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热胀冷缩》教学为例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热胀冷缩》教学为例 【内容提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大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话题。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以探究为中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引导他们快乐地获取科学知识,让他们经历“想探究、敢探究、会探究、勤探究”的探究过程。使他们能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小学科学 引导 探究活动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核心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前苏霍姆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要适应这种需要,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探究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探究的过程。那么,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落实这些理念呢?下面,我就结合广东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胀冷缩》一课的教学,谈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想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兴趣可以激发人的良好情绪,唤起学习动机,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小魔术、游戏、小竞赛和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为探究活动开好了头。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来导入:“老师今天给同学们玩一个小魔术。”学生一听玩魔术可高兴了,兴趣和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踩瘪了的乒乓球,接着把球放到一杯开水里(不让学生知道杯里装的是开水),迅速盖上一块布,然后好像魔术师那样给它施魔法。施完魔法后,问:“你们猜一猜,球会变好吗?”这一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探究教学的氛围马上就浓厚起来。 二、引发问题,让学生“敢探究”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曾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 。而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其实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十分重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有没有价值,老师决不能操之过急,要耐心倾听,同时还要善于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敢问、想问、会问的习惯。例如,当多数学生说出球会变好时,我就揭开那块布,把变好的球拿出来给学生展示,说对的同学可兴奋了。这时,我趁机问他们:“是什么令球鼓起来呢?究竟秘密在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秘密就在这杯水里。有的学生说,可能这杯是热水,是热水使球鼓起来。我就让学生用手试一试杯子的外壁,他们证实是一杯热水后,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除了乒乓球,其他物体在受热时会有什么变化呢?在受冷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那种急着要探索新知的心情可想而知。那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就水到渠成了。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会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有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中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同时,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然后审视自己的观点,对科学知识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1、建立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在探究《热胀冷缩》的三个活动中,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成员各有任务:一人当组长,负责管小组的纪律和保管材料,两人当实验操作员,最后一人当实验记录员。四个人轮流充当各个角色,共同承担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实验,小组四人都要承担责任。老师说完小组合作的要求后,可以进行小组比赛:比一比,看哪些小组观察得仔细,哪些小组 能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哪些小组对实验现象能正确分析等等。他们为了胜过其他小组,都能够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如果我们老师能组织学生长期坚持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既可以让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2、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积极的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出现操作上的失误与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也不足为其。这时,作为老师不能冷落他们,要及时去帮他们找原因,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例如,在探究活动2“会升降的水柱”时,其中有一个小组,由于他们操作失误而导致他们得到的结果不正确。他们在试管上标出的三个刻度:“室温”、“受冷”、“受热”都在同一位置上,看不出有区别。我先叫他们别焦急,然后帮他们找出问题所在:(1)整个实验过程中,没用橡皮塞紧小试管口;(2)小试管放置不同温度的水里的时间不够长。我指导他们把实验重做一遍。当得到“液体受热时,液面会上升,液体受冷时,液面会下降”的结果时,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高兴地笑了。通过这次失败的实验,令他们认识到原来科学探究是不能来半点马虎,必须抱着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才行。3、探讨交流,为学生创设共同学习的机会 探讨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在探究活动3“会变大小的气球”时,在活动前,我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空气是流动的,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呢?怎样密封容器?(2) 怎样使空气受热受冷呢?(3) 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变化呢?问题一出示,小组成员与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就议论纷纷,大家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也加入他们的讨论当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师生达成了共同的好办法:先在烧瓶套上一个小气球,这样既可装住空气也防止空气泄漏。然后把烧瓶放进准备好的一盆热水和一盆冷水,这样可以使烧瓶里的空气受热受冷。最后观察气球的变化就可以知道空气体积的变化。又如,当学生探究完3个活动后,我要求他们对3个活动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这时,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探讨,经过不断地完善,最后得出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虽然这个结论并不完美,可是这个交流探讨的过程却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更为深刻。 四、课外延伸,让学生“勤探究”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结论产生后要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后继的探究活动,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从而对科学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例如,上完《热胀冷缩》这一课后,我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可以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回校后,有个女同学得意对我说:“老师,昨天妈妈煮了个鸡蛋,热的时候很难剥皮,我把它放到冷水里侵一会再剥,很容易就剥开了。我知道是热胀冷缩的缘故。”接着又有个男同学迫不及待告诉我:“老师,上次我妹妹煲开水,水开了从壶盖处溢了出来。我告诉她以后装水不能装满,因为水受热会膨胀。”有的同学找来了一些生活中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并在图片下方写上自己对这种现象的一些见解,如: ① 水泥路面留有缝隙,是防止 ② 自行车因打气太足,在烈日下爆裂了。路面受热拱起。 ③ 电线受热会下坠,在夏季施工时 ④ 为防止铁轨和水泥路面受热拱起,所以人不能拉得太紧。 们在铁轨之间的连接处和路面留有一定的缝隙。 由上可见,利用课外延伸,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时空限制,用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实现了科学的应用价值,也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形成他们勤于探究科学的好习惯。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一定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引导他们快乐地获取科学知识,让他们经历“想探究、敢探究、会探究、勤探究” 的探究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参考文献:科学新课程标准(3-6年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刘颂豪.《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