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如何把握教学起点 构建有效课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如何把握教学起点 构建有效课堂

其他论文之如何把握教学起点 构建有效课堂 ‎ ‎  珲春市第八小学     韩丽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测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如何把握和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  一、改善对起点的“不清不楚”‎ ‎  1.关注逻辑起点:系统、细致分析教材 ‎  所谓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逻辑严密,知识间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除了起始课,都存在一定的前沿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大部分数学课前都有一定的相关认知基础。‎ ‎  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的前提。教师必须认识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各类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分布情况需要细致地加以研究,将这些了然于胸了,才能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老师应清楚地知道,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而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距离该课时间已久,所以教学前需要相应地了解学生是否还记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是否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在教学时设计进复习旧知的环节。而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基本上的老师也知道,学生刚刚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逻辑起点,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设计专门的复习环节,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如何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探索面积公式的推导。‎ ‎  关注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才能高屋建瓴地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  2.关注现实起点:切实、深入掌握储备 ‎  所谓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数学学习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广泛联系的数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生活中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现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课外书籍、电视、电脑等传媒的影响;重视提前教育的父母的帮助;学生自己在生活、玩耍中的感悟等等,都让学生储备了一定知识基础。‎ ‎  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前,学生已经玩过各种形体的积木,有不少学生已经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对基本特征已经有初步的感知,能很快地区分不同的形体;在学习“可能性”之前已经有过从口袋里或书包里拿东西的经验,知道如果没有装进某一种东西就不可能摸到它,如果装进好几样东西就可能摸到其中的一样;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会完全相同等等。学生获得的一些“前数学经验”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不清、错误的,但这些关于数学的朴素的认识,都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学生的数学学习。‎ ‎  教师需切实、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纠正、完善、提升已有的认识,实现从粗浅的生活经验向深入的数学理解的过渡。‎ ‎  3.把握大众起点:让学生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成为可能 ‎  班级授课制下,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大众起点,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事实上,区域、班级、年龄、数学教师相同的情况下,班级里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起点都处于相当的水平。‎ ‎  对于一节具体课来说,老师需要了解: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哪些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的?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大部分人是不会的?所教授的知识中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通过合作与讨论是可以达成目标的?哪些需要老师引导与点拨?了解大众起点与相关的学情,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内容应重点进行引导,从哪个地方入手比较好,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全体参与并全程参与。‎ ‎  4.把握个体起点:让教学顺利与精彩成为可能 ‎  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起点,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个体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一般都有深刻感受:大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 ,尤其是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而后三分之一学生,其接受新知较慢,其现实起点往往又低于逻辑起点。‎ ‎  比如教学“体积与容积”,我采用“乌鸦喝水”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当学生说到因为石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时,然后提问:“谁知道石头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什么?关于这个你还了解了什么?”优秀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精彩的讲解完全不亚于教师,而个别后进生我则让他们模仿说说什么是书本、铅笔盒的体积,在动作的比划与多次反复的模仿中,他们也顺利地理解了体积的意义。‎ ‎  二、力求起点把握的“不偏不倚”‎ ‎  蒙台梭利说过:“‎ 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不仅造成学校教育的偏差和整个教育体制的误导,更导致社会采取一连串完全错误的行动。”同样道理,教师习惯于主观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自以为正确。如何缩小对起点的判断与实际的现状之间的差距,做到客观、准确,力求做到“不偏不倚”?除了内在的思考外,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付诸于外在的行动来实现自己对学习起点的把握。‎ ‎  1.备课前下足功夫 ‎  功夫下在课前,切实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后,教师才能做好课堂教学的充分预设。‎ ‎  (1)认真开展前期调研 ‎  在新课教学设计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的形式进行前期调研,并通过细致地分析调研数据,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起点。‎ ‎  如,笔者在执教《体积与容积》前,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份前测表。‎ ‎  调研对象:五(2)班50位同学 ‎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认识情况 ‎  调研内容:‎ ‎  1、你知道体积和容积吗?如果知道请说说它们表示什么?‎ ‎  2、说说你见过体积最大的物体是什么?‎ ‎  3、你知道一个玻璃茶杯,它的体积与容积谁大吗?‎ ‎  4、请你比划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 ‎  5、生活中你见过容积的单位吗?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  通过前测试卷,我发现学生10%的学生对于体积与容积的认识是到位的,60%左右的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意义认识有模糊的认识,但都基本不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单位,30%左右的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认识处于“零起点”。鉴于此,我抛弃了将意义与单位融合到一个课时进行教学的想法,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到意义的理解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上。这种前期调研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并具体了解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的差异分化程度。‎ ‎  (2)理性分析前沿作业 ‎  大部分新课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逻辑起点,教师如能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前沿作业的情况,掌握学生作业中的第一手材料,就等于摸清了学生的“家底”。它包括:分析学生前沿知识哪部分掌握得比较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部分是薄弱环节,需要怎么弥补;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学习新知识必须的前沿知识技能,多少学生的储备还欠火候等。‎ ‎  2.上课时随机了解 ‎  除了课前下足功夫,真正高明的教师还能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随机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学习起点把握方式。‎ ‎  (1)课始巧妙导入探测 ‎  教师不可能做到每节课前都认真开展调研、理性分析学生的前沿作业,尤其当你面对的是别人班级的学生或需要临场发挥教学水平,这时候,新课的导入环节就成为探测学生学习起点的最好时机。‎ ‎  对于概念课、空间领域等教学,有的教师会开门见山地进行探测。如上课时直接问:“关于XX,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整理和补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对于计算、解决问题等部分内容,高明的老师常常使用“尝试教学法”来探测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新授学习的内容讲解前通过“老师不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做一做”实施探底策略。‎ ‎  (2)课中敏锐捕捉信息 ‎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会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测,敏锐地捕捉学生在问题回答及练习中所传递的学习起点信息,从而及时地对教学过程作出适当的调整。‎ ‎  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首先是通过两道复习题:8+7  12+34,进行第一次学习起点的探测(探测学生的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掌握程度),结果表明:所有学生都计算正确。根据学生这一逻辑起点状态,我跳过原先准备的另两题类似题目,直接出示了37+48这一例题,以“你知道答案是多少吗?试一试”‎ 进行第二次学习起点的探测(了解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现实起点),结果表明:学生基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能对自己的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如:37+40=77,77+8=85;30+40=70,7+8=15,70+15=85;笔算方法(略)……根据所探测的学生的现实起点,我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了竖式计算中,个位满十怎么办的问题。然后我通过解决“商场购物”问题进行第三次学习起点的探测(了解学生能否迁移不进位加法的策略解决进位加法的现实问题),探测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超出教材编写者的估计,于是我果断地将后续学习的连加问题提前到这一课时来完成。‎ ‎  能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的老师不会想当然、主观臆断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会在教学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选择适当的方法探测学生的真实起点,尽最大努力做到起点把握的“不偏不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