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参加课改现场会心得 一、背景分析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二、案例描述 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老师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朋友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情况? 为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C、老人为什么不直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而是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他有什么用意吗?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 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板书:观察-思考-判断 5、继续话题(B) (学生讨论) 答案:因为骆驼的脚印会留在沙漠里…… 6、师:那么按照老人说的方法去做,商人是否找到了骆驼?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果然”可以体会出。 7、比较商人丢失了骆驼及找到骆驼时的心情及对老人的态度。 师:老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 (高兴、感激老人……) 师:那之前呢? (由高兴变生气,甚至怀疑老人藏了骆驼……) 8、有感情地读读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注意标点符号及“说”的几种不同形式。) 9、解决问题(c) 第四环节:暗示问题的导向,萌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学习的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更多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我们所要做的是继续开发学生的隐性思维,开拓创新精神, 师:商人是怎么找寻骆驼的?他可能还会碰到哪些困难? 生:沙漠中有许多骆驼的脚印以至分辨不出;或者脚印被风沙淹没…… 讨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人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会运用知识,又能获取更多的本领?(举例说明) 第五环节:课外延伸,获得更多的知识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遇事要仔细地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愿你们能向故事中的老人学习,做个善于观察,机智灵敏的聪明孩子,为骆驼写一则《寻物启事》。 三、案例反思 本文情节简单,对话多。学生对这类的文章兴趣很高,内容也较容易掌握。教学时老师先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并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课前的提示: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又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根据课前提示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和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解决疑难。最后梳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今后的自主阅读。想尝试在教学中引入MS理念,MS教育操作系统的基本方式中谈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必须学会掌握3-5种的教学方式。其中“基本上课方式”——要素组合方式。指的是,把 “听、看、讲、想、做、动、静”这几种方式组合起来上课 “想、做”这两种方式,属于开放性的、动态的方式,把它们同“听看讲”这样的静态方式结合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课前提示的导读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学生课前提示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到位很及时。如:设计四幅图画,即骆驼正常脚印与跛了脚的脚印,骆驼正常牙印与缺了一颗牙的牙印。创设了情境,再现了老人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使教学难点“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迎刃而解。当学生朗读不尽人意的时候,老师巧用几个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了人物心理和朗读语气。老师自制的卡制表格填写这一设计很好,足见老师花了不少心思,虽然耗时但是已尝试生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有所成。如果每组的表格填写分成两个人填写,就会为后面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这就符合了MS-EEPO有效教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在课堂上组建单元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通过小组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把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学习中大家都是主人翁,没有学习成绩的好坏的差异,只有分工的不同,人人都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老师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课时中,教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习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