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借喻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论文之借喻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部分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等理性知识因抽象、难于想象,教学中又不能带学生实地考察,很难甚至无法直接配合图表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将这样抽象、难于想象的理性知识变得易于被学生理解把握呢?针对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水平,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理论规律性的概括等特点,可用 “借喻法”来解决这一教学中的难点。“借喻法”是指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现象以及经验,进行迁移比较来理解和说明一些很抽象、不易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常采用的借喻手法如下:1.物理演示: 借助简易的实物或人,通过物理手段演示作为 “原型”来引导学生幻想、猜想,发展想象思维,对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形成想象表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及成因。(1)借助人的物理演示:如教学“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时,借用一条线上的三个人,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甲、乙两学生分别为“某一恒星”和“太阳”,教师在黑板前为“地球”且伸出一只胳膊指向学生甲和学生乙。首先以学生甲为参照点,教师在原地逆时针自转演示“恒星日”。再以学生乙为参照点,教师逆时针自转,同时移动脚步绕学生乙逆时针公转一角度(a)来演示“太阳日”。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积极观察,“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可明显地“看” 出。(2)借助简易实物的物理演示。我这里的简易实物不包括地理模型或仪器,它演示所解决的地理难点往往是地理模型或仪器在课堂不易解决的。例如,借助半边涂黑半边涂白的篮球由教师托着转,演示月相变化规律;借助海绵吸水来演示说明《大气降水》中的水汽饱和度概念;借助一揉熟的湿面团,在讲台上慢慢地坍平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软流层的固体可塑性;借助竹片演示“挑扁担”,当弯曲的“扁担”忽然断裂时,出现反弹恢复原来平直形态的现象,说明弹性波即地震波的产生道理。2.数字转换: 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字空间概念,去想象一些抽象的地理数字,使其变得生动易把握。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一节中 “近半个世纪,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约有5万平方千米。”借助学生生活的地区----溧水县和江苏省的面积范围来比较,即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相当于50个溧水县范围,半个江苏省范围。使学生头脑里产生与之相应的新形象,仿佛“看到”广阔的耕地、牧场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沙漠。3.经验迁移: 借助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 “原型”,与教材联系起来去启发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学生会感到惊异、深刻、亲切,有利于地理表象、概念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转变。例如,借助炸药包爆破碉堡的关系教学“震级和烈度”时,学生爱好浓,课堂气氛好。学生易于想象,敢于发言。教师只要用几个问句: ① 要爆破某一碉堡,在同一地方埋炸药去炸,炸药的用量与破坏程度关系怎样? ② 用同样的炸药量放在碉堡的不同部位或在碉堡不同的距离地方,其破坏程度又会怎样? ③ 同样的炸药量去爆破两座结构不同的碉堡,两座碉堡的破坏程度是否一样?学生回答后即能小结出:烈度除与震级有关,还与震中距、震源的深浅、地面建筑物等有关。 “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形成机制可分别借助“船在水中行”和“水流使船行”的现象去理解;借助光在水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去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中的不连续面。借用淘箩在面盆中淘米的现象,理解面盆是“隔水层”,米层是透水层;借助玻璃温室去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借助“坐汽车的感觉”去理解各种天体的相对运动。教师要善于用 “借喻法”,它是我们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原苏联教育家冈渣洛夫所著《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写到“越难把握的教材,就越要求在教学中采取直观的原则。”因为“借喻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直观价值。因“借喻法”突破难点,不仅可以代替教师许多语言,有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节省时间,达到精讲多练、多思的目的;而且可以把地理知识讲活,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爱好。通过借喻,丰富学生的有关感性材料或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而且印象深刻。怎样才能用好 “借喻法”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多观察思考身边的事象,善于发掘出教学中可借喻的事象。如,用教室里几种不同颜色封面的书本演示说明,地层的概念和成因,向斜、背斜的概念和成因;借助教室、课桌凳、人、书等社会环境中的事物,讲解社会资源的概念;用讲台上的粉笔盒演示断层、地垒和地堑的概念和成因等。不断地积累,并按章节整理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可借喻的典例,作为以后教学的资料。其次还应注重以下几点:(1)“量力适度”----考虑被借喻的事物和现象,学生是否可接受。如借助光在水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讲“不连续界面”的概念,是因所教对象都具备了初中物理所学的光学知识。“量力适度”是能否用好“借喻法”的要害。(2)被借喻的事物和现象,与要借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应具有某种相似点。如,流水带动船行与岩浆对流带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原理相似。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纽带。(3)对部分领会性的体验和身边可能注重不够的现象,可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或试验某种现象。如在讲“地震的发生”一节前,布置学生: ① 用竹片或小枝条演示 “挑扁担”; ② 观察家里滚粥锅的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便于教师的课堂点拨。 (4)用“数字转化”和“经验迁移”手段借喻,要尽可能地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形成的表象深刻和亲切。(5)被借喻的事物和现象一定要形象直观,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尤其是“经验迁移”手段的运用。这是用好“借喻法”的灵魂所在。总之, “借喻法”是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借喻法”在高中地理各章节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