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论文之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陈俊雅 付玉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小学生一旦处于动的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性火花,因此,语文教育提倡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儿童潜能。针对低段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语文课堂就是儿童潜在的创造思维得到适时开发的重要基地,怎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力呢? 一、对“在课堂中培育学生创造力学习习惯”的几点认识 1.培养学生创造力学习,必须符合小学生创造性 发展的年龄特点。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利于 发展创造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对 创造性的发展产生一种自觉的需要和倾向,为今后的 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强调创造力的培育。符合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特点的。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而课堂学习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主要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所以我们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力时把主要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放在课堂内的学习活动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另外增强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得以经常的反复的操练,并且也只有通过课内培育,才能使学生在创造能力的发展上得 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使其逐步成为学生的自学 的需要和倾向。 二、搞好培养创造力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方面,我们要做三项工作: 1. 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课堂教学目标观念的转变和对学生学习行为评价观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二年级语文的王伟琼这学期一开学对学生说: ”过去王老师上课看谁坐得好,谁坐得好就表扬发给小红星。这学期老师要看谁问题提得多,脑子动得 多,老师就表扬他,给他发小红星。“还有老师向学 生提出,要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 发展的场所。 2. 重视教师创造力的发展。 (1)、学习创造的理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角色的转变已由”一桶水“向”不息的河流“转变。为适应当今教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不断在教学创造上动脑筋,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此,我们在每周三组织业务学习,开展研究性活动。每天阅读一本以上教学月刊,并在周三业务学习时进行交流讨论。 (2)、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低段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开展课堂,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开发。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把握住”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 (3)、通过随堂听课发现教师教学方法上的点滴创新,就在全校或教研组内进行发扬讨论。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之际,我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最容易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一节好课是在教师不断反思中创造出来的。今天的新课程提倡创新发挥,就给教师提供了挖掘潜能的好机会。”汉字开花“就是老师们的一种创造,深为学生喜爱。 3.研究评课指标,有利于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 养。在我们制订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指标中,明确提出:”能讲练结合及时反馈评讲,并给学生有灵活安排的时间“;”能重视思维培育,重视教学取长补短听指导“;”能教学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学生能大胆质疑问难,积极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 面广,课堂气氛活跃“等。 (二)学生方面我们做的工作: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人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对所有学生都要一律平等,并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生,在认识到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1.培养提问的习惯,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培养提问的 习惯,不仅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肯问,不敢问,更重要 的是要解决学生不会问的现状。因为从学生实际情况 来看,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主要的是不能发现问题。某位老师与班上的一个非常内向但又有上进步的学生约定,上课时,该生有把握回答问题请举手,没信心回答请举左手。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举手中,该生获得了一次次锻炼机会,树立了自信心,终于在课堂上勇敢地挺起了胸膛,抬起了头。 2.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创造的基础。通过观 察一方面可以发现问题,产生创造的欲望;另一方面,更大量的是通过观察能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表象 ,为进行联想和想象提供生动的材料。如给《拼音4》中区别d 、t的发音方法,许多教师都先经初步教学之后,设计一个”小实验。取一张薄薄的纸。轻轻地发这两个字母的音。让学生观察这竖着的纸片有什么变化,从变化中猜出发音字母。学生通过用小眼睛观察,小嘴表述,只趣浓厚,印象深刻,收到了理想效果。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直观演示,实验过程,电视录像和 创设的情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3.培养独立钻研,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创新的 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习惯,我们积极 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我们提倡在课堂中 老师不要一提出问题,见到有人举手,就请人回答,而是要留一些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想一想、动一动,遇到有不同的意见老师不要急着表态,有时甚至可以不表态,让 学生去独立思考。如《吹泡泡》课,学生最喜欢,课始,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让大家一起来吹泡泡,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漂亮。”然后,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吹泡泡的行列。老师 边吹边建议:“过一会儿,我们来说说泡泡像什么,泡泡会飘到哪里去。看谁说得最精彩!”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的兴奋点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说泡泡上:“我的泡泡像一串珍珠,一会儿飘到了妈妈的脖子上。”“我的泡泡像五彩缤纷的小气球,一会儿飘到了天上和小鸟一起游戏。”…… 4.培养联想和想象的习惯。任何创造、创新都是从联 想、想象开始的。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和创新。想象就是创造、联想和想象是右脑的功能。培养 学生联想和想象的习惯是解放学生的右脑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特别看重自己的才能,喜欢憧憬末来,想像末来。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时常去刺激学生的想像力,唤起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合理想像,虚拟成文,以激发其一定的成就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旦有了“需要表达”的情境,自然会展开联想,很流畅地倾吐。二年级学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讲,白 云、蚂蚁、树的年轮是大自然的语言,学生联想到鱼浮上水面,蜻蜓低飞。树叶的稀疏,日月的更替也是大 自然的语言。《第二次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续集》,编童话,编童瑶等等,都能段练学生 思维捷性、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在游戏中合作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低年级年级的主要任务,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的游戏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课堂中开展教学合作游戏,既是幼小晃接的需要,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能严格遵守规则,维护集体的利益。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学会宽容他人,与人竞争,与人合作,养成一种受益终身的习惯。并且,当学习和游戏有机结合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其中,自觉承担学习任务,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如陈俊雅老师在教学《拼音9》中给韵母“ui”标上调号时,运用戴帽子的合作游戏,让学生主动探究“i u并列标在后” 的标调规律。准备:每组准备四张韵母卡片ui,并装在小信封里。自带蜡笔。教学ui的读音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标一标ui的四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发现,ui的标调和ai ei不一样,自然而然地渗透知识。再如一年级的周美芬老师在教学认读《小小的船》一课的生字时,运用了摘星星的游戏。准备:布满星星的小黑板。学生先小组合作认读,然后上台摘星星,还可以组词。这样,能使课堂变得丰富而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创造中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的价值。 (三)家长方面的工作: 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提倡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不要光看成绩,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明白关心于女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实,语言本身是个多层面,立体式的信息载体,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去想象。在悟中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感就是在对各种作品的反复”涵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意蕴,进而形成他们心灵中的一种积极创造力量。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大科学家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的创新思维,民样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求于,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必须坚持渗透性原则,使其”有意、有机、有序“地渗透到长期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野教师创新教育的意识要强,要克制乞掘并利用好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确”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积累。“有机”即必须将创造教育的内容与文字教材在教学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落实,而不能割裂。“有序”即创新教育不可随心所欲,而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进行,不能急于求成。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