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学困生”心理探究及对策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学困生”心理探究及对策 矿区学校,由于下岗、外出打工、留守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较为普遍,我们通常把这部分学生称之谓“学困生”。对“学困生”而言,知识欠缺、学习困难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是导致他们之所以感到学习困难,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比别人低,而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都充分认识到:要想提高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效果,除要求教师端正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科学的管理,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外,更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学困生”学习上存在的不良心理,及时有的放矢地给予心理上的教育和辅导进。使之正确面对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是使这部分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进而达成“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解决“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会学习”是中学生的基本技能。但这恰恰又是“学困生”感到学习枯燥、困难的主要原因。教师如何引导“学困生”逐步发展这种技能,使他们学有所得,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而研究“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等推动学习的心理动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之愉快有效地学习,是解决“学困生”学习问题的关键。 经过与“学困生” 个别交谈、座谈会、抽样调查和问卷等形式,综合分析,我认为:“学困生”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 一、无用心理。“学困生”一方面缺乏理想、信念和长远目标,另一方面对社会实际认识模糊,一知半解,虽然他们对提高自己的学习素质也十分渴望,但由于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和恒心。导致他们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认真作业,检测不合格的恶性循环。 二、畏难心理。“学困生”一般都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全凭一时的热情干事。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萌发自暴自弃的念头。 三、矛盾心理。“学困生”一方面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必须认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缺乏踏踏实实学习的决心和毅力;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块学习的料,另一方面遇到具体问题时,又觉得缺乏学习的才能,一无是处。 四、自卑心理。由于知识基础、智力差异和其他社会因素,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检测不尽如人意,特别有时还遇到同学和老师的冷遇,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形成自卑心理。 五、反常心理。表现为思想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学困生”在高兴时“热血沸腾”,劲头十足,一会儿不高兴了,情绪马上一落千丈,怨天尤人,听天由命,糊里糊涂混日子。 六、逆反心理。由于某件事没有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情、关怀和鼓励,甚至得到不公正的处理,由此和同学、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转而在学习上产生“反感”,放弃学习。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如何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我们教师在从关怀、信任出发,深入了解其认识障碍与情感创伤,进行心理疏导,进行拨动学生心弦的说服教育,进行能使学生奋进的榜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潜能,综合运用道义导向、情趣导向、方法导向等,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增强他们克服消极困难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向正确方向转化。具体措施为: 一、取得信任,奠定“学困生”的心理基础。人是有情感的,“学困生”的情感尤为丰富。为了消除“学困生”的不良心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使其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微笑带进课堂,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善意和真诚的爱,把教师当作知心人,在心理上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由此折射到所教课程上,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辩证教育,调整“学困生”的心理结构。首先,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困生” 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和远大理想联系起来,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法使其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感,得到积极情绪的体会;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他们冷静地审视自己学习的心理行为,认识到学习的艰难性和曲折性,避免不愉快的情形出现。其次,教师必须对“学困生”提出恰当的要求,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进步,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理解和满足“学困生”的合理要求,成为他们学习的贴心人。这样,不仅能引导“学困生”主动调整心理结构和学习行为,还能使“学困生”的兴趣转变为志趣。 三、预测心理,抑制“学困生”心理障碍。要预测掌握“学困生”的学习心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校内经常观察“学困生”的活动,经常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伙伴情况等,多视角多层次地预测和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焦点,从而主动抑制他们的心理障碍,净化他们的心理品质,不断促使“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发现优点,启动“学困生”心理潜能。当今的高中生,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有上进心,教师应从“学困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多角度观察、分析学生,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信任,肯定培养,激励其斗志,使他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技巧,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交往渠道,造成一种真诚、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困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磨砺意志,提高“学困生”心理素质。意志在心理认识转化为心理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困生” 也有心理行为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或能付诸实践,但由于缺乏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教师要善于提供真实的、有远有近的、可学可以达到的典型榜样,通过各种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教育,激发其锻炼意志的愿望。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针对性地设置“关卡”和疑难,锻炼他们的心理意志,促使“学困生”克服内外干扰,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习惯,达到逐步提高“学困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六、引导反思,强化“学困生”心理医治。反思,就是人们通过各种内心活动来了解和检查自己的行为,进而调整自己行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果经过反思,无论好坏,都有强化作用。好的结果,使人产生保持这种行为、继续争取更好结果的思想,对行为动机是正强化;坏的结果,却能对行为动机产生负强化。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困生”不良心理的实际和需要,采用正确的心理治疗,如目标激励法、信念激励法、情趣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促使学生认真反思总结,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断给自己设立新目标,以鞭策自己。如此循环往复,“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就会得到矫正,“学困生”的健康心理会得到不断巩固、提高、发展。 七、发展个性,强化“学困生”心理机制。每个“学困生”各有特点,因此,老师就既要考虑“学困生”心理的共同规律,又要考虑他们心理的个别差异,了解他们个性特点,具体分析每个“学困生” 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教学目的、内容,采取切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措施和方法,满足每个“学困生”的心理要求,实现强化心理机制、发展个性的目的。 作为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困生”的不断发展,对整个学生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成败作用,也必将成为新课程的归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