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得)之班级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初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班级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初探

班主任论文之班级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初探 ‎ ‎  【内容摘要】‎ ‎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首席责任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尤其是每个班上总会出现几个令人“头疼不已”的“特殊学生”,有时真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费尽口舌和精力却不见成效,不由得发出“一个老鼠坏一锅汤”的感慨。到底是谁错了?又错在哪里了?怎样改错呢?本文主要针对这种教育现象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以下观点:‎ ‎  一、焦虑、苛求与大道理并存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我们走进误区;‎ ‎  二、更新教育理念,使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孩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  三、培养孩子自信心,营造和谐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明天的“太阳”。‎ ‎  【正文】‎ ‎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孩子成长的舞台,是他们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首席责任教师。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课改的推进,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工作怎样迎接挑战,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活泼地成长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点滴体会:‎ ‎  一、焦虑、苛求与大道理并存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我们走进误区,到底错在哪里了?‎ ‎  思想道德教育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主要任务在于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包括保护环境教育、热爱集体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团结友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勤俭自强教育、勤奋学习教育、热爱生命教育、自尊自爱教育、勇敢坚毅教育等。‎ ‎  这些大道理几乎每天都挂在家长和老师的嘴上,孩子们都知道。学校里,我们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会上,总离不了强调这些;生活中,上学、回家、聊天、走亲访友,家长总会叮咛无数遍。只要我们一开口,孩子们就能猜到下文是什么。可是,在班上我们总见到或听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犯一些让人不能容忍的错误,当你和他谈心时,他痛哭流涕,马上承认错误、一副痛改前非的模样,真让人不忍心再批评,也就原谅了他。可过不了几天(甚至几小时),他又老毛病重犯了,而且老剧情重演,让我们刚升起的期望泯灭。几个回合以后,这样知行不统一的学生,会被我们列入“特殊名单”,成了眼中的另类,面对他们时就只剩下了讥讽、厉声呵斥和疏远了。他们常常犹如老鼠见了猫躲着走,甚至专门跟老师对着干。‎ ‎  在班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令人无奈的情况,因而引起我的思考: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最后,我认识到真正犯错的是我们,而不是孩子。我们的教育中,焦虑、苛求与大道理并存。‎ ‎  首先,我们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没有客观公正地看待,急于求成,寄希望于一两次谈心或批评教育就立竿见影,让孩子立刻像变魔术一样成为另一个人。孩子是一个个有特点的活人而不是“标准件”。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进步都是大道理“管”出来的,班级思想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要学会等待,给时间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且还应允许反复犯错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改正错误、进而形成正确观念、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  其次,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太挑剔,老想用统一的标准(各种行为规范)衡量个性千差万别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我们却用好学生作参照物,去苛求那些家庭教育相对滞后的学生,只关注他们不如别人的缺点,对其点滴进步视而不见,一次次的大道理批评得他们满脑子的失败感,即使努力也没人肯定,根本找不到成功的感觉,哪里会有再努力的内驱力呢?‎ ‎  第三、讲大道理似乎是老师的专利,也让我们走入了误区。教育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讲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种知识,大道理讲多了,就好比浮在空中的尘埃,孩子便惘而不闻了,更糟糕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成了一个啰嗦老师。‎ ‎  二、更新教育理念,使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孩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说过:“做父母与做教师的人要永远记住这点,就是他们应该把儿童当作有理性的动物去看待。”①任何外在的要求最终都要通过内在的需要才能保证实施。‎ ‎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②‎ ‎  学生手里都有一本《小学生道德教育读本》,我抓住上思品课的有利时机,开展“读━━想━━议━━做━━比”活动,即读一读英雄人物的故事,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被载入史册,议一议我们应该怎样做,在生活中亲自做一做,比一比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引导他们学习道德规范,感受道德榜样的力量。班会课上,组织学生针对本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制定班级公约。把受外力压迫不得已而遵守的规则,变成自觉的遵守,进而形成习惯。这样,在改进、塑造行为的过程中,让孩子知道对与错是非常重要的。‎ ‎  知识使人明理,有了相应的知识,就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而就能产生道德判断,做出该做的行为,并且能够巩固良好的行为,摈弃不良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只有是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觉行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达到。‎ ‎  除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班主任还要学会“小题大做”,即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可操作平台。具体说就是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度规范的要求具体化,分解为可操作的言行准则和活动步骤。例如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崇敬爱护上,落实到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上;把精神文明创建的要求落实到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开展向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学习上;把遵守社会公德落实到遵守交通规则,上课不影响他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保持公共卫生等行为上。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努力了。‎ ‎  三、培养孩子自信心,营造和谐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明天的“太阳”。‎ ‎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加油站,要让每个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源源不断,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自信与不自信的矛盾统一体。为什么呢?其实自信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可以叫做技术自信。这种自信是由于在某些技术、技能方面高别人一筹而建立起来的。这是低层次的自信。‎ ‎  另一个层次可以成为人格自信。这是对自己整体的积极评价,即相信自己和别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于“人”的信心,而不是对于“事”的信心。这是高层次的自信。‎ ‎  不过,技术自信与人格自信是无法剥离的,人和事分不开。如果没有技术自信,则人格自信会成为空中楼阁;如果没有人格自信,则技术自信是浮浅的、狭窄的、不可靠的。人格自信是技术自信的背景和基础。‎ ‎  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让孩子取得更多的技术自信,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提升而达到人格自信。这是一种飞跃。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自信,首先要让他取得技术上的成功。如果孩子总没有取胜的时候,总没有出风头的机会,自信心是无从建立的。‎ ‎  这就要求班主任通过各种活动中寻找每个孩子的强项、成功点,对孩子局部的成功要给予整体性的赞扬,对孩子技术性的成功要给予人格的赞扬。‎ ‎  而当孩子有缺点时,做法要正相反,就事论事,绝不对整个人做消极评价。让他感觉“这件事我做错了,但我还是好孩子,还是个能干的人。”这种引导特别有利于孩子人格自信的建立。‎ ‎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李唯实(客观地说,这是一个问题比较多的学生,我多次找他谈话,效果都不佳),一年级快结束时,有一次班会课评选优秀学生,表彰的项目有好多项,可是当所有的优秀名单都定下来时,还没人提他的名字。这个孩子勇敢地举起了小手,我请他发言,他站起来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我感觉自己各方面表现挺好的,为什么没人选我呢?”‎ 我立刻请大家谈谈原因。班上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个说他放学路上爱打人,那个说他上学经常迟到影响班级荣誉,还有人说他作业有时不认真……班会课几乎成了“揭批会”,我当时在课上没说什么,只轻轻地问:“你听了大家的发言,有什么想说的吗?”他眼里含着泪花,委屈得说不出话来。‎ ‎  班会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思品课才刚刚开始。下午放学后我将李唯实叫到办公室,和他促膝谈心。‎ ‎  这孩子显然没想到班会课他的一句问话找出了自己的那么多缺点,我和蔼地问:“心理难受吗?”孩子点点头。‎ ‎  我又问:“平时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么多缺点?”‎ ‎  孩子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好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 ‎  我说:“老师告诉你,你有这么多缺点,并不能说明你不是好学生。其实你身上的优点比缺点多得多。”‎ ‎  我又问:“想不想让自己变成好孩子呢?”孩子使劲地点了点头。‎ ‎  “那好,老师今天给你布置个特殊任务,回家找出自己的优点,明天早上的晨会课告诉老师。”‎ ‎  第二天我刚上班,那孩子就兴冲冲地跑来向我汇报自己的优点。看着他兴奋的表情,我颇感欣慰。‎ ‎  当天晨会,我先请班上的学生找李唯实同学的优点,没想到孩子们说出的优点比他自己找出的多得多。‎ ‎  我再请大家评议他的优点和缺点相比哪个更多。孩子们齐声说:‎ ‎“当然是优点多。”‎ ‎  这时我再次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李唯实:“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吗?请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  只见他站起来充满信心地说:“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行动吧!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晨会课对李唯实同学来说成了“找优点课”,他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  课后,我又请来孩子的家长,请他积极配合,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随时予以肯定和真心的表扬。‎ ‎  在老师和家长一次次的鼓励中,孩子局部的成功积累越来越多,自信在心灵中占的比重就越大。慢慢地他真的变了,还当上了小组长。‎ ‎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多次反复。每当这时,我总是就事论事,绝不对整个人做消极评价。针对他进步中出现的新问题,我经常给他布置特殊作业,比如:“一个月内在班上交两个真心朋友、和爷爷住一个星期……”‎ ‎  在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培养下,李唯实同学的自信心强了,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强了,成了一个快乐的“好学生”。‎ ‎  在教育一个个“特殊”孩子的过程中,我提高了在班级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  当教育变得充满智慧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巧妙的引导孩子,而不空泛的讲大道理的时候,教育便不成问题了,它是一种哲学,更是教育者的人生乐趣。这时我们就能把班级从一个集合体培养成一个目标高远、团结向上、行动一致的优秀班级,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我们的用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成为明天的太阳。‎ ‎  ①②引自工商出版社王志刚《21世纪教子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