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探究材料如何使用之我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探究材料如何使用之我见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探究材料如何使用之我见 ‎ ‎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怎样准备材料?利用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剖析这些疑惑未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作为一名课改志愿兵,愿凭借观摩到的科学课案例来窥探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为新课程改革推波助澜,尽微薄之力。‎ ‎  一、探究材料要满足于学生的假设 ‎  案例一:江苏省金坛市金城中心小学戴振华老师在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为学生准备了镲、橡皮琴、不锈钢直尺,音叉、鼓、黄豆、油菜子、泡沫小球、相关问题的资料等材料,而且每组各不相同。当学生形成“声音是否由振动产生的”这一主流假设后,产生了验证动机,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实验来证明假设。由于验证的目标明确,材料丰富,学生设计的实验十分精彩:敲击鼓面,观察油菜子的情况;用手指拨橡皮琴,用面部靠近橡皮筋去感觉是否振动;击音驻用小泡沫小球观察小球是否振动------精彩的设计也就有了精彩的实验。并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证据在黑板上写出来,满满的一黑板证据,同学们的假设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  解析:让学生作出假设不容易,作出科学的假设更是不易。假设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同样也要教师课前准备好充足的材料。首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以及探究材料,要能激发学生作出假设的兴趣,产生想假设的冲动,让学生想假设;假设前要采取相应策略,帮助学生获得关于问题的经验支持;对待学生的假设给予尊重,并合理引导,展开讨论,概括整理,明确假设方向,让学生会假设;最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为学生的验证提供好服务。如果每节课学生的探究都能亲历这样的过程,那么学生便会逐步养成假设意识,提高假设能力。‎ ‎  二、探究材料要服务于探究的问题 ‎  案例二: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物体下沉或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底的钩码吊上来,有的倒去瓶中的水使瓶子浮上来,还有一个学生用盛满气的塑料袋,把石块从水底吊上来-------‎ ‎  解析:上例的探究材料丰富而有层次,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实用性,学生的探活动有序而有效。实践证明,探究材料应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具体表现在材料的品种和数量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同时还应具有典型性和简易性,典型的材料可以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但教师在选择典型的材料时,也不能把一个单一的材料搞得过于复杂,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自主探究,应注重简单易操作性。除此之外,还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开放性的材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结构性,有助于将课堂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