一丛草 一座门 ④动词: 漾起波纹 搜索巢穴 修理平整 ⑤修饰词: 嫩红的叶子 嫩绿的叶子 温和的阳光 舒服的住宅 倾斜的隧道 ⑥与“看”有关的词语: 望眼欲穿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极目远眺 察言观色 洞若观火 目不斜视 词语解释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考查形式有: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根据意思写词语。 三、句佳句积累 比喻句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水像粒粒珍珠,弯弯的月亮像一张精巧的弓。比喻形象生动。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把风拂过的叶子比作波纹,清晰地表达出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的景象。 (3)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句话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突出了爬山虎的脚细小。 (4)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从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这句话把蟋蟀住宅出口的草比作门,突出了蟋蟀住宅的精致。 拟人句 (1)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拟人化,表明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越往高处爬,越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把蟋蟀比作人,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设问句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引出下文,为称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做铺垫。 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的特点,以设问句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 四、考点 《古诗三首》常考查古诗句、诗意、蕴含的哲理及精神。也会以问答形式考查诗中描绘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第 4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形式出现,考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也会 要求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长期细致观察的词句。会要求观察某种事物来作文。 《蟋蟀的住宅》第 2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形式出现,考查写作顺序、蟋蟀的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以 及蟋蟀的住宅被称为“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叶圣陶《牵牛花》 推荐理由:和《爬山虎的脚》一样,这篇《牵牛花》写得细致、朴素、实在,恰恰如叶圣陶先生的品质。 而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阅读方法:在《牵牛花》中,作者先写了种花,后写了赏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四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 劈(pī) 浊(zhuó) 竭(jié) 躯(qū) 曰(yuē) 溺(nì) 堙(yīn) 惩(chéng) 佩(pèi) 锁(suǒ) 恶(è) 链(liàn) 娲(wā) 塌(tā) 冶(yě) (2)难写的字 缓: 右部不要写成“爱”。 茂: 下部是“戊”,不要漏写了上面的“丶”。 曰: 和“日”相比,更扁一点。 衔: 不要把双人旁写成单人旁。 消: 右部不要写成“小”加“月”。 狠: 不要把右部写成“良”。 (3)多音字:缝 少 恶 隆 扎 多音字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2)在一个句子中出现,判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微光 劈开 缓缓 浊气 一丈 撑住 肌肤 辽阔 血液 茂盛 祖宗 悲惨 猛兽 消息 屈服 狠心 获得 愤愤不平 奔流不息 欢歌笑语 零零星星 精疲力竭 气急败坏 敬佩违抗 风吹雨淋 铁环既然 (2)近义词 混沌~浑浊 黑乎乎~黑漆漆 缓缓~慢慢 巍峨~巍然 精疲力竭~筋疲力尽 照耀~照射 辽阔~宽阔 茂盛~茂密 堙~填 衔~叼 悲惨~惨烈 喷射~喷发 拿取~取得 驱赶~驱使 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严厉~严酷 吩咐~嘱咐 立即~立刻 敬佩~佩服 饶恕~宽恕 违抗~违背 遭受~遭遇 凶恶~凶狠 著名~出名 创造~制造 欢歌笑语~欢声笑语 急忙~连忙 难过~伤心 零零星星~零零散散 (3)反义词 混沌→清晰 缓缓→飞快 巍峨→低矮 合拢→张开 气急败坏→心平气和 浊→轻 辽阔→狭窄 茂盛→稀疏 安全→危险 巨大→微小 愤愤不平→心悦诚服 少→老 敬佩→憎恨 坚定→动摇 承认→否认 错误→正确 零零星星→密密麻麻 东→西 痛苦→快乐 快乐→悲伤 燃烧→熄灭 难过→开心 惩罚→奖励 (4)词语归类 ①AABC 式词语: 熊熊大火愤愤不平 类似的词语:彬彬有礼蒸蒸日上井井有条 ②AABB 式词语: 零零星星 类似的词语:舒舒服服蹦蹦跳跳高高兴兴 ③ABAB 式词语: 很久很久 类似的词语:很长很长研究研究整理整理 ④与神话故事有关的词语: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类似的词语: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开天辟地 ⑤量词: 一条缝 一丝微光 一把斧头 一声巨响 一根柱子 一颗火星 一只鹫鹰 一场雨 一个窟窿 一道深沟 一种青石 一眼泉水 一个大盆 ⑥动词: 创造宇宙 忍受痛苦 承认错误 归还火种 违抗命令 ⑦修饰词: 巨大的变化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美丽的宇宙 奔流不息的江河 严厉的惩罚 坚定地回答 凶恶的鹫鹰 可怕的悬崖 茂盛的花草树木 三、句佳句积累 比喻句 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把混沌的状态比作大鸡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混沌世界的特点。 排比句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 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 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 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排比句使得文章行文气势极足,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盘古的伟大贡献。 四、考点 《盘古开天地》会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盘古身上学到的精神。也会考查排比的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精卫填海》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会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课文内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以及精 卫填海表现的精神。 《普罗米修斯》会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普罗米修斯都受到了哪些惩罚,普罗米修斯不向宙斯认错的原因, 以及他具有的精神。也会考查语言和动作描写。 《女娲补天》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内容。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封神演义》 推荐理由:《封神演义》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中国神魔小说。这部书的内容是以商灭周兴为背景, 以武王伐纣为时间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小英雄哪吒、百变杨戬、 神机妙算姜子牙、地行千里土行孙……神通广大的各路神怪聚殷商末年,助武王伐纣,由此拉开了规模 盛大的仙道斗法的序幕。光怪陆离、奇幻无比的法力比拼令人无法想象! 阅读方法:这是一本充满神奇色彩的神魔小说,读的时候可以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会让你随着故事 的情节畅游在书中世界。 第五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 憧(chōng) 憬(jǐng) 歇(xiē) 埂(gěng) 嗅(xiù) 奈(nài) 煞(shā) 拯(zhěng) 庞(páng) (2)难写的字 筝:是竹字头,不要写成“艹”。 拔:注意右部不是“发”。 福:左部是“礻”,不是“衤”。 嗅:右部是“臭”,不要忘记中间的“丶”。 奈:上部是“大”。绒:右部是“戎”。 幼:右部是“力”,不要写成“刀”。 搏:注意是“扌”旁。 易错字是考试中一个常考的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比一比再组词语。(2)选择句中正确的生字。 (3)多音字: 坊 强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风筝 拔下 蝴蝶 幸福 托着 树梢 圆圈 磨坊 歇息踪影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嗅到 鸟巢 牙齿 身躯 掩护 幼儿 搏斗 庞大 垂头丧气 无可奈何 呆呆绒毛 (2)近义词 快乐~快活 憧憬~向往 渐渐~慢慢 似乎~好像 寻找~寻觅 大惊失色~胆战心惊 猛烈~强烈 摇撼~摇动 锋利~尖利 扎煞~支棱 搏斗~战斗 垂头丧气~妄自菲薄 掩护~保护 拯救~挽救 嘶哑~沙哑 庞大~巨大 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3)反义词 快乐→悲伤 憧憬→失落 快活→沉重 猛烈→微弱 大惊失色→泰然自若 垂头丧气→精神抖擞 锋利→滞钝 紧张→放松 嘶哑→清脆 庞大→渺小 危险→安全 无可奈何→千方百计 (4)词语归类 ①AABC 式词语: 翩翩起舞 类似的词语: 彬彬有礼 高高在上 历历在目 ②表示无奈的词语: 无可奈何 类似的词语:万般无奈 无计可施 迫不得已 百般无奈 ③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大惊失色 垂头丧气 类似的词语:兴高采烈 和颜悦色 目瞪口呆 ④量词:一棵树 一只麻雀 一场战斗 一个人 一块石头 几根细苇 ⑤修饰词:巨大的木轮 路旁的白桦树 全身的羽毛 嘶哑的叫声 庞大的怪物 高高的树枝 三、句佳句积累 比喻句 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把老麻雀飞下来的动作比作石头落下来,突出了老麻雀急切的心情和飞下来的动力。 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 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本句运用了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从侧面表达 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四、考点 《麻雀》会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老麻雀是如何拯救自己的幼儿的,以及“一种强大的力量”的含义。也会 考查对比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鲁迅《风筝》 推荐理由:《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由北京天空中放风筝的场面,回忆起 儿时往事:对喜好放风筝的弟弟万分嫌恶。但是在作者长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对年少时 抹杀小兄弟的爱好感到深深的自责。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从最早对放风筝的嫌恶,到最后反思后的沉重,使文章蕴意极深。 读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的感情变化读出作者的内心。 第六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扳(bān) 拳(quán) 捶(chuí) 怖(bù) 囊(nāng) 级(jí) 殷(yīn) 豁(huō) 撇(piě) 拙(zhuō) 帅(shuài) 衅(xìn) 溃(kuì) 誉(yù) (2)难写的字 捶:右部是“垂”,注意最后两横的长短。 昏:上部是“氏”,不要加“丶”。 顽:左部的“元”末笔变成竖提。 概:最右边不要写成“无”,第二笔是“∟”。 累:注意下部不是“系”。 念:上部是“今”,不能加点写成“令”。 练:右部不是“东”,注意第三笔的笔画是横折钩。 挖:穴字头的下面是“乙”,不要加撇。 仍:右部是“乃”,不要写成“及”。 帅:和“师”区分开,上面没有横笔。 (3)多音字: 圈 角 露 哄 钉 旋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抚摸 甚至 跪下 虽然 顽皮 捶背 脖子 脱掉 大概 昏乱 握住 摔倒 凭借 掐住 念书 班级 一段 排练 改变 逃走 亏得 挖开 砸锅 否则 旋风 帅气 品尝 况且 金兵 溃败 仍然 尤其 自豪 恨不得 丑小鸭 兄弟俩 连衣裤 一摇一摆 又哭又叫 摇摇摆摆 无缘无故 又唱又跳 通情达理 哄堂大笑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顾名思义 冰天雪地 毫无怨言 重整旗鼓 不甘人后 得心应手 手舞足蹈 一显身手 不伦不类 一丝一毫 摇头晃脑 不动声色 不败之地 兴致勃勃 (2)近义词 顽皮~调皮 故意~有意 神气~精神 惊呼~高呼 扇动~扑扇 结实~壮实 恐怖~恐惧 窝囊~无能 轮流~依次 机灵~机敏 殷切~恳切 味道~滋味 半晌~半天 决心~决定 照实~如实 连忙~赶忙 充分~充足 提示~提醒 等候~等待 立刻~马上 妩媚~娇媚 旋转~转动 自豪~骄傲 懊恼~苦恼 兴趣~乐趣 责骂~责备 英武~威武 嘲笑~讥笑 傲慢~高傲 冲击~撞击 奇怪~奇异 顽强~坚强 陶醉~沉醉 毫无怨言~无怨无悔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得心应手~轻车熟路 手舞足蹈~欢天喜地 彻底~完全 不伦不类~不三不四 不动声色~不露声色 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一摇一摆~摇摇摆摆 (3)反义词 安全→危险 结实→瘦弱 消失→出现 机灵→迟钝 充分→不足 自信→自卑 开始→结束 紧张→轻松 笨拙→灵巧 增加→减少 妩媚→素雅 恍惚→清楚 光滑→粗糙 漂亮→丑陋 嘲笑→夸赞 傲慢→谦和 顽强→软弱 溃败→胜利 辉煌→黯淡 陶醉→清醒 自豪→自卑 毫无怨言→怨天尤人 手舞足蹈→闷闷不乐 不伦不类→一本正经 不可预料→料事如神 不动声色→大惊失色 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通情达理→蛮横无理 垂头丧气→神采飞扬 (4)词语归类 ①“一×一×”的词语:一摇一摆 一丝一毫 类似的词语: 一模一样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点一滴 ②AABB 式词语: 摇摇摆摆 类似的词语: 吞吞吐吐 清清楚楚 密密层层 形形色色 ③ABAC 式词语: 踱来踱去 无缘无故 类似的词语: 滑头滑脑 自由自在 不理不睬 绘声绘 色 ④AAB 式词语: 眨眨眼 露露脸 类似的词语: 看看书 说说话 走走路 ⑤拟声词: 啪嗒啪嗒 类似的词语: 哗啦哗啦 吱嘎吱嘎 ⑥ABCC 式词语: 兴致勃勃 类似的词语: 得意扬扬 烈日炎炎 生机勃勃 金光闪闪 ⑦形容神情的词语:垂头丧气 唉声叹气 类似的词语: 大惊失色 目瞪口呆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⑧形容动作的词语:手舞足蹈 摇头晃脑 类似的词语: 活蹦乱跳 昂首挺胸 张牙舞爪 交头接耳 ⑨量词: 一只鹅 一只小船 一扇翅膀 一只老虎 一段情节 一个窟窿 一阵笑声 一粒滚珠 ⑩动词、修饰词: 拍背 摸肚子 触屁股 扳牛角 贴着墙壁 竖起头 掐住脖子 扑打翅膀 张开 嘴 咬住衣襟 扇动翅膀 张开翅膀 拾起书包 划来小船 引起注意 套上老虎皮 改变主意 戴 上头罩 安全的地方 全身的力量 结实的汉子 机灵的小朋友 殷切期待的目光 窝囊的老虎 通情达理的老 师 三、句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它,不过跟一个酒瓶子一样罢了! 把“大鹅”比作“酒瓶子”,形象地写出了大鹅在金奎叔眼中的渺小。 (2)这时你看吧,两只旋转的陀螺奋勇搏斗,旋风般撞向对手,刚一接触,又各自闪向一边,然后重整旗鼓再 战——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陀螺”比作“旋风”,形象地描写出两只陀螺比赛的激烈场面。 2.拟人句 (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 这句话抓住鹅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鹅不可一世的霸道样子。 (2)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 写陀螺妩媚,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陀螺,可见作者对陀螺已经达到超级喜爱的地步了。 3.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1)要是 在路上碰到鹅,就 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进去。 (2)要是 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 不至于砸锅了。 (3)这只陀螺不是 人工削制的,而是 一位木工在旋床上旋出来的。 (4)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 招来了一顿嘲笑。 4.重点句子 他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雄鹅摔到了半空中。它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 这句话出现了很多描写鹅的动作的词语,比如:“划、啄、张开、落”。这些动词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以 前神气的大鹅此时是多么狼狈不堪呀! 5.含义深刻的句子 (1)它(鹅)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我觉 得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 “人比鹅小”只是从鹅的角度看,而从人的角度看则是“人比鹅大,比鹅强”。要知道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平等 的,生命应该互相尊重,无论是强还是弱,我们都应平等地对待,不存在欺负与害怕。 (2)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外表,应该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和灵魂。外表美并不是真正的美,内在美才是最 美丽的。也许你不美丽,也许你不高大,但只要你有梦想和志向,终究会达到成功。 四、考点 《牛和鹅》会考查文中动词,会以课内阅读考查金奎叔是怎样对待老雄鹅的,金奎叔说的话对“我”的启 示,以及“我”直到现在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的原因。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以各种形式考查作者的心理活动;以拓展的形式考查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练习题。 《陀螺》经常出现对文中的四字词语的考查;会以问答的形式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也会以选择或者问 答的形式考查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秦文君《一诺千金》 推荐理由: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篇文章就讲了作者经历的两件 事:第一件是我小的时候,一个男生向我借 2 元钱,并如期还了钱;而另一件事是我长大后,去火车站接一 个朋友,我们曾经约定风雨无阻,可她却因为雨大没有来。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为故事中至诚至信的 主人公所感动,更感受到遵守诺言、信守承诺带给人的美好和对不遵守诺言的人的鄙夷。 阅读方法:作者整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将每个人对待诺言的不同态度呈现在我们眼前,男生和朋 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和朋友形成了对比。我们可以通过边读边体会这种对比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七单元 知识要点 一、字 (1)难读的字:塞(sài) 秦(qín) 琵(pí) 琶(pá) 崛(jué) 肃(sù) 租(zū) 淮(huái) 斥(chì) 辱(rǔ) 蓄(xù) 迫(pò) 扰(rǎo) 笋(sǔn) 妄(wàng) (2)难写的字:塞:注意下部是“土”,不是“士”。 醉:注意左部是“酉”。 晰:左部是“日”字。 斥:不要忘记加上“丶”。 (3)多音字: 还 重 宁 要 场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塞外 秦朝 出征 胡须 催促 醉酒 杰出 亦可 鬼魂 英雄 项目 清晰 振动 胸怀 赞叹 效仿 租界 疑惑 非凡 训斥 屈辱 严肃 左顾右盼 深居简出 斩钉截铁 顶天立地 若有所思 (2)近义词 教~使 严肃~肃穆 清晰~清楚 坚定~坚决 妄想~野心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还~回 劝慰~安慰 赞叹~赞美 逼迫~强迫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林林总总 毫不犹豫~当机立断 欲~想 骚扰~打扰 优厚~优越 困顿~困苦 探索~探究 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美妙~奇妙 (3)反义词 笑→哭 严肃→活泼 清晰→模糊 坚定→动摇 疑惑不解→醍醐灌顶 干干净净→邋邋遢遢 生→死 困顿→安逸 破旧→崭新 温暖→寒冷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4)词语归类 ①AABC 式的词语: 翩翩归来 类似的词语: 头头是道 念念不忘 欣欣向荣 斤斤计较 ②含有反义词的词语: 顶天立地 左顾右盼 类似的词语: 贪生怕死 开天辟地 取长补短 口是心非 有头无尾 ③形容十分热闹的词语: 热闹非凡 类似的词语: 门庭若市 热火朝天 川流不息 ④形容人品格高尚的词语: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英勇无畏 刚正不阿 ⑤量词: 一个严肃的问题 一个星期天 一团烈火 一个艺术大师 一排排高楼大厦 一场“大病” 一个军医 一件件家用电器 ⑥动词: 追寻信念 追寻温暖 追寻光明 渡过难关 惹出麻烦 虚度生命 ⑦修饰词: 严肃的问题 沉郁的表情 高超的艺术 高兴地宣布 清晰地回答 坚定地回答 金色的理想 明媚的春光 火红的太阳 三、句佳句积累 1.比喻句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把“问题”比作“烈火”,写出了周恩来对这个问题的执着和热衷。 比喻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判断是否是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仿写比喻句。 2.反问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一句通过反问 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3.感叹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用感叹的形式写出了周恩来宏大的志向,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四、考点 《古诗三首》背诵《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并理解诗句大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会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周恩来总理“为中华 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以及这句话的含义。 《梅兰芳蓄须》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海军将领邓世昌》 推荐理由:甲午海战中,邓世昌那大义凛然的行为,那掷地有声的语言,那慷慨激昂的神情,无不深深地震撼了 我们的心。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甲午海战时,邓世昌带领“致远”舰英勇杀敌、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 面。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的心随激战的变化与发展而被牵动着,无限的敬意涌动心间。 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然后想一想从这些情节中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品质。 第八单元知识归类 一、字 (1)难读的字 戎(róng) 竞(jìng) 芜(wú) 绅(shēn) 磕(kē) 淌(tǎng) 凿(záo) 溉(gài) 桓(huán) (2)难写的字 戎: 注意与“戒”区分。 竞: 下部是“兄”,注意与“竟”区分。 派: 右部的下面不要写上“丶”。 (3)多音字: 折 漂 模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戎马 诸位 竞走 唯一 魏国 派别 淹没 娶媳妇 稀少 提心吊胆 荒芜人烟 坚硬 逼迫 浮起 旱灾 徒弟 求饶 田地 西门豹 面如土色 一声不响 聚精会神 (2)近义词 一声不响~默默无言 荒芜~荒凉 高明~高超 竟然~居然 理睬~理会 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人烟稀少~荒无人烟 漂亮~美丽 打扮~装扮 满意~满足 麻烦~烦琐 取~拿 唯~只 面如土色~大惊失色 灌溉~浇灌 请教~求教 满意~满足 拜见~拜访 近义词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近义词。(2)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3)反义词 问→答 荒芜→茂盛 漂亮→丑陋 人烟稀少→车水马龙 面如土色→面不改色 多→少 麻烦→方便 进步→后退 提心吊胆→心安理得 满意→不满 苦→甜 喜欢→讨厌 高明→拙劣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4)词语归类 ①形容人少的词语: 人烟稀少 类似的词语: 三三两两 寥若晨星 凤毛麟角 寥寥无几 ②含有数字的词语: 百发百中 类似的词语: 十全十美 七上八下 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 九牛一毛 ③形容神态的词语: 面如土色 类似的词语: 大惊失色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炯炯有神 神采奕奕 ④出自历史故事的词语: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退避三舍 毛遂自荐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鼓作气 四面楚歌 约法三章 孺子可教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手不释卷 ⑤量词: 一条苇席 一条渠道 一个目标 一只虱子 一根牛尾毛 ⑥动词: 架起 巫婆 投进 漳河 磕头 求饶 报告 消息 ⑦修饰词: 漂亮的姑娘 聚精会神地盯着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三、句佳句积累 比喻句 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这句话把虱子比喻成车轮,形象地写出纪昌眼力练习的效果。 神态描写的句子 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 这句话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官绅们看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后害怕的样子,十分生动。 一语双关的句子 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这句话一语双关,他是想去惩办巫婆和官绅,而且计划成竹在胸。 四、考点 《王戎不取道旁李》 常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会考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还会考查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西门豹治邺》 会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与官绅的,以及西门豹的方法好在哪里。也会考查本课的 语言描写。 《故事二则》 会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课文内容。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黔驴技穷》 推荐理由:这是一篇很有意思而且含有深刻道理的文章。文章讲的是过去贵州(黔)没有驴,有人运来一 头,一只老虎见了以为很神奇,躲在一旁偷看,驴叫了一声,大虎大惊,远远躲开。然而,老虎反复观察后觉 得驴并没有特殊本领,于是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去踢老虎。老虎知道了驴的底细,咬断了驴的喉 管,吃了它。 阅读方法:阅读本篇文章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读完后把道理进行归纳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