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论文之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那作为教育者,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关键词: 生活气息 回归生活 贴近生活 正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际的层面看,情况并不容乐观,脱离实际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氛围中,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构建主义观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淘气请了我们班的4位小客人,好客的淘气拿出了14个橘子来招待伙伴们,每人分到几个橘子?然后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分一分,通过分一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从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一些知识。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是“题海”大战后的厌倦,而是探索、发现之余的喜悦。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又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始,在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许多有角的物体(钟表、扇子、黑板等)后,我启发:这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怎样的图形叫做角?角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兴致勃勃地对新课展开探究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要做到这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二、到生活中去。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例子很多。如,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去解决:如果有29人去旅游,需要坐车去,你会怎么派车?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学生可以利用有余数除法进行解决。还懂得了座位空的越少的越合理;学习《混合运算》后,让学生计算一家人(爸爸、妈妈、我)去公园玩,要付的门票钱(门票分为儿童票和成人票);还可以让学生算一算,今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一袋大米64元,剩下的钱去买方便面,方便面每桶4元,计算方便面的桶数;学习了《方向和路线》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家的方位、走的路线;学了《长度单位》后,引导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铅笔、书本、小手臂、凳子等物体的长度,等等。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的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数学的确是无处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课余校外;它包含在书本里,也蕴藏在生活中,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是啊,在生活的点滴中去学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去体会生活,数学学习必将永远充满活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