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体育矫正方法探究
体育论文之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体育矫正方法探究 摘要: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矫正学生心理困惑,帮助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 心理问题 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首次写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新体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身心的发展变化很快,在学习和生活的健康成长中常常存在思想困惑、情绪疏导、保持心理平衡、内心和谐等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20%——32%的中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失控、心理危机。加之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也波及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引导并加以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或性格缺陷,作者通过师生问卷调查、科任教师座谈、重点学生的跟踪观察、家访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掌握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本文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锻炼改善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做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学习类方面常见问题: (1)自负心理。有这种心态的中学生,表现出一种过份的高傲、自满。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中长跑等项目的体育锻炼,磨炼意志,锻炼毅力,经历磨难和挫折教育,养成“自尊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满、自觉而不自私”的心理调适方法。 (2)学习厌倦感。这种由于长期不间断学习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反过来又再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要通过转换兴趣来唤起其参与集体活动(如打篮球、跳校园集体舞等)的热情,让其在集体活动中享受到喜悦、美好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消除厌学情绪。 (3) 自我失败感。它反映了中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的心理倾向。这种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中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运动可以改善人的情绪。一个人亲历体育运动时,会产生各类感情刺激和情感体验,要善于在运动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鼓励学生的动力,在这种良性诱导下,学生会逐步找回自信,就会感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 (4)自卑心理。也是一种胆怯心理,指的是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尊自信是学生对现实状态的内心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中学生应对社会、迎接未来挑战和承担风险的一种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应对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健康心态。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快乐情绪体验,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热情,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和谐、完善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有同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爱好的满足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信心。其次,调整认知方向:自我形象定位的高低影响着自卑程度,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自我形象进行正确定位,从自身条件(如身材灵巧善于跳校园集体舞)的优劣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挥身体条件(如身材高大、擅长于打篮球)方面的优势去赢得自尊心。再次,“优点轰炸”:如:百米成绩好,让人羡慕;篮球场谁上善于理解他人意图,这些优点对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了的自信大有裨益。 (5) 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在各方面的期待与压力之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会造成食欲不振、失眠、思维迟缓,严重的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弱。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积极促进体育活动缓解心理压力。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能改善睡眠,改善食欲,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开阔视野,增强体质,逐步消除心理压力,达到内心的平稳与和谐。 (6) 偏科:孩子形成偏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学科的好恶不同。二是老师的影响。三是错误观念的影响。要让孩子在运动中体验成就感。老师和父母要帮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心态。指导孩子通过体育活动改变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引导孩子身心 全面发展。 (7)要让学生学会释放,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要学会在运动中转移思想压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如打球、跑步、听歌、玩扑克等,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不完美的个体的现实,不论是学习还是体育活动都要与人和谐相处,通过努力化解自身缺点对思想所造成的压力,学会和自己比较,人最大的惰性就是战胜自己。应该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己,关注自己是否达到教师与学科的要求,学习方法和锻炼效果是否比以前有进步等。 二、中学生的主要情绪特点: (1)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需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己的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体育的亲和力和内聚力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朝着积极的心态转化。 (2)情绪反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且强度大:中学生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一是欢乐、二是焦虑,欢乐是由于生命力的活跃所致,焦虑是由于学习负担所致。积极从事体育锻炼,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行为的自我激励有着特殊的“催化”作用。 (3)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有的爱动,有的喜静,有的易怒,有的易悲,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千差万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的发展空间和不断开发心理素质教育途径的有效资源。 (4)常见问题:一是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意志消沉、过度苦闷。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诸如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等项目的锻炼,这些项目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容易在练习过程中产生兴奋的情绪体验,对调节学生的苦闷心境有积极的缓解作用。二是情绪不稳定 对同学忽冷忽热,对老师家长时亲时疏,学习情绪忽高忽低,心情时好时坏,这主要是因为心里不成熟造成的。在体育活动中如篮球或足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承担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随着球的移动而不停变换,学生的心理感受也随着球队不停波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稳定心理特征的形成。三是强迫症一般表现为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相同的念头,产生重复性的动作,出现轻微的强迫症对学习、生活影响不大,但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痛苦,造成思想苦闷,情绪忧郁。人的情绪不佳时,可以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适度的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它会使人产生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能使学生保持谦虚友善的交往方式,建立和谐的心理稳定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放松身心,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逐步地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四是心理不平衡常常对成绩好的同学不服气,过分注重自己的弱点,产生自卑、羞耻、怨恨情绪,可能会做出一些“出轨” 的举动。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心理平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市场经济也在一部分人群中滋生了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这些负面情绪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说,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呵护与慰藉,由全民健身到健身与健心并重,既彰显了党的人本情怀,也体现了对个体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认识的深化。 三、应试类存在的问题 焦虑的产生 焦虑是人们对当前活动或未来活动的预想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好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平时多练习,“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从而提高应试心理韧性。引导学生建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成才观: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低。只要尽自己所能努力拼搏了就可以无愧于心,从而坦然面对现实。目前,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观念误差仍然根深蒂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载体的学校体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加强,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有力的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将学生的心理困惑冲淡,减少了不健康心理的干扰。 四、人际关系类常见问题 (1)依附心理。或者叫依赖性心理。往往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或者老一代亲人抚养长大的学生中。 (2)盲从心理。即盲目崇拜,盲目跟随。他们热衷于收集这些“崇拜偶像” 的各种信息,、一味地盲目追求,既影响了学业,又耽误了前程。 (3)人际关系敏感 对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过分紧张敏感,总觉得别人在被后一议论自己,从而产生猜忌心理,不能正常交往。 (4)偏执 过分的固执,不仅是不同意他人的意见、观点,而且对同学疏远。结果在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5)与老师不和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首先,要引导孩子全面客观地看待老师,不要将老实完美化。其次,家长不要冲动的干涉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再次,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的沟通。一是依附心理的产生同家庭溺爱、家长袒护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毅力锻炼分不开。二是盲从心理,这是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对学生,要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现在学好文化知识打好基础、自己有真才实学才是根本。对家长则要对自己的子女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分析,对孩子的爱好要正确引导。特别是对孩子的前途设计要实事求是,最好向有关专家和老师请教,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适合某些特别的素质,如适合就应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去追求;如不适合就要及时转向,做重新选择。 体育是一种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德教育手段和载体,也有助于搭建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通过体育活动融洽同学关系,在交往中沟通,沟通中取得和谐,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五、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1)倾听:让学生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1)约谈家长。2)要设法改善成长环境,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一是尽量让学生以自己过去的成就和经历来激励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做到。二是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门学科的特长,要积极在教师、同学们面前展示出来,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鼓励,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信心,三为自己树立榜样。四是不断总结自己。 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一种社会财富,心理疏导已成为人们家庭幸福和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参数,体育健身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今天,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倍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学生的健康成长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要靠规范的行为来维护和体现,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让青少年养成规范的行为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尊自信、理信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结束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任课老师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要用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要着眼于教育、引导、鼓舞,又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学生的心理和谐。总之,学校、家庭应密切配合,社会重视,共同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