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营造创新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探索求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的宽松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要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浓浓的创新氛围,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呢? 我认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也可把他们带到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景: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遵从平等性原则,面向全体实施创新培养 平等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平等性。从社会层面看,平等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从这两个角度看,培养创新精神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某些教师往往有个认识误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对于分数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教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习惯找功课好的学生来回答;设计主题班会时,也只向班干部征求意见;外出活动时,总是让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班干部的、内向的学生难得有“闪光”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唯一标杆。功课差的学生也总喜欢“露一手”,可是,老师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学生也往往埋怨老师偏向。千万别偏爱,哪一个孩子不是好孩子啊!因此,我们应该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三、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已知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新事物和新观念,这种探索借助大脑对已知信息的加工、整理与推理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转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想像丰富认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富于设想是想像力的基础,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大胆的设想,设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设想,使设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我们在教时间时,老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 号连接起来。这时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字不可能相等。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个单位使他们相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里气氛一下了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又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空题:3÷( )=( )∶( )=9∶( ),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比的基本性质概念。 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对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统一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等等。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时,不要满足答案的标准、步骤的完整,而要对那些有“创见”的解题思想和不同的答案(即使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浓厚兴趣。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并不只是依靠求异思维这一种形式。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对分析思想而言的,它不是按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的,而是凭借卓越的思维洞察力,敏锐地察觉、判断某种事物的本质。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往往采用直觉思维这种方法,寻找答案的对策,然后再去推导、论证。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中,沿着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的思维方式。如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是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会了发散性思维,可以全方位地考虑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寻找尽可能多的设想、思路、可能性和联系,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流畅,能产生更多的创造思路。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充实课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实践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 课外活动是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课外活动,除了能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中能够观察到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例如,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试验等等,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是侧面积,怎么求,而是利用了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让学生制作它的包装纸,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积;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摆、围,通过这样的现实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又如“植树问题” 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2011.08《小学数学教学》) 2.《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011.06《小学数学教学》) 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13.04《教师资源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