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6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6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6篇 ‎【篇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2020年阶段性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在下半年能够精准施策、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把握好目标、标准等认识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发展市场经济,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现象,要承认和尊重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情况。从整体国家目标看,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个体目标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未必都翻一番,要认识到“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我们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有利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比如脱贫,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硬任务。有的是相对指标,比如环境改善方面,要求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完成这些相对指标,而且要持续完善。‎ 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保障机制,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把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点内容,在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上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对口援助制度等长效机制建设。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经济布局、强化主体功能、推进区域间合作互动,更大范围内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这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制度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能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篇二】‎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今年仅剩七个月,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坚决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补齐短板。《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精神,是“匠心”所在。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匠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如此。党员干部要使出“绣花功夫”,找准本地的发展短板,要沉下心来分析研究补短板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中间,把准真症结、找准真需求、定准真措施。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深耕细作,把短板补精细,确保无沙眼、无毛刺、无瑕疵。‎ 要用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匠人”补好短板。完成一项大的工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团结协作才行。协作是团队精神的要义,爱岗敬业是团队协作共进的根本,这是一种“匠人”精神。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 板,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全社会的团结协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与困难群众心连心,争取各级组织和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团结好方方面面的“匠人”,共同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充分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严字当先、实字托底,不打花拳绣腿、不摆花架子。要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不能碰到困难就回头,遇到麻烦就回避,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又稳又好。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冲劲、韧劲、实劲,在补短板的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要拿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匠劲”补牢短板。“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而是在坚守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一股“匠劲”。要想补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必须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不断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要以甩开膀子的干劲、壮士断腕的决心、滴水穿石的韧劲,瞄准短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勇于创新,在补短板的“材质”和“工艺”上下功夫,确保补上去的板子质量过得硬,“尺寸”刚刚好,经久耐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坚决杜绝补过的地方隔一段时间又成为新的短板。要大力整治补短板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实干为要、拼尽全力,带领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蹄疾步稳、直奔胜利。‎ ‎【篇三】‎ 补短板,强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中,他肯定了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人民的生活水平中、从综合的发展指标看、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从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巨变;从我国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中肯定了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是前进的,但是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现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基本”是个概数,并非“确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建成小康不难,但是难在“全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拦路虎”,加紧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如何补短板,强弱项,跑好“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攻坚,我们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个体目标并不是整体目标的均分。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情况不一,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这就意味着每个地区奔着小康的标准也不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尊重差异,实现各地的小康。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有的是相对指标。如脱贫是绝对指标,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标准也就是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环境改善是相对指标,如要求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5%,在将来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善而变化。三是把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结果。从定量分析看,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从定性判断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的获得感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方面。只有两者都达到要求,才是“全面建成小康”。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只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好这三对关系,找出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 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短板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 看清当下成绩,增强奋斗信心。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国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全世界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弱项等着我们来补强。‎ 把握重点短板,找准最新矛盾。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补短板必须抓住重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始终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克服焦躁情绪、懈怠心理,杜绝“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向最后的胜利发起总攻,确保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如期兑现;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 明确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要处理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明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有的是相对指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要处理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在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时,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 ‎【篇五】‎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中,他肯定了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人民的生活水平中、从综合的发展指标看、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从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巨变;从我国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中肯定了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是前进的,但是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现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基本”是个概数,并非“确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建成小康不难,但是难在“全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拦路虎”,加紧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如何补短板,强弱项,跑好“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攻坚,我们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个体目标并不是整体目标的均分。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情况不一,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这就意味着每个地区奔着小康的标准也不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差异,实现各地的小康。‎ 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有的是相对指标。如脱贫是绝对指标,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标准也就是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环境改善是相对指标,如要求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5%,在将来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善而变化。‎ 三是把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结果。从定量分析看,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从定性判断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的获得感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方面。只有两者都达到 要求,才是“全面建成小康”。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只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好这三对关系,找出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进入到最吃劲的收关阶段,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蹄疾更要步稳,压力越大越要稳扎稳打、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完成目标任务。‎ 科学研判,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况且现今剩下的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很可能是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也未彻底解决的难题。今年因受疫情影响,难度可能更大,这要求我们更要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问题,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统一认识、因时施策、因地制宜,消除“短板”“弱项”,确保统筹推进“不留锅底”。‎ 坚定信心,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以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发展成就作为开篇,从综合发展指标、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的发展成就,充分论证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既坚定 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照人民“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端正态度、求真务实,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向前”。‎ 力在必争,久久为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关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