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强化语言功能,开发语文潜能。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情意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语言学习、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凭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学习,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充分发挥语言的思维功能,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启发思维,形成联想、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意功能,整体感知课文,明晰“情节”,品读语言,反复体验,启动情感,陶冶情感,培育学生创新的情趣;充分发挥语言的审美功能,品评语言,培养语感,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增强语言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语文教学要遵循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充分发挥语言功能,开发语文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言的功能是多维的,它包括语言和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蕴涵情感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充分发挥语言的这些功能,可以使语文教学定位在“语言”本身,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一、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大纲》中也给语文定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生活、工作,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亦可以理解为逐步掌握语言表达功能的各种可能方式的过程,语言是在交际活动中学会、运用和发展的。”(韩礼德)从语文学科来说,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 1.创设教学语境,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口语交际训练。 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种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熟悉这首古诗。老师依次扮演妈妈、哥哥和耳聋的奶奶,而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与他们进行听说、问答等交际训练,以此来温习《草》的学习内容。这种把学习内容寓于口语交际训练中是有创意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又如于永正老师围绕“看手帕上的图说话,写话”这个中心,设计了“当顾客-买手帕”“当推销员-说手帕” 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比如,新年到了,可创设这样的交际语境,让学生用电话给老师、同学、亲人拜年,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祝福的话也就不同。再如,建国50周年时,为了了解国家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们当小记者,采访爸爸、奶奶或邻居,学生积极性很高,这不仅进行了口语训练,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孩子们交出了有份量的采访笔录。 2.读解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书面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教师通过课文与学生的“对话”,这种交际是教师与文本(作者)、文本(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际。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是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交际,让学生创造性地读解课文,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适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大胆想象,有效地进行习作方面的练习。如《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有几个比喻句,可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用打比方的方法补充下面的句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有的写:“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天空中挂了无数的明灯”;有的写:“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天空撒了美丽的珍珠”,等等。如教《黄山奇石》一课,在充分学习课文,感受语言,品味语言,体会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课文描写奇石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片断练习,都可以很好地培养进行书面交际能力。 二、充分发挥语言思维功能,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把人们的思维活动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整合起来,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体现思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与思维能力培养同步的。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渗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读解课文,建立语言与思维的“连接点”。 语文学科要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建立语言与思维的联系,使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草原》》一文有这样一句:“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怎么会流动呢?由于学生没有草原的生活经历,一时无法理解,教师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画面:整个草原,翠绿色的草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界线,就像绿色的海洋。绿草在微风中摆动,给人以流动的感觉,文中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成学生的思维材料。 2.品味语言,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引发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激活思维,拓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却“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段话,同时提出:“请根据插图中的火势和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学生被语言、图景中描绘的情境感动了,思维的闸门被打开,纷纷动情地述说着各自的想象。 三、充分发挥语言情意功能,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语言是体现情感的符号,一篇文章通过语言的描述所塑造的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往往会给学生情感的陶冶。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语义、情感是不同的,我们朗读这句话时使用的语气、语调也应该不同,这就是语言的情意功能。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设法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情境,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1.整体感知,明晰“情节”,启动情感。 语文教材大都情文并茂,活色生香。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生活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有的内容丰富,有的情节生动。对于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的课文,我们要整体感知,明晰“情节”,启动情感,激发其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童话用优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有趣经历,课文融知识性、文学性为一体,教学时,应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将学生带入童话所描绘的图景中,让学生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学习语言,欣赏画面,愉悦性情。 2.吟诵感悟,反复体验,陶冶情感。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段落:“大嫂,请回去吧!……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通过对这类生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就能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着中朝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 四、充分发挥语言审美功能,增强学生语言艺术的感受能力 语文教学还要着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培养语感能力。语言是符号艺术,汉语是诗性语言,“富有弹性、富有韵律、组合自由、气韵生动”(申小龙),它词汇丰富、语句优美。语文教学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增强语感,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1.品评语言,培养语感,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熏陶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句话:“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为了写清珊瑚的姿态,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它比作“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给学生具体的感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2.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 ,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此外,语言还附载着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语言有很强的文化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包括文化意识的创新,人文精神的铸造。小学阶段就要有这种意识,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民族发展之本,语文教育责无旁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