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研读“课程标准”是必不可少的。2022版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自认为一直认真学习,积极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事实上,作为一名课外培训的老师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自由的选择我的教学内容。所以我认为研读课程标准实在很重要,至少可以做自以为的有的放矢。

  今天来谈一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吧。

  《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了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要求。

  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外壳。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孩子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更是孩子激发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如果我们纠结于语文的表现形式而忽视语言内涵、文化生成、思想情感的话,那么工具性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反过来却不一样,当我们关注了语文课程中的语言内涵、文化底蕴、思想情感,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眼界的扩大,那么语文的实用性问题或许也能有所提升。

  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人文性才是语文的灵魂,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语文的工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孩子语感、发展思维、陶冶审美、积淀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发展孩子的语文思维

  好多专家对语文思维做了解读,比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等等。专家的话总有专家的道理,不过可能一线的老师能力不及,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其实我以为发展语文思维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看到文章、诗句会去想“为什么要写这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可以换一种形式”来写。当一个孩子面对文章时会主动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时,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

  认真研读汉民族文化的人都知道,古典诗是含蓄的,有时候就是“羚羊挂角”,似乎无迹可寻,但这就是文学的趣味所在。当我们真正会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她的“玲珑剔透”,感受那种“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的美,体会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趣。久之,也便学会了这种语言形式,审美情趣也会变得优雅而富有意趣。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或许比其他学科更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在文字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评价美,然后在生活中去创造美,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必须去做的。

  有个家长说,有一天她在镜子前梳头,发现了几根白发,刚要感慨一番,边上的孩子随口淡淡的来了一句“鬓微霜,又何妨?”当然这是苏轼《江城子》中的句子,不过从孩子口中我们除了忍俊不禁之外,不也能说明了孩子有了对美的崭新认识吗?

  汉字是方块字,笔画的变化美、线条的质感美,结构的和谐美、字间的包容美、章法的布局美都是审美。我们注重孩子的书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但事实上从我们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握笔的姿势,还是书写的态度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来纠正,其实这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研读“课程标准”是必不可少的。2022版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自认为一直认真学习,积极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事实上,作为一名课外培训的老师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自由的选择我的教学内容。所以我认为研读课程标准实在很重要,至少可以做自以为的有的放矢。

  今天来谈一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吧。

  《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了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要求。

  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外壳。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孩子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更是孩子激发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如果我们纠结于语文的表现形式而忽视语言内涵、文化生成、思想情感的话,那么工具性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反过来却不一样,当我们关注了语文课程中的语言内涵、文化底蕴、思想情感,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眼界的扩大,那么语文的实用性问题或许也能有所提升。

  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人文性才是语文的灵魂,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语文的工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孩子语感、发展思维、陶冶审美、积淀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发展孩子的语文思维

  好多专家对语文思维做了解读,比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等等。专家的话总有专家的道理,不过可能一线的老师能力不及,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其实我以为发展语文思维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看到文章、诗句会去想“为什么要写这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可以换一种形式”来写。当一个孩子面对文章时会主动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时,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

  认真研读汉民族文化的人都知道,古典诗是含蓄的,有时候就是“羚羊挂角”,似乎无迹可寻,但这就是文学的趣味所在。当我们真正会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她的“玲珑剔透”,感受那种“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的美,体会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趣。久之,也便学会了这种语言形式,审美情趣也会变得优雅而富有意趣。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或许比其他学科更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在文字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评价美,然后在生活中去创造美,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必须去做的。

  有个家长说,有一天她在镜子前梳头,发现了几根白发,刚要感慨一番,边上的孩子随口淡淡的来了一句“鬓微霜,又何妨?”当然这是苏轼《江城子》中的句子,不过从孩子口中我们除了忍俊不禁之外,不也能说明了孩子有了对美的崭新认识吗?

  汉字是方块字,笔画的变化美、线条的质感美,结构的和谐美、字间的包容美、章法的布局美都是审美。我们注重孩子的书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但事实上从我们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握笔的姿势,还是书写的态度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来纠正,其实这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