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关于研究生助困问题的探讨
班主任论文之关于研究生助困问题的探讨 【摘 要】研究生经济困难问题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产生的,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分析研究生经济困难状况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研究生助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做好经济困难研究生帮扶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 助困 对策 受社会环境、就业形势、学习愿望、个人发展取向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缴费上学不断推进,由此引致的自筹经费研究生经济压力问题逐步凸显,尤其是本科时期就贷款上学的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加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国家、银行和其他社会力量,由于受固有习惯、传统观念等影响,仍未将经济困难研究生纳入帮扶对象。在一些学校声誉好、科研实力强、研究生创新潜力发挥好的知名高校,由于其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研究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缓解。但是,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受自身总体实力和发展阶段的制约,研究生资助体系尚未全面形成,针对经济困难研究生的扶持措施由于观念、机制等因素也未完善。充分认清新形势下经济困难研究生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于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经济困难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课题组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校研究生的经济状况作了个案调研,发现部分研究生存在经济困难,并引发了一系列隐患与问题。 1、经济困难直接导致弃学、缓学 在研究生新生报到过程中,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因经济困难而弃学、缓学。在我们的调查中,2006年因学费压力过重或者由于其他经济问题而放弃学习的有11人,因同样原因先参加工作或者待业在家而申请缓学1年的有7人;07年由于经济问题而弃学的有10人,申请缓学的有9人。两年中,由于经济问题而弃学、缓学的研究生占该年度新录取研究生总数的2%左右。 2、经济困难研究生群体构成 被调查研究生中,家庭所在地在城市的占51.3%;在农村的占48.7%,其中家庭所在地为贫困地区的占25.4%。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研究生占12.8%,月平均支出在300元以下者占14.7%,在本科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占18.3%,三者的比例在15%上下浮动,并呈一定关联性。我们认为,这部分研究生应该属于贫困生的范畴。通过进一步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农村低收入家庭和下岗职工家庭的研究生群体中,由于父母因病因灾亡故、或者亲人常年因病治疗、或者兄弟姐妹一并求学等原因导致经济十分困难、面临退学压力的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的2%~5%左右,这部分研究生应该属于特困生范畴。 3、研究生的经济困惑与心理需求 2007年,被调查高校的自费研究生达到510人,占到该校全日制研究生15%。在自费生学费缴纳调查中,18.6%的被调查者基本难以缴纳,9.4%需要分期缴纳;完全依靠贷款缴纳学费的占7.7%,需要部分借款缴纳学费的占28.0%。认为困扰自己最大问题是经济压力的研究生达到20.2%,当研究生感到困难无助的时候,首先想到朋友的占44.2%,首先想到父母的占31.6%,有72.2%的研究生希望导师适当发点补贴,以便省下兼职时间用来学习。有48.6%的被调查者认为最好的资助方式是设置校内勤工岗位,有14.7%的被调查者认为助学贷款是最好的资助方式。 对被调查者对于建立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完善资助的制度,要本着“公平、公正” 的原则,将资助真正落实到实处,让每个贫困生得到帮助;二是要让贫困研究生自食其力,增加校内外兼职的机会;三是兼职岗位要尽量与受资助者的专业相关;四是要以勤助优,以研究表现和成绩来差额资助;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现在物价上涨,应适当增加国家补贴的额度。 二、研究生助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问题 一是认为在社会群体的构成中,研究生已经是一个处于相对优势的群体,对我国社会的总体现状而言,研究生不应该纳入困难扶持的对象。二是认为研究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研究生在报考前对自己选择就业还是读研有充分的选择,对自己的前途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和综合评估,一旦选择读研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认为研究生每个月有固定的普通奖学金,如果根据自身的情况合适地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或者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基本上能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以上种种观点表明,研究生经济困难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机制上的问题 一是国家助困体系没有覆盖到研究生。针对本专科生,国家实施“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建立了完善的“奖、勤、贷、补、免” 体系,以被调查高校为例,2007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20%以上,基本解决了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而研究生不在此资助范围之内。二是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比例小、额度底。以被调查高校为例,本科生优秀奖学金获奖面达到34%,而研究生的获奖面只有13%,而且一等和二等奖学金的奖金额分别只有2000元和1000元。三是金融支持系统不能适应研究生需求。从助学贷款来看,银行面向对象是自费研究生,不能满足经济确实困难、经济负担重的公费生的需要;同时最高6000元的贷款额度,难以解决自费研究生每年9000元的学费。 3、措施上的问题 学校对于研究生资助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从自费研究生缴纳的学费中提取5%建立助困专项基金。但由于研究生缴费情况不理想,提取的额度有限。以06年为例,实际提到的资金只有4.5万元,只对41名特困研究生进行了每人1000元的补助,并对3名突发性事件贫困生进行每人1千元的临时性补助,受益面不足在校研究生的1.5%,也不足经济困难研究生群体的10%。二是学校每年拨20万元设立了研究生助管专项资金,06年和07年各有28名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受益面不足在校研究生的1%。三是部分导师给从事课题研究的学生发放科研补助,但是学院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存在很大不平衡,部分研究生没有任何补助可言。此外,一些企业虽然在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但是主要对象是本科生,研究生基本上没有机会。 三、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的对策 研究生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群体。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年龄结构、学缘背景、个体经历和家庭状况差别更大。他们的入学动机、社会知识、思想道德也复杂的多。他们的研究任务重、学习压力大,面临的就业、经济、情感、家庭问题更为突出。化解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压力、减少避免因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其他问题,将他们培养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成为当前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助困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把握各种影响因素,全方位采取措施,系统扎实地推进。 1、转变观念是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的前提 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处于适度增长时期,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基数越来越大,经济问题已经对该群体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阻碍其完成正常学业。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精英人才的重要来源,在当前优先发展教育、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绝不能将读研仅仅视作一种大学生的时尚选择,或者将读研简单地视为对现实困难的逃避,从而将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归结为咎由自取。面对经济,人有强弱之分;面对理想,人无高低之分。一些研究生虽然经济困难,但他们仍然理性,面对求学与就业,他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艰苦博弈,而最终还是坚守住了理想,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来剥夺贫困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权利。人们应该怀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意识,怀着对一个求知者享受教育权利的充分尊重,怀着对身负经济重压仍坚守理想信念的人的由衷敬意,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安心顺利地完成学业。 2、加强思想教育是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的基础 尽管目前研究生中经济困难群体越来越大,多数研究生从学校到学校,接触社会少,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群体,应该对现实充满理性的判断,对未来充满足够的信心,应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我们应该把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意识转换为实际的行动。一是导师要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仅在业务上要指导,还要做好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向导。二是要重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落实编制,提供政策支持。研究生辅导员不仅仅是事务的执行者,而且是思想教育的协调者。切实通过研究生辅导员,一方面与导师、负责研究生工作的主管领导、研究生秘书等一起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认识、学术抱负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通过交朋友与研究生谈心、宣传政策、做好桥梁纽带,帮助研究生理性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正确应对自身的压力。三是积极开展研究生的科技学术活动和精品文化活动,推进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和内心和谐。四是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研究生的思维心智模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抵抗逆境的能力。 3、健全资助体系是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的根本途径 研究生和本科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研究生的资助体系也必须与本科生有所区别。首先,研究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通过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来获得相应报酬,是解决研究生经济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如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基本都有800~1000元甚至更高的月收入,北京大学可为60%~70%的研究生提供三助岗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月收入分别可以达到460~600元和800~900元。但绝不是所有研究生均享有这种机会,不同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专业之间、导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三助”制度的改进、受益面的增加,只能随着培养单位学术声誉的提高、科研实力的增强逐步得到改善。其次,银行的贷款资助应该覆盖到所有研究生,并且贷款的额度应该能够达到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限度。第三,政府的帮困政策应该覆盖到研究生。分配一定比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名额给确实有困难的研究生。尤其对一些有志向、有意愿从事基础研究领域或者艰苦行业和地区工作的经济困难研究生,给予提供特殊奖学金或者减免银行贷款,为他们继续深造免除后顾之忧。第四,社会和企业也要关注经济困难研究生,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助学金。第五,学校也应该丰富优秀研究生的奖励内容、扩大优秀研究生的奖学金比例和额度,激励研究生个性化成才。 4、充实助困基金是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的有效渠道 在现阶段,建立健全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绝不是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能够仿效实施的,它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所有工作必须从切实为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为始发。对于一般院校而言,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最紧迫、最现实的是要建立完善研究生的助困基金,以突出化解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学校要落实对研究生助困专项资金。对于按比例提取自费研究生学费来建立专项基金的做法,要建立有关部门、学院联动的研究生收费制度,按时收取学费,一方面使专项资金落实,同时提前化解因毕业时欠费引发的矛盾。二是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企业资金的引入。三是要引导部分导师转变观念,发挥研究生在科研和教学中的生力军作用,并尽可能给予适当资助。同时学院在分配招生名额时要考虑导师的能力,对于比较困难的导师要限制招生。 5、加强管理是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的关键 要高度关注和关心经济困难研究生群体,避免认为研究生思想比较成熟、自我管理意识较强而忽略管理的片面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将研究生管理本科生化。一是要积极推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网络。二是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素质,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和人文素养,及时发现研究生的困难和困惑并给予指导,防止因经济压力而引发其他问题。三是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技能,既不失之于宽,也不失之于严,对研究生管理规之于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因工作粗糙而引发不良情绪、激化矛盾,使研究生在人性化管理中感受到温暖和温情,缓释内心的压力。四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工作预案,实施研究生思想动态的报告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干预。五是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组织的作用,畅通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情况,保证每一个在校研究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作者简介:励立庆(1976-)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筹)讲师。施鹏程(1976-)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筹)助理研究员。赵敏祥(1962-)男,浙江嘉兴人,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筹)研究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