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音乐之“情”魂--观摩《金蛇狂舞》的思考
音乐论文之音乐之“情”魂--观摩《金蛇狂舞》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建立良好的教与学关系,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有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学期观摩了音乐微型课评比,有感于《金蛇狂舞》一课的一些不同教学设计,反思如下: 二、案例描述: 案例1:不注重学生情感的设计。 师:《金蛇狂舞》是聂耳在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的民乐曲。乐曲为三段体结构,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全曲长2分20秒,形象的描绘出了江南水乡人民在五月端午节时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让我们来听一听,感受一下赛舟的热闹场面。 生:听,感受乐曲的热闹气氛。 师:第三段采用“螺蛳结顶”旋法,上下名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再听。 反思:这种教学设计是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省心”地沿袭了传统的方法。而这种没有学生情感参与、体验的课堂,只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案例2:不把握学生情感基点的设计。 生:听,感受音乐的情绪。 生:(讨论)乐曲很热闹,情绪非常欢快…… 师:对啊,《金蛇狂舞》这首歌表现了端午节舞龙灯、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同学们想不想用动作来表现它欢庆热闹的节日。 生:想。 师:那就请你们到中间来吧,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可以几个人合作表演。 反思:课改后,许多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初略一看,这节课教师似乎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细细想来,教师太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向与度的把握,忽视了用音乐魅力来激起学生情感参与,最后出现脱离音乐的律动,乱成一片的现象。案例3 欣赏微型课比赛片断 ①出示琵琶独奏和民乐合奏两首乐曲,让学生比较聆听,感受乐曲气氛。让学生找出乐曲中锣鼓这两种乐器最能表现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 ②出示主题旋律,通过学生喜爱的锣鼓对击,师生对答等形式,学生在音乐中了解“螺丝结顶”、“对答呼应”的创作特点。 最后,综合游戏,学生分成锣鼓两支龙舟,并指明击鼓和击锣队员,音乐开始由学生自己创编的动作,合着节奏“赛龙舟”,当乐曲进行到主题音乐时,锣鼓互击助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兴趣昂然,尽情尽兴地把乐曲热闹欢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分析:在本节课的教法中教师始终贯彻以“听”为本,以“情”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聆听、学会表现。在学法中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聆听→感知→理解”这样三步走的学习方法,并采用对比式听赏、结构式听赏、主观式听赏等教学手段,借助语言文字,动作,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情感与乐曲情感的共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主流。 三、争议与讨论: 1.燃情是关键,运用哪些手段来点燃?(以境染情、以情生情、以评促情、妙用批评激情)。 2.如何适时适当地抓住学生的“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把握这个“度”? 3.怎样让“酿情”这个过程自然、流畅,达到最后的真情流露。 四、体会与感受: 1.以境激情,情境交融。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由此看来,音乐情感的启迪需要一个着情点,激情就从这个“点”上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流露。片断三中,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展示了一张张舞龙灯、赛龙舟、吃粽子等图片,立刻调动了学生好奇心理,展示熟悉的一幕。“我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有几只队伍在河里赛龙舟,河两岸的人都在呐喊助威,场面很热闹”。“我们村里舞过龙灯,看的人可多了”。在回忆、交流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喜庆热闹的端午佳节,跃跃欲试,想去赛一赛龙舟,舞一舞龙灯。 2.以点导学,以学入情。 在新教材中,低中段的欣赏内容以管弦乐、钢琴曲、打击乐器曲为主,而且乐曲一般都长达3-5分钟。这对于低中段年级的学生,只靠他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很难自己去体会一首乐曲,这里教师就应找准乐曲的切入点,以点带面来了解乐曲,如《快乐的啰嗦》可以从乐曲的主题入手,《老虎磨牙》等打击乐器曲,可以从认识了解民族乐器入手,《铁匠波尔卡》等可以从一个音色--“三角铁发出的打铁音响入手” ,《金蛇狂舞》(三),从重点入手来分散难点。教师从学生喜爱的儿歌《庆端午》切入,在帮助学生了解了“螺丝结顶”“对答呼应”的基础上聆听音乐,学生既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又找到了乐曲的主题音乐,还感受到鼓、锣互击所营造的热闹欢腾的气氛。这样随着学生对乐曲认知的加深,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一步步进入了情知互促的意境。 3.多官参与,趣味解情。 皮亚杰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如果反复单一的聆听,不仅会使学生的听觉过于疲劳,而且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激情也随之淡化。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渠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因此教师运用“唱、动、想”等方式,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金蛇狂舞》(三)中,教师出示了音乐的主题旋律,在范唱、对唱中熟悉旋律,再加入锣鼓互击的形式,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端午节欢快热闹的节日气氛,还把主题旋律深深地印在记忆中,当再次欣赏时,他们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4.以合促学,互动达情。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金蛇狂舞》(三)中,教师最后通过综合游戏,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赛龙舟比赛。教师作为一个指挥,一个裁判融入学生的活动中,音乐响起,锣鼓两队以自己独特的划船动作随音乐律动,当主题音乐出现时,锣队击掌呐喊,鼓队拍凳应答,口中不时哼唱着乐曲的旋律,此时的课堂,完全成了音乐狂欢,龙舟飞舞的场面,学生神采奕奕激情飞扬,个个都全身心的投入于音乐表演中,释放了酝酿已久的情感,音乐课堂达到了顶峰。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教学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欣赏教学的“纲”;抓住了“情”,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的胜券;抓住了“情”,也就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